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续编(全十二函)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续编(全十二函)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
定价:¥60,000.00
ISBN:978-7-5013-6119-9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精装
开本:2开
正文页数:702页
所属分类:影印-方志地理
“样式雷”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成就卓著的杰出代表,据统计,现有2万余件样式雷图档存世,是世界建筑档案存世最多的一种。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样式雷图档15000余件,为样式雷图档最大的收藏单位。本项目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样式雷图档中圆明园卷的第二部分,汇辑初编未收录的圆明园的九州清晏、长春园、万春园三部分新建、修缮、改建、内檐装修、河道疏浚、山体切削、绿化植被、室内室外陈设等工程方面的图档 800余件。既有景点规划设计图、踏勘草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又有室内室外装修图,这些图档多为道光、咸丰、同治朝所绘。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中寫道:“在清朝(1644—1911)二百六十餘年間,北京皇室的建築師成了世襲的職位。在17世紀末年,一個南方匠人雷發達來北京參加營造宫殿的工作。因爲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擔任設計工作。從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築如宫殿、皇陵、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的。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爲‘樣式雷’。”
梁思成先生給樣式雷家族下了一個簡明而清晰的定義,衹是1683年,樣式雷的第一代建築師雷發達與堂弟雷發宣“以藝應募”由江寧(今江蘇南京)北上京師時,雷發達已不是年青匠人,而是一位六十三歲的老者。
“樣式”或“樣子”,是我國古代對器物、建築等圖樣的稱謂,繪製圖樣的人被稱爲“樣子匠”。雷氏家族就是在樣式房專職皇家宫殿、衙署、壇廟、園林、行宫、陵寢等工程的設計,繪製建築圖樣和相關傢具、器物等陳設、裝飾品圖樣,製作建築燙樣,即今天的建築模型,并就設計施工予以説明。自清朝康熙中期至民國初年的二百多年時間裏,雷家八代皇家建築師爲清朝歷代皇帝設計了大量的皇家建築,并長期執掌清廷專事營造的“樣式房”。他們的作品包括圓明園、萬春園、頤和園、景山、天壇、清東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莊、杭州的行宫、北方的盛京(今瀋陽)以及難以數計的宫殿、園林、壇廟、陵寢、衙署、王府、私宅……在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這樣一個家族,前後延續二百多年,在國土遼闊、人口衆多、文明程度很高、歷史也非常悠久的國家,一直從事最高級别建築的設計。樣式雷這個稱號延續二百六十餘年,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傳奇。一個家族幾百年的歷史寫就了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輝煌的亮點,爲我們留下了精美絶倫的建築藝術品和豐富完備的建築史料。
以往,建築學界普遍認爲中國古代建築是靠經驗建造,没有設計圖,更没有施工圖,中國古代建築是工匠如搭積木般蓋出來的,不是建築師設計的,也不需要設計。而我們眼前的樣式雷圖檔,内容豐富,體系完備,種類繁多,既有選址勘測圖、地盤圖、建築糙樣、建築準底樣、現做活計圖、已做活計圖,也有平面圖、剖面圖、立面圖、裝修圖,還有做法説帖、隨工日記、旨意檔及司諭檔等等。現存圖檔中,最大的圖幅長達六米左右,最小的衹有六厘米左右,不僅展現了建築工程從設計到施工的全過程,還反映了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體現了清代建築施工技術和管理體制。樣式雷圖檔那些草圖、精圖、平面圖、平面與透視結合圖、裝修花紋大樣圖等等,那些精緻的可以看成藝術品的圖紙,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有設計,有圖紙,而且設計圖語言豐富多彩,具有極强的獨特内涵。其核心價值在於:
樣式雷圖檔内容豐富,包含了大量清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以其系統性、完整性及其規模體現了清代極高的建築學成就,是研究清代建築的第一手檔案資料,也爲研究清代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貫穿其中的中國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哲學思想充分證明了中國清代建築所具有的民族意義和世界意義。
樣式雷圖檔是現存唯一的系統的中國古代建築工程圖檔,是研究、修繕、復原中國古代建築的一手資料。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先生,就在參閲雷氏關於圓明園的圖樣、燙樣、旨意檔、堂諭檔、司諭檔及其他有關圓明園文檔的基礎上,撰寫了《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圓明園、頤和園、香山、北海、恭王府、天壇、紫竹院等處工作人員,多次查閲有關樣式雷圖。圖檔爲整修園林、撰寫園史提供了可靠依據。
樣式雷圖檔所用模數網法、圖層法、透視法、投影法等豐富多彩的製圖方法,技法先進,令今人嘆爲觀止。
樣式雷中很多圖繪製精細、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樣式雷圖檔包括皇宫的進呈圖檔和雷氏所存圖檔两大部分。進呈皇宫部分圖樣原存故宫博物院文獻館(即第一歷史檔案館前身),約千餘件;雷氏所存圖檔,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朱啓鈐(1872—1964)等先生的努力下,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陸續得以收藏,迄今已有一萬四千九百三十六件,占全部樣式雷圖檔的四分之三,其他還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二千九百餘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藏圖檔三百餘件,以及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北京檔案館、首都圖書館、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的少量收藏。有一部分圖檔流散國外,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吉美博物館等有少量收藏。或許一些私人手中尚藏有少量樣式雷圖檔。
對樣式雷圖檔的研究,前輩學人也早予關注。現知最早研究樣式雷并發表研究成果的當爲朱啓鈐先生。1930年,朱先生發起創立了中國營造學社。學社爲撰寫《哲匠録》,聯繫雷氏後人,徵集雷氏事迹。雷獻瑞、雷獻華將所藏族譜和有關營造方面的信札等資料交學社。朱先生根據這些資料及其他相關文獻,撰寫了《樣式雷考》,作爲《哲匠録》中樣式雷詞條的補充專文,發表在1933年3月出版的《中国營造學社彙刊》第四卷第一期上。該文影響深遠,被後繼研究人員奉爲經典,時常引用。
20世紀80年代起,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國家圖書館蘇品紅研究館員等陸續發表論文或專著,對樣式雷及樣式雷家族進行研究。
2003年,清代樣式雷圖檔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録》。2007年,清代樣式雷圖檔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録》。爲此,國家圖書館舉辦了“大匠天工——樣式雷圖檔榮登《世界記憶名録》特展”,讓更多的人通過展品瞭解了樣式雷。其後更多的學者關注樣式雷,也出現了更多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
爲讓樣式雷這項世界記憶遺産發揮更重要的作用,2007—2009年,國家圖書館用三年時間完成了樣式雷圖檔的全部編目。2009年,以樣式雷圖檔爲基礎,國家圖書館與外界合作對圓明園九州清晏、正陽門等進行數字復原。2009年至今,又開展了樣式雷圖檔的全面整理、修復保護,并聯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擬分卷陸續出版,全書擬分爲圓明園卷、西郊園林卷、頤和園卷、香山卷、玉泉山卷、故宫及前門卷、三海卷、南苑卷、其他園林卷、行宫卷、王公府第卷、壇廟卷、清東陵卷、清西陵卷、裝修卷、家書卷、拾遺卷等。希望樣式雷圖檔這項全人類的寶貴的文化財富,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帶着豐富的建築、歷史和文化信息,走出塵封的地庫,讓更多的學者能全面研究,并通過研究利用讓更多的歷史遺迹復活。
編委會
2015年9月
内页书影
序言
清宫的,中國的,世界的
——樣式雷與樣式雷圖檔的前世今生
2015年7月18日,國家大劇院。隨着七十四歲高齡的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麗如一聲驚堂醒木的脆響,話劇《樣式雷》拉開了帷幕。隨着劇情的展開,被譽爲“華夏建築意匠傳世絶響”的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從專家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來,以話劇藝術的形式呈現在普通觀衆的面前,一時間,成爲大街小巷民衆的關注點。
八年前的2007年6月,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的委員們經過鄭重審議,將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納入《世界記憶名録》。這是當時我國納入這個世界性名録的第五項。這個以手稿形式存世的、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産正式邁入了世界文化的殿堂。
十二年前的2003年,樣式雷建築圖檔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録》。這個清代宫廷建築的專用圖檔全面進入中國文化界的視野。
八十五年前的1930年6月,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啓鈐先生經多方努力,幫助當時的北平圖書館從北京東觀音寺雷宅購回了第一批樣式雷建築圖檔。這個瀕臨散佚、幾乎淹没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成爲中國文化大厦中的重要柱梁。
近百年來,樣式雷建築圖檔從深宫宅院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其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開始熠熠生輝。
那麽,樣式雷建築圖檔到底是什麽樣的文化珍品?它有怎樣的傳奇經歷?其價值到底體現在什麽地方?
借樣式雷圖檔出版之機,我們對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的情况進行一次簡單的梳理。
一、樣式雷與樣式雷圖檔
(一)樣式雷
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1901—1972)先生在《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一文中寫道:“在清朝(1644—1911)二百六十餘年間,北京皇室的建築師成了世襲的職位。在17世紀末年,一個南方匠人雷發達來北京參加營造宫殿的工作。因爲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擔任設計工作。從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築如宫殿、皇陵、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的。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爲‘樣式雷’。”
“樣式”或“樣子”,是我國古代對器物、建築等圖樣的稱謂,繪製圖樣的人被稱爲“樣子匠”。雷氏家族就是在樣式房專職皇家宫殿、衙署、壇廟、園林、行宫、陵寢等工程的設計,繪製建築圖樣和相關傢具、器物等陳設、裝飾品圖樣,製作建築燙樣,即今天的建築模型,并就設計施工予以説明。雷氏家族先後有八代幾十人從事樣房工作,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但究竟誰是“樣式雷”的開山鼻祖?有幾代雷氏執掌過樣式房?對這些問題,學界還存在不同看法。
最早研究樣式雷家族者當推朱啓鈐先生(1872—1964)。1930年,朱先生發起創立了中國營造學社。學社爲撰寫《哲匠録》,聯繫雷氏後人,徵集雷氏事迹。雷獻瑞、雷獻華將所藏族譜和有關營造方面的信札等資料交學社。朱先生根據這些資料及其他相關文獻,撰寫了研究樣式雷的開山之作——《樣式雷考》,作爲《哲匠録》中樣式雷詞條的補充專文,發表在1933年3月出版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四卷第一期上。該文影響深遠,被後繼研究者奉爲經典,時常引用。
在《樣式雷考》中,朱先生將雷發達作爲樣式雷的開山鼻祖,列有七代九人。梁思成先生所言“七代”,就是出於此。後來,研究者對文中所言康熙中葉重建太和殿的時間産生疑問,并在1985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中將重修太和殿的時間更改爲康熙八年(1669)。1987年,天津大學王其亨先生與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項惠泉先生以此觀點,結合《雷氏遷居金陵述》及《雷金玉碑記》等文獻,撰寫《“樣式雷”世家新證》一文,認爲後人是將雷金玉的上梁故事張冠李戴到雷發達頭上,并以家譜中是將雷發達之子雷金玉作爲雷氏遷京的支祖爲由,否認了雷發達作爲樣式雷始祖的觀點,確認雷氏是自雷金玉始至雷廷昌終的六代服務於清宫廷建築業。該文發表在1987年第2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上。
1993年,國家圖書館蘇品紅在當年第2期《文獻》上發表《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一文,對《“樣式雷”世家新證》一文提出商榷,認爲雷發達第一次赴京供役朝廷的時間非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康熙八年(1669)重修太和殿時完全有可能成爲故老傳聞中的上梁英雄,而皇帝重視重要殿堂上梁、親臨典禮并嘉奬有功之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此,對時隔二十餘年的太和殿和暢春園正殿上梁的功臣分别有嘉奬之舉并非“雷同迭次”,肯定了雷發達的始祖地位。這一觀點隨着對《樣式雷考》的底稿整理研究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天津大學張威和陳秀在2003年出版的《建築世家樣式雷》一書中撰寫的《朱桂辛〈樣式雷考〉補遺與校勘》一文認同蘇品紅的觀點。
進入21世紀,隨着王其亨先生及其學生們研究的深入,提出了雷廷昌之子雷獻彩是樣式房的最後一個掌案之説。
其實,這是一個如何定義樣式雷的問題。如果將樣式雷的概念局限在樣房的掌案範圍,那就衹有自雷金玉至雷獻彩的七代七人。但這樣的定義不符合樣式雷字面涵義和歷史事實。
按樣式雷字面意思,并無掌案的局限,而應涵蓋所有參與樣房工作的雷氏。更進一步,樣式雷的稱謂是民間對雷氏家族爲清代皇家建築做出突出貢獻的肯定,是對雷氏的美譽。至於對雷發達的定位,按照朱啓鈐先生《樣式雷考》中記載的民間傳聞,他是工部營繕司營造所的長班,也許與樣房工作無關,但專職清宫廷的建築工程是不可否認的。正因爲有他在營造所的地位,纔使其子雷金玉有子從父業的便利,有成爲樣子匠,繼而成爲樣房掌案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説,雷發達是樣式雷的奠基人并不爲過。因此,我們可以説,樣式雷是對自雷發達至雷獻彩的八代雷氏的美譽,包含了十餘位代表人物幾十位雷氏成員。這八代十餘位代表人物的主要事迹可以概述如下:
第一代,雷發達,字明所,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卒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爲避明末戰亂,隨其父雷振聲從江西建昌遷居金陵(今南京)。清初以藝供役宫廷,卓有成就,尤以清初太和殿重修時上梁之功而傳爲佳話,爲雷氏從事皇家建築事業奠定基礎。
第二代,雷金玉,字良生,雷發達長子,生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卒於雍正七年(1729)。先以監生考授州同,後來繼任父親的工部營造所長班之職。在康熙年間暢春園的修建工程和雍正年間圓明園修建工程中成績顯著,得到皇帝封賞,并成爲雷氏執掌樣房的第一人。朱啓鈐先生在《樣式雷考》中評價道:“樣式房一業,終清之世,最有聲於匠家亦自金玉始也。”
第三代,雷聲澂,字藻亭,雷金玉幼子,生於清雍正七年(1729),卒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他出生後僅三天,父親去世,歸葬南京。家人均隨行回南京,唯雷聲澂與其母張氏留守北京。成年後,其母張氏向工部泣訴,得皇上恩準,乃得嗣業。但在既無父親指點,又無兄長幫助的情况下,要學習和掌握樣房技藝,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儘管雷聲澂生活的時代正值乾隆皇帝大興土木時期,但他少有建樹。在雷氏家譜和相關墓碑中幾乎没有他在樣式房的工作記載。然而,如果没有當年他與他母親在京的堅守,也就不會有後面幾代雷氏在樣房的輝煌成就,可能就没有今世還能叫響的樣式雷這個稱謂。所以,從這個角度説,雷聲澂是樣式雷得以傳承的關鍵人物。
第四代,雷家瑋、雷家璽、雷家瑞三兄弟。家瑋,字席珍,生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雷聲澂的長子。家璽,字國賢,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於道光五年(1825),是雷聲澂的次子。家瑞,字徵祥,生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卒於道光十年(1830),是雷聲澂的三子。兄弟三人在乾隆、嘉慶盛世,通力合作,將樣房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使在其父手中處於低潮的祖業重新發揚光大。家瑋在乾隆年間曾奉派隨皇帝南巡,爲各省辦理沿途行宫景點及堤工工程。家璽承建過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熱河避暑山莊、圓明園東路及同樂園戲樓等園庭工程,還有嘉慶帝昌陵等陵寢工程和宫中年例燈彩、西廠焰火及乾隆帝八十歲萬壽典景樓臺等工程,成績斐然,尤其是爲萬壽慶典沿街搭建的典景樓臺,更是争奇鬥艷,讓老百姓大開眼界,一睹盛况,影響極佳。家瑞也幹得有聲有色,在两位兄弟在外辦理工程期間,樣房的一切事宜由他料理。樣式雷四世的這三位兄弟還承建過故宫乾隆花園的裝修工程,這是一個集古典裝修藝術之大成的工程。可以説,第四代雷氏是將樣房事業推向興旺之輩。
第五代,雷景修,字先文,號白璧,生於清嘉慶八年(1803),卒於同治五年(1866),是雷家璽的三子。他十六歲隨父親在樣房學習祖傳的建築設計技術,不辭辛勞,勤奮努力。道光五年(1825),其父去世時,他年僅二十二歲。由於差務繁重,唯恐辦理樣房失當,他遵照父親的遺言,將樣房掌案之職讓給伙伴郭九承擔,自己則甘居其下,并竭盡心力,不分朝夕,兢兢業業二十餘載。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他以自己豐富的建築經驗和卓越的才識,又將樣房掌案之職收回。直到咸豐十年(1860)八月圓明園被焚,樣房工作停止,纔移居西直門内觀音寺。雷景修雖然身懷絶技,但生不逢時。咸豐一朝内憂外患,經濟衰敗,清室無力大興土木。所以,雖然收回掌案一職,終無更大作爲。雷景修的一生,除了工作勤奮,還聚集了不少圖稿、燙樣等。大量樣式雷圖檔得以留存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雷景修當年精心的收藏。因此,可以説,雷景修對樣式雷的貢獻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他有意識地收存樣式雷圖檔上。
第六代,雷思起,字永榮,號禹門,生於清道光六年(1826),卒於光緒二年(1876),是雷景修的三子。同治四年(1865),自其祖父雷家璽設計嘉慶帝昌陵後,他承擔起設計咸豐帝定陵的任務。在此工程中,由於他努力勤奮,立下大功,因此以監生賞鹽大使銜。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圓明園,雷思起與其子雷廷昌因進呈所設計的園庭工程圖樣而蒙皇帝五次召見。雷氏的這一代中,雷景修的五子雷思泰也在樣房中發揮過重要作用,都是樣式雷的重要繼承人。
第七代,雷廷昌,字輔臣,生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是雷思起的長子。雷廷昌隨父親參加過定陵、重修圓明園等工程。其後,自己又承擔過同治帝惠陵、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光緒帝崇陵、三海和萬壽山慶典等工程的設計工作。光緒三年(1877),雷廷昌因惠陵金券合攏和隆恩殿上梁有功,而以候選大理寺丞列保賞加員外郎銜,并爲祖父母、父母捐請了二品封典匠家,子孫也列入縉紳之列。樣式雷的事業由雷思起、雷思泰和雷廷昌、雷廷芳等两代人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
第八代,雷獻彩,字霞峰,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卒年不詳,是雷廷昌的長子。雷獻彩未滿二十歲就擔任起圓明園樣式房掌案,此後他又同父親一道承擔了普陀峪定東陵重建和被八國聯軍損毁的京城、宫苑、壇廟、府邸等皇家建築的重建與修繕,以及“新政”期間各類新式洋房的設計。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和城内外各類皇家建築再度罹劫。雷獻彩主持了大規模修復、重建工程,如北京正陽門及箭樓等城樓、大高玄殿、中南海以及頤和園的重建等。雷廷昌去世後,清末的崇陵、攝政王府等重大工程設計,則均由雷獻彩主持完成,參與者還有雷獻祥等雷氏後裔。他們成爲樣式雷最後的傳人。
(二)樣式雷圖檔
由於雷氏家族從事樣房工作延續二百餘年,加之雷景修等雷氏的精心收藏,所存圖檔數量龐大,内容十分豐富。儘管歷經滄桑,現今也有二萬餘件圖檔存世,是世界古代建築檔案存世最多的一種,這也是樣式雷圖檔能成爲《世界記憶名録》中一員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存樣式雷圖檔,時間涵蓋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地域覆蓋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西等清代皇家建築所在地;在類型上可分爲圖樣、燙樣、做法等文字檔案三大類,涉及城市、宫殿、園林、壇廟、陵寢、府邸、工廠、學堂等建築在内的各種建築勘測、設計、施工圖和裝修圖以及建築模型,還有大量工程做法、隨工日記、旨意檔及堂司諭檔等文字資料,内容十分豐富、系統。
樣式雷圖樣品種多樣。按設計過程可分爲勘測圖、糙底(或草圖、粗圖)、準樣、改樣、進呈樣、留底樣等;按表現形式可分爲平面圖(或地盤圖)、剖面圖和立面圖,以及平面與立面結合圖等;按比例有一分樣、二分樣、五分樣、寸樣、二寸樣、四寸樣等,這些比例的含義是實物的一丈在圖樣上作幾分或幾寸,如,一分樣即相當於實物的一丈在圖樣上作一分,即比例爲千分之一;按圖樣功用可分爲施工圖和施工進程圖、燙樣製作圖、裝修圖、布局圖、裝飾圖等。現存樣式雷圖樣中,最大的圖幅長達六米左右,最小的衹有六厘米左右。
樣式雷製作的燙樣是現存唯一的中國古代建築模型。這種模型是在按一定比例繪製的圖樣基礎上製作的。製作材料主要是質地鬆軟的白松和紅松木,元書紙、麻呈文紙、高麗紙等紙張以及各種塗飾顔料。製作工具中有一種特製的小型烙鐵,用於熨燙模型的一些構件,如瓦壟,“燙樣”一名也由此工藝而得。這種燙樣用松木構建建築物框架,屋頂、墻身、門窗以及室内陳設均用由紙張敷製的紙板製作而成,并分片安裝,可方便拆卸,還可揭頂洞悉室内布局、裝修、陳設等情况。在樣式雷的燙樣中,除單體建築模型外,還有景群建築模型,包括景群中的山石、樹木、花壇、水池、船塢以及庭院陳設,等等。
雖然建築模型在唐、宋两朝已開始出現,當時叫“木樣”,但那時的模型很簡單,且製作材料也不一樣。樣式雷製作的燙樣要複雜得多,也規範得多。它們是按一定比例製作出來的,其構件可靈活拆卸、安裝,以便修改房屋及房屋内的布局。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局多由個體建築組成一個庭院,多座庭院組成一座大建築群,在空間組合上注意建築物錯落有致,左右對稱,山石水木和諧,富有意境。燙樣是按一定比例製作的立體模型,所以,通過燙樣,可以直觀地看出建築物是否符合我國傳統的建築審美觀。據此進行修改,更易達到目的。
樣式雷圖檔中的文字檔案以工程做法爲主,另有旨意檔、司諭檔、堂諭檔、工程日記及書信,還有少量私人書信、賬單等雜物。這些檔案是對圖樣和燙樣的最好補充,是圖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有些文字檔案顯示的内容彌足珍貴。
二、樣式雷圖檔的聚散
樣式雷圖檔包括皇宫的進呈圖檔和雷氏所存圖檔两大部分。
進呈皇宫的部分原存故宫博物院文獻館(即第一歷史檔案館前身),約千餘件圖樣,另有部分文字檔案。在樣式雷圖檔三大收藏單位中,衹有該館收藏的樣式雷圖檔是直接繼承清皇家檔案,未經商業性聚散的。這些圖樣是樣式房呈送給皇宫的正式設計施工圖樣,因此,一般都比較工整、精細。
雷氏有意識存儲圖檔主要自雷景修開始,據稱當時雷景修曾用三間瓦房存放圖樣、燙樣。此後代代相傳,不斷增加。在各代分家立業時,少不了分藏圖檔。因此,雷氏手中圖檔流散之前已經分藏在各相關子孫之手,其後的流散則是從他們手中先後流出。
20世紀20年代末,市面上開始有零星樣式雷圖樣出售。國家圖書館即當時的北平圖書館在朱啓鈐先生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在1930年6月從北京東觀音寺的雷氏住宅購回第一批圖檔,也是最大一宗圖檔。同年冬,第二批圖檔經人介紹入藏北平圖書館。此後幾年,北平圖書館又先後在雷宅購得零星圖檔,在五洲書局、群英書社、東華閣等三十餘個書社齋閣購得两千餘件。此外,中國營造學社一直致力於搜集散佚市面的樣式雷圖檔,并轉交北平圖書館。到1937年“七七事變”,北平圖書館收購樣式雷圖檔的工作基本結束,共收藏圖檔約一萬五千幅册,燙樣七十六具。1937年,北平圖書館將購存的燙樣寄存歷史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後轉交故宫博物院保存。
朱啓鈐先生爲國家圖書館收藏樣式雷圖檔立下了汗馬功勞。早在民國初年,朱先生因工作關係,與雷氏後代有所接觸,并認識到樣式雷圖檔的重要價值,打算收集,以便開展研究。但“彼時雷氏猶以爲將來尚有可以居奇之餘地,乃挈家遠引,并將圖樣潜爲搬運,寄頓藏匿,以致無從足迹”(見《中國營造學社彙刊》1930年第一卷第二册“建議購存宫苑陵墓之模型圖樣”一文)。十餘年後,雷氏後代窮困潦倒,終於開始零星變賣圖檔,散見於書市、小書攤上,并開始四處求售。
雷氏後代四處求售之時,正值朱啓鈐先生發起成立中國營造學社之日。以梁思成、劉致平、劉敦楨等前輩建築學家們組成的這個專門研究中國建築的學術團體,非常看重樣房的這些資料。朱啓鈐先生作爲營造學社的社長,更是爲圖檔的流散而擔憂,尤其是發現日本人也在收集圖檔時,更深感圖檔流失海外的危險,便積極奔走呼號,力主政府用庚子賠款收購樣式雷圖檔。1930年5月,朱先生聞聽有雷氏出售圖檔,便急迫地向當時管理庚子賠款的文化基金會上書建議函,希望籌款購存於北平圖書館,爲營造學社研究之用。文化基金會采納了朱先生的建議。其間,朱先生又爲雷氏出價高達三萬圓而爲之多次磋商。最後,文化基金會終於撥款五千圓,於1930年6月將這批圖檔購藏北平圖書館,成爲該館第一批入藏品。
國内其他收藏機構的積極購藏,避免了樣式雷圖檔大量流失海外,對此,朱先生也是功不可没。朱先生以他的慧眼、他對樣式雷圖檔的重視和傾心研究感染和帶動了很多仁人志士致力於對樣式雷圖檔的收集和研究。
1937年,居住在北京東水胡同的雷氏一房聲稱要出售他們所存的圖樣。經北平市工務局局長汪申伯先生從中斡旋,爲中法大學購得共两千餘件。從所列圖樣目録看,與北平圖書館購藏的圖多數重複,但道光以後的圓明園部分及内廷、行宫、壇廟、府第之圖也有值得重視的。
中法大學是1920年在北平成立的一所大學。其前身是1919年由留法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創辦的法文預備學校。新中國成立後,中法大學的部分科系合并到北京工業學院,剩餘科系分别合并到其他高等院校。中法大學撤銷時,所藏樣式雷圖檔在原中國營造學社社員、故宫博物院研究員單士元先生的主持下,由故宫博物院購藏。加之故宫博物院零星購買的其他圖檔,該院共藏樣式雷圖檔两千九百餘件。
此外,國内還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藏圖檔三百餘件,國家博物館、社科院圖書館、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北京檔案館、文物研究所等單位也有少量收藏。相信一些私人還有少量收藏,尤其是雷氏後人或與其相關的人。
在國外,1931年日本人荒木清三在華收購了二百七十七張圖樣及上千件文檔,其中二百餘張圖樣至今下落不明,其餘五十三張圖樣和文檔現藏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見五十三張圖樣以陵寢圖爲主,如《東陵風水形勢圖》《平安峪萬年吉地地盤尺寸畫樣》等。2000年開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開展清代建築歷史資料專項整理研究,現已將所有圖檔整理、修復完畢,并已出版專著介紹圖檔。此外,美國康奈爾大學東方圖書館收藏有《天津行宫地盤圖》等圖樣,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有《圓明園地盤畫樣》等圖樣。
三、樣式雷圖檔的價值及其評價
(一)史料價值
雷氏世家爲清代的建築,尤其是皇家園林、陵寢等建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所留下的圖檔,也成爲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園林藝術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最豐富翔實、直觀形象,而且大多數圖檔能與遺存的建築實物對應的珍貴的史料,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傳統建築圖學,傳統建築設計思想、理論和方法,建築施工技術和清代工官制度,以及相關文物建築保護和復原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具有其他文獻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樣式雷圖檔還隱含了大量中國清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以及中國古代建築理念、建築美學、建築哲學等思想。因此,圖檔不僅體現了很高的建築學成就,而且也爲研究中國清代歷史提供了珍貴文獻。
樣式雷圖檔獨特的史料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樣式雷圖檔是唯一幸存的系統的中國古代建築工程圖檔,是研究、修繕、復原中國古代建築唯一的第一手資料。
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在建築上也有着同樣輝煌的歷史,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的建築有20餘處。但與其對應的建築圖檔僅存樣式雷圖檔。誠然,現在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是研究中國清代建築的最好實例。但是,建築物本身是歷史瞬間的凝固物,而樣式雷圖檔則是活生生反映某個建築物的選址、建築設計草案、反復修改過程、最終實施方案、施工過程以及各時期修建、改建方案,等等,記録了建築物的形成、演變歷史,是建築實物和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唯一原始建築檔案,對於諸如圓明園這樣的已在人間消失的經典建築尤其如此。因此,樣式雷圖檔是研究、修繕、復原中國古代建築最直接、最可靠的唯一第一手資料。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先生,就在參閲雷氏關於圓明園的圖樣、燙樣、旨意檔、堂諭檔、司諭檔及其他有關圓明園文檔的基礎上,撰寫了《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這部極具價值的著作。圓明園、頤和園、香山、北海、恭王府等管理處多次查閲有關樣式雷圖檔,爲整修園林、撰寫園史提供了可靠依據。
第二,樣式雷圖檔是書寫世界建築史的實物佐證。
中國建築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建築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樣式雷圖檔在爲撰寫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重要史料的同時,也爲書寫世界建築史提供了重要佐證。比如,在樣式雷圖檔中大量存在的模數網格足以證明模數網技術至少在二百多年前就被中國人熟練應用,是中國對世界建築的貢獻,由此顛覆了“是日本對世界建築的貢獻”的結論。樣式雷圖檔爲澄清歷史、改寫歷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第三,樣式雷圖檔是研究世界杰出建築世家樣式雷的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雷氏家族在二百餘年間爲中國清代皇室設計修建、改建了大量建築,其中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的故宫、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等建築,占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的五分之一。這些文化遺産,或自始至終由雷氏設計施工,或部分改擴建由雷氏統率工程,其中凝結了以雷氏家族爲主的幾代清朝哲匠的卓絶智慧。一個建築世家與這樣多的世界文化遺産密切相關,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絶無僅有的。同時,樣式雷圖檔所反映出建築師的高超技藝和先進的圖學成就,足以證明雷氏世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杰出建築大師,是值得大力研究的古代哲匠。研究一個建築師如同研究文學家、藝術家一樣,其作品應該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研究資料。因此,對樣式雷的研究,其圖檔無疑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二)藝術價值
樣式雷圖檔中,圖樣和其他文字資料主要是用毛筆和炭條繪製在中國宣紙上,采用中國國畫顔料染色。樣式雷圖樣從圖種到繪製方法、表現内容和表現形式等各方面均與現代建築圖存在一定差異。樣式雷圖樣所用模數網法、圖層法、透視法、投影法等製圖方法豐富多彩,且表現技法先進。同時由於樣式雷圖樣中很多圖樣繪製精細、色彩斑斕,具有相當的審美價值,成爲風格獨特的建築美術作品。
燙樣不僅具有易拆裝、修改的便利和極佳的示意效果,在當今人們的眼中,燙樣還不失爲絶妙的工藝美術作品。可以説,無論是製作材料、工具,還是表現手段、形式,燙樣都是世界建築史上風格獨具的建築模型和美輪美奂的藝術作品。
樣式雷圖檔中的一些文字書寫工整、布局美觀,不失爲書法佳品。
總之,不少樣式雷圖樣、文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三)文物價值
文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造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中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産、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等文物,受國家保護。第二條的規定實際上是從一個側面確定文物的定義及範圍。按照這樣的定義及範圍規定,結合上述樣式雷圖檔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樣式雷圖檔的文物性不難確立,其文物價值也不言而喻,尤其是樣式雷圖檔的手稿性、系統性、大型性以及專業性,使其具有更加獨特的文物價值。
第一,樣式雷圖檔因其手稿性質而成爲世界獨一無二的珍貴史料。
樣式雷圖檔幾乎全部繪製、書寫在中國傳統手工紙張上,書寫工具主要是中國的毛筆和炭條,繪製工具主要有界尺、圓規和烙鐵等,使用的顔料主要是傳統中國國畫顔料等。可見,樣式雷圖檔是帶有濃郁中國傳統特色和風格的古代手稿,無疑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極其珍貴的史料。
第二,樣式雷圖檔的系統性、完整性及其規模是世界範圍内現存古代建築檔案絶無僅有的。
現存樣式雷圖檔两萬餘件,包含了從建築選址到設計、施工、修繕、改建等完整而成系統的建築圖樣和相關檔案,因此,無論是在圖檔的規模上,還是在圖檔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方面,樣式雷圖檔都是世界範圍内現存古代建築檔案中唯一的,它是人類在建築學領域的記憶的一大重要實物標本。
(四)社會價值
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成爲世界建築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建築史上不可或缺的輝煌樂章。清代建築是現存最多的中國古代建築,其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鮮明,建築風格獨特,藴涵了中國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哲學思想。尤其是皇家建築,更是氣勢宏大,建造精美,令世界矚目,成爲清代建築的代表。很多清代皇家建築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録》的事實,充分證明了中國清代建築所具有的民族意義和世界意義,成爲中國民衆乃至世界民衆關注的重點。樣式雷圖檔正是這些建築的工程檔案,自然也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爲此,國家圖書館曾以樣式雷圖檔爲主題舉辦過多次講座和展覽,拍攝過多個專題片,宣講中國杰出的建築世家樣式雷,以及雷氏等清代建築師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産樣式雷圖檔。每次講座、展覽都能吸引衆多聽衆、觀衆。幾個專題片,尤其是《國寶背後的故事》中的“探訪樣式雷”,播出十餘年,反響强烈,增强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成爲民族精神的一個彰顯點,對社會産生較大影響。
樣式雷圖檔成功登録《世界記憶名録》,這給社會帶來了更大影響。
《世界記憶名録》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設立的世界記憶工程項目所建立。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設有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與文化雙遺産、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世界記憶工程等旨在保護人類遺産的國際保護項目。世界記憶工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發起,旨在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規定的保護世界珍貴歷史文獻的任務,對世界範圍内正在逐漸老化、損毁、消失的文獻記録,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凡載入《世界記憶名録》的,必須是具有世界意義、對人類有參考價值和利用價值的文獻檔案。
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國際諮詢委員會,負責對整個工程的計劃與實施進行指導。各國申報列入《世界記憶名録》的項目,須首先經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審,每两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批一次。自1997年至今,共有一百個國家的二百九十九項文獻檔案進入名録。我國先後有民族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録音檔案、《清代内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中葉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二十四件滿文檔案文獻、納西族東巴古籍、清朝金榜、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等九項入選《世界記憶名録》。
樣式雷圖檔繼2003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録》後,被國家檔案局推薦申報《世界記憶名録》,2007年6月正式成爲《名録》中的一員。爲此,國家圖書館專門舉辦“大匠天工——樣式雷圖檔榮登《世界記憶名録》特展”。展覽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
(五)對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評價問題
樣式雷圖檔公諸於世後,尤其是20世紀末以來,有些研究者無限誇大雷氏家族的作用和貢獻,將清代皇家建築,尤其是被評爲“世界文化遺産”的清代皇家建築,都歸功於樣式雷家族,稱樣式雷創造了中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産。這樣的評價言過其實,與歷史事實不符,對其他在清代皇家建築工程中做出貢獻的建築師、樣子匠不公。我們應該客觀地、充分地肯定雷氏世家所做的貢獻。同時,也同樣要客觀地、充分地肯定其他建築師、樣子匠的成績。不能因爲貢獻没有雷氏世家大,或不是幾代相傳的建築世家,亦或没有較多文字檔案記録,就對他們的工作熟視無睹,甚至將他們的成績歸於雷氏。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評價樣式雷及樣式雷圖檔:
第一,樣式雷是我國清代建築史上杰出的建築設計世家。
雷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間供職宫廷建築工程,自雷發達供職皇家建築,至20世紀初,先後有八代幾十人主持或參與了皇家等建築的設計、施工等工作,爲清代建築業、爲中國的多項世界文化遺産的留存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建築設計大師,也是世界唯一一個以八代幾十人的龐大家族爲集合體,專爲皇家建築服務的建築世家。像這樣一個延續二百餘年、主創了衆多經典作品、影響了一個朝代的建築世家,在世界歷史上是絶無僅有的。
第二,樣式雷圖檔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按照清代的工官制度,樣式房下屬工程處,由工程處、内務府或工部管理,上可到帝后直接過問樣式房工作。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劉暢在《清宫營造體系中的設計者和設計機構芻議》中言道:“清代皇家建築設計并非爲樣式雷家族一手擬定,也不是樣式房所能够獨立完成,還不是單純憑藉皇帝一人設計構想,而是綜合了皇家營造體系内多層次、多專業的設計參與。”現存圖檔中就有帝后修改的圖樣,還有大量旨意檔、司諭檔、堂諭檔中記録的帝王、大臣等相關人員對工程設計施工方面的意見,慈禧還曾爲她的陵寢親自修改圖樣。
樣式房并非世襲。雷金玉去世後,是他姓樣子匠執掌樣式房,雷景修弱冠之時將樣房掌案之職讓給郭九。樣式房的工作非雷氏一家成員承擔,更非八代幾十人所爲。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第九十四包十九號有雷思起向内務府提交的一則禀文:“謹禀燙畫樣人現在數目。掌案頭目人雷思起、雷廷昌,散衆當差人郭成名、白廷堃、李文昇、雷思森、郭成治、雷思躍、沈鈞、雷廷芳、李英、(雷)廷棟、白耀恒、白耀璞、李俊、羅榮,以上共十六名。”
我們將樣房進呈皇宫的建築圖樣、燙樣及相關文檔和從雷氏家族手中散佚出的圖檔統稱爲“清代樣式雷圖檔”,并不是不承認圖檔中存在雷氏之外的樣子匠的作品的事實。也就是説,“樣式雷圖檔”并不是雷氏一個家族的成果,而是清代相關皇家建築師共同創造的財富。
第三,樣式雷圖檔呈現出的建築設計成就,是對我國古代建築歷史傳承、發揚光大的結果。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從天而降,尤其對於歷史、文化而言,也包括技藝方面。建築是自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後就産生的事物,隨着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各時代有各自特點。留存下來的有關建築的古典文獻也爲數不少。北宋著名建築師李誡所著《營造法式》就是當時官方建築的規範。全書正文共三十四卷,加上“看詳”一卷、“目録”一卷,共計三十六卷。正文共有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條,其中除解釋名詞的两卷二百八十三條外,其餘三千二百七十二條是來自工匠的實際經驗。可以説,《營造法式》是衆多建築工匠在建築方面寶貴經驗的總結。
《營造法式》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對後世的建築技術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元朝水利工程技術中關於築城部分的規定,幾乎和《營造法式》的規定完全相同。明朝的《營造法式》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也吸取了其中很多精髓。
樣式雷圖檔是在前人的建築成果之上,在清朝《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及細化的各種工程做法規定框架下發揮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樣式雷圖檔的整理研究
對樣式雷圖檔的整理研究起於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有八十餘年歴史。整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樣式雷世家的研究、對圖檔的整理編目、對圖檔的研究和利用三大方面。縱觀八十餘年的整理研究歷史,這并不是一個連續不斷推進的過程。在抗日戰争爆發後至20世紀70年代,有近三十年時間,有關樣式雷圖檔的研究處於停滯狀態。80年代,研究纔重新開啓,這與中國社會歷史環境有直接關係。
考察八十餘年對樣式雷圖檔的研究歷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一)中國營造學社時期的研究階段
中國營造學社於1930年正式成立,朱啓鈐先生任社長,下設法式組、文獻組,梁思成、劉敦楨分别任組長,主持古建築形制和史料研究,曾經在中國建築理論領域發揮過重要作用,所開展的大量田野調查,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搜集了大量珍貴數據,至今仍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之時,也正是朱啓鈐先生將第一批樣式雷圖檔追踪入藏北平圖書館之日,此後幾年,圖檔不時被公藏機構收存。樣式雷圖檔的大量面世,以及雷氏族譜等相關資料的現身,爲學界研究樣式雷圖檔提供了文獻保障。中國營造學社的諸位先哲,在朱啓鈐先生的帶領下,成爲研究樣式雷圖檔的先驅,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包括對雷氏家族研究到對樣式雷圖檔整理編目和圖檔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家族研究中,開山之作是朱啓鈐先生的《樣式雷考》,還有梁思成先生所撰《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中有關樣式雷部分。在圖檔整理編目中,有金勛先生所編《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製圓明園及其他各處燙樣目録》和《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藏圓明園及内廷陵寢府第圖籍總目》。在圖檔利用方面有劉敦楨先生著《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圍繞圓明園的燙樣、畫樣等有關檔案展開,這應該是關於樣式雷資料研究的最早成果,也是現代史上最早研究皇家園林的著作。隨後,劉敦楨先生還開展了對清西陵的研究,利用了樣式雷的大量陵寢設計圖。
當時的北平圖書館還專門開設了工程參考室,主要提供樣式雷圖檔及相關工程文獻的閲覽。
(二)20世紀80年代圖檔利用階段
中國營造學社研究階段的黄金時段在20世紀30—40年代,五六十年代有一點延續。此後一段時期未見研究成果面世,直至20世紀80年代,對樣式雷圖檔的研究和利用纔再次悄然興起,到90年代,研究成果逐漸問世。
這一階段的研究與圓明園學會和圓明園管理處的成立,以及頤和園、北海、天壇等公園的相關復原修繕工程的開展有密切關係。因此,這一時期對樣式雷及其圖檔的研究利用主要體現在對圖檔的利用上,尤其在相關復原、修繕工程中對圖檔的利用研究方面,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以及天壇等公園管理處爲相關工程先後查閲國圖藏樣式雷圖檔,并翻拍、摹繪了大量圖檔。也有個别研究者查閲、整理、研究相關圖檔,如方謹先生整理出了圓明園圖檔子目,時爲天津大學研究生的王其亨先生整理出東、西陵寢提要式目録,還發表了《樣式雷世家新證》和《雷發達太和殿上梁的歷史真相》等文。
(三)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全面研究階段
90年代後期,以天津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建築學院爲主導,先後開展了樣式雷圖檔全部或部分整理、研究工作,均取得豐碩成果。天津大學在王其亨教授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一批涉及雷氏家族、樣式雷圖檔和相關建築理論的研究成果。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則在郭黛姮教授的率領下開展以圓明園爲重點的研究,進行建築復原和圓明園復建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績。
目前,相關研究已從中國擴展到日本等國,從建築領域擴展到史學領域,碩果纍纍,《建築世家樣式雷》是部分成果的結集,《清代皇宫陵寢》《風水理論研究》《在投影之外——文化視野下的建築圖學研究》《雷動星流》等專著中也有大量研究樣式雷及其圖檔的成果,更多的研究論文分散在國内外出版的專著或報刊上。
國家圖書館在配合開展相關查閲、整理以及研究課題的同時,也自主開展一些研究整理工作,包括開展館級課題的研究和機讀數據的製作,并着力進行圖檔的出版整理、編輯工作,在保護樣式雷圖檔的同時,更好地爲廣大圖檔利用者、研究者提供準確、便捷的服務。
需要特别説明的是,本次出版旨在爲學界及相關領域提供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此推動對樣式雷圖檔的整理研究。本着這一目標,圖檔的編輯體例方面,將以呈現圖檔爲主,簡單、客觀著録圖檔的相關信息,爲研究、利用者提供參考。在整理出版中如出現訛誤,也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正。
蘇品紅
2015年10月
圓明園卷序
一、圓明園概况
(一)地理位置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其西部爲太行山脉的東北餘脉;北部、東北部爲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形成了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水所聚曰淀”,北京城西郊的海淀地處永定河洪積扇下緣,水源豐沛,低窪地方,往往平地出泉,匯成湖泊,層巒叠嶂的西山,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山水襯映,具有江南水鄉的山水自然景觀,成爲風景名勝之區,歷代王朝皆在此地營建行宫别苑。明萬曆年間,米萬鍾在此建造了一座園林,取“海淀一勺”之意,名曰“勺園”。萬曆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侯李偉在勺園的上流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園林,取“水木清華”之意,名曰“清華園”。
由於滿族游獵文化影響,清朝皇帝不喜久居宫城,多在宫外尋找風景優美之處居住。順治帝常居於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康熙帝則在京西玉泉山建造行宫,命名”澄心園」,也在香山寺旁建行宫。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清華園廢址上修建了暢春園,作爲避喧聽政之所。在暢春園周圍則爲各皇子和寵臣的賜園,圓明園即是胤禛的賜園。
(二)園内規模
圓明園本是清康熙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最初規模甚小。胤禛繼位後,即雍正帝,在原賜園的基址上加以擴建,全園面積增至三千餘畝,同時也利用多泉的沼澤地形修建了許多大中型水景,并築造河道,叠石造山,形成山水層叠的格局。乾隆帝對該園進行擴建,并親自主持了擴建工程。此次擴建,并没有擴大圓明園的地盤,而是在原有範圍内調整園林景觀,增建若干建築組群以豐富園景。到乾隆九年(1744),圓明園的營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乾隆帝欽定了四十景,分别賦詩,由内廷畫師沈源、唐岱等繪製《圓明園全圖》,絹本設色,共計四十幅。汪由敦楷書乾隆所作各景題咏四十首,亦四十幅,總共八十幅,分裝两巨册,原存圓明園中,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乾隆帝另在圓明園東面和南面先後興建了两座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長春園始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於乾隆十六年(1751)落成,是乾隆帝建造的頤養之所,因此,“頤養”和“休閒”是長春園最大的主題,以宴游爲主,没有議政的設施。長春園成爲乾隆皇帝爲自己營建的“老年活動中心”,而實際上乾隆六十年(1795)“歸政”之後并未住此。
綺春園位於圓明園的東南,大約建成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是由幾個小園林合并而成,其中包括大學士傅恒及其子福康安死後繳進的賜園,乾隆三十五年(1770)歸入圓明園。嘉慶時又把莊敬和碩公主的賜園含輝園和成親王寓園并入綺春園,屢有增建。園林規模與長春園相當,但頗受嘉慶帝的賞識,於嘉慶十年(1805)御製《綺春園三十景》詩。嘉慶十四年(1809),在正覺寺東側,正式修建綺春園宫門,因它比圓明園大宫門和長春園二宫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宫門」,且一直沿用至今。同治年間,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試圖重修圓明園,并擬將綺春園改名“萬春園”。因爲萬春園是同治帝打算重修時命名的,名副其實的萬春園并没有出現過。
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相對獨立又互相連通,總體上以圓明園爲主,因此一般統稱爲“圓明三園”或“圓明園”。圓明三園的總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三百五十公頃(五千二百餘畝),其中水面面積約一百四十公頃(二千一百畝),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十六萬平方米,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宫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相當於一個頤和園,是清朝帝王在一百五十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常年居住在圓明園,并在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它與紫禁城同爲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爲”御園」。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爲“萬園之園”。
(三)園林景點
康熙帝、乾隆帝熱衷於游冶,一生多次造訪江南,廣泛地吸取各地園林的精華,融入圓明園中。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群,即通常所説的一百餘景,且三園可各自劃分爲數十個景點。
“圓明園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雲居、鴻慈永祜、彙芳書院、日天琳宇、澹泊寧静、映水蘭香、水木明瑟、濂溪樂處、多稼如雲、魚躍鳶飛、北遠山村、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島瑶臺、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夾鏡鳴琴、涵虚朗鑒、廓然大公、坐石臨流、麯院風荷、洞天深處。
“長春園三十景”,即淳化軒、如園、鑒園、思永齋、海岳開襟、流香渚、玉玲瓏館、獅子林、寶相寺、法慧寺、諧奇趣、遠瀛觀、轉馬臺、海晏堂、方外觀、萬花陣、綫法墻、黄花燈、羅溪烟月、蘭芝山、横秀亭、冷然閣、天心水面、茜園、澹懷堂、澄波夕照、愛山樓、惟緑軒、延清堂、觀豐榭、含碧樓等。
“綺春園三十景”,即敷春堂、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宜書屋、春澤齋、鳳麟洲、蔚藻堂、中和堂、鑒碧亭、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樓、含暉樓、澄心堂、暢和堂、湛清軒、招凉榭、凌虚亭、迎暉殿、問月樓、卧雲軒、緑滿軒、展詩應律、松風蘿月、翠合軒等。
然而不幸的是,這座舉世名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和焚燒,使之毁於一旦。
二、圓明園景點特徵
(一)園中有園、層層嵌套的格局
園中有園、層層嵌套的格局是圓明園景區的一個重要特徵。每個景點都以一組建築爲中心,并搭配若干山形水系而成。每組建築又都包括了若干座院落,而每一座院落又分别由多個單體建築構成。
九州景區是圓明園的核心景區,它由九州清晏、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九個獨立的景點組成。九個景點分别位於九個小島之上,圍遶着後湖,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九州清晏景點位於九州景區的中軸綫上,前、後湖之間,四周靠橋梁與其他景區相通,九州清晏島東西長二百二十米,南北寬一百二十米,占地二萬五千平方米,建築面積八千六百平方米,是圓明園中最早的景點之一。
國圖011-0001《九州清晏圖》:全圖爲彩色繪製,所有殿宇房間名稱都用黄簽貼注。圖中所繪九州清晏景區爲早期建築形制,中軸綫爲九州清晏、奉三無私、圓明園殿三大殿,其中九州清晏殿爲七間接三間後抱厦,奉三無私殿爲七間,圓明園殿爲五間,奉三無私院東、西分别有東、西佛堂一座三間。中軸綫東爲天地一家春景區,從南到北依次爲宫門一座三間、天地一家春一座五間、穿堂殿一座七間和泉石自娱一座十五間。中軸綫西從北向南爲魚池一座、怡情書史一座五間、樂安和一座五間、玉照亭一座一間,再西從北向南爲鳶飛魚躍敞廳一座五間、後殿一座五間、清暉閣一座七間有平臺、敞廳一座三間。
國圖016-0001-02《長春仙館地盤畫樣全圖》:圖中繪有隨安室、墨池雲、麗景軒、藤影花叢、林虚桂静、緑蔭軒、長春仙館、古香齋、抑齋、含碧堂、鳴玉溪、春好軒、喜音堂、圓明園司房、敬事房等建築,共大小殿宇房間一百三十五間。其中藤影花叢院落東西寬四丈六尺,南北長六丈八尺,林虚桂静院落東西寬四丈八尺,南北長六丈四尺。
(二)多樣的建築形制
園内建築既吸取了歷代宫殿式建築的優點,又在平面配置、外觀造型、群體組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範的束縛,廣徵博采,形式多樣,創造出許多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極爲罕見的建築形式,如卍字軒、眉月軒、田字形、扇面形、弓面形、圓鏡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勝形、書卷形等等,因景隨勢,千姿百態。
“卍”不是文字,而是符號,意寓四海承平、國家統一、天下太平。國圖053-0001-02《圓明園萬方安和地盤全樣》圖中看出,萬方安和位於山高水長之東的湖中,其主體建築爲三十三間殿宇,周圍帶迴廊,建築平面呈”卍」字形。卍的四個角,除西南角外,其他三處分别有一孔板橋和三孔板橋與山石泊岸相連接,十字的四條邊分别有四個涵洞,并在正南處有碼頭。這是一座包含了佛教教義、儒學經典與民間信仰等多重政治、宗教、哲學内容的建築,是華夏建築史上絶無僅有的,也是世界唯一的建築形制。
(三)以水爲主題的景園布局
圓明園是一座以水爲主題的水景園,水域面積占全園面積的一半以上。其水源主要來自玉泉山,通過頤和園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萬泉河注入圓明園,然後散布於各園。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園的假山、島嶼等相互烘托映襯,具有山水寫意畫般的意境,可以説是集我國古典園林堆山理水手法之大成。
國圖043-0003《圓明園河道全圖》、國圖064-0001《長春園内圍河道全圖》、國圖097-0002《綺春園河道》三圖形象地描繪了圓明三園的水系特徵,水面形態各異,大中小相結合,最大的是福海,寬達六百餘米,浩瀚的水面上浮現出仙境般的“蓬島瑶臺”。迴環縈流的河道作爲全園的脉絡和紐帶,把這些大大小小的水面串聯爲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同時,在功能上提供舟行游覽之便利。
從國圖038-0001《圓明園來水河道全圖》和國圖054-0001《圓明園附近河道全圖》,可以清晰地看出圓明園水系來源,一是萬泉莊之水,經由暢春園過掛甲屯北流,從圓明園的進水閘導入園内以補給園林用水;二是昆明湖之水,經二孔閘東流,經高水閘北流也從圓明園的進水閘口導入園内,從出水閘匯入清河。這些水系河道需要人爲清理,否則會淤淺,在《圓明園附近河道全圖》中形象地在緑色河道中繪有不規則的棕色塊狀以示淤積,并加以簽注:“七孔閘往東至南小三岔口止河桶淤淺一道,凑長二百九十四丈五尺。”
(四)景觀取材“移天縮地”
圓明園的景觀大量取材於中國的神話傳説和詩畫意境,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將詩情畫意融會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如蓬島瑶臺,原名蓬萊洲,福海中的大小三島,仿李思訓畫意,爲仙山樓閣之狀(蓬萊仙島)、武陵春色(再現陶淵明《桃花源記》境界)、上下天光(取法於雲夢之澤)、杏花春館(仿杜牧杏花村詩意)等。
園内仿建了許多江南名勝,稱爲“縮景”,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鐘、麯院風荷、柳浪聞鶯、花港觀魚、三潭印月、两峰插雲、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是仿建杭州的“西湖十景”,連名稱也照搬。仿建廬山的西峰秀色、仿建海寧安瀾園的四宜書屋、仿建南京瞻園的茹園、仿建蘇州獅子林的獅子林、仿建杭州汪氏莊園的小有天園等。
不僅融彙江南本土風景,還吸收和融合國外的建築和園林藝術,如舍衛城是仿效印度古代橋薩羅國的國都興建的。在長春園北墻建造了諧奇趣、海晏堂、黄花陣、遠瀛觀、方外觀和綫法山六大歐式建築群和三大噴泉,因爲它們是歐式建築,所以俗稱西洋樓。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三、圓明園圖檔概况
嚴格意義上來説,樣式雷圖檔應指被譽稱爲“樣式雷”的雷氏家族繪製的建築圖紙、燙樣及其相應工程做法的説明文檔。但爲了便於研究樣式雷,我們把樣式雷圖檔的定義進行擴充,凡是與樣式雷相關的圖文檔案統稱爲樣式雷圖檔,不僅包括樣式雷家族繪製的建築圖紙、燙樣和工程做法册,還包括其日記、往來信函以及賬單、財務收支情况記録等檔案,以及與雷氏圖紙混淆的樣式房其他人員繪製的圖檔。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樣式雷圖文檔案涉及多種建築類型,有宫殿、宫苑、王府、行宫、壇廟、陵寢等,其中關於圓明三園圖檔占國圖藏全部樣式雷圖檔的近七分之一。
1933年,《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七卷三四號發表了金勛先生的《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製圓明園及其他各處燙樣目録》和《北平圖書館藏樣式雷藏圓明園及内廷陵寢府第圖籍總目》,籠統地列出圓明園三園及其附屬園、行宫、三海、南苑、東陵、西陵、王公府第等目録,其中圓明園圖籍,共一百零五包二千二百餘張,包括圓明園一千八百五十五張,長春園一百四十九張,萬春園二百九十一張。本次整理出版時,經過初步統計,景點明確的圓明三園圖紙共計一千四百餘張,其中圓明園一千零六十張,綺春園二百四十張,長春園一百張。景點不明確的裝修裝飾、用具圖和船隻圖七百餘張,這些不明景點圖當另計成册。
圓明園樣式雷圖檔的内容包括新建、修繕、改建、内檐裝修、河道疏浚、山體切削、緑化植被、室内室外陳設等工程。既有景點規劃設計圖、踏勘草圖、建築平面圖、建築立面圖,又有室内室外裝修圖,且這些圖檔多爲道光、咸豐、同治朝所繪。圖幅、比例大小各異。下文將從幾個方面對這些圖檔進行簡要介紹。
(一)圖樣類型
第一,總平面圖
總平面圖是指能反映全園各景群建築輪廓的圖紙。圖檔中總圖數量并不多,表現三園全景的有《圓明園附近河道全圖》一幅、《圓明園全圖》二幅和《圓明園大墻尺丈并外圍水道地盤全樣》一幅。
幾幅總圖雖不十分詳盡,但足以看出全園的總體規劃。圓明園有两大景區,以福海爲主體的福海景區和以後湖爲主體的後湖景區。前湖以南的建築群爲宫廷區的範圍,其餘地段内則分布着爲數衆多的小園和建築群。後湖景區位於全園的中軸綫上,又以“九州清晏”一組大建築群居中。長春園也是以两個景區爲主體,輔以若干小園和建築群。北面爲歐式西洋樓建築群,包括六幅建築物、三組大型噴泉以及園林小品,沿着長春園的北墻呈帶狀分布。南面景區建築布局比較疏朗,利用橋、堤將大片水面劃分爲若干形狀各異的水域。總之,三園具有統一的風格,但建築布局却又有所不同,統一之中又寓有變化。
表現各園全景的也衹有三園内圍各自河道圖各一幅。雖然河道主要表現園内水系,但也不同程度地標示出園内總體景觀。如《長春園内圍河道全圖》,圖中繪出了大東門、長春園宫門、蕊珠宫門、明春門和北磚門長春園東南西北四座門,還標注園中建築景群二十餘處,包括淳化軒、如園、鑒園、思永齋、海岳開襟、流香渚、花神廟、玉玲瓏館、獅子林、寶相寺、法慧寺、諧奇趣、遠瀛觀、轉馬臺、海晏堂、方外觀、萬花陣、綫法墻、黄花燈(也叫黄花陣、萬花陣)等勝景。
第二,各景點圖
此類圖檔數量最多,或爲各景點總體平面圖、景點局部平面圖,或爲單體建築圖,有平面圖,有立樣圖;有糙圖,有準底。這些圖檔涉及圓明三園多處景點,如圓明園有: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茹古涵今、坦坦蕩蕩、杏花春館、藻園等;長春園有:寶相寺、淳化軒、淡懷堂、法慧寺等;綺春園有:暢和堂、澄心堂、春澤齋、鳳鱗洲、敷春堂、宫門、含淳堂、含暉樓、涵秋館、正覺寺等;萬春園有:四宜書屋、迎暉殿、清夏堂、蔚藻堂、澄心堂、思永齋、協性齋、永春室、凌虚閣、敷春堂等景點。各個景點的圖紙從一幅到幾幅、幾十幅不等,多者上百幅,像九州清晏圖檔就有四百餘幅。
第三,裝修圖
裝修分爲外檐裝修和室内裝修两種。外檐裝修是指建築物外部與室外相分隔的裝修構件,起到圍護、遮擋、通風和采光等作用,比如門、窗、欄杆等。在園林建築的整體造型中,外檐裝修最具直觀性,豐富了建築的立面并美化建築外觀。内檐裝修位於建築物的室内,以分隔室内空間,并起到美化室内環境的作用。内檐裝修的用材和形式都體現了很大的自由性,大都反映主人的喜好,形式多樣。主要有罩、屏、碧紗橱等。其中罩是室内裝修最活潑多樣的隔斷形式,表面上看上去是起到分隔室内的作用,但完全是象徵性的,衹起到裝飾作用,給人一種似隔未隔、似分未分的空間幻覺,增加了室内空間的層次感。根據其不同形式,可以將罩分爲落地罩、欄杆罩、几腿罩、床罩等。
圓明園樣式雷圖檔的裝修圖中,出現了多種不同式樣的裝修部件,有碧紗橱、寶座屏風、木圍屏、博古書格、炕罩、落地罩、圓光門、仙樓等,越做到後來形式越複雜,雕刻越多。它們有的把空間徹底封閉,有的是半封閉,有的是滲透式的,有的是虚擬式的。運用這些裝修部件創造出多種復合空間,使一幢幢建築的室内空間呈現出多姿多彩、互相流通的局面。
圓明園慎德堂建於道光十年(1830)左右,其室内裝修自建成之後有過多次改建,尚存有六種不同時期的圖紙,可以看到當時室内裝修發展變化的軌迹。《慎德堂添安裝修地盤樣》《慎德堂内檐裝修尺寸地盤畫樣》《慎德堂明間後檐支摘窗一槽立樣》等幾十張圖紙反映了慎德堂内、外檐裝修的式樣。
(二)文檔類型
第一,裝修諭旨
樣式雷世家作爲樣式房機構的負責人,隨時要根據皇帝和内務府官衙關於修建圓明園等皇家宫殿苑囿的諭旨和指示工作。這些諭旨包括《旨意檔》(上諭檔)、《堂諭檔》、《司諭檔》。其中《旨意檔》記録的是同治皇帝和慈禧皇太后的諭旨,《堂諭檔》記載的是内務府堂的指示,《司諭檔》是内務府營造司的指示和通知。這些遺存諭檔資料中,保存了大量的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的珍貴資料,如天地一家春内檐裝修的旨意檔中記載了慈禧親自操筆繪製圖樣:“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天地一家春四卷殿裝修樣并各座紙片畫樣,均留中,皇太后自畫再聽旨意。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天地一家春明間西縫碧紗橱單扇大樣,皇太后親畫瓶式如意上梅花要叠落散枝。”
第二,略節
略節即爲文檔資料,記述建築尺寸、裝修做法等。一般有尺寸略節,如《全碧堂等房間尺寸略節》《全碧堂恒春堂等地盤尺寸略節》《方壺勝境銅鹿銅鶴銅龍銅鳳尺寸略節》;還有做法略節,如《長春仙館等内檐改修做法略節》。圖樣資料形象直觀地展現内、外檐裝修的樣式,文字檔案却是如實記録其尺寸和用料,圖、文資料相結合更是可以如實再現當年建築之輝煌。
慈禧爲自己擬建的寢宫——“天地一家春”内,總共使用了三十五處裝修。如此多的裝修數量和類型出現在一幢建築中,是前所未有的。慈禧和同治不但親自審查設計圖紙,慈禧還操筆親繪圖樣。
《天地一家春殿内檐裝修略節》反映了天地一家春殿室内安裝瓶式罩、横披等的具體情形。“中卷西進間後金面寬瓶式罩一槽中安瓶式門口一座,中寬二尺六寸六分,高六尺四寸,中梓横披一扇寬五尺五寸五分,高三尺;两次堂落地明二扇各寬一尺四寸四分,高六尺四寸,两傍五抹罩腿二扇各寬二尺二分高九尺四寸,上横披三堂,每堂寬二尺八寸三分,高一尺八寸六分,中夾玻璃四季花卉二面雕活。”
第三,知會單
知會爲口頭通知的意思,知會單應爲非正式的通知單。如有堂檔房因爲文源閣等處畫樣事着傳樣式房的知會單,也有九州清晏寢宫内檐裝修的知會單,這些都反映了樣式房與内務府内堂檔房等府衙的關係。
(三)圖檔作用
第一,作爲查找遺址的依據
圓明三園諸多園林風景群的建築形制、體量、數量,一百二十座樓閣、一百四十餘座亭子、近二百座橋梁的位置、類别,諸多殿宇及帝后游憩寢宫的内裝修,數十座大小廟宇、十餘座戲臺、九所船塢、两處習武馬道,以及超過十一公里長的外圍大墻和三十餘座園門等等,基本上都能從樣式雷圖中找到依據。
圓明三園的成百處園林風景群,建築面積達二十萬平方米。其中懸挂康雍乾嘉道咸諸帝御題匾額的有八百多個景物,共有内外匾額一千二百餘面。但長期以來,人們却對其中的大多數景物無法對號入座。現據這两千餘幅關於圓明園的樣式雷圖檔,不僅可以摹繪出三園園林風景群的全部山水、建築布局,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題名景物也得以確指其位。對圓明園遺址保護、整修及學術研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這部分圖檔的歷史文物價值怎麽估計都不爲過。
第二,反映景點變遷
從樣式雷藏圖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圓明三園二十餘處風景群的園林布局變遷情况。“圓明園四十景”於乾隆九年繪成分景彩圖後,其中的上下天光、杏花春館、長春仙館、武陵春色、映水蘭香、北遠山村、四宜書屋、平湖秋月、涵虚朗鑒、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夾鏡鳴琴、澡身浴德、廓然大公和洞天深處等景,在乾隆朝中後期或嘉慶、道光時期,均有過明顯改建或增建;長春園於乾隆朝中後期建成之後,茜園、淳化軒(含經堂)、澤蘭堂、叢芳榭等景,在嘉慶、道光時期有過局部改建;綺春園乾隆中葉歸入圓明園并於嘉慶朝全面修繕增建之後,敷春堂、四宜書屋、清夏齋等景,在道光、咸豐時期也有過局部改建。
同治年間,在慈禧的授意下,曾試圖重修圓明園,當時擬修範圍主要集中在圓明園的前湖區、後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宫門區、敷春堂、清夏堂等二十餘處,共計三千多間殿宇。但由於財力枯竭,開工不到十個月就被迫停修,此後也仍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直至光緒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葺過圓明園雙鶴齋、課農軒等景群。
九州清晏的園林建築在嘉慶、道光、咸豐三朝曾先後有過多次較大規模的布局改變,是三園變化最爲頻繁的;尤其是九州清晏殿在歷史上經歷了幾個時期的形制變化:1. 雍正間始建至道光十年,九州清晏殿七間帶三間後抱厦,是爲早期;2. 道光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1836年11月4日),九州清晏之三大殿一帶失火,之後重建九州清晏殿五間,無前後抱厦;3. 咸豐五年,添建後抱厦,是爲其中期形制;4. 圓明園罹劫後同治重修間,有两卷九州清晏的設計,當定爲晚期。
《九州清晏總樣準底》是道光十六年火灾之後,樣式房於道光十七年七月十六日(1837年8月16日)繪製而成的,圖中用硃筆繪出重修之形制。將中路三大殿進行徹底改建,九州清晏殿由原來的七間改成五間,明間面寬一丈三尺,四次間各面寬一丈二尺,進深二丈四尺,前後廊各深六尺,連接九州清晏殿和奉三無私的甬路爲磚海墁。殿前距甬路四尺處有一對銅鶴,銅鶴高四尺三寸,長三尺,石座寬一尺九寸,長二尺五寸,高一尺九寸,通高六尺二寸。
第三,爲後人研究圓明園提供可靠史料
樣式雷資料公諸於世之後不久,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先生就在參閲雷氏關於圓明園圖樣、燙樣、旨意檔、堂諭檔、司諭檔及其他有關圓明園文檔的基礎上,撰寫了《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這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著作。
隨着樣式雷圖檔資料的進一步揭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甚至普通人士越發認識到樣式雷資料的可靠性,尤其在圓明園挖掘舊址、復原建築、保護利用、研究等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天津大學張鳳梧博士論文《樣式雷圓明園圖檔綜合研究》,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的《乾隆御品圓明園》、劉暢的《慎修思永:從圓明園内檐裝修研究到北京公館室内設計》都是從樣式雷圖檔等歷史檔案入手,對圓明園及其細部慎修思永殿的内檐裝修和空間設計進行了剖析。
樣式雷遺留的圖文檔案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它不僅是關於某些具體建築的檔案,而且是中國古代建築師活動的真實記録。圖紙繪製均如實反映現狀面貌或設計的方案形式。地盤畫樣可以準確反映某一時期的景區格局。國家圖書館的樣式雷圖檔爲瞭解和研究圓明園盛期時的情况提供了大量可信的重要史料。通過圓明園樣式雷圖文檔案,我們看到了以樣式雷爲代表的建築師們在皇家園林建築中的創造,是這個歷史時期建築發展的縮影。
白鴻葉
2015年12月
凡例
一、自民國十九年(1930)夏國立北平圖書館在朱啓鈐先生建議下系統購存樣式雷圖檔以來,歷經數十年分合、續藏,國家圖書館藏清代樣式雷圖檔成爲世界樣式雷圖檔庋藏中最宏富者。現按照不同的宫殿、園林或行宫建築群,分爲圓明園卷(初編、續編)、頤和園卷、香山卷等十餘卷予以出版。
二、樣式雷圖檔出版首推圓明園卷初編,以圓明三園中的圓明園爲主,收録了除九州清晏以外的所有景區,總計圖樣四百七十三件、文檔六十一件。續編收録圓明園九州清晏、長春園、萬春園相關圖檔,總計圖樣六百五十六件、文檔一百六十九件。本編總體順序爲先圖樣後文檔,因圖檔數量衆多,分編爲十二函。
三、樣式雷圖樣的介紹文字依次爲索書號、題名、製作時間、尺寸和所在景區,缺項則不録;樣式雷文檔的介紹文字依次爲索書號、題名、製作時間、數量、尺寸和所在景區或類型,缺項則不録。
(一)索書號中各部分數字以横杠“-”連接的屬靜畫資料藏品。
(二)題名有原題名和自擬題名两種,原題名是圖檔正面或背面的既有題名;原題名缺,編目人員依據圖檔内容擬定的題名,以方括號“[]”表示;部分圖檔題名以两者結合的方式呈現。
(三)時間標注格式爲“朝代+年號+紀年(公元紀年)”,如“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1845年3月)”、年號格式爲“朝代+年號”,如“清道光”。
(四)尺寸按“高×寬”的格式表示,計算單位爲厘米,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
(五)文檔的數量包括具體數量和文獻形態,如“×張”“×册”等。
四、本卷圖檔先列圓明園的九州清晏景區,之後爲長春園、萬春園,具體編排順序如下:
(一)九州清晏景區内部順序爲:總圖;各部、各路總圖;分建築平、立面圖;裝修平、立樣圖等。總圖之後各類圖的排序,一般遵循從主要到次要、從西北到東南的次第(包括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若一組平、立面圖和裝修平、立樣圖或其他圖涉及同一座建築,儘量連續編排,以期相互參考。若圖樣有明確年代記載,按照年代先後排列。具體而言,以九州清晏總圖爲先導,然後分中路、西路、東路三部展開。中路收圓明園殿、奉三無私殿、九州清晏殿及其附屬殿宇,如同道堂(包括同道堂院内戲臺)、七間殿等。西路收樂安和、怡情書史及其後慎德堂、清輝閣、魚躍鳶飛及其後基福堂、性存齋等。東路收天地一家春、泉石自娛及其後同順堂、承恩堂等。
(二)長春園以總圖爲先導,然後分東路、中路、西路和北部四個部分展開。與圓明園不同的是,長春園北部西洋樓景區自成一體,各景區建築之間關係密切,所以園内北部景區圖樣自成一體,分成一部。具體而言,東路收録長春園大宫門、澹懷堂、玉玲瓏館、茹園、大東門、七孔橋等。中路收録含經堂、淳化齋等。西路收録西水車坊、法慧寺等。北部西洋樓景區圖樣由西向東編排,包括諧奇趣、黄花陣、海晏堂、遠瀛觀、綫法山等。
(三)萬春園原名綺春園,同治年間改稱萬春園。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大多是清中晚期藏品,所以,本編統稱此園爲萬春園。園内圖樣能明確認定爲綺春園時期的圖樣,所在景區直接著録爲綺春園。不能明確認定年代的圖樣,所在景區著録爲萬春園。園内圖樣順序以總圖爲先導,然後分東路、中路、西路三部分展開。具體而言,東路收録萬春園大宫門、中和堂、天地一家春、蔚藻堂、鳳麟洲等。中路收録正覺寺、莊嚴法界、展詩應律、春澤齋、生冬室等。西路收録暢和堂、含暉樓、清夏堂等。
五、圖紙朝向一般爲上北下南。囿於紙張尺寸,不能以上爲北時,則以左爲上,按左北右南閱讀。若爲厢房或其他非正方位建築,以建築正方位布置上下。此外,也有根據圖檔文字或題簽文字方向調整上下的情况,以讀者閱讀便利爲首要目標。
六、樣式雷圖樣中有貼頁者,無貼頁時爲早期原圖,覆貼頁後爲修改圖樣。出版時,掀開貼頁和覆上貼頁的圖片同時收録,以利讀者對比。一般按照先掀開貼頁、後覆上貼頁的順序排列。如遇貼頁粘牢,則不予揭開,以利文獻保護。
七、凡零散文檔能歸入景區者,一般列在該景區圖樣之後,以期互相説明。
八、有少量圓明園相關圖檔,如糙底、旨意檔和堂司諭檔等,往往旁及頤和園、西苑乃至陵寢工程,爲保證文獻的完整性,出版時不作改動,保持原狀。
九、本編采用繁體字。原題名中有錯别字、異體字等情况,糾正後録入。
相关推荐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初编(全十函)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
定价:¥50,000.00
ISBN:978-7-5013-5718-5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2开
所属分类:影印-方志地理
“样式雷”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成就卓著的杰出代表,据统计,现有2万余件样式雷图档存世,是世界建筑档案存世最多的一种。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样式雷图档15000余件,为样式雷图档最大的收藏单位。本项目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样式雷图档中圆明园卷的第一部分,收入圆明园全图及正大光明、勤政亲贤、茹今涵古、坦坦荡荡等景区新建、修缮、改建、内檐装修、河道疏浚、山体切削、绿化植被、室内室外陈设等工程方面的图档共约1000件。既有景点规划设计图、踏勘草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又有室内室外装修图,这些图档多为道光、咸丰、同治朝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