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清西陵卷(全十四函)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清西陵卷(全十四函)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 编
定价:¥78000.00
ISBN:978-7-5013-6770-2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特精装
开本:2开(第一至十函)
16开(第十至十四函)
内容简介
本项目收入国家图书馆藏清西陵相关样式雷图档491件,既有清西陵全局的图样文档,也有各帝陵、皇后陵、妃陵、王爷陵、公主陵及管理护卫陵寝的营房建筑图档。既有进呈御览之作的副品或“准底”(即正式图的底图),也有各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原始草图,如各种研究流脉风水的山形地势踏勘图,旧有陵寝建筑的测绘图,方案构思、比较及修改、至付诸实施的设计图、施工图、施工进程图,以及各种有关工程的做法册、略节、说贴、清单等等。其中有三种文档:《崇陵工程做法册》《妃园寝工程做法册》《妃园寝做法简册》,这三种文档为使用方便,以仿真线装的方式呈现,以期最大限度保留资料原貌。做法册配合样式雷图纸,图文结合,更加全面的展现了崇陵、崇妃陵设计及建造的详情细节。本项目所收样式雷图档详实地反映了清代陵寝建筑从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以至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弥足珍贵的传世绝响。
内页欣赏
清西陵卷序
陵寢建築是清代皇家建築中最重要、最複雜的建築工程之一。清朝入關後的帝王陵寢有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的馬蘭峪附近,而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十五公里處的永寧山下。
清西陵是我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寢,也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群。歷史上清西陵陵區涉及清代的易州、淶源、淶水一州兩縣,如今的清西陵保護區位於易縣。整個陵區群山拱衛、碧水環流、紅墻黄瓦、蒼松如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樣式雷”作爲清代皇家建築設計的樣子匠師,完成了大多數陵寢建築的設計,製作了大量畫樣、燙樣及工程做法等圖籍。國家圖書館藏與清西陵建築有關的樣式雷圖檔四百多件(册)。既有清西陵全域的圖樣文檔,也有各帝陵、皇后陵、妃陵、王爺陵、公主陵及管理護衛陵寢的營房建築圖檔。既有進呈御覽之作的副品“準底”,也有各工程設計、施工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各式原始設計草圖,舊有陵寢建築的測繪圖,方案構思、比較及修改、付諸實施的設計圖、施工圖、施工進程圖以及各種有關工程的做法册、略節等等。
一、清西陵全域圖檔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自雍正八年(1730)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緒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爲泰東陵、昌西陵和慕東陵,還有三座妃園寢和兩座王爺園寢、兩座公主園寢,共十四座陵墓。在陵區東端還建造了藏傳佛教寺院永福寺和行宫。
國家圖書館藏涉及清西陵全域的圖檔相對較少。這些圖檔既有反映清西陵整體流脉風水的山形地勢圖,如342-0548號“[西陵白玉山流脉風水圖]”,也有反映清西陵各帝陵及皇后陵、妃陵布局的清西陵全圖,如237-0001號及341-0406號“[西陵全圖]”,還有稱爲萬年吉地總樣或總圖,如194-0005號“[西陵]萬年吉地總樣”、194-0006號“[西陵]萬年吉地總圖”。從圖樣中包含的陵寢來看,342-0548號衹包含泰陵、昌陵及其后妃陵寢,應爲較早繪製的西陵山形地勢圖;237-0001號“[西陵全圖]”包含泰陵、昌陵及其后妃陵和慕陵陵寢;194-0005號“[西陵]萬年吉地總樣”、194-0006號“[西陵]萬年吉地總圖”、341-0406號“[西陵全圖]”和221-0002號“西陵全圖底”則包含泰陵、昌陵、慕陵及其后妃陵寢;在崇陵修建後,爲維護清西陵的完整統一,需添修一些風水墻、口子門、御路、橋座等,這些圖樣中則包含泰、昌、慕、崇四帝陵及其后妃陵寢的布局,如342-0524號“[西陵全圖]”和193-0003號“謹擬崇陵添修口子門御路橋座全圖準底”。
西陵圖檔中還有一些與清西陵全域相關的附屬建築圖檔,如添建“風水”圍墻圖檔。早在雍正年間,清西陵的“風水”圍墻就修了四十多公里,隨着入葬的帝王后妃不斷增多,清西陵的界域不斷擴大,“風水”圍墻的建設也不斷進行,如341-0407號和341-0411號即爲清西陵因修建崇陵而添建“風水”圍墻的圖樣。陵區的“風水”圍墻相當於整個清西陵的大院墻,把每座陵寢都包在裏面,這個圍墻内是禁區,一般人不可以進入。
358-0035-02號則是慕陵、慕東陵、泰陵皇貴妃園寢、昌陵皇貴妃園寢等處工程經由道路丈尺的做法清册。
此外還有一件涉及東、西陵查地勢的有關日用賬册。
從這些圖檔中可以看出,清西陵陵區内各陵園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紅門。陵寢布局有主有從,皇后陵和妃園寢均以本朝帝陵爲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區,體現了附屬關係,表明陪葬之意。整個清西陵陵區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爲中心,西面有清仁宗昌陵、清宣宗慕陵和懷親王園寢,東面有清德宗崇陵以及端親王、阿哥、公主園寢和永福寺等建築。
二、雍正帝泰陵及其后妃陵寢圖檔
(一)泰陵
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的陵墓,是清西陵的首陵,位於易縣泰寧山下的太平峪。
雍正帝的陵寢最初選擇的是清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但破土興工後,發現穴中之土含有砂石。古代帝王陵寢的穴中之土要求土質純潔、顔色純正、土層深厚,含有砂石乃建陵大忌。雍正帝遂命精通風水的大臣對九鳳朝陽山吉地再次詳加相度,發現九鳳朝陽山吉地“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雍正帝不得不廢弃九鳳朝陽山吉地,另擇他處。
雍正帝重新相度萬年吉地時,相度的範圍很廣,甚至派大臣到東北盛京一帶踏勘卜擇,經過篩選,最後認爲易縣泰寧山下的太平峪最爲理想。乾隆元年(1736),雍正帝陵定名爲泰陵,泰寧山改名永寧山。
泰陵是清西陵的主陵,仿照清東陵的孝陵而建,是清西陵諸陵中營建最早、規模最大、建築最全的陵寢。泰陵的建築從南往北依次是:五孔券橋、石牌坊、下馬碑、大紅門、具服殿、三孔平橋、聖德神功碑亭、七孔券橋、石像生、龍鳳門、三孔券橋、三路三孔券橋、神道碑亭、神厨庫、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宫。
不過雍正帝生前曾下詔,决定不爲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以“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而諭令不必建設。因此,泰陵初建時没有石像生,泰陵的石像生是乾隆帝後來補建的。
國家圖書館藏與泰陵相關的圖檔較少,目前衹發現五件,其中194-0002號與194-0003號“泰陵樣式”爲貼簽繪製的泰陵從三路三孔券橋至後寶山地盤樣;195-0006號爲復勘泰陵時查得、繪製的泰陵從神厨庫至寶城寶頂的地盤尺寸糙底,注有“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查得”;195-0007號則是從五孔券橋至三路三孔券橋的泰陵地盤尺寸糙底;195-0008號“泰陵碑樓明縫大木樣”爲泰陵碑樓大木立樣。
一般説來,按清朝的陵寢制度,皇帝陵的陵名要在墓主人死後,由嗣皇帝確定。道光皇帝的慕陵名稱據説是自己起的,仍然需要經過其嗣皇帝——同治帝來確定。
從這些圖檔的貼簽圖名來看,都應是復勘繪製圖,是爲後來的陵寢建築設計作參考用的。
(二)泰東陵
泰東陵爲雍正帝孝聖憲皇后的陵寢,位於泰陵東一點五公里的東正峪。泰東陵是一個標準規制的皇后陵,其神道與泰陵神道相接,其主要建築從南往北依次是:六孔平橋、三孔券橋、東西下馬碑、井亭、神厨庫、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宫。泰東陵既未建聖德神功碑亭、石像生、牌樓門,也未建神道碑亭和二柱門。
國家圖書館藏與泰東陵相關的圖檔不多,目前衹發現五件,其中203-0001號“泰東陵地盤畫樣”爲泰東陵從三孔券橋至寶城寶頂的主要建築及栽植樹池的地盤畫樣;195-0005號“泰東陵寶城[地盤樣]”繪製的是泰東陵寶城、明樓的地盤樣。此外,還有三件爲涉及泰東陵、昌陵、昌西陵、慕陵建築尺寸的文檔略節,即216-0009號“[泰東陵昌陵]略節底”、142-0019號“[泰東陵昌陵慕陵丈尺]略節”和221-0026號“泰東陵昌西陵昌陵尺寸[略節]”,這些圖檔也應是爲後來的其他陵寢建築設計作參考用的。
(三)泰陵妃園寢
妃園寢原稱妃衙門,雍正五年(1727)尊爲妃園寢。泰陵妃園寢是安葬雍正帝衆妃的陵寢,位於泰陵東南一公里處的楊樹溝。妃園寢的建築規模不如帝陵和皇后陵。泰陵妃園寢由南往北依次爲:單孔拱橋一座,橋北爲東西厢房,再北爲東西班房,然後是宫門三間,門内東側有焚帛爐一座,再往北是享殿五間,殿後爲園寢門,園寢門兩側還有角門,園寢門後院内就是埋葬雍正帝二十一位妃嬪的二十一座寶頂群。
國家圖書館所藏樣式雷圖檔資料中没有發現專門繪製泰陵妃園寢及其相關建築的圖檔,僅從西陵全圖中可以窺見泰陵妃園寢所在的位置。
三、嘉慶帝昌陵及其后妃陵寢圖檔
(一)昌陵
昌陵爲清仁宗嘉慶帝的陵墓,位於泰陵之西的太平峪。太平峪原是乾隆爲自己選定的萬年吉地,但後來乾隆皇帝擔心“萬萬年後,我子孫亦思近依祖父,俱選吉京西,則與東路孝陵、景陵日遠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所以乾隆又在東陵另選了吉地,把西陵太平峪賜給兒子嘉慶,并敕諭:“嗣後萬年吉地,當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内分建,不必另卜他處。”意思是父子兩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區建陵。
由於嘉慶期清朝的國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規模也遠不如泰陵。昌陵的神道在泰陵聖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有三孔平橋一座、聖德神功碑亭一座,再往北部分與泰陵皆同,衹是七孔券橋改成了五孔券橋。
昌陵最初設計時,仿照泰陵,也建七孔橋,後來改成五孔橋。有諭旨還説:“大碑樓將來在七孔橋之北建蓋。”或許嘉慶帝確實是這麼説的,或許是記録者筆誤。按清朝陵制,大碑樓均建在橋南,後來的事實也是將大碑樓建在了橋南,194-0001號“[昌陵]萬年吉地後寶山地盤樣”記録的大碑樓也是在五孔券橋南。不過,陵寢在修建過程中,不斷變更原擬規制和做法的事情也會經常發生。
國家圖書館藏與昌陵相關的圖檔相對多些,有“[昌陵]萬年吉地後寶山地盤樣”“[昌陵地盤畫樣]”“昌陵大殿[尺寸平樣]”等十三件。除了一些昌陵的地盤畫樣和一些地面可見建築物的尺寸測繪圖樣之外,開始可見一些地宫的立樣和地盤畫樣,如221-0005號“昌陵地宫券座地盤樣”、221-0006號“昌陵地宫券座立樣”、221-0007號“昌陵地宫立樣”等。儘管昌陵的地宫尚未發掘,但透過這些地宫圖樣也可瞭解昌陵地宫的設計結構,尤其是221-0007號“昌陵地宫立樣”詳細繪製了從明樓至寶城、寶頂和地宫的結構樣式和尺寸。
昌陵是清西陵建有石像生的兩座陵寢之一,昌陵圖檔中還有兩件石象立樣圖,即207-0027號和344-0733號。這兩件石象立樣圖,儘管没有注明是哪一座陵寢的石像樣,但其繪製的鎸刻圖飾與昌陵的石象實物相同,從而可推其爲昌陵的石象立樣。
有關昌陵的文檔,除了216-0009號“[泰東陵昌陵]略節底”、142-0019號“[泰東陵昌陵慕陵丈尺]略節”和221-0026號“泰東陵昌西陵昌陵尺寸[略節]”之外,還有一件221-0003號“昌陵吉地空當略節”。
(二)昌西陵
昌西陵爲嘉慶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寢,位於昌陵迤西的望仙山,是清代第四座皇后陵,也是清西陵的第二座皇后陵。
昌西陵建於道光年間,因窘迫於時局内外交困,也受到道光帝慕陵改制的很大影響,建築規制遠較前期各皇后陵簡約。昌西陵最南端中路爲三孔券橋一座,兩側還有三孔平橋各一座,橋北有下馬碑,東側有井亭一座、神厨庫一座,然後依次爲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孔平橋三座、陵寢門、石五供、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宫。
昌西陵未建方城和明樓,隆恩門和東西配殿也由傳統的五間縮减爲三間,隆恩殿雖然爲五間,但體量比其他皇后陵的都要小,且屋頂改爲單檐歇山頂。由於昌西陵未建方城和明樓,注有滿蒙漢三種文字的“昌西陵”牌匾是鎸刻在陵寢門中門的嵌石上。
不過,由於昌西陵的隆恩殿與陵寢門之間有一條玉帶河,與其他的皇后陵相比,昌西陵在隆恩殿與陵寢門之間多修了三座三孔平橋。
國家圖書館藏與昌西陵相關的圖檔,與昌陵相比又多了一些,計有二十五件。既有“望仙山陵寢地盤畫樣”“昌[西陵]陵寢地盤畫樣全圖”等昌西陵的地盤畫樣,又有反映昌西陵從望仙山寶頂至隆恩門中路地面落矮尺寸的“[昌西陵中路立樣]”。既有“昌西陵地宫券座地盤尺寸”“昌西陵地宫地盤”“昌西陵地宫大金券内安設册寶石几圖式”“昌西陵地宫立樣”等地宫的地盤樣和立樣,也有“昌西陵大殿準底”“昌西陵東西朝房省牲亭地盤樣”“[昌西陵石匾畫樣]”“[昌西陵慕東陵琉璃花門石匾畫樣]”等一些地面單體建築的畫樣。此外,還有“荷玉溝地勢圖”“望仙山現在地式”等昌西陵地形風水勘測圖。
另外,走進清西陵,可以看到好多參天古松。其實,這些參天古松多數都是當時建陵時移栽的。清代修建陵寢時因爲“陵寢以風水爲重,樹木以蔭護爲先”,所以把樹木的栽植也納入到陵寢規制當中。在前面的泰東陵地盤畫樣中就已看到有栽植樹池的畫樣,而昌西陵的圖檔中則有一件專門繪製栽植樹木的圖樣,即184-0001號“[昌西陵]後寶山擬種松樹樣”。
與昌西陵有關的文檔略節有四件,其中三件涉及泰東陵、昌陵、慕陵、慕東陵建築尺寸,即221-0018號“昌西陵琉璃花門尺寸[略節]”、221-0026號“泰東陵昌西陵昌陵尺寸[略節]”、216-0070號“[昌西陵慕陵慕東陵各券座尺寸略節]”和188-0004-13號“昌西陵慕陵雙峰岫大殿配殿尺寸略節”。
(三)昌陵妃園寢
昌陵妃園寢是安葬嘉慶帝衆妃的陵寢,位於昌陵與昌西陵之間。昌陵妃園寢是清西陵境内營建的第二座妃園寢。據清宫檔案記載,其規制俱仿泰陵妃園寢建蓋,但也有與泰陵妃園寢不一致的地方。昌陵妃園寢坐北朝南,最南端也是一座單孔券橋,橋北爲東西厢房,再北爲東西班房,然後是宫門三間,門内東側有焚帛爐一座,再往北是享殿五間,但兩座園寢門建在大殿兩側,且爲隨墻門和無門樓,享殿後院内就是埋葬嘉慶帝十七位妃嬪的十七座寶頂群,分成前後四排,前面第一排有寶頂兩座,第二排有五座,第三排有八座,第四排有兩座。
國家圖書館藏與昌陵妃園寢相關的圖檔有兩件,即221-0028號和221-0029號“昌陵妃園寢畫樣”。這兩件昌陵妃園寢畫樣中的寶頂衹有三座,由此可以看出,這十七座地宫并不是在初建園寢時同時建齊的,而是隨着皇帝妃嬪的增加、地位的變化及自然的死亡而隨時營建的。
四、道光帝慕陵及其后妃陵寢圖檔
(一)慕陵
慕陵爲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位於昌陵西十五公里處的龍泉峪。
道光帝的慕陵選址及其營建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根據乾隆的旨意,道光帝本應該埋葬在東陵。起初道光帝的陵寢確實選在清東陵景陵皇貴妃園寢以東的繞斗峪,後改名爲寶華峪。但是,寶華峪陵寢建好後,却出現了地宫積水的情况,道光帝認爲不吉利,廢弃了寶華峪吉地。之後,許多大臣分頭到包括東陵和西陵在内的京城周邊各地相度萬年吉地,最後道光帝相中西陵的龍泉峪。
慕陵與清其他帝陵建制多有不同,不僅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華表、二柱門、方城、明樓等建築,而且縮减了一些建制,如隆恩殿由重檐五間改爲單檐三間歇山頂的回廊式,大殿及月臺四周撤銷了石欄杆,東西配殿由五間改爲三間,隆恩門前神道橋由三路三孔拱券橋改爲一路三孔拱券橋,兩側改爲五孔平橋。陵寢門由傳統的三座門形式改爲四柱三門三樓形式的石牌坊。
慕陵神道没有與泰陵神道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橋,五孔橋之北即龍鳳門。龍鳳門以北有東西下馬碑、神厨庫、神道碑亭。神道碑亭往北是三孔拱券橋,橋北依次爲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門内兩側爲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然後是隆恩殿,大殿後爲一條玉帶河,上建三座平橋。再往北爲一座三間四柱三樓形式的石牌坊,取代傳統的三座門。後院内衹有石臺五供和寶頂,未建二柱門、方城、明樓、寶城等建築。
爲了標榜節儉,在營建龍泉峪陵寢時,道光帝兩次諭承修大臣撤去方城、明樓。但道光帝臨終前却留下一條刊刻明樓碑的遺諭,其嗣皇帝咸豐帝没有辦法,衹好讓雷景修做了這個添修方城明樓的設計。203-0006號“慕陵添修寶城準底”墨繪地盤圖上朱綫繪添修寶城方案,203-0007號“慕陵明樓底[立樣]”和203-0008號“[慕陵寶城立樣]”則爲慕陵擬添修明樓的立樣底。不過,慕陵添建方城明樓的方案最後并未付諸實施,但它們對清代陵寢研究具有極大的史料意義。
國家圖書館藏與慕陵相關的圖檔較多,有七十三件。既有“龍泉峪畫樣”“龍泉峪準尺寸地盤”“慕陵地盤丈尺全圖”“慕陵地盤畫樣”等慕陵的地盤樣,也有説明慕陵從方城至五孔石券橋中路地面落矮尺寸的“[慕陵中路立樣]”、陵地設計的“[慕陵]前段牌樓門神厨神庫撤去打樁續添灰土立樣”、反映慕陵周邊地形狀態的“龍泉峪總樣”和爲滿足中國傳統風水理論需要的“慕陵風水加堆土山[地盤樣]”。慕陵的單體建築陳設物件圖樣有“慕陵鼎爐樣”“[慕陵日晷尺寸立樣]”。此外,在大量的慕陵地宫圖樣中,首次出現了地宫龍鬚溝的設計畫樣,即253-0047號“[慕陵地宫龍鬚溝地盤樣]”和203-0005號“[慕陵地宫]龍鬚溝準底”。這應是汲取寶華峪陵寢地宫積水教訓而修建的,也是第一個有明確記載地宫安設龍鬚溝的陵寢。
在慕陵的圖檔中,還有許多各種尺寸説明的略節,如:“[慕陵擬改外圍河道規制尺寸]略節”“慕陵各座進深面寬院當尺寸略節”“慕陵通進深尺寸略節”“慕陵較比定陵各款不同略節”“慕陵地宫五道券座丈尺略節”,等等。
此外還有三件修建其他陵寢時參照慕陵地宫的圖樣,即:188-0001-25號“遵照慕陵地宫立樣”、341-0456號“遵照慕陵地宫券座立樣”、195-0003號“遵照慕陵地宫券座立樣”。188-0001-25號圖上還有“明樓方城遵照孝東陵尺寸”的明樓立樣,341-0456號圖紙上有“遵照定陵寶城長元式”的圖樣。爲方便對比參照研究,也在此列舉。
(二)慕東陵
慕東陵爲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寢,位於慕陵東北方的雙峰岫,是清代第五座、清西陵第三座皇后陵。孝静成皇后原爲道光帝的貴妃,是在道光帝去世後,咸豐帝時期被尊爲皇太后。
慕東陵原本是道光十五年(1835)建成的妃園寢,初建時稱爲雙峰岫妃衙門,平貴人入葬後稱爲平貴人園寢。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帝諭:“平貴人園寢著書做龍泉峪妃園寢。”龍泉峪被命名爲慕陵後,龍泉峪妃園寢改稱慕陵妃園寢。由於孝静成皇后是在道光帝去世後,咸豐帝時期被尊爲皇太后,咸豐帝以她在道光帝時是一個妃子,她在妃園寢的位置是由先皇帝親定的,不宜再更改,所以既不能與道光帝合葬,也没有另建皇后陵,衹是將原來的妃園寢升級改成了皇后陵寢,在皇后寶頂的周圍築了一道内羅圈墻,將皇后寶頂圍起來,與其他妃嬪的寶頂相隔離,形成一個單獨的小院,以示對皇太后的尊崇。
慕東陵是皇后與妃子合葬在一個陵寢之中,與標準的皇后陵相比,慕東陵規制遜色了許多,其規制介於皇后陵與妃園寢制度之間。在清朝的七座皇后陵中,慕東陵規制是最低的,没有方城、明樓,園寢門衹有中門建有門樓,兩旁門爲隨墻門。
國家圖書館藏與慕東陵相關的圖檔有八十三件。既有慕東陵地盤全圖畫樣,也有慕東陵大殿、東西朝房、省牲亭、神厨庫、琉璃花門等單體建築的畫樣,還有各種地宫和添修龍鬚溝的畫樣。
由於慕東陵是由妃園寢升級爲皇后陵寢的,因此慕東陵圖檔中,既有升級改制前的衆多“龍泉峪妃衙門地盤畫樣”“雙峰岫妃園寢地盤畫樣”,也有升級爲皇后陵的各種“慕東陵地盤畫樣”,如188-0002-04號“慕東陵細尺寸準底”、188-0002-05號“慕東陵細尺寸準底”、188-0002-06號“慕東陵改橋準底”和188-0002-07號“慕東陵地盤畫樣”,以朱筆繪製升級爲皇后陵寢後添建的内羅圈墻、琉璃花門、東西朝房、省牲亭的地盤和尺寸底樣,而188-0003-10號“雙峰岫中座石券立樣”則通過貼頁揭示了慕東陵升級爲皇后陵前後的狀况,寶頂貼頁爲慕東陵改修圖,貼頁下爲原慕陵妃園寢中座石券寶頂,前臺石五供以紅綫繪出,爲增修。還有體現寶城昭位變化的比較畫樣,如202-0001號爲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1850年1月)繪製的“雙峰岫妃衙門中一座添寶城昭位添修石券準尺寸樣”,是圖爲光緒帝祖母莊順皇貴妃的寶城添修圖樣,位於前排,居孝静成皇后寶城左側,這是因爲莊順皇貴妃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晋封爲琳貴妃,地位僅次於當時爲皇貴妃的孝静成皇后。
由於慕東陵是皇后與妃子合葬在一個陵寢,按照清朝陵制,妃園寢的每個妃嬪都有各自的地宫,衹是形制不一,級别高的皇貴妃、貴妃、妃用石券,嬪、貴人用磚券,常在、答應衹能用磚池。因此,慕東陵的圖檔有許多對皇后和不同地位妃嬪的地宫畫樣,如正券昭位券樣、頭層石券樣、次座地宫樣、中座石券樣、前層石券樣、中層石券樣、後層磚池樣,等等。
依照規制慣例,隨着陵寢的建成,都要栽植儀行樹,慕東陵圖檔中也有不少栽種樹木的圖樣,如“慕東陵種樹地盤全樣”“慕東陵種樹地盤畫樣”“[慕東陵栽種樹株地盤畫樣]”,等等。
慕東陵的各種尺寸説明略節有:“慕東陵尺寸略節”“慕陵妃園寢券座尺寸”“慕東陵寶城券内尺寸”“慕東陵琉璃花門尺寸略節”,等等。
五、同治帝西陵吉地踏勘圖檔
按照乾隆皇帝爲協調平衡東西兩陵制定的“東西陵昭穆制度”,同治帝陵寢本應建在西陵。然而同治帝的陵寢惠陵最終建在了東陵,位於景陵東南約三公里處的雙山峪。不過,同治帝的陵寢也曾在西陵選址。
由於同治帝死時纔十九歲,生前并未選擇萬年吉地。同治帝逝世以後,慈禧太后旨派醇親王奕譞、魁齡、榮禄、翁同龢,於東、西兩陵附近地方察看形勢敬謹相度。
醇親王奕譞、魁齡、榮禄、翁同龢等一行先赴東陵踏勘,看過東陵的成子峪、松樹溝、寶椅山、雙山峪、侯家嶺、長梁子等六個地點。後又赴西陵踏勘,看過西陵的九龍峪、酸棗溝、丁家溝、蓮花池、荷玉溝、鳳凰臺、張格莊、五公山、洪崖山等九個地點。最後,經過樣子房、算房人員實地丈量地形,認爲東陵雙山峪、成子峪和西陵九龍峪等三處是建陵的上佳吉地,遂將此三處詳細畫圖貼説,詳述各自優缺之處,將圖紙和説明一同呈交慈禧太后復命。
國家圖書館藏與同治帝有關的西陵吉地踏勘圖檔共計二十五件,包括九龍峪、大岫溝、鳳凰臺、丁家溝、蓮花池、酸棗溝、龍鳳山、栗樹溝、洪崖山等地的地勢踏勘圖,如:“九龍峪現定山嚮標志地勢尺寸圖準底”“九龍峪吉壤形勢圖”“九龍峪地勢丈尺圖”“九龍峪現定標志山嚮尺寸略節”“九龍峪園寢部位東地勢一段地勢尺寸略節”“西賢德村迤西大岫溝畫樣”“鳳凰臺地勢圖”“[蓮花池丁家溝地勢畫樣糙底]”“蓮花池地勢圖”“酸棗溝樣底”“酸棗溝地勢丈尺圖”“龍鳳山地勢丈尺圖”“洪崖山地勢丈尺圖”“西陵栗樹溝地勢糙底]”。除九龍峪繪有詳細的山嚮標志地勢尺寸圖準底和略節之外,其他地方的衹是一些地勢畫樣糙底。
從這些圖檔也可以看出,九龍峪曾是同治帝陵寢選址的上吉佳壤之一,已繪有“九龍峪吉壤形勢圖”、山嚮標志地勢尺寸圖準底及略節等。而大岫溝、鳳凰臺、丁家溝、蓮花池、酸棗溝、洪崖山等處因氣局不佳,不適合建陵,都未定穴嚮,衹繪製了一些踏勘草圖。
六、光緒帝崇陵及其妃園寢圖檔
(一)崇陵
崇陵爲清德宗光緒帝的陵墓,也是我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位於泰陵東北約四公里處的金龍峪。金龍峪原名魏家溝,同治年間改名九龍峪,光緒十三年(1887)又改名金龍峪。
崇陵建造規制仿照同治帝的惠陵。崇陵神道没有與泰陵相接,陵前第一座建築是五孔券橋,橋北兩百米有石望柱兩根,石望柱北有清西陵内唯一的冲天式牌樓門一座,牌樓西南角有班房一座,牌樓門東西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牌樓門北爲神道碑亭一座,神道碑亭東側是神厨庫院和井亭,神道碑亭北爲三路三孔券橋。橋北依次是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隆恩門後與泰陵、昌陵、惠陵皆同,衹是在陵寢門與石五供之間未建泰陵、昌陵的二柱門。
在國家圖書館所藏有關清西陵各陵的圖檔資料中,與崇陵有關的圖檔最多,總計一百零六件。除了常見的“金龍峪地勢圖樣”“[金龍峪地勢丈尺圖樣]”“西陵金龍峪山圖”“金龍峪崇陵志樁圖”等風水勘測地勢圖,“[崇陵出平圖樣]”“[崇陵灰綫測量抄平圖]”“崇陵寶城方城灰土立樣”“崇陵方城土襯埋深灰土立樣”等陵地設計方案圖,“崇陵全部地盤樣準底”“崇陵地盤圖”等各種地盤全圖,“崇陵明樓地盤圖樣過活準底”“[崇陵明樓地盤圖樣]”“崇陵明樓内朱砂碑立樣”“崇陵石臺五供圖樣”“崇陵隆恩殿龍鳳石圖樣”“崇陵碑亭内石碑立樣”“崇陵神厨庫地盤樣”“望柱挪修丹陛臺上丈尺畫樣”“[望柱地盤畫樣]”“望柱立樣”“崇陵望柱須彌座圖樣”“崇陵五孔便橋圖樣”等單體建築和陳設物件的畫樣之外,又出現了各段分修地盤樣,如“崇陵頭段分修圖樣”“[崇陵前段地盤樣]”“崇陵四段分修平樣”,等等。這是因爲規模大、工期長的陵寢建築工程,通常由多家廠商分包承修,爲便於組織管理,對各項目及相應地段需要繪製所謂的分修地盤圖。
崇陵金龍峪風水形勢固佳,然地下的土層却不甚理想,不是巨石,就是砂石積水,“自碑亭、牌樓門前,依次地勢愈低,多有砂石積水”。因此,崇陵圖檔中除了有各種地宫龍鬚溝的設計畫樣之外,還有各種添修擋水壩和引河的圖樣,如“崇陵擬修擋水壩并引河橋座圖樣”“崇陵引河圖樣”“[崇陵水道做法平樣]”“[崇陵并妃園寢橋座河道全圖]”,等等。
在崇陵圖檔中還有一些工程做法册,如“崇陵做法簡册”一册、“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一册、“[崇陵望柱做法細册]”一册以及一套共有三十四册一百二十八卷的“崇陵工程做法册”。
崇陵的許多建築也是參照或參考以前的陵寢規制而建,因此有些圖檔背面貼簽説明是崇陵的某建築圖樣,正面却會注明踏勘其他陵寢的字樣,如346-0949號背面貼簽爲“崇陵頭段分修地盤圖樣”,正面則注明“宣統三年(1911)三月十六日在惠陵勘丈”;349-1216號背面貼簽爲“崇陵隆恩殿龍鳳石圖樣”,正面則注明“宣統三年(1911)三月十六日查得惠陵龍鳳石畫樣準底”。
(二)崇陵妃園寢
崇陵妃園寢是安葬光緒帝兩位貴妃珍妃、瑾妃的陵寢,位於崇陵東約一公里處。崇陵妃園寢是清西陵的第三座妃園寢,其建築布局與泰陵妃園寢基本一致。
國家圖書館藏與崇陵妃園寢有關的圖檔共計二十六件,主要是崇妃陵的地盤全圖,如“崇陵妃園寢地盤全圖”“[崇陵]妃園寢地盤圖樣”“崇妃陵立樣後擬過活準底”;各段分修地盤樣,如“崇陵妃園寢頭段分修地盤圖樣”“[崇陵]妃園寢貳段分修圖樣”“[崇陵]妃園寢四段分修地盤圖樣”;以及其地宫設計圖樣,如“[崇陵]妃園寢龍鬚溝圖樣”“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全圖立樣”“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地平樣”“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券門樣”。
在崇陵妃園寢圖檔中也有一些工程做法册,即“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劵收石料尺寸細底”一册、“妃園寢工程做法册”八册及“妃園寢做法簡册”一册。
七、西陵營房建築圖檔
營房是管陵衙門辦公與護陵士兵居住之所,與陵寢同時興建。清西陵的泰陵陵寢興工後,於雍正八年至乾隆元年(1730—1736)先後在陵區周圍設立陵寢管理機構,負責陵寢的工程管理、祭祀、防護、守衛等各項事務。
清朝皇陵的管理和保衛機構,到乾隆初期已臻完善,形成定制。無論是東陵,還是西陵,最高長官爲陵寢守護大臣,設兩位,分駐東府和西府,總理陵寢的全部事務。整個陵區共設五種機構,即内務府、禮部、工部、八旗和緑營,這些陵寢管理機構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又相互配合。除内務府營房設在風水墻之内,其餘皆在風水墻以外。
西陵界内共有營房幾十所。國家圖書館藏與清西陵營房建築有關的圖檔總計六十六件,涵蓋了内務府、禮部、工部、八旗和緑營各管理機構營房建築圖檔。
從這些圖檔可看出,各營房的規模大小、房舍多少雖然不盡相同,但建築形式是相似的。營房圍墻内房舍整齊有序,等級排列分明。官員住所爲三合院或四合院,前面有大門,門内有影壁;士兵、僕役住所較爲簡單,一般是三間房。每所營房有主街一至兩條,主街兩側又有小巷若干。每條主街有水井一至二眼。從布局上看,户户相對,巷巷相通,建築形式大體如一。
八、西陵親王、阿哥、公主等園寢圖檔
在清西陵陵園境内,有兩座王爺園寢,即端親王園寢和懷親王園寢。端親王園寢坐落在崇陵附近的張各莊,懷親王園寢坐落在太平峪境内的王各莊。
在張各莊端親王園寢西側不足一公里處有一座阿哥園寢,内所葬爲雍正皇帝的第三子弘時及弘時之子永坤。
在張各莊端親王園寢東南約一公里處還有兩座公主園寢,内安葬嘉慶帝的皇五女慧安和碩公主與皇九女慧湣固倫公主。
國家圖書館所藏樣式雷圖檔中,有兩件關於清西陵境内的王爺、阿哥、公主園寢圖檔,即342-0544號“張各莊福地圖”和333-0066-06號“[張各莊端王等園寢地盤全樣]”。
不過,333-0066-06號“[張各莊端王等園寢地盤全樣]”中,疑樣式雷誤把“阿哥園寢”錯認爲是“懷親王園寢”。因爲是圖所繪應是張各莊王爺、公主園寢的位置圖,圖中上、下爲山形及河道狀况圖,中間有六個方框示意王爺、公主園寢及其營房位置。端親王園寢西側實際是一座阿哥園寢,但是圖中“端王園寢”左側方框内所注爲“懷親王園寢”,而懷親王園寢的實際位置是在清西陵西邊太平峪境内的王各莊,靠近昌西陵。
端親王弘暉、懷親王福惠和弘時都是雍正皇帝之子。端親王弘暉爲長子,懷親王福惠爲八子,他們都是八歲時幼殤。皇三子弘時是二十四歲因行事不謹削宗籍死。端親王弘暉和皇三子弘時初葬清東陵附近的黄花山皇家陵地内,懷親王福惠以親王禮初葬東直門外。雍正帝葬於清西陵後,乾隆皇帝下達上諭:“現黄花山端親王弘暉金棺,皇三子弘時金棺於乾隆三年(1738)十月二十二日移送。東直門外懷親王福惠金棺於十月二十六日移送。陳設儀衛隨行,沿途各蓋棚,咸於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初五日安葬。”端親王園寢、阿哥園寢、懷親王園寢應是同時營建的,因此,也有可能阿哥園寢所在的地方初建時本爲懷親王園寢而建,後來因爲某些原因而改爲阿哥園寢,衹是目前還没發現更多的文獻資料來佐證。不過,國家圖書館藏的西陵全圖、崇陵金龍峪地勢畫樣中也有一些有親王、阿哥和公主園寢的信息,如342-0548號“[西陵白玉山流脉風水圖]”、194-0005號“[西陵]萬年吉地總樣”、349-1203號“金龍峪崇陵志樁圖”、232-0022號“[金龍峪金星寶蓋地勢畫樣準底]”,這些圖樣中却是端親王園寢、阿哥園寢、公主園寢,而不是懷親王園寢。
九、西陵永福寺與梁格莊行宫圖檔
清西陵除了上述建築之外,在陵區的東端還建造了藏傳佛教寺院永福寺和供皇帝、后妃謁陵時休息、駐蹕的行宫。
永福寺,俗稱喇嘛廟,位於陵園之外,在泰陵東約六公里的梁格莊村西,東距梁格莊行宫不足一公里。永福寺是皇家御用寺廟,是爲皇家陵寢服務的,一方面爲死去的帝、后超度亡靈;另一方面則爲後代的皇帝齋心禮佛。清西陵的永福寺仿照清東陵的隆福寺而建,但隆福寺歷經時代的變遷毁壞殆盡,已找不到它的踪迹了,而永福寺却非常幸運地完好保存下來,堪稱陵寢御用寺廟的孤品。
清西陵行宫同樣位於梁格莊村,是皇帝謁西陵的下榻之所。乾隆帝爲了展謁西陵方便,特在京城到西陵的沿途營建了四座行宫,即黄新莊行宫、半壁店行宫、秋瀾行官、梁格莊行宫。據史料記載,在清代的關内帝陵中,一共建有八座行宫,清東陵四座,清西陵四座。這八座陵寢行宫,衹有清西陵的梁格莊行宫保存下來,其餘七座行宫隨着年代的變遷早已踪迹無存。
國家圖書館所藏樣式雷圖檔中,有兩件關於永福寺的工程做法册,即387-0005號“圓明園永福寺風水圍墻工程做法細册”和387-0011號“崇陵永福寺迤西添修三孔石平橋一座做法細册”。還有一件關於西陵行宫的賬單,即367-0233號“[西陵]上西路查行宫四處出入賬”。
十、資料價值
傳世的樣式雷圖檔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中一項極爲珍貴的遺産,2007年8月,樣式雷圖檔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録”。樣式雷清西陵圖檔資料的價值是多方面的,除了具有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外,還有重要的研究利用價值。
樣式雷圖檔中的陵寢建築圖檔資料既是皇家浩繁祭祀的檔案資料,又是人們研究陵寢建築的重要史料。這些圖檔詳實地反映了清代陵寢建築從選址、規劃、設計、施工以至管理等各方面的詳情細節,真實記録了樣式雷爲清代皇室陵寢建築的設計及營建活動,不僅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和傳統建築圖學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清代陵寢建築設計、施工技術和工官制度以及清代陵寢文物的建築保護和復原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具有其他文獻無法替代的價值,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彌足珍貴的傳世絶響。
在清代陵寢建築的研究中,有些建築實物因年代久遠而受到損毁,甚或僅留廢址,有些則因無法深入内部而存在研究困難。在這方面,有關的樣式雷圖檔能够提供準確可靠的原始設計圖檔,藉助這些圖檔,即可使這些困難得到較好解决。大量尚未發掘開放的地宫内部層次研究,都曾得力於有關樣式雷圖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同時,這些圖檔也是一種思想傳媒的中介。這種思想既包括設計者的思想,也必然要反映建築物主人的思想。事實上,樣式雷圖檔的信息含量極大,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理念、建築美學、建築哲學等思想,其内還隱含有大量中國清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爲研究清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清代陵寢建築,歷時二百餘年,各個陵寢的建築規制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樣式雷有關清西陵的許多畫樣,不僅留下了西陵内諸多建築設計的真實細緻記録,我們可以從中找到歷朝變易的情形。還有許多相同的建築物包含有多份圖稿的情况,包括各種方案的構思、比較設計圖稿,以及一些注明“廢的”“不用了”等字樣的廢弃稿。陵寢建築的設計受風水理論、宗法禮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綜合分析研究這些圖檔,便可更客觀地揭示不同帝王對陵寢建築的獨特思想。
吴碧華
2019年6月
目录
第一函
出版説明 編委會一
清宫的,中國的,世界的——樣式雷與樣式雷圖檔的前世今生 蘇品紅五
清西陵卷序 吴碧華二七
凡例四九
西陵一
泰陵三三
泰東陵三八
第二函
昌陵一
昌西陵一四
昌妃陵三九
慕陵(一)四〇
第三函
慕陵(二)一
第四函
慕東陵(一)一
第五函
慕東陵(二)一
同治帝擬選址三六
第六函
崇陵(一)一
第七函
崇陵(二)一
第八函
崇陵(三)一
崇妃陵二七
第九函
營房(一)一
第十函
營房(二)一
親王、公主園寢六〇
永福寺六二
西陵行宫六九
第十一函
《崇陵工程做法册》一百二十八卷(一—四十二)一
第十二函
《崇陵工程做法册》一百二十八卷(四十三—八十五)一
第十三函
《崇陵工程做法册》一百二十八卷(八十六—一百二十八)一
第十四函
《妃園寢工程做法册》五十卷一
《妃園寢做法簡册》一卷一
第一函目録
出版説明編委會 一
清宫的,中國的,世界的——樣式雷與樣式雷圖檔的前世今生蘇品紅 五
清西陵卷序 吴碧華 二七
凡例 四九
西陵
[西陵白玉山流脉風水圖] 一
[西陵全圖] 二
[西陵]萬年吉地總樣 三
[西陵]萬年吉地總圖 四
[西陵全圖] 五
西陵全圖底 六
[西陵全圖] 七
謹擬崇陵添修口子門御路橋座全圖準底 八
[西陵]添建風水圍墻圖樣 九
[西陵添建風水墻圖] 一〇
慕陵等處工程添開運料門口成搭圈廠棚座平墊經由道路丈尺做法清册 一一
慕陵等處工程添開運料門口成搭圈廠棚座平墊經由道路丈尺做法清册 一二
慕陵等處工程添開運料門口成搭圈廠棚座平墊經由道路丈尺做法清册 一三
慕陵等處工程添開運料門口成搭圈廠棚座平墊經由道路丈尺做法清册 一四
慕陵等處工程添開運料門口成搭圈廠棚座平墊經由道路丈尺做法清册 一五
慕陵等處工程添開運料門口成搭圈廠棚座平墊經由道路丈尺做法清册 一六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一七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一八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一九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〇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一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二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三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四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五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六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七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八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二九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三〇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三一
東西陵查地勢[日用賬册] 三二
泰陵
泰陵樣式 三三
泰陵樣式 三四
泰陵[地盤尺寸底] 三五
泰陵糙底 三六
泰陵碑樓明縫大木樣 三七
泰東陵
泰東陵地盤畫樣 三八
泰東陵寶城[地盤樣] 三九
泰東陵寶城[地盤樣] 四〇
[泰東陵昌陵]略節底 四一
[泰東陵昌陵慕陵丈尺]略節 四二
泰東陵昌西陵昌陵尺寸[略節] 四三
第二函目録
昌陵
[昌陵]萬年吉地後寶山地盤樣 一
[昌陵地盤畫樣] 二
[昌陵地盤樣] 三
昌陵吉地空當略節 四
昌陵地宫券座地盤樣 五
昌陵地宫券座立樣 六
昌陵地宫立樣 七
[昌陵神道碑亭前河桶安砌裝板練山石畫樣] 八
昌陵大殿[尺寸平樣] 九
昌陵糙底 一〇
[昌陵]神厨庫周圍泊岸尺寸望柱下馬牌改趄坡石散水加埋深尺寸底樣 一一
[昌陵]石象立樣 一二
[昌陵石象并須彌座立樣] 一三
昌西陵
荷玉溝地勢圖 一四
荷玉溝地勢圖 一五
望仙山現在地式 一六
望仙山陵寢地盤畫樣 一七
望仙山陵寢地盤畫樣 一八
望仙山陵寢地盤畫樣 一九
望仙山三分準樣 二〇
[昌西陵]後寶山擬種松樹樣 二一
昌[西陵]陵寢地盤畫樣全圖 二二
[昌西陵中路立樣] 二三
昌西陵地宫券座地盤尺寸 二四
昌西陵地宫券座地盤尺寸 二五
昌西陵地宫地盤 二六
昌西陵[地宫券座地盤樣] 二七
[昌西陵]地宫立樣尺寸 二八
[昌西陵]地宫立樣[準底] 二九
昌西陵地宫立樣 三〇
昌西陵地宫大金券内安設册寶石几圖式 三一
[昌西陵慕陵慕東陵各券座尺寸略節] 三二
[昌西陵慕東陵琉璃花門石匾畫樣] 三三
[昌西陵石匾畫樣] 三四
昌西陵琉璃花門尺寸[略節] 三五
昌西陵[花門石匾小樣] 三五
昌西陵大殿準底 三六
昌西陵東西朝房省牲亭地盤樣 三七
昌西陵慕陵雙峰岫大殿配殿尺寸略節 三八
昌妃陵
昌陵妃園寢畫樣 三九
昌陵妃園寢畫樣 三九
慕陵(一)
龍泉峪總樣 四〇
慕陵風水加堆土山[地盤樣] 四一
慕陵風水加堆土山[地盤樣] 四二
慕陵風水加堆土山[地盤樣] 四三
[慕陵前外口河挪修三孔橋添修五孔橋地盤樣] 四四
[慕陵慕東陵河桶改修地盤全圖準底] 四五
[慕陵規制進深尺寸]略節 四六
[慕陵擬改外圍河道規制尺寸]略節 四七
[慕陵擬改外圍河道規制尺寸]略節 四八
慕陵地盤畫樣 四九
[慕陵地盤樣糙底] 五〇
慕陵地盤畫樣 五一
慕陵地盤丈尺全圖 五二
龍泉峪畫樣 五三
龍泉峪準尺寸地盤 五四
慕陵地盤圖樣 五五
[慕陵地盤全圖準底] 五六
[慕陵中路立樣] 五七
第三函目録
慕陵(二)
慕陵各座進深面寬院當尺寸略節 一
慕陵通進深尺寸略節 二
慕陵通進深尺寸略節 三
[慕陵規制進深尺寸]略節 四
慕陵略節糙底 五
慕陵略節 六
慕陵略節 七
慕孝景裕孝東陵尺寸準底 八
孝景裕慕陵尺寸略節 九
[慕陵等]各陵規制面寬進深尺寸略節 一〇
慕陵較比定陵各款不同略節 一一
慕陵添修寶城準底 一二
慕陵添修寶城準底 一三
[慕陵寶城立樣準底] 一四
[慕陵寶城寶頂立樣糙底] 一五
慕陵明樓底[立樣] 一六
[慕陵擬添修方城明樓立樣糙底] 一七
[慕陵擬添修方城明樓立樣糙底] 一八
[慕陵寶城立樣] 一九
慕陵泊岸欄板立樣 二〇
[慕陵寶頂寶城立樣準底] 二一
[慕陵寶頂寶城立樣準底] 二二
[慕陵寶頂寶城準底] 二三
慕陵[寶頂寶城立樣糙底] 二四
[慕陵寶頂寶城立樣糙底] 二五
[慕陵更道立樣] 二六
[慕陵更道立樣] 二六
[慕陵等]各陵寶城紅墻尺寸單 二七
慕陵昌西陵雙峰岫寶城尺寸略節 二八
[慕陵地宫龍鬚溝地盤樣] 二九
[慕陵地宫龍鬚溝地盤樣] 三〇
[慕陵地宫]龍鬚溝準底 三一
龍泉峪地宫地盤畫樣 三二
慕陵地宫地盤畫樣 三三
慕陵地宫地盤尺寸樣 三四
慕陵[地宫地盤樣] 三五
慕陵地宫地盤 三六
[慕陵地宫地盤樣] 三七
[慕陵地宫地盤樣] 三八
慕陵地宫[地盤畫樣] 三九
遵照慕陵地宫券座立樣 四〇
遵照慕陵地宫券座立樣 四一
遵照慕陵地宫券座立樣 四二
遵照慕陵地宫立樣 四三
[慕陵地宫立樣準底] 四四
慕陵地宫立樣 四五
[慕陵]地宫立樣 四六
[慕陵]地宫立樣 四七
[慕陵地宫券座立樣] 四八
慕陵地宫五道券座丈尺略節準底 四九
慕陵地宫五道券座丈尺略節 五〇
慕陵地宫五道券座丈尺略節 五一
慕陵地宫五道券座丈尺略節 五二
慕陵[地宫]略節 五三
慕陵東西朝房細底 五四
[慕陵]前段牌樓門神厨神庫撤去打樁續添灰土立樣 五五
[慕陵鼎爐樣] 五六
[慕陵鼎爐樣] 五七
[慕陵鼎爐樣] 五八
[慕陵日晷尺寸立樣] 五九
[慕陵内日晷盤面圖] 六〇
[慕陵内日晷盤面圖] 六一
第四函目録
慕東陵(一)
慕東陵雙峰岫妃衙門[地盤樣] 一
龍泉峪妃衙門[地盤畫樣] 二
龍泉峪妃衙門地盤畫樣 三
慕東陵種樹地盤全樣 四
慕東陵種樹全樣 五
慕東陵種樹地盤畫樣 六
慕東陵種樹地盤畫樣 七
[慕東陵栽種樹株地盤畫樣] 八
[慕東陵樹池地盤樣] 九
[慕東陵樹池地盤樣] 一〇
雙峰岫妃衙門中一座添寶城昭位添修石券準尺寸樣 一一
雙峰岫妃衙門中一座添寶城昭位添修石券準尺寸樣 一二
慕東陵圖 一三
慕東陵地盤畫樣 一四
慕東陵地盤畫樣全圖 一五
慕東陵地盤畫樣 一六
慕東陵地盤畫樣 一七
慕東陵[地盤全樣] 一八
慕東陵[地盤全樣] 一九
慕東陵[地盤全樣] 二〇
慕東陵細尺寸準底 二一
慕東陵細尺寸準底 二二
慕東陵細尺寸準底 二三
慕東陵改橋準底 二四
慕東陵地盤畫樣 二五
慕陵妃園寢地盤畫樣 二六
雙峰岫妃園寢地盤畫樣 二七
雙峰岫妃園寢地盤畫樣 二八
雙峰岫妃園寢地盤畫樣尺寸底 二九
雙峰岫準尺寸底 三〇
雙峰岫妃園寢地盤畫樣 三一
雙峰岫妃園寢[地盤畫樣] 三二
慕東陵尺寸略節 三三
慕東陵尺寸略節 三四
[雙峰岫妃衙門尺寸]略節 三五
[雙峰岫妃衙門券座尺寸]略節 三六
慕東陵寶城券内尺寸 三七
[慕東陵]昭位寶頂樣[準底] 三八
[慕東陵]昭位寶頂樣[準底] 三九
雙峰岫正券昭位券立樣準底 四〇
[慕東陵]中座寶城[立]樣[準底] 四一
慕東陵中座石券地盤樣 四二
雙峰岫中座石券地盤樣 四三
雙峰岫中座石券立樣 四四
慕東陵中座石券立樣 四五
慕東陵中座石券立樣 四六
慕東陵雙峰岫中座石券立樣 四七
慕東陵雙峰岫中座石券立樣 四八
[慕東陵地宫立樣糙底] 四九
慕陵妃園寢券座尺寸 五〇
慕陵妃衙門次座地宫地盤準尺寸 五一
雙峰岫地宫地盤準底 五二
慕東陵雙峰岫券樣 五三
[慕東陵次座地宫券座立樣準底] 五四
慕陵妃衙門次座地宫立樣準尺寸 五五
慕陵妃衙門次座地宫立樣準尺寸 五六
第五函目録
慕東陵(二)
[慕東陵]頭層石券地盤 一
[慕東陵]頭層地宫立樣 二
雙峰岫妃衙門頭層石券立樣 三
[慕東陵]前層石券立樣 四
雙峰岫[妃衙門券座尺寸略節] 五
[慕東陵]中層石券地盤 六
[慕東陵]中層地宫地盤樣 七
[慕東陵]中層石券立樣 八
[慕東陵]中層地宫立樣 九
[慕東陵]後層磚池地[宫立樣] 一〇
[慕東陵]後層磚池地宫立樣 一一
[慕東陵]後層磚池地盤 一二
[慕東陵]後層磚池地宫地盤樣 一三
慕東陵石券隧道地盤畫樣 一四
慕東陵石券隧道地盤畫樣 一五
[雙峰岫地宫隧道里口尺寸樣] 一六
[慕陵妃園寢開挖通槽地盤樣準底] 一七
[慕陵妃園寢開挖通槽地盤樣準底] 一七
[慕東陵]磚券龍鬚溝地盤畫樣 一八
慕東陵東西朝房省牲亭琉璃花門準尺寸細底 一九
[慕東陵]琉璃花門内外尺寸[略節] 二〇
慕東陵琉璃花門尺寸略節 二一
[慕東陵添修琉璃花門]略節 二二
慕東陵大殿[地盤樣] 二三
雙峰岫大殿[地盤樣] 二四
[慕東陵神厨庫地盤樣準底] 二五
[慕東陵五孔橋南糙底] 二六
[慕東陵前段地盤糙底] 二七
[慕東陵前段神厨庫橋座河桶地盤樣準底] 二八
[慕東陵]改河嚮回堂[圖樣] 二九
[慕東陵神厨庫地盤樣糙底] 三〇
[慕東陵神厨庫地盤樣糙底] 三一
[慕東陵神厨庫地盤樣準底] 三二
[慕東陵神厨庫地盤樣糙底] 三三
[慕東陵神厨庫地盤樣準底] 三四
[慕東陵省牲亭地盤樣準底] 三五
同治帝擬選址
九龍峪現定山嚮標志地勢尺寸圖準底 三六
九龍峪吉壤形勢圖 三七
九龍峪地勢丈尺圖 三八
九龍峪地勢丈尺圖 三九
九龍山地勢畫樣 四〇
九龍峪現定標志山嚮尺寸略節 四一
九龍峪現定標志山嚮尺寸略節 四二
九龍峪現定標志山嚮尺寸略節 四三
九龍峪園寢部位東地勢一段地勢尺寸略節 四四
西賢德村迤西大岫溝畫樣 四五
鳳凰山尺寸原畫來底 四六
鳳凰臺地勢圖 四七
鳳凰臺地勢圖 四八
[鳳凰山風水墻糙底] 四九
[蓮花池丁家溝地勢畫樣糙底] 五〇
蓮花池地勢圖 五一
蓮花池地勢圖 五二
酸棗溝樣底 五三
酸棗溝樣底 五四
酸棗溝地勢丈尺圖 五五
酸棗溝地勢丈尺圖 五六
龍鳳山地勢尺寸畫樣 五七
龍鳳山地勢丈尺圖 五八
洪崖山地勢丈尺圖 五九
[西陵栗樹溝地勢糙底] 六〇
第六函目録
崇陵(一)
[金龍峪地勢丈尺圖樣] 一
[金龍峪地勢丈尺圖] 二
金龍峪崇陵志樁圖 三
[金龍峪金星寶蓋地勢畫樣準底] 四
[金龍峪地勢全圖] 五
[金龍峪地勢全圖] 六
[金龍峪金星寶蓋圖] 七
金龍峪地勢圖樣 八
[金龍峪地勢全圖] 九
西陵金龍峪山圖 一〇
[金龍峪白玉山壽星山山嚮地勢糙底] 一一
崇陵[并]妃園寢橋座河道全圖 一二
[崇陵并妃園寢橋座河道全圖] 一三
[崇陵并妃園寢橋座河道全圖] 一四
崇陵擬修擋水壩并引河橋座圖樣 一五
崇陵引河圖樣 一六
崇陵引河圖樣 一七
[崇陵引河圖樣] 一八
[崇陵水道做法平樣] 一九
崇陵全部地盤樣準底 二〇
崇陵地盤圖 二一
[崇陵全部地盤樣] 二二
[崇陵全部地盤樣] 二三
崇陵[地盤樣] 二四
[崇陵出平圖樣] 二五
[崇陵方城至五孔石券橋地面落矮立樣] 二六
崇陵頭段分修圖樣 二七
崇陵頭段分修地盤圖樣 二八
[崇陵頭段地盤樣] 二九
[崇陵前段至二段丈尺底樣] 三〇
[崇陵前段地盤樣] 三一
[崇陵前段地盤樣] 三二
崇陵四段分修平樣 三三
[崇陵灰綫測量抄平圖] 三四
崇陵寶城方城灰土立樣 三五
崇陵寶城方城灰土立樣 三六
崇陵方城土襯埋深灰土立樣 三七
崇陵方城地盤圖樣 三八
[崇陵方城地盤樣] 三九
[崇陵方城内工做法立樣] 四〇
[崇陵]地宫龍鬚溝尺寸畫樣 四一
[崇陵地宫]龍鬚溝畫樣 四二
[崇陵地宫]龍鬚溝畫樣 四三
[崇陵地宫]龍鬚溝畫樣 四四
[崇陵地宫]龍鬚溝畫樣 四五
[崇陵地宫]龍鬚溝畫樣 四六
[崇陵地宫]龍鬚溝畫樣 四七
[崇陵地宫]龍鬚溝畫樣 四八
[崇陵]地宫龍鬚溝尺寸 四九
[崇陵]龍鬚溝立樣 五〇
[崇陵]溝漏立樣 五一
[崇陵金券石門由海墁石往上第九層圖樣] 五二
崇陵方城前添搭蘆殿丈尺圖樣 五三
崇陵明樓地盤圖樣過活準底 五四
[崇陵明樓地盤圖樣] 五五
[崇陵明樓地盤圖樣] 五六
[崇陵明樓地盤圖樣] 五七
[崇陵明樓地盤圖樣] 五八
[崇陵明樓地盤圖樣] 五九
[崇陵明樓地盤圖樣] 六〇
第七函目録
崇陵(二)
崇陵明樓内朱砂碑立樣 一
[崇陵明樓内朱砂碑立樣] 二
[崇陵明樓内朱砂碑立樣] 三
[崇陵明樓朱砂碑廢樣] 四
[崇陵石臺五供圖樣] 五
崇陵石臺五供圖樣 六
[崇陵石臺五供圖樣] 七
[崇陵石臺五供圖樣] 八
[崇陵五供石臺刻法圖樣] 九
[崇陵五供石臺圖樣] 一〇
[崇陵五供石臺圖樣] 一一
[崇陵石臺花邊花紋圖樣] 一二
[崇陵石臺花邊花紋圖樣] 一三
[崇陵石臺花邊花紋圖樣] 一四
[崇陵隆恩殿打樁地盤樣] 一五
[崇陵隆恩殿分底樣] 一六
[崇陵隆恩殿分底樣] 一七
崇陵隆恩殿龍鳳石圖樣 一八
崇陵隆恩殿龍鳳石圖樣 一九
崇陵隆恩殿龍鳳石圖樣 二〇
[崇陵]隆恩殿前龍鳳碑立樣 二一
[崇陵龍鳳石花邊圖樣] 二二
崇陵神厨庫地盤樣 二三
崇陵神厨庫地盤樣 二四
崇陵神厨庫地盤樣 二五
[崇陵前河道橋座碑樓立樣] 二六
崇陵碑亭内石碑立樣 二七
[崇陵石碑立樣] 二八
[崇陵龍鳳門立樣] 二九
[崇陵龍鳳門立樣] 三〇
[崇陵龍鳳門立樣] 三一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二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三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四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五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六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七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八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三九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〇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一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二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三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四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五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六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七
崇陵牌樓門一座五間做法細册 四八
望柱挪修丹陛臺上丈尺畫樣 四九
望柱挪修丹陛臺上丈尺畫樣 五〇
[望柱地盤畫樣] 五一
望柱地盤 五二
望柱立樣 五三
望柱立樣 五四
望柱立樣 五五
望柱[立樣] 五六
望柱立樣 五七
望柱立樣 五八
[崇陵望柱立樣] 五九
崇陵望柱須彌座圖樣 六〇
[崇陵望柱做法細册] 六一
[崇陵望柱做法細册] 六二
[崇陵望柱做法細册] 六三
[崇陵望柱做法細册] 六四
[崇陵望柱做法細册] 六五
[崇陵望柱做法細册] 六六
崇陵五孔便橋圖樣 六七
第八函目録
崇陵(三)
崇陵做法簡册 一
崇陵做法簡册 二
崇陵做法簡册 三
崇陵做法簡册 四
崇陵做法簡册 五
崇陵做法簡册 六
崇陵做法簡册 七
崇陵做法簡册 八
崇陵做法簡册 九
崇陵做法簡册 一〇
崇陵做法簡册 一一
崇陵做法簡册 一二
崇陵做法簡册 一三
崇陵做法簡册 一四
崇陵做法簡册 一五
崇陵做法簡册 一六
崇陵做法簡册 一七
崇陵做法簡册 一八
崇陵做法簡册 一九
崇陵做法簡册 二〇
崇陵做法簡册 二一
崇陵做法簡册 二二
崇陵做法簡册 二三
崇陵做法簡册 二四
崇陵做法簡册 二五
崇陵做法簡册 二六
崇妃陵
崇陵妃園寢地盤全圖 二七
崇陵妃園寢地盤全圖 二八
[崇陵]妃園寢地盤圖樣 二九
[崇陵]妃園寢地盤圖樣 三〇
[崇陵]妃園寢地盤圖樣 三一
[崇陵]妃園寢地盤圖樣 三二
[崇陵]妃園寢地盤圖樣 三三
[崇陵妃園寢地盤全圖] 三四
[崇陵]妃園寢頭段分修地盤圖樣 三五
[崇陵]妃園寢頭段分修地盤圖樣 三六
[崇陵妃園寢地盤樣] 三七
[崇妃陵全部地盤尺寸樣] 三八
崇妃陵立樣後擬過活準底 三九
[崇陵]妃園寢龍鬚溝圖樣 四〇
[崇陵妃園寢龍鬚溝尺寸地盤樣] 四一
[崇陵妃園寢中一路前段立樣] 四二
崇陵妃園寢頭段分修地盤圖樣 四三
[崇陵]妃園寢頭段分修地盤圖樣 四四
[崇陵]妃園寢頭段分修地盤圖樣 四五
[崇妃陵大漕落深及灰土尺寸平樣] 四六
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地平樣 四七
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地平樣 四八
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地平樣 四九
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全圖立樣 五〇
惠陵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券券門樣 五一
[崇陵妃園寢地宫券内石門立樣] 五二
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劵收石料尺寸細底 五三
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劵收石料尺寸細底 五四
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劵收石料尺寸細底 五五
崇陵妃園寢改建石劵收石料尺寸細底 五六
[崇陵]妃園寢貳段分修圖樣 五七
[崇陵]妃園寢四段分修地盤圖樣 五八
[西陵崇妃陵挖運土山灰綫圖] 五九
[崇陵妃園寢刨挖土山地盤圖] 六〇
[崇陵]妃園寢券橋便橋兩邊磚河桶一道做法細册 六一
[崇陵]妃園寢券橋便橋兩邊磚河桶一道做法細册 六二
[崇陵]妃園寢券橋便橋兩邊磚河桶一道做法細册 六三
[崇陵]妃園寢券橋便橋兩邊磚河桶一道做法細册 六四
第九函目録
營房(一)
[泰陵禮部慕東陵八旗内務府地盤尺寸底] 一
昌西陵内務府營房平格準底 二
昌西陵内務府尺寸細底 三
[昌西陵内務府尺寸細底] 四
昌西陵八旗營房樣 五
昌西陵八旗營房[尺寸底] 六
昌西陵内務府八旗禮部三處房間數目奏底 七
昌西陵内務府營房四段分修活計 八
[雙盛木廠分修]昌西陵内務府營房[活計略節] 九
昌西陵添修禮工部營房大木裝修做法 一〇
昌西陵添修禮工部營房大木裝修做法 一一
昌西陵添修禮工部營房大木裝修做法 一二
[昌陵妃園寢禮部營房地勢樣] 一三
[慕陵]禮工部營房地盤畫樣 一四
慕陵禮工部準底 一五
[慕陵]禮工部地盤畫樣 一六
慕陵八旗[地盤樣] 一七
添修慕東陵内務府營房存案準底 一八
慕東陵内務府阡子準底 一九
慕東陵内務府阡子準底 二〇
慕東陵内務府營房全尺寸準底 二一
慕東陵内務府備擬樣式 二二
慕東陵内務府營房灰綫準底 二三
慕東陵内務府營房地盤畫樣 二四
添修慕東陵内務府營房地盤畫樣 二五
添修慕東陵内務府營房地盤畫樣 二六
慕東陵内務府平子[樣] 二七
慕東陵禮部營房灰綫準底 二八
添修慕東陵禮部營房存案準底 二九
慕東陵禮部阡子準底 三〇
慕東陵禮部營房尺寸準底 三一
添修慕東陵禮部營房地盤畫樣 三二
添修慕東陵禮部營房地盤畫樣 三三
[慕東陵禮部營房地盤樣底] 三四
慕東陵禮部平子[樣] 三五
慕東陵八旗營房[地盤樣] 三六
慕東陵八旗營房尺寸準底 三七
慕東陵八旗阡子準底 三八
慕東陵八旗營房灰綫準底 三九
添修慕東陵八旗營房存案準底 四〇
添修慕東陵八旗營房地盤畫樣 四一
慕東陵八旗營房地盤畫樣 四二
慕東陵八旗平子[樣] 四三
崇陵内務府大小圈營房地勢圖樣 四四
崇陵内務府大小圈營房地盤地勢全圖準底 四五
崇陵内務府大小圈營房地勢圖樣 四六
[崇陵内務府大小圈營房圖樣] 四七
[崇陵内務府大小圈營房圖樣] 四八
崇陵内務府大小圈營房圖樣存案準底 四九
崇陵内務府營房應設房間圖樣 五〇
崇陵奉祀禮部營房應設房間圖樣 五一
崇陵奉祀禮部營房應設房間圖樣 五二
崇陵禮部[營房圖樣] 五三
遵照單開擬建崇陵奉祀禮部營房應設房間圖樣 五四
[崇陵奉祀禮部營房應設房間地盤圖樣頭次改底] 五五
[崇陵奉祀禮部營房應設房間圖樣] 五六
[崇陵奉祀禮部營房圖樣] 五七
[崇陵奉祀禮部營房圖樣] 五八
崇陵緑營山樣地勢準底 五九
崇陵緑營山樣地勢準底 六〇
崇陵緑營營房地勢四至圖樣 六一
崇陵緑營圖樣準底 六二
[崇陵妃園寢]奉祀禮部營房應設房間圖樣 六三
遵照單開擬建[崇陵]妃園寢奉祀禮部營房應設房間圖樣 六四
[崇陵妃園寢奉祀禮部營房平樣] 六五
第十函目録
營房(二)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三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四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五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六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七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八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九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〇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一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二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三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四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五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六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七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八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一九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〇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一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二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三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四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五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六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七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八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二九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三〇
崇陵禮部辦公衙署[住房營房等做法細册] 三一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二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三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四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五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六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七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八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三九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四〇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四一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四二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四三
崇陵禮部營房[工程做法册] 四四
[西陵禮部營房]主事翼領住房四所每所厢房一間丈尺做法册四五
[西陵禮部營房]主事翼領住房四所每所厢房一間丈尺做法册四六
主事冀領住房四所每所厢房一間丈尺做法册 四七
主事冀領住房四所每所厢房一間丈尺做法册 四八
主事冀領住房四所每所厢房一間丈尺做法册 四九
主事冀領住房四所每所厢房一間丈尺做法册 五〇
主事冀領住房四所每所厢房一間丈尺做法册 五一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二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三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四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五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六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七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八
[西陵]披甲房二十座每座四間隨門樓院墻影壁甬路丈尺做法册 五九
親王、公主園寢
張各莊福地圖 六〇
[張各莊端王等園寢地盤全樣] 六一
永福寺
圓明園永福寺風水圍墻工程做法細册 六二
圓明園永福寺風水圍墻工程做法細册 六三
圓明園永福寺風水圍墻工程做法細册 六四
崇陵永福寺迆西添修三孔石平橋一座做法細册 六五
崇陵永福寺迆西添修三孔石平橋一座做法細册 六六
崇陵永福寺迆西添修三孔石平橋一座做法細册 六七
崇陵永福寺迆西添修三孔石平橋一座做法細册 六八
西陵行宫
[西陵]上西路查行宫四處出入賬 六九
[西陵]上西路查行宫四處出入賬 七〇
[西陵]上西路查行宫四處出入賬 七一
第十一函目録
《崇陵工程做法册》一百二十八卷(一—四十二)
第一册卷一 一
第二册卷二—卷四 一
第三册卷五—卷九 一
第四册卷十 一
第五册卷十一 一
第六册卷十二—卷十七 一
第七册卷十八—卷二十五 一
第八册卷二十六—卷三十五 一
第九册卷三十六—卷三十七 一
第十册卷三十八—卷四十一 一
第十一册卷四十二 一
第十二册卷四十二 一四四
第十二函目録
《崇陵工程做法册》一百二十八卷(四十三—八十五)
第十三册卷四十三—卷四十七 一
第十四册卷四十八—卷五十四 一
第十五册卷五十五 一
第十六册卷五十六—卷五十九 一
第十七册卷六十—卷六十二 一
第十八册卷六十三 一
第十九册卷六十四—卷六十九 一
第二十册卷七十 一
第二十一册卷七十一 一
第二十二册卷七十二—卷七十四 一
第二十三册卷七十五—卷七十九 一
第二十四册卷八十—卷八十五 一
第十三函目録
《崇陵工程做法册》一百二十八卷(八十六—一百二十八)
第二十五册卷八十六 一
第二十六册卷八十七—卷八十八 一
第二十七册卷八十九—卷九十三 一
第二十八册卷九十四—卷九十五 一
第二十九册卷九十六 一
第三十册卷九十七—卷一百二 一
第三十一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 一
第三十二册卷一百五—卷一百十一 一
第三十三册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九 一
第三十四册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八 一
第十四函目録
《妃園寢工程做法册》五十卷
第一册卷一—卷四 一
第二册卷五—卷十一 一
第三册卷十二—卷十六 一
第四册卷十七—卷二十三 一
第五册卷二十四—卷二十五 一
第六册卷二十六—卷三十六 一
第七册卷三十七—卷四十 一
第八册卷四十一—卷五十 一
《妃園寢做法簡册》一卷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