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大开,真不怕被禁?
一则新闻,震惊了无数人。
日本一位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午餐中倒入了大量漂白剂。
好在,漂白剂的味实在太浓烈了。
有学生及时发现,报告给了其他老师,最终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该涉嫌教师年仅24岁。
在被警方拘捕后,她坦白了自己的「投毒」动机——居然是因为自己被调离班主任岗位,而产生不满情绪,遂对孩子下手。
许多网友立马想到了日本电影《告白》。
都是老师给学生「投毒」。
虽然两者动机完全不同,但同样令人意想不到。
许多杀人犯的心理,都是难以猜透的。
动机更是荒谬至极。
所以,我们才常常使用「变态」这个词,来表达这种异常。
最近一部新片,就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变态杀人犯的内心世界。
据称,这部电影改编自1905年在法国发生的真实事件,17岁的神学院学生杀害了无辜男童。
片名《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已经向观众透了底,它的主题是探求杀人犯的心路历程。
这也就牵扯到了上文所提的本片的另一个大尺度元素——话题,人性之恶。
本片入围了戛纳“酷儿棕榈奖”。酷儿棕榈奖:与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泰迪熊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酷儿狮奖”类似,戛纳自2010年起设立专门的LGBT同志电影奖项。酷儿棕榈奖针对戛纳国际电影节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相关主题的影片。)
为什么会如此残忍地杀害无辜小孩,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变得如此?这才是本片的主线。
从他的自白来看,母亲经常打骂他们从不手下留情,且很少给他们拥抱或亲吻,以此导致布鲁诺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工作和忍受。
看到这,影片似乎要将布鲁诺日后的人性扭曲归咎于他原生家庭的不幸?可能已经有人要拍案骂娘了,那么多原生家庭不幸的人,怎么没见都成杀人犯?
那是某年的冬天,小布鲁诺看到村里人杀猪。
看着肉猪濒死前无助嚎叫的样子,他获得了强烈的快感。这快感不是来源于尖叫也不是来源于猪被放血,而是单纯来源猪被杀了。
之后的一天,他听父母提起有人被杀了,他突然懂得原来人也是可以杀人,像杀猪那般杀人。
晚上躺在床上,他想象自己杀害男伴的样子,激动地睡不着觉。
伴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心里的这股念头的强烈感不减反增,课堂上看着同窗朗诵他都忍不住想要用笔扎进他的喉管。
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满足这种杀戮的欲望,因为这会带给他巨大的愉悦。
不光原生家庭对布鲁诺产生了巨大影响,后天的不幸经历也进一步将他推向了深渊。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他正在放羊时被猥亵了,被一个中年男子猥亵了。
布鲁诺是从那次被猥亵后便开始了第一次自W,且他发现只有自己的意Y场景是杀害别的男孩时他才会高C。
他爱上了这种感觉,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幻想过八次杀戮。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越发无法压抑,作为上帝的信徒,他有想过死亡,用死亡去了结这一切。
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来了,这个死亡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别人。
杀自己,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杀别人,他夙愿得偿从此解脱。
布鲁诺选择了后者,理由让人哑然失笑:杀人之后可以忏悔,自杀就不行了。
布鲁诺在此时产生了一种心理,不是愧疚,而是嫉妒,他嫉妒死去的小孩被人同情。
纵观布鲁诺生命这十几年,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个非常缺爱的人。
对一个从未感受过人性温暖的男孩来说,在遭受审判的那一刻,他想到的是:“如果有人对我表示一点同情,我可能会哭”。
如果布鲁诺压根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那么整部电影岂非失去了全部的意义。
毕竟去探求精神病患者的行为缘由,这几乎与无稽之谈同义。
但如何对精神病患进行定义,如何区分精神病患的无意识行为和有动机犯罪,就是另一回事了。
杀人犯的自白
主演: 迪米特里·多雷 / 让-吕克·文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