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日记】你的脚上有多少泥,你和群众就有多亲

2018-04-15 宜春发布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

我市选派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扶贫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他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把扶贫当作“家事”

把贫困群众当作“家人”

与贫困群众一道

想办法、谋发展、找出路

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与群众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今天,让我们跟着万载县委党校

驻高城镇谷源村工作队扶贫干部钟勇民

一起去看看他们在扶贫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

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


你的脚上有多少泥,你和群众就有多亲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小雨)


  在谷源村调研,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当扶贫干部,不能当“甩手掌柜”、遥控指挥,要经常到贫苦户家里去看、去听、去问、去说、去解决问题。走一走,转一转,很多矛盾就成不了矛盾,即使真有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化解。

比如,一个叫钟火根的非贫困户说,他们一家六口人中有三个得了病,一年医药费都要好几万元,为什么这样的家庭评不上贫困户?经过核实后,我对他说:进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国家是有标准的。你家中有三人长期在外务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超出贫困线标准,所以在村贫困户评议中,你户不符合贫困户纳入条件,没有列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对象。对你家的情况,村里也予以高度重视,相关的惠农政策,会考虑适当向你家倾斜。我引导他说:幸福要靠自己争取,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不积极、不勤奋,天天想着“天上掉馅饼”,外力再强,也是脱不了贫的,日子怎么也过不好!钟火根听后说:"钟校长的话很有道理!"

  

脱贫户王银燕说,住新房好是好,就是新电表不知怎么回事,以前一个月几十元钱就够了,现在一个月100元都不够。我把这事向镇供电所反映了,后来电工一检查,发现他用电方法不正确,浪费了很多电!王银燕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80岁的老党员刘礼才跟我说,因为2017年一场大雨,冲毁了村民进出的路。现在村里、乡亲们共同筹资在修建,但还差2万多元没着落,怎么办?我和村支书来到县交通局反映了这一情况后,交通局依规依程序支持了3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现在,路修好了,村民们欣喜不已!


  问题一路走,一路解决,等到后来开贫困户座谈会,再问大家有什么难题、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时,大家都兴高采烈,连连摆手说:大问题,你们都帮我们解决了,一些小问题,我们自己解决,没有了,没有了!气氛和谐融洽得就像一家人。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小雨转阴)


  

      什么样的语言群众能接受?什么样的工作方式群众能认可?什么样的干部是群众心中的好干部?在我们党校今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堂党课进基层”活动中,我们一改过去“老师讲,听众听”的方式,而是和群众互动,听群众讲,把群众当老师,向群众学。


  在一次我的讲课中,一位老党员说:"钟校长,我实话实说,要想让群众尊重你、亲近你,你就不要出门拿杯子、坐凳抹灰子、接烟看牌子、吃饭洗碗子。"就这一点,虽然我之前也有所认同,但老党员这样直言不讳,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后,我把这句话作为党校干部下基层的一个衡量标准,要求大家都坚决做到。在几天的调访中,我走到哪里,不论家境好坏,坐,不看凳子脏净,只管一屁股坐下;群众递上一支烟,不论什么牌子,连忙起身接过来,主人家如果抽烟,我坚持先给他亲手点着;群众递上一杯水,不论什么杯子什么水,都双手接过来当面喝一口;群众和我握手,不管他们的手脏不脏,我会先伸出手去,只要拉着我的手不放,我就不先放……

  

       在村民小组长袁成牙家里吃晚饭时,我听到几个妇女悄悄在厨房里说,这个党校校长一点架子没有,说话客气得很,刚才给他那杯茶,端到他跟前时才发现杯子有点不干净,人家什么也没说就喝了。吃完晚饭,从袁成牙家走时,他拉着我的手一直颤抖,眼里有泪,嘴里反复说,你这么大的领导来我们家,是瞧得起我、心里头有我们老百姓啊!



后来聊起这些事,村党支部书记邹保生说:人都是这样的,现在老百姓多数不缺吃不缺穿,不在乎你当干部给他多少东西,最在意你是不是打心眼里重视他、瞧得起他。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有路就有希望!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多云)

  在谷源村蹲点调访,我深切感受到:扶贫,要立足实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关键还是要人去做,用心去做。

  

       通过调访,我发现,群众反映生产生活中的难处不尽相同,但多数人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路。这个路,有两层涵义:一是行走的路;二是致富的路。

  

      一是行走的路。该村虽说公路通到了村部,但只是通到了行政村,很多自然村落依然是泥巴路。路不通,“天晴扬灰路,下雨水泥路”,群众怨声载道,特别时不时孩子上学摔倒摔伤,父母心疼落。更别说发展产业卖东西,一趟下来,基本是“赔本赚吆喝”。路之所以成为老大难,是因为投资较大,每年上级部门的建设指标有限,县里财政也只能每年安排一部分。


    路是致富之基,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按照从群众最关注的事情改起的思路,党校、镇村很快商量研究,形成了请示报告。县交通运输局、县国土局也表示,会和镇、村一道,尽快拿出详细可行的完善全村通路工作方案,整合相关资金,按轻重缓急分年度实施,力争在3年之内将全村通路的问题彻底解决。

  二是致富的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雪中送炭”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群众自己织网、自己会“渔”,找到一条可持续管长久的发家致富之路,让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谷源村是典型的偏远山村,全村地少林多,山清水秀,发展生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当时,我就给村民们建议:立足实际,紧扣种、养,坚持生态立村,发展特色产业。

    这几年,受打工潮的影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尽管收入也算可观,但毕竟外出存在着许多工作和生活的不便,算算收入支出,也常常是“辛辛苦苦忙一年,每年回家没有钱”。而且劳动力的缺失,也成了农村很多建设无法进行、农村面貌难以得到较快改变的一大原因。


  这次回访,我惊喜地发现,这几年,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在慢慢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们说,外出打工并非是“香饽饽”了,扎根家乡,立足本地资源,同样能够发家致富。


  毛田组村民邹秋根,自筹资金在全村建了第一个肉牛养殖场,养牛70多头,年出栏40多头,可获纯利13万多元;新屋组村民刘胜根,在家种了50多亩猕猴桃,今年已挂果,预计年收入10万多元。


  比邹秋根、刘胜根种养规模更大的是村民袁烈斌。在万载县城菜根香酒店经理邹平方的带动下,他聚集本村6名有头脑懂经营的青年,筹资600万元创办了一个集有机农产品种植、观光、休闲、餐饮、旅游等为一体的“观音阁”有机产业基地,租赁村里山林、荒坡300多亩,种植百合、黄花菜、黄金梨等。如今,基地菜蔬满园、瓜果飘香,预计今年能创收二三百万元。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目前,基地吸收了本地贫困户12户,人平月收入2000-3000元。

  更为可贵的是,在家门口发展加工产业,对村民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经过多方联系,村里从宜春三阳引进了一个手机耳塞电子元件加工扶贫车间。今年计划招收40多名工人,目前所招收的20名工人,全部是残疾人、妇女、老年人。这些人在外面打工要么没人要,要么工价很低,而在这个扶贫车间里,平均每人一天有70-80元的收入,一年可有2万元收入,基本上和青年人在外打工的收入一样。


  如今,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为中国为亿万农民送来了政策春风。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既要产业旺,更要人气旺。

  依托资源等比较优势,因情制宜,因村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瓜菜、畜牧、花卉、果品、优质粮等,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方拓宽群众收入渠道,这无疑是谷源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基础上,各级组织积极创设平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吸引住、留住更多的本土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就能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


  谷源村第一书记李泽岸对我说: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有路就有希望!我们都坚信,照这样的路走下去,发展下去,谷源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喜人图景!一定会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



来源:强赣排行榜

编审:杨娟、吴娓

编辑:王小卫

小布想和你交朋友,微信号:zhangfang309

大家都在看  

重磅!宜春进京招商,揽金139.6亿元!

秀江中路15日交通管制,还有……

"一路绿灯”成现实!宜春城区首条“绿波带”投入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