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宜春这个地方,有故事!

xianyunyehe1111 宜春发布 2021-09-30



94年前

这里炮声隆隆战旗红

94年后

这里红绿辉映美如画

放眼望去

青山环绕、古树成林、清溪流转

走近细看

革命旧址庄严肃穆

白墙瓦黛错落有致

红色元素耳目一新

……



孟秋时节

记者行走在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

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红色基因永传承


华联村地处湘赣边界

与湖南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接

是“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游客在(月形湾)秋收起义纪念地参观▲


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同志赴铜鼓指挥武装起义途中被团防队扣留,在华联村月形湾巧施妙计成功脱险,留下了“一脚踏二省,四圆定乾坤”的传奇经历。月形湾因此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从安源出发,经浏阳到铜鼓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举行武装起义,快到铜鼓边界时被浏阳张坊镇民团兵丁抓住。毛泽东一边同团丁闲聊,一边考虑如何脱险。在押解他的团丁中有一人是湘潭人,同毛泽东是老乡。毛泽东便对他说:“枪毙了我对你们也没有好处,不如给你们几块银圆,把我放了吧。”押送人被说动了,但负责的队长不同意。当行至华联村月形湾时,毛泽东发现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很适合逃脱。于是,他便心生一计,猛然从衣袋里抓出一把银圆往路边一甩,自己迅速朝山上跑去。团丁们只顾跑去捡银圆,直到发现毛泽东往山上跑,才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情急之下,毛泽东在一个拐弯处跳进路边的水沟里,以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惊险地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从吴家祠到毛泽东藏身处旧址的小路,就是当年铜鼓通往湖南浏阳的古道。”据华联村党支部书记刘润球介绍,沿着这条小路,惊险逃出的毛泽东才在月形湾遇上铜鼓纸工会的会员陈九兴。在陈九兴的帮助下,毛泽东最终安然脱险,并顺利抵达铜鼓,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在之后的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在湘赣边迂回穿插,曾在华联村狮子山与敌人展开大战,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旧址。


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历经风雨洗礼的华联村,将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记忆深深融入血脉。2017年9月,在月形湾景区基础上升级打造的秋收起义纪念地揭牌,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通过改造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深挖文化内涵、增强红色体验,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随着日渐走俏的“乡村红色游”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尤其是今年‘七一’前后特别火,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刘润球说。




创新创业焕生机


走进华联村就业帮扶车间

只见宽敞的车间内

一派忙碌景象

一串串竹签

飞快地游走在

包装盒与手指之间


村民在村里的就业帮扶车间务工▲


十多名妇人一边拉家常,一边不停地做着手工活,眉宇间流露出充实和收获的喜悦。刘润球告诉记者,村里的就业帮扶车间都是村里外出创业人员回乡创办的,这些致富能手不但自己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而且积极回报家乡,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革命战争年代,华联人敢打敢拼,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纷纷参加革命;改革开放以来,华联人敢闯敢试,纷纷走出大山,外出创业。据了解,目前华联村外出务工和创业者有3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0%,年经商、务工总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近年来,华联村积极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带富乡亲,显现出“出去一人,脱贫一户;出去一批,带富一方”的良好效应。


当地村民返乡创业,注册成立江西金柱实业有限公司,村民在该公司生产车间务工▲


外出创业不仅为华联村民带来了经济利益,而且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村民的创业热情。依托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2007年,村民曾闯抓住发展机遇,成立江西金柱实业有限公司,从事竹签、牙签等竹制品生产加工。十余年时间,该公司从小型的家庭作坊式车间发展成为拥有规模生产的现代化企业,竹制品加工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拥有连体拉丝机23组、竹签生产车间3500平方米,生产的牙签、竹签等产品远销欧洲和非洲的20多个国家。去年,该公司销售收入突破4000万元,纳税超过130万元。同时,公司还与当地数千户山农签订了毛竹采购合同,解决了山农卖竹难问题,带动当地农户“靠山吃山、靠山致富”。


在激发村民创业热情的同时,华联村苦练内功,大力发展杨梅、核桃、茶叶种植以及生猪养殖等产业,不断拓宽留守村民的创收渠道,让村民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去年,这个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小山村,除去外出创业人员的收入,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成为周边村民艳羡不已的实力村,数十户村民成为“有车一族”。





爱心奉献温情浓


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明白

爱心与奉献

早就深深地烙印在

这片红色热土上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镇之兴旺,在于育人。今,顺应民意,立排埠镇专项教育基金,以资排埠之学。”今年春节前夕,一份由铜鼓县排埠镇发出的助学倡议在当地迅速流传。收到倡议后,不少在外工作的排埠籍人士纷纷慷慨解囊。


“教育是国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远在上海经商的华联村村民余文生第一时间联系排埠镇工作人员,带头向排埠爱心教育基金捐款10万元,并自告奋勇当起了会长。他说:“我之所以特别支持成立爱心教育基金,就是希望通过奖学奖教,督促家乡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让家乡多出人才。”



10万、9万、6万、5000……在余文生的带动下,华联村不少在外打拼的创业人士,纷纷捐资回报家乡。最终,这个爱心教育基金收到捐款71笔共110多万元。


爱心与奉献的美名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人们纷纷对华联村人竖起大拇指。但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明白,爱心与奉献早就深深地烙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


老支书毛文华,数十年为村民服务,深受村民信任。大家有困难都愿意找她帮忙,村民之间有纠纷都喜欢找她调解。她主动提出将自己在排埠镇的一套房子拿出来给附近居民做活动中心使用。


1981年,一场突发火灾致使该村80亩集体山林被烧。当时,毛文华、叶华英等村干部看着被烧的山头,觉得可惜,便将这80亩山地全部种上了茶树。由于技术和管理跟不上,1987年,茶山又要变成“荒山”了。眼看集体资产将要流失,时任村妇女主任的叶华英再也坐不住了。尽管可能不挣钱,甚至可能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她仍然决定承包这片茶园。

村民在茶园采摘茶叶▲


起早摸黑地辛勤耕耘,并未给叶华英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但叶华英没有动摇,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担起了茶园经营的重担,这担子一挑就是30多年。在她的努力下,茶园经营得越来越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她不仅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省妇联“百佳创业女性”,还带动周边近百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老一辈的奉献与担当,新一代的爱心与使命,一代代的传承,让这片红色热土充满了浓浓温情。





(来源:黄颖融 记者熊妍华 熊海军 李勇/文  易志钟/图、视频)

(编辑:小卫;编审:杨娟;监制:彭晓英)

小布想和你交朋友,微信号:zhangfang309

大家都在看  

➯这是会动!的!海报!

➯宜春有座“智慧宫”,你知道在哪吗?

➯长卷!宜春工业经济发展“成绩单”来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