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点赞!宜春这位老人…

宜春发布 2022-06-14

4月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整版刊登《捐遗体 献器官:我愿意》的文章

介绍了全国6位党员、群众百年之后的愿望

捐遗体,献器官

其中之一就是

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花山村老党员刘孝英



人体器官捐献是挽救垂危生命、服务医学发展、弘扬人间大爱、彰显社会文明的高尚事业,让逝者的生命和梦想在接受者的身上延续,是生命接力和爱心传递的旅程。成千上万无私奉献了遗体的捐献志愿者也为医学科学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志愿登记457万余人,实现器官捐献3.8万余例,捐献器官11.6万余个,挽救了11万余人的生命;实现角膜捐献4.2万余例,遗体捐献4.5万余例。人体器官、角膜和遗体捐献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成为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接下来

随小布一起来看看

↓↓↓

全文如下:

为社会作最后一次贡献


■ 刘孝英 江西铜鼓县高桥乡花山村村民


(图片摄影/刘凯)

我今年79岁,7岁那年因病致盲。3月30日晚,4个儿女聚在一起商量去给爷爷奶奶扫墓一事。当时,我再次向儿女们立下口头遗嘱,百年之后捐献自己的遗体。不少人,特别是身边的老人,对我这个遗嘱疑惑不解,在我们这个年纪,老人讲究入土为安,即便是火葬,还是要将骨灰埋了,但是我的看法不太一样,这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新中国成立前,我父母长年给人打长工,一家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老老小小个个文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分到了房子、山林、土地,终于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这个时候我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我懂得新社会真好。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村干部20多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修水渠,改造低产田,引进良种良法,村里成了全县的一面旗帜。从我父亲身上,我看到了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后,一家人条件越来越好,我的后代均受到良好的教育,儿孙中大学生就有3个,中专生4个。国家实行脱贫攻坚之后,我们一家人搬出了大山,住进了集镇上的小洋楼,一家人就医、就学、就业十分方便了。回想自己79年走过的路,我十分感恩党,感恩政府。最近几年,我经常编织手套、围脖等,送给当地中小学生,算是给社会的一种回报。这些年,年纪大了,我也在想,自己还能够为这个社会再去做些什么有益的事?后来我了解到,遗体捐赠不仅可以帮助很多器官有缺陷的人,救其一命,还能够助力科学研究,推动医学进步。我常常想,如果小时候医学发达的话,我的眼睛可能就不会瞎了,多想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啊!

现在时代进步了,一些老旧观念该改改了。我年纪大了,救人一命是做不到了,那就在百年之后把遗体捐赠出去,算是为社会作最后一次贡献。我想,孩子们会支持我的想法的。 


【宜春市防疫指挥部】


如果您是省内涉疫地区或省外的来(返)宜人员,请立即向社区(村组)报备,并第一时间就近核酸检测。如您接到智能语音机器人电话(宜春中心城区疫情防控专线10010、0795-3591733、0795-3591316、0795-7010921、0795-7010922),请予配合,感谢支持!

无论是办证办照,还是用电用水、用气用工……
只要企业有诉求,就可上“事事宜人”微信小程序直达!



(出品:宜春日报社)

(来源:人民日报、向上向善铜鼓人)

(编辑:王小卫;校对:袁芳;编审:潘立南;监制:彭晓英)

小布想和你交朋友,微信号:zhangfang309

大家都在看  接到这个电话,直接挂断!给力!戳进来↘↘“三拼三促”大家谈 | 创造美好生活,宜丰县这样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