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重庆历代方志集成(全一百册)




重庆历代方志集成(全一百册)

编著者: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辑

定价:99000元

ISBN:978-7-5013-7020-7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是由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辑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型方志文献丛书,共100册,收录了重庆地区从明代成化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府、州、厅、县的方志共128种,包括5种明代方志、92种清代方志、31种民国方志,其中有28种方志是孤本。同时,辑录了《华阳国志》《大明一统志》《[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大清一统志》《[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民国]四川省方志简编》《[民国]奉节县食货志》《蜀中名胜记》《蜀景汇览》《蜀景汇考》等11种通志和文献中有关重庆的方志部分。为迄今收录重庆历代方志最完整的一部丛书,也是抢救和保护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程。全书内容涉及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河防、户口、田赋、物产、学校、选举、名宦、人物、隐逸、仙释、方伎、艺文、纪事等诸多方面,是全面、系统、准确记录重庆历史的权威文献资料,有着重要的、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本丛书中收录的方志,大部分依照原底本采用上下双栏影印,少数极珍稀的方志则按底本原貌单页影印,对页面不做描补。为保持原貌,对囿于时代局限,某些立场和观点有争议的方志内容,仍依原样影印。全书收录、辑录的方志的排序,按先重庆府志、夔州府志;再按重庆市行政区划各区县(自治县)的顺序排列其州志、厅志、县志等,各区县(自治县)的方志则按照成书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最后排列通志和其他文献。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横跨百科,纵贯古今,包罗万象,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等重要功能,在赓续传统、传承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绵延不断。其历史,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史官纪事,起源于两汉之地记,隋唐五代之图经,宋代之后方志进入定型成熟阶段,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修志事业的全盛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新修志书体现了时代精神,体例上也有所创新,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2018年以来,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有力指导下,按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围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提高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工作思路,聚焦地方志“两全目标”“十业并举”工作任务,自加压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大旧志整理工作力度:一方面,结合在全市开展的“我为重庆守护历史”大型地情资料征集活动,开展了市内历代方志的编修和传承情况的普查工作;另一方面,组织专人查阅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等大型文献工具书,查找重庆历代方志的编修和收藏线索,并与国家图书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重庆市奉节县档案馆等单位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初步摸清掌握了全市旧志编修及其传承收藏的基本情况。2019年初,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市财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志办秉持保存珍稀文献、传承历史文明、服务学术研究的宗旨,适时启动了重庆历代方志典籍文献抢救工程,稳步推进重庆历代方志的收集、整理、汇编、影印、出版等各项工作。经过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同志,特别是编辑、编务人员近2年的艰辛工作,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种种困难,《重庆历代方志集成》于2020年12月出版面世。

本丛书的出版,离不开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内外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铜梁区档案馆、忠县档案馆、奉节县档案馆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深表谢忱!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部旧志都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将以《重庆历代方志集成》为基础,深入挖掘重庆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大对地方志文献的开发保护力度,让古籍内容看得见、摸得着、用起来,进一步彰显地方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教化育人作用。



本书书影









前言






方志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地方性著作,是地方志的简称。由于它具有舆地著作的一些特性,所以《隋书•经籍志》称其为“郡国之书”,和一般舆地著作一样列在史部地理类。其后各正史编修多相沿,成为目录学分类的重要参考。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撰《史通》,将方志称为“郡书”,归为“杂述”类,与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并称。
  
地方志编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优良的传统。方志起源于何时,直到今天仍是众说纷纭。但是探索方志的起源不能离开时代背景,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方志从较早时候被称为“郡书”“郡国之书”“郡国地志”等,可以反映出方志是以记载地方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著作,后来的发展也是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有了府志、州志这一类的名称。众所周知,郡县制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在全国确立的,因此方志的产生也应该是在郡县制确立之后。汉承秦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经过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汉后期,地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豪族地主的势力不断壮大,为产生地方性著作提供了土壤。从这时开始,各地先后产生了许多地方性人物传记和地方性地理著作,经过两者汇合,形成方志雏形之地志。
  
方志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著作特色和学术风气。方志所记载的内容、体例形式,必然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各个时期的方志都不同程度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方志的内容开始比较简略,所分门类亦不过地图、山川、风土、物产、人物数种。到了宋代,方志不仅体例日趋完备,内容也逐渐丰富。举凡一地的建置、舆图、疆域、山川、名胜、物产、赋役、风俗、职官、人物、金石、艺文、学校、灾异等情况,均有记载,所以,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其为“博物之书”。
  
目前现存古籍方志约八千多种,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一个伟大的宝库,藴藏着各个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丰富的资料,其中有不少珍贵的数据不为其他史书所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因以前刊印数量较少,流传分布不广,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整理和使用方志这个宝库也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秉承地方志发展规划的要求,编辑出版《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是近年来我国方志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之一。
  
重庆,古巴子国,战国时秦灭蜀置巴郡,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曰楚州、巴州,隋开皇初改曰渝州,北宋崇宁元年(一一〇二),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宋孝宗升恭州为重庆府,至今重庆之名已逾八百年。重庆不仅历史悠久,也是孕育中国最早方志的土壤。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民情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对于这套《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我觉得最大的贡献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摸清了重庆方志的家底,不仅了解了全部重庆地区方志的种类,而且对每种方志应收尽收。近年来,影印、整理一个地区甚至一省方志的工作,一些方志办和学者都做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重庆地区的方志文献,也有学者和方志办的同志做过一些整理工作,陆续有点校、影印的方志出版,但将重庆府、州、县历代方志搜集完整,将全部的重庆历代方志整理出来,汇集一书,这是从未有人做过的工作,这一工作将整个重庆地区的方志脉络都清晰地呈现了出来。《重庆历代方志集成》的突出成就就是编者不畏艰难,不论是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孤本方志,还是藏于重庆地区的方志稿本,都尽力搜求。如《[万历]合州志》《[康熙]重庆府涪州志》是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孤本,《重庆乡土志》《[民国]再续万县志稿》《[民国]江北县志稿》《[民国]北碚志稿七编》《[民国]巴县志》等都是珍贵的方志稿本。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历代方志集成》中除了学术界目前已知的重庆历代的方志外,至少还包括四、五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上未曾记载的方志,如《[同治]彭水县志》,为清代侯维祯纂,此志在《[康熙]彭水县志》的四卷十门基础上更加分类明晰,从地舆志、规建志到艺文志,叙述完备,其中古迹及艺文资料颇丰。再如藏于重庆奉节、忠县、铜梁档案馆的《[民国]奉节县志》《[民国]忠县县志》《[民国]铜梁县志》,外界知之甚少,编者却能够一一拜访搜罗,最终汇集书中,可见编纂工作的认真细致。《重庆历代方志集成》作为如此全面的方志文献的搜集、整理工程,是编者用多少日子的奔波、劳累换来的,这种精神十分难能可贵。其次,它的价值更在于从通志中将有关重庆地区方志内容单独辑出的整理工作,这些工作为以后利用方志文献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重庆自宋以来一直隶属四川路、四川行省,历代四川通志中有关重庆的内容不少,辑出通志中有关重庆的内容,这一工作从未有人做过,此次在重庆历代方志之后附录这一部分内容,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此,《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所收录的一百二十八种方志及辑出的其他重庆方志,是研究重庆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研究重庆社会经济的重要宝库,更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料。它的出版不仅为新方志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极大提升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是为序。
 
仓修良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又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珍贵的历代旧志文献数据,是当代“方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二〇一五—二〇二〇年)》等文件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于二〇一九年初启动了重庆历代方志典籍文献抢救工程,开展了重庆历代方志的收集整理和《重庆历代方志集成》的汇编影印出版工作。经过全体人员近两年艰辛的工作,《重庆历代方志集成》终于告成。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断。重庆修志可追溯至东汉时期,之后历朝历代编修地方志的工作从未中断。在后世地理著述中可见征引的就有东汉编纂的《巴郡图经》《巴蜀耆旧传》《三巴记》《巴蜀志》等,均已散佚。唐、宋、元时期编纂的《渝州图经》《渝州志》《重庆图经》《重庆郡志》《[干道]夔路图经》《重庆府志》《[淳佑]重庆郡志》《[嘉定]垫江志》《合州志》《涪陵志》《忠州图经》等,仅见其名或序跋,未见完整志书流传。明、清、民国时期,重庆地区先后编成多部方志,但由于战乱、虫害、火灾等各种原因,大部分散佚。据初步统计,流传至今的方志包括明代五种、清代九十三种、民国三十一种,共一百二十九种。这些志书传世数量极为稀少,大部分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作为古籍收藏,少数流散海外藏在美国、日本等,普通读者很难一睹“芳容”,亟待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重庆历代方志集成》全书成书一百册,收录了从明成化至民国时期重庆地区编纂的府志、州志、厅志、县志等方志共一百二十八种(《[嘉庆]巫山县志》因无法提供底本未能收录),辑录了《华阳国志》《大明一统志》《[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大清一统志》《[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民国]四川省方志简编》《[民国]奉节县食货志》《蜀中名胜记》《蜀景汇览》《蜀景汇考》等十一种有关重庆的方志部分,是收录、辑录重庆历代方志最全最完整的一部图书。全书采用大十六开本印行。其中,收录的方志,大部分依照原底本采用双栏影印,少数珍稀的则保留原貌单页影印,对页面不做修改、描补,个别底本缺漏页尽量选取相同版本配补,无法配补者暂付阙如。对囿于时代局限,有些有立场偏颇的志书,为保持原貌,仍依原样影印。全书收录、辑录的方志的排序,按先重庆府志、夔州府志,再按重庆市行政区划各区县(自治县)的顺序排列其州志、厅志、县志等,各区县(自治县)的方志则按照成书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所收录、辑录的方志内容涉及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河防、户口、田赋、物产、学校、选举、名宦、人物、隐逸、仙释、方伎、艺文、事纪等诸多方面,既是重庆最全面、权威的地情资料文献,也是完整记录重庆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更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书中收录的明代编纂的《[成化]重庆府志》《[正德]夔州府志》《[嘉靖]云阳县志》《[万历]重庆府志》《[万历]合州志》,清代编纂的《[康熙]夔州府志》《[康熙]重庆府涪州志》《[康熙]彭水县志》《[乾隆]合州志》《[嘉庆]酆都县志》《[同治]长寿县志》《[同治]彭水县志》《巫山县乡土志》《重庆乡土志》,民国编纂的《[民国]万县志》《[民国]再续万县志稿》《[民国]万县图志四堡采访稿》《[民国]北碚志稿七编》《[民国]江北县志稿》《[民国]巴县志》《[民国]巴县乡土地理表》《[民国]巴县志采访册》《[民国]璧山续修县志稿》《[民国]新修铜梁县志》《[民国]梁山县志稿》《[民国]重修酆都县通省志采访册》《[民国]忠县志》《[民国]奉节县志》等二十八种孤本,尤其是其中第一次面世的《[民国]巴县乡土地理表》《[民国]奉节县志》等方志更是有着独特的重大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所收录的诸如被《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的主编金恩辉誉为“佳品”的《[万历]重庆府志》,被《中国地方志辞典》列为“著名方志”的《[民国]巴县志》,被梁启超先生誉为“康熙以来新修地方志之佳作”的《[民国]新修合川县志》等名志佳作,亦可为当代修志者编纂新方志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全面收集整理、影印出版《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是重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大型文化工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工作,也是重庆修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盛事,功在当代、泽被后世。在《重庆历代方志集成》的整理汇编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市财政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万州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璧山区档案馆(地方志编修中心)、铜梁区档案馆、忠县档案馆、奉节县档案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铜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忠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奉节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协作,得到了中国方志界仓修良老先生的指导并作了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家谱”,方志馆是一个地方的“祠堂”。希冀《重庆历代方志集成》的出版发行,能彰显重庆地方志典籍的独特文化魅力;能让人们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方志文化;能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提供支撑;能发挥资治辅政作用,助力“文化强市”战略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重庆“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注入新动力。

《重庆历代方志集成》整理工作小组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册
[成化]重庆府志(明)江朝宗 纂修  明成化刻本一
[万历]重庆府志八十六卷存六十四卷(卷一—三、二十六—五十六)(明)张文耀 修(明)邹廷彦 纂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一九九
第二册
[万历]重庆府志八十六卷存六十四卷(卷五十七—八十六)(明)张文耀 修(明)邹廷彦 纂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一
[道光]重庆府志九卷(卷一—二)(清)王梦庚 修(清)寇宗 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四八七
第三册
[道光]重庆府志九卷(卷三—九)(清)王梦庚 修(清)寇宗 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一
重庆乡土志不分卷佚名 编 稿本三四七
[正德]夔州府志十二卷首一卷(卷首—一)(明)吴潜 修 (明)傅汝舟 纂 明正德八年(1513)刻本四二七
第四册
[正德]夔州府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二—十二)(明)吴潜 修(明)傅汝舟 纂 明正德八年(1513)刻本一
第五册
[康熙]夔州府志十卷(清)吴美秀 修(清)程溥等 纂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一
[乾隆]夔州府志十卷(卷一—四)(清)崔邑俊 修(清)杨崇 (清)焦懋熙 纂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四一五
第六册
[乾隆]夔州府志十卷(卷五—十)(清)崔邑俊 修(清)杨崇 (清)焦懋熙 纂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一
[道光]夔州府志三十六卷首一卷(卷首—二十二) (清)恩成 修(清)刘德铨 纂 清光绪十七年(1891)补刻本二七七
第七册
[道光]夔州府志三十六卷首一卷(卷二十三—三十六)(清)恩成 修(清)刘德铨 纂 清光绪十七年(1891)补刻本一
第八册
[乾隆]万县志四卷(清)刘高培 修(清)赵志本 纂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一
[咸丰]万县志四卷(清)冯卓怀 纂修 抄本一三一
第九册
[同治]增修万县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王玉鲸 (清)张琴等 修(清)范泰衡等 纂 民国十五年(1926)补刻本一
[同治]万县新编采访事实不分卷(清)张焜 编 抄本三〇九
第十册
[民国]再续万县志稿(一)佚名 纂  民国十七年(1928)稿本一
第十一册
[民国]再续万县志稿(二)佚名 纂民国十七年(1928)稿本一
第十二册
[民国]万县志二十三卷首一卷熊特生 纂修 民国活字本一
[光绪]万县乡土志九卷(清)佚名 编 抄本二三七
[民国]万县图志四堡采访稿佚名 纂 稿本二九七
[咸丰]黔江县志四卷首一卷(清)张绍龄 纂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三八三
[同治]续增黔江县志四卷(清)张鋭堂 修(清)程尚川等 纂 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四九五
第十三册
[光绪]黔江县志五卷首一卷(清)张九章 修(清)陈藩垣 (清)陶祖谦等 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一
[光绪]黔江县乡土志不分卷(清)佚名 编 抄本一七七
[康熙]重庆府涪州志四卷(清)董维褀 修(清)冯懋柱 纂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二八五
[乾隆]涪州志十二卷(卷一—七)(清)多泽厚 修(清)陈于宣 纂 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三九五
第十四册
[乾隆]涪州志十二卷(卷八—十二)(清)多泽厚 修(清)陈于宣 纂 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一
[道光]涪州志十二卷(卷一—十)(清)德恩 修(清)石彦恬 (清)李树滋 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一八三
第十五册
[道光]涪州志十二卷(卷十一—十二)(清)德恩 修(清)石彦恬 (清)李树滋 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一
[同治]重修涪州志十六卷首一卷附涪州典礼备要八卷涪州义勇汇编一卷(清)吕绍衣等 修
(清)王应元 (清)傅炳墀等 纂 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一六五
第十六册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二十七卷首一卷附民国纪事一卷王鉴清等 修 施纪云等 纂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一
[光绪]涪乘启新三卷(清)贺守典 (清)熊鸿谟 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二一三
[道光]江北厅志八卷首一卷(清)福珠朗阿 修(清)宋煊 (清)黄云衢 纂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二四九
第十七册
[民国]江北县志稿(一)佚名 纂 民国稿本一
第十八册
[民国]江北县志稿(二)佚名 纂 民国稿本一
第十九册
[民国]江北县志稿(三)佚名 纂 民国稿本一
第二十册
[民国]江北县志稿(四)佚名 纂 民国稿本一
[光绪]江北厅乡土志不分卷(清)佚名 编 抄本一五五
[民国]重修江北县志采访表略江北县志局 编 民国铅印本三七五
 
[民国]缙云山志八篇 释尘空 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刻本四七九
第二十一册
[民国]北碚志稿七编(一)北碚修志委员会 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一
第二十二册
[民国]北碚志稿七编(二)北碚修志委员会 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一
第二十三册
[民国]北碚志稿七编(三)北碚修志委员会 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一
第二十四册
[民国]北碚志稿七编(四)北碚修志委员会 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一

[乾隆]巴县志十七卷首一卷(卷首—十三)(清)王尔鉴 修(清)王世沿等 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一七一
第二十五册
[乾隆]巴县志十七卷首一卷(卷十四—十七)(清)王尔鉴 修(清)王世沿等 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一
[同治]巴县志四卷(清)霍为棻等 修(清)熊家彦等 纂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一九九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一)朱之洪等 修向楚等 纂 稿本四一一
第二十六册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二—四)朱之洪等 修向楚等 纂 稿本一
第二十七册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五—八)朱之洪等 修向楚等 纂 稿本一
第二十八册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九—十上)朱之洪等 修向楚等 纂 稿本一
第二十九册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十下—十六)朱之洪等 修向楚等 纂 稿本一
第三十册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十七—二十)朱之洪等 修向楚等 纂 稿本一
第三十一册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二十一—二十三上)朱之洪等 修向楚等 纂 稿本一
第三十二册
[民国]巴县志二十三卷(卷二十三下)朱之洪等 修 向楚等 纂 稿本一
[光绪]巴县乡土志二卷巴县劝学所 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二八七
[民国]巴县乡土地理表佚名 编 抄本三一五
[民国]巴县志采访册(一)巴县文献委员会 编 稿本四〇五
第三十三册
[民国]巴县志采访册(二)巴县文献委员会 编 稿本一
第三十四册
[民国]巴县志采访册(三)巴县文献委员会 编 稿本一
[康熙]长寿县志十卷(清)薛禄天 修(清)刘康成 纂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三〇五
[道光]长寿县志五卷存四卷(卷一—二)(清)李彬然 纂 清抄本四一三
第三十五册
[道光]长寿县志五卷存四卷(卷三—四)(清)李彬然 纂 清抄本一
[同治]长寿县志存一卷(清)佚名 纂 清同治抄本一八三
[光绪]重修长寿县志十卷(清)张永熙 修(清)周泽傅等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三〇一
[民国]长寿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汤化培等修 李鼎禧 纂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四四七
第三十六册
[民国]长寿县志十六卷陈毅夫等 修刘君锡 张名振 纂 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一
[乾隆]江津县志二十二卷(清)曾受一 修(清)王家驹 纂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三〇三
第三十七册
[嘉庆]江津县志二十二卷(清)曾受一 修(清)王家驹 纂(清)徐鼎 续修(清)杨彦青 续纂  清嘉庆十七年(1812)李宾曾续修刻本一
[光绪]江津县志十二卷(清)王煌 修(清)袁方城等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四四一
第三十八册
[民国]江津县志十六卷首一卷聂述文等 修刘泽嘉等 纂 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一
[光绪]江津县乡土志四卷(卷一—二)(清)佚名 编 清光绪抄本三五七
第三十九册
[光绪]江津县乡土志四卷(卷三—四)(清)佚名 编 清光绪抄本一
[万历]合州志八卷(明)刘芳声 修(明)田九垓 纂 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二五三
[乾隆]合州志八卷首一卷(清)宋锦  (清)刘桐纂修 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三五三
[乾隆]合州志十六卷(卷首—十)(清)周澄 修(清)张乃孚等 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五〇三
第四十册
[乾隆]合州志十六卷(卷十一—十六)(清)周澄 修(清)张乃孚等 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一
[光绪]合州志十六卷(清)费兆钺 修(清)程业修 纂 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一四三
第四十一册
[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八十三卷(卷一—二十一)郑贤书等 修张森楷 纂 民国十年(1921)刻本二
第四十二册
[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八十三卷(卷二十二—五十五)郑贤书等 修 张森楷 纂 民国十年(1921)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八十三卷(卷五十六—八十三)郑贤书等 修 张森楷 纂 民国十年(1921)刻本一
[乾隆]永川县志九卷存七卷(清)王诰 修(清)黄钧 纂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三八七
[道光]永川县志十二卷(清)胡筠 修(清)李墉等 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四五九
第四十四册
[光绪]永川县志十卷首一卷(清)许曾荫等 修(清)马慎修等 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一
[乾隆]南川县志书不分卷(清)陆玉琮 纂修 抄本三四五
[道光]南川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魏崧等 修(清)康作霖等 纂 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三九七
第四十五册
[光绪]南川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黄际飞等 修(清)周厚光等 纂 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一
[民国]重修南川县志十四卷首一卷(卷首—六) 柳琅声等 修 韦麟书等 纂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四五三
第四十六册
[民国]重修南川县志十四卷首一卷(卷七—十四) 柳琅声等 修 韦麟书等 纂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一
[光绪]南川县乡土志不分卷 佚名 编 抄本一七一
[道光]綦江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卷首—六) (清)宋灏 修(清)罗星 纂 清同治二年(1863)杨铭、伍浚祥增刻本二四九
第四十七册
[道光]綦江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七—十二) (清)宋灏 修(清)罗星 纂 清同治二年(1863)杨铭、伍浚祥增刻本一
[光绪]四川綦江续志四卷(清)戴纶喆 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刻本二二一
[乾隆]大足县志十一卷(清)李德 纂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三三三
[嘉庆]大足县志八卷(卷一—四)(清)张澍 修(清)李型廉等 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王松增补嘉庆本四二九
第四十八册
[嘉庆]大足县志八卷(卷五—八)(清)张澍 修(清)李型廉等 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王松增补嘉庆本一
[光绪]大足县志八卷(清)王德嘉等 修(清)高云从等 纂 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六三
[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九卷首一卷郭鸿厚 修陈习删等 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二四五
[乾隆]璧山县志二卷(清)黄在中 修(清)夏燧 纂 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四九七
第四十九册
[嘉庆]璧山县志四卷(清)佚名 纂 抄本一
[同治]璧山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四)(清)寇用平 修(清)陈锦堂 (清)卢有徽 纂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四三一
第五十册
[同治]璧山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五—末)(清)寇用平 修(清)陈锦堂 (清)卢有徽 纂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一
[民国]续修璧山县志稿曹瀛焕 纂修稿本一六三
[道光]铜梁县志八卷首一卷(卷首—六)(清)徐瀛 修 (清)白玉楷 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四八九
第五十一册
[道光]铜梁县志八卷首一卷(卷七—八)(清)徐瀛 修(清)白玉楷 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一
[光绪]铜梁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韩清桂等 修(清)陈昌等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一三三
[民国]新修铜梁县志十一卷(卷一—二)郭朗溪 纂 稿本五一七
第五十二册
[民国]新修铜梁县志十一卷(卷三—九)郭朗溪 纂 稿本一
第五十三册
[民国]新修铜梁县志十一卷(卷十—十一)郭朗溪 纂 稿本一
[民国]铜梁县地理志八编 张佐周 编 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二五五
[光绪]铜梁县乡土志三卷(清)夏云程 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二九一
第五十四册
[民国]潼南县志六卷 王安镇 修 夏璜 纂 民国四年(1915)刻本一
[乾隆]荣昌县志四卷首一卷(清)许元基 纂修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二十九年(1764)增刻本二二一
[同治]荣昌县志二十二卷(清)文康 修(清)廖朝翼 纂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二七三
第五十五册
[光绪]荣昌县志二十二卷(清)文康 原本(清)施学煌 续修(清)敖册贤 续纂 清光绪十年(1884)增刻本一
[乾隆]开县志不分卷(清)胡邦盛 纂修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四○九
[咸丰]开县志二十七卷首一卷(卷首—二十)(清)李肇奎等 修(清)陈昆等 纂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四七七
第五十六册
[咸丰]开县志二十七卷首一卷(卷二十一—二十七)(清)李肇奎等修(清)陈昆等 纂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一
[乾隆]梁山县志不分卷(清)王庆熙 纂修 清乾隆传抄本一○五
[嘉庆]梁山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符永培 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艾鉽增刻本一八八
第五十七册
[光绪]梁山县志十卷首一卷(清)朱言诗等 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一
[民国]梁山县志稿不分卷(一)佚名 纂 稿本三九七
第五十八册
[民国]梁山县志稿不分卷(二)佚名 纂 稿本一
第五十九册
[民国]梁山县志稿不分卷(三)佚名 纂 稿本一
第六十册
[民国]梁山县志稿不分卷(四)佚名 纂 稿本一
第六十一册
[道光]城口厅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刘绍文 修(清)洪锡畴 纂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一
[康熙]酆都县志八卷补遗一卷(清)王廷献 纂修(清)朱象鼎 续修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二八九
[嘉庆]酆都县志(清)瞿颉 纂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四一九
第六十二册
[同治]重修酆都县志四卷附典礼备考八卷(清)田秀栗(清)徐浚镛 修(清)徐昌绪 纂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一
[同治]酆都县新志(清)马佩玖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二九
[光绪]酆都县志四卷附典礼备考八卷(清)田秀栗 (清)徐浚镛 修(清)蒋履泰 增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增续重刻同治本二四五
第六十三册
[民国]重修酆都县志十四卷 黄光辉等 修郎承诜 余树堂等 纂 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一
[民国]酆都县乡土志不分卷 刘承烈 编余树堂 增订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二三一
[民国]酆都县通省志采访册四卷佚名 辑民国抄本二五九
第六十四册
[乾隆]忠州志十五卷(清)佚名纂 清抄本一
[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八卷(清)吴友箎 (清)熊履青 纂 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三五七
第六十五册
[同治]忠州直隶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侯若源 (清)庆征 修(清)柳福培 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一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一—二上)陈德甫 纂 稿本三二三
第六十六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二下—三)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六十七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四—五)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六十八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六—九)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六十九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十上)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七十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十下—十五)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七十一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十六—二十)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七十二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卷二十一—附一)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七十三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附二)陈德甫 纂 稿本一
第七十四册
[民国]忠县志二十二卷(附三)陈德甫 纂 稿本一

[民国]忠县乡土志陈德甫 采编 一九四九年石印本三四一
[乾隆]垫江县志八卷(清)丁涟 修(清)杨锡麟等 纂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补本四六九
第七十五册
[道光]垫江县志十卷(清)夏梦鲤 修(清)董承熙 纂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一
[光绪]垫江县志十卷(清)谢必铿 修(清)李炳灵 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二六一
[民国]垫江县乡土志不分卷 陈忠良 李炳灵 编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五四七
第七十六册
[嘉靖]云阳县志二卷(明)杨鸾 修(明)秦觉 纂 明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一
[乾隆]云阳县志四卷 (清)刘士缙 (清)曹源邦 修(清)陈嘉琅 纂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二五三
[咸丰]云阳县志十二卷(卷一—八)(清)江锡麒 修(清)陈昆 纂 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三三五
第七十七册
[咸丰]云阳县志十二卷(卷九—十二)(清)江锡麒 修(清)陈昆 纂 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一
[光绪]云阳县乡土志二卷(清)武丕文 (清)甘桂森 编 抄本一七五
[民国]云阳县志四十四卷首一卷(卷首—十四) 朱世镛 黄葆初 修 刘贞安等 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四七三
第七十八册
[民国]云阳县志四十四卷首一卷(卷十五—四十四)朱世镛 黄葆初 修 刘贞安等 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一
[乾隆]奉节县志四卷(清)郑王选 修(清)王良弼 (清)杨崇 纂 清乾隆十年(1745)活字本二三一
[光绪]奉节县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清)曾秀翘 修(清)杨德坤等 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三四三
第七十九册
[民国]奉节县志毛子献 总纂 周子游 整理缮写 民国三十七年(1948)抄本一
第八十册
[康熙]巫山县志不分卷(清)佚名 纂修 抄本一
[雍正]巫山县志不分卷(清)佚名 纂修 抄本一六七
[光绪]巫山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清)连山等 修(清)李友梁等 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三四三
第八十一册
巫山县乡土志三卷(清)周宪斌 编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一
[乾隆]大宁县志四卷(清)阎源清 修(清)焦懋熙 纂 抄本一八九
[光绪]大宁县志八卷首一卷(清)高维岳 修(清)魏远猷等 纂 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二四三
[乾隆]石砫厅志不分卷(清)王萦绪 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四九九
[道光]补辑石砫厅新志十二卷(清)王槐龄 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五四五
第八十二册
石砫厅乡土志(清)谭永泰等 编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一
[光绪]秀山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寿松 修(清)李稽勋等 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五五
[乾隆]酉阳州志四卷(清)邵陆 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二一一
[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十)(清)王鳞飞等 修(清)冯世瀛 (清)冉崇文 纂  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三〇九
第八十三册
[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卷十一—末)(清)王鳞飞等 修(清)冯世瀛 (清)冉崇文 纂  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一
[康熙]彭水县志四卷首一卷(清)陶文彬 纂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四〇五
[同治]彭水县志十一卷首一卷存十卷(卷首—一)(清)侯维桢 纂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四九七
第八十四册
[同治]彭水县志十一卷首一卷存十卷(卷二—三、六—十一)(清)侯维桢 纂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一
[光绪]彭水县志四卷首一卷(清)庄定域 修(清)支承祜等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六二三
第八十五册
华阳国志十二卷(卷一)(晋)常璩 撰 明嘉靖刻本一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卷六十九—七十)(明)李贤 (明)万安等 纂修 明天顺五年(1461)内府刻本三五
[雍正]四川通志四十七卷首一卷(卷一—五、八—十二、十四—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 (清)黄廷桂等 修(清)张晋生等 纂 清乾隆元年(1736)补版增刻本一一一
第八十六册
[雍正]四川通志四十七卷首一卷(卷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三十八)(清)黄廷桂等 修(清)张晋生等 纂 清乾隆元年(1736)补版增刻本一
[嘉庆]四川通志二百四卷首二十二卷(卷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三十三、三十五—三十七、三十九—四十)(清)常明等 修(清)杨芳灿 (清)谭光祜等纂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一四一
第八十七册
[嘉庆]四川通志二百四卷首二十二卷(卷四十三—四十四、四十六—四十七、五十、五十三、五十七—六十一、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七—六十九、七十二、七十四)(清)常明等修(清)杨芳灿 (清)谭光祜等 纂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一
第八十八册
[嘉庆]四川通志二百四卷首二十二卷(卷七十七、七十九、八十九、九十八、一百一、一百四、一百八、一百十二—一百十四、一百十六—一百十九、一百三十一)(清)常明等修(清)杨芳灿 (清)谭光祜等 纂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一
第八十九册
[嘉庆]四川通志二百四卷首二十二卷(卷一百三十四、一百三十八、一百四十、一百四十六、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二—一百五十五、一百五十七—一百五十八、一百六十、一百六十二—一百六十六)(清)常明等修(清)杨芳灿 (清)谭光祜等 纂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一
第九十册
[嘉庆]四川通志二百四卷首二十二卷(卷一百六十七—一百七十六、一百七十八—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一) (清)常明等 修(清)杨芳灿 (清)谭光祜等 纂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一
大清一统志五百六十卷附索引(卷三百八十七—三百八十九、三百九十七—三百九十八) (清)穆彰阿等 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部丛刊》影印本三二五
第九十一册
大清一统志五百六十卷附索引(卷四百十六—四百十七)(清)穆彰阿等 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部丛刊》影印本一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一)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八九
第九十二册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二)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一
第九十三册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三)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一
第九十四册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四)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一
第九十五册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五)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一
第九十六册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六)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一
第九十七册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七)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一
第九十八册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八)宋育仁 总纂修 稿本一
[民国]四川省方志简编(一)陶元甘 主撰 稿本三三
第九十九册
[民国]四川省方志简编(二)陶元甘 主撰 稿本一
[民国]奉节县食货志曾秀翘 杨德坤等 纂 抄本二一七
蜀中名胜记三十卷(卷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明)曹学佺 撰 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二五五
第一百册
蜀景汇览十五卷存十四卷(卷一—二、六、十三)(清)钟登甲 辑 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一
蜀景汇考十九卷(卷一)(清)钟登甲 辑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四〇一


排版   胡晓   审校   代坤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