信中医,是一种皈依!学中医,是一种参悟!行中医,是一种修行!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热点类自媒体!
作者丨朱益刚:就职于江苏省阜宁县卫生健康委,近年来一直致力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责编:木木 商务与投稿微信::FHzhongyi
同步丨公众号内容同步刊发在凤凰中医:视频号、微博号、头条号 敬请关注!
拜读张仲景《<伤寒论>序》、孙思邈《大医精诚》,叹服两位圣贤把世间为医、为学、为人之道说透了,那传响千年的铿锵之音,直陈时弊、直指人性、震撼心灵。“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在圣贤住世的汉唐年代学医、行医已深陷很多误区。在经济主导、物欲泛滥、西医通行、信息爆炸、好执己见的当世,更是学说繁杂,对中医形形色色的知见多如牛毛。找到学中医的正道是不容易的。
信中医,便是一种皈依
信为道源功德母。中医有“简、验、便、廉”四大特征,但现在真信中医似乎并不容易,或者说在当下信中医是要有善缘的,要有福报的。套用阿里巴巴马云一句话,绝大部分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很少人因为相信而看见。你若不遇到一位高明的中医,或者没有一次很好的中医体验,是很难对中医起绝对信心的。人们对几千年前的古方、对现在科学仪器还不能确切找到的经络穴位还能治今天的疾病早已将信将疑。民国医家陆渊雷、恽铁樵等对中医“科学化”解释做了努力,但总是隔靴瘙痒。现代科学通过化验、分析、推理,对中医理论作出一些解释,但许多解释很不充分,还有很多仍无法解释。例如四气五味,西瓜是凉性的,荔枝的是热性,化验根本分不出什么寒凉,可西瓜吃多了就会拉肚,而荔枝吃多了就是会上火。麻黄茎是发汗的,麻黄节是敛汗的,从化学成分看是没什么区别的。葛根可缓解后背僵直,为什么独对颈部作用明显还无法解释。再如药物的升降沉浮,国医大师张灿玾当年学医时认为浮小麦不过是瘪壳的麦子能有什么大用,开方时遇到就把浮小麦去掉,可这样方子就没效了,后来把浮小麦加上去效如桴鼓。再如中医方剂,王三虎教授在《我的经方我的梦》一文中列举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复代赭汤等很多方剂构成的精妙,其中说到他夫人年轻时曾有背部巴掌大一片冷的症状,据《金贵要略》条文“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服苓桂术甘汤粉剂,两剂而愈,原先的身体浮肿也消失了。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书中记载,治疗一主诉心胸及背部疼痛难忍的41岁妇人,西医、汉方各种治疗均无效,后想到《伤寒论》中条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便自制乌头赤石脂丸,只服用一丸,20分钟后剧烈疼痛消失了。诸如此类的名家医案举不胜举。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多次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伤寒论》中乌梅丸、大陷胸汤、桃核承气汤等方证对应的精准。
《郝万山讲伤寒经方故事》中还提到,被称为“世界时间医学之父”的哈尔贝克用30年时间在同一个人身上做尿样搜集分析,得出人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杰弗里•霍尔等3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解释了地球生物是如何适应自身的生物节律并与地球的转动保持同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而5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把天人合一的种种时间节律早已讲的很清楚。美国科学家贝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都用电学方法测定人体经络循行线路具有低阻抗特性,就是电极在经络线上电阻明显下降,且随着时间而涨落,结果与中医人体经络和子午流注完全吻合。
古人如何知道这些规律?古人的智慧从何而来?这似乎一直是个迷。其实经典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世人不信而已,所以总找不到答案。孔夫子《易传系辞》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圣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老子《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经络穴位、四气五味、取类比象都是古圣人凭着清净心在定中内证和观照得来的。《了凡四训》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其实这并不玄乎,郝万山教授举例野生猴子知道吃金鸡纳树皮治疟疾,大象知道吃催生树叶催生,动物对自然万物有很多感通能力,何况人乎?当大地震和海啸来临前很多动物都有明显的反应,我们人类也许是随着科学发展、物质丰富越来越依赖于工具而感知退化了,也许是被自己的习性、知见、贪欲障碍了。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用数万次的水结晶实验告诉我们水会感受到我们的意念和情绪,并写了《水知道答案》一书,也印证了宇宙万物、人与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天地人是真正合一的,在中国文化里心物就是不二的。梁漱溟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等也提出过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最高峰。所以,对于中医,请务必放下我们现代人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没有对古圣人和经典的绝对相信和恭敬,是很难入中医门的。
学中医,便是一种参悟
医道本同源。表面上看,古人学医比我们困难多了,且不说竹简木牍之不便,当年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候叹惋“江南诸师秘仲景之方不传”。44岁的朱丹溪为学医,顶着风雨烈日和冷嘲热讽在杭州名医罗知悌家门口站了三个月,叶天士埋名拜师,施今墨乔装学艺。现在人学中医似乎很容易了,在手机上搜索下,或者下载个APP,中医经典、历代医书、名家医案唾手可得,可事实不是这么简单。没有程门立雪的虔诚,就没有发自衷心的恭敬。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学习中医的最大障碍,而深信笃行是学习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当我们试图用今天所谓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或者所谓取其精华的批判式学习,可能我们穷其一生也搞不清《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例如肝为什么属木,为什么主筋;肾为什么属水,为什么开窍于耳。因为经典绝不是我们凡人思维得来的。学习中医须警惕,不经意就会掉入用现代科学,用解剖学、营养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去理解中医的泥淖。北京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关庆维讲:从化验室、实验室里研究的其实不是生物医学而是死物医学,中医才是真正的生命科学。他还写过《狭义科学观正在扼杀中医》的文章。今天的中医面临的诱惑、考验、误区还有很多,“竞逐荣势,企锺权豪”已成风,“驰竞浮华,不顾根本”为常态,中医没有手术红包、药品回扣,几乎不用医疗仪器,肯坐冷板凳的真正的中医太少了,“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传承断代脱节,没有师承是传不了道的,人才匮乏是中医衰微的重要原因。反而,打着中医的名号专心名利、图财吊病之徒很多,不学经典、自以为是的庸医很多。
学中医可能会觉得很难,中医经典艰涩难懂,历代医书浩如烟海,就是伤寒金匮经方也有300多首,后世名方时方成千上万,辨证论治难上加难。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穴位很多,还有各种组方和手法。但中医是道,大道至简。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中医我们应该走一条越来越简单的路,如果学着越来越繁,我们可能学反了。火神派祖师郑钦安云:执药不如执方,执方不如执法,执法不如明理。中医的“中”不仅是地理指向,更是精神指向和修为境界,历代名医都是大德,很多是佛道儒大家。《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中正平和、心正意诚、阴阳平衡的境界。《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厚朴中医堂徐文兵老师对此解释的好,“恬淡虚无”四个字正是“中”的四重境界:“恬”是第一重境界,《说文解字》训为“安也”,有一个“舌”,动物受伤会用舌头舔伤口,启示人要懂得宽慰自己,洒脱豁达,这是文人的境界;“淡”是第二重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知足常乐,宠辱不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看破放下,这是圣贤的境界;“虚”是第三重境界,“致虚极、守静笃”、“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上古天真论》真人的境界;“无”是最高境界,《心经》云: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佛的境界。我们凡夫第一重境界都做不到,但要尽量不被贪欲和情绪左右,情绪是我们精气神最大的漏洞。《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何以养正?就是放空欲望和情绪。《大学》云: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学中医,千万别光想着治病。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的关键是养生理念,顺天时、养正气、治未病。我们常讲养生、医生、卫生,都离不开个“生”字。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都是围绕“生”。何以养生?《黄帝内经》云: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在广东揭阳五经富镇民间讲学的曾培杰老师常讲保身四要:慎风寒,节饮食,惜精神,戒嗔怒。活了120岁的四川老中医罗岷山养生八字诀:节食、勤动、惜精、畅怀。《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就是养生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所在,而不是吃补品,去健身房,去医院。而西医就是主“杀”的,抗生素、抗病毒、抗癌、手术切除、放化疗莫不如此。广西中医药大学刘力红教授讲:中医是尚礼的医学,西医是尚刑的医学。
行中医,便是一种修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现代人生病往往就想着找大医院,求名医生。孟子云: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古人云:为人子女者,不知医是谓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是谓不慈。用中医,首在立身行道,就是从自身做起,要学会为自己开方,推荐三张百试百灵的好方。
第一张方,扶阳大方——热心肠。做人心肠要热,热心待人,热情做事,热爱家国,心里充满阳光,全身暖洋洋的,如果我们经常冷言冷语冷脸冷眼,再多的干姜、附子也热不了我们。“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国汉唐中医学院传奇中医倪海厦讲,我们脏腑的热量都来自心脏的搏动,心属火。每当我们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一点阳光和温暖,我们的心里便即升起一股暖流,得到温暖的回馈,其实我们哪里是在帮别人,只不过是借别人渡自己,我们应该感恩别人才对。
第二张方,调脾胃大方—好脾气。脾气好自然脾胃就好。怒分五行:怒、恨、怨、恼、烦,怨正好对应脾土。王凤仪善人讲:找好处,不怨人,就开了天堂路。找别人好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收正能量,真善美慧是高维次能量。真正修行人,不见世间过。而挑毛病我们就在收脏。关庆维讲:我们的思想有多脏,身体就有多脏。相由心生,病由心起,把仇恨、愤怒、怨气藏在心里是会长病的。埋怨人是地狱,看不惯是苦海。我们要时常提起观照和检点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的心要和顺,特别是对身边人、家人。人往往恨的都是身边人,怨的是家人。疾是外来的箭,而病是心里的魔。任之堂余浩老师讲:小病靠医生,大病只能靠自己。刘力红教授讲:医生只能解决10%的问题,剩下的靠自己。进一步讲要放下自我,学习孔夫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三张方,补肾大方—有骨气。肾主骨,肾藏志,就是要有骨气、勇担当,敢面对,面对压力、困难、灾难、疾病,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患得患失、怕这怕那,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人怕病,病就欺人。弘一大师云:小病从医,大病从死,无病养生。
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为我们留了一道题,为自己开一张生命处方,那次主办单位为我们学员分了四组:孝、悌、忠、信,正好君臣佐使四味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欢迎关注:凤凰中医视频号,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延伸阅读
· 自学中医10年心得:学点中医真重要!不求治病救人,但求保重自己
· 为学中医76岁大爷参加高考!激励人心的背后藏着多少民间中医的辛酸
· 美国《国家地理》发表长篇文章,中医药有最古老的持续医学观察记录:中医药是现代医学发掘的最大宝库!
· 一名医学研究生困境: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却考不了执业医师?
· 德国中医药学家:希望中国不要培养假中医,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 振聋发聩!读了中医药大学,你真的还相信中医吗?(郝万山)
· 关庆维:中医是生命科学!用西方意志去研究中药是对中医的一种破坏
· 爷爷患癌父亲有精神障碍,18岁女孩立志学中医:让家人不再生病
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这些公众号!
↙ 阅读原文 了解我们丨关注可留言,喜欢请点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