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图好书 | 明代诗文集珍本丛刊(全240册)

古籍编辑室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明代诗文集珍本丛刊

(全240册)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 编

定价:220000.00元

ISBN:978-7-5013-6374-2


内容简介

《明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收录国家图书馆所藏明代诗文集稀见珍本353种,成书240册。本丛刊具有以下特点:
一、所收诗文集著者时代覆盖明初至明末,呈现有“史”的脉络,基本按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著录的作者时代先后排序。
二、所收诗文集均为四库系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中华再造善本》《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丛书集成续编》《明别集丛刊》《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等大型相关丛书所未收者。
三、选目遵循“珍本”和“稀见”原则,所收版本均为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为首次影印出版。影印底本为稿抄本、精刻本、名家批注本等善本,其中不乏海内孤本。
四、编者为各诗文集撰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版本和主要内容及价值。另编有《书名笔画索引》《著者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检索。

五、采用灰度印刷,尽可能最大程度保留版本原貌。对于虫蛀朽蚀、残损比较严重但版本珍罕者,为彰其文献价值,则修复后予以收录。

前言


國家圖書館今年迎來了一百一十周年華誕。作爲國家總書庫,一百一十年來,皇家秘籍、民間珍藏的珍貴典籍以及現當代出版的書籍報刊,如涓流匯海,逐步形成了國家圖書館三千九百萬餘册的館藏規模,可謂洋洋巨觀。其中中外古籍善本、金石拓片、中外輿圖、少數民族文獻等特藏是國家圖書館藏書中最精華部分。它們以其經典、宏富的面貌折射出中華文明的軌迹,映照出東西交融的歷史。

國家圖書館藏古籍特藏約三百萬册件,其中古籍善本居其太半。這些珍貴的典籍一方面承襲南宋以來皇家珍藏,與南宋緝熙殿、元翰林國史院、明文淵閣、清翰林院及内閣大庫等一脉相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向國家圖書館又有多次調撥,構成國家圖書館藏珍貴典籍的基礎。另一方面是來自歷代藏家的慷慨捐贈。傅增湘先生在《雙鑑樓藏書續記序》中説:“物之聚散,速於轉輪,舉吾輩耽玩之資,咸昔賢保藏之力,又焉知今日矜爲帳秘者,他日寧不委之覆瓿耶……信知私家之守,不敵公庫之藏矣。”藏園老人希望他傾力收藏的珍貴典籍得到更好的保護并得以傳播利用,纔率先將多年珍藏捐與公藏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瞿氏鐵琴銅劍樓、潘氏寶禮堂、周叔弢自莊嚴堪、常熟翁氏、涵芬樓等明清以來的纍世寶藏,和藏園群書一樣,如百川歸海,陸續入藏國家圖書館。再一方面是國圖人不遺餘力的積極搜求,經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今天國家圖書館館藏典籍的洋洋大觀。這些凝聚着民族智慧、記録着文化發展的典籍,在國家圖書館的精心保護下,秉承着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宗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於社會需要和藏家的願望,在公藏格局下,國家圖書館在刊布文獻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大量古籍通過影印、數字化等方式化身千百,實現古籍保護的同時,更爲研究利用提供了便利。

詩文集,多由個人作品結集而成,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知識、行爲以及所見、所聞、所感,包含内容廣泛,既是對歷史生活的記録,又是珍貴的文化遺産寶藏。詩文集從社會歷史、經濟文化、民情土風以及人類的生活、思想等多個方面,給後世研究者勾勒出更豐富更真實的歷史畫面,可以起到網羅散佚、保存文獻的作用。

梳理中國歷代詩文集的出版成果,宋以前的詩文别集多經過各種形式的整理,通過《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詩》《全唐文》《全宋詩》《全宋文》《全元詩》《全元文》,得窺其全貌。清代别集則有《清人别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清代詩文集彙編》等。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六百册的《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該書公布了一千三百餘部清代詩文集,不僅爲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得到學界贊譽,而且因出版品質上乘,被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評爲“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奬”。

關於明人詩文集的整理刊布,中華書局於二〇〇六年出版了崔建英輯録,賈衛民、李曉亞整理的《明别集版本志》,著録了三千六百六十九種明人别集的版本狀况;又據中華書局二〇一二年出版的《中國古籍總目》集部的統計,尚有七千一百七十五部明人别集存世。雖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禁燬書叢刊》《續修四庫全書》《明别集叢刊》等對明人詩文集陸續進行刊布,但所刊布之資料仍然無法全面揭示明人詩文集概貌。

爲方便學界對明代詩文集的研究利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對館藏明代詩文集狀况進行梳理,查重選目,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以爲明人詩文集研究補充新資料。

《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選目遵循“珍本”和“稀見”原則,所收均爲四庫系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中華再造善本》《中華再造善本續編》《叢書集成續編》《明别集叢刊》《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等大型相關叢書所未收者。

入選文集的著者時代覆蓋明初至明末,呈現有“史”的脉絡,叢刊基本按照《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所著録的作者時代的先後排序。其中既有宋濂、高啓、楊慎、屠隆、胡應麟等名家名作,又有一大批極少“露面”或被忽略的明人文集。影印底本均爲稿鈔本、精刻本、名家批注本等善本,其中不乏海内孤本。

本叢刊影印出版了國家圖書館所藏明代詩文集稀見珍本三百五十三種,成書二百四十册。彙編納入者均爲首次影印出版,其中稿鈔本有八十餘部,部分出於名家之手,如明文從簡稿本、明隆慶六年(1572)趙用光家鈔本、范氏天一閣鈔本、清咸豐九年(1859)勞權鈔本等,可謂精彩紛呈。而這些文集中還多有名家校注題跋等,更提升了其資料價值。這些善本文集不僅兼具文獻、藝術價值,而且對當時文人的交游、文獻的流傳亦有顯現。

《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收入國家圖書館藏明代詩文著述,不僅搶救、保存了一批珍稀文獻,也爲研究者提供儘可能全備可靠的版本,給學術研究帶來便利。影印出版的同時,古籍館同仁爲所選珍本各書撰寫叙録,對著者、版本特點、價值等進行描述,以爲研究者提供儘可能詳備的客觀資料。

我們希望這部《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的出版對明代社會、歷史、思想、文化,乃至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更好地起到對珍貴善本古籍再生性保護的作用。也以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慶祝國家圖書館一百一十周年華誕。


陳紅彦

二〇一九年六月


序言


在中國古代典籍的經史子集四部中,集部被認爲是最具有文學特徵的部分,而且數量也較之其他三部更爲龐大繁富。因爲中國古代文學一向以詩文爲歷代文壇的主流文體,作者數量衆多,作品數量龐大,包藴内涵豐富,涉及文類繁多,因而成爲古代文學研究的主要文獻。其實,集部所收文獻内容絶非僅僅涉及文學文獻,翻檢文人别集,内容可謂經史子集兼備,劉基之《誠意伯先生文集》中既有大量的詩文作品,也有史學文獻《翊運録》和子書《郁離子》,後來還將其經學著作《春秋明經》也收了進去,可謂四部兼備。因此,集部尤其是别集類就成爲網羅文獻最爲繁多的領域,歷來爲文史學者所重視。自清人傾一代學人之力編纂《四庫全書》并撰寫提要以來,集部文獻整理便成爲學界所傾注力量最多的領域,或搜羅宏富以撰寫叙録,或選擇善本以影印出版,或集中精力以校注名作。時至今日,其成果可謂洋洋大觀,爲學界提供了大量的集部研究文獻。

相對於其他朝代,明代别集文獻的整理可能是最不能令人滿意的。宋以前的詩文别集不僅大都經過了深度整理,同時還通過輯佚,新編了不少文人的别集,更通過《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詩》《全唐文》《全宋詩》《全宋文》《全元詩》《全元文》的編輯,將一代集部文獻整理出版,以供學界利用。儘管其中難免多有遺漏,并有人不斷在做輯佚訂補的工作,但一代集部文獻的總量得以大致呈現。清代别集由於距今時代較近,數量最爲龐大,儘管未能編出《全清詩》和《全清文》,但起碼已經出版了李靈年、楊忠主編的《清人别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二〇〇〇)和柯愈春主編的《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二)兩部書,大致弄清了清人别集文獻的家底。相對於以上的狀况,明人别集的整理還存在着以下幾個問題。

一、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明人别集文獻叙録或提要,甚至没有完全弄清到底存有多少種明代的文人别集。清人黄虞稷所編纂的《千頃堂書目》著録明人别集五千二百五十二部,據今人李時人統計,至少還有三千三百餘位明人的别集依然保存在國内外圖書館中,而二〇一二年中華書局出版傅璇琮主編的《中國古籍總目》集部類的統計,尚有七千一百七十五部明人别集存世。如果繼續搜羅查找,數量恐怕尚不止於此。僅就這七千一百七十五部明人别集來説,也是有目無録,更不要説更爲詳盡的提要。當然,學界也并非没有開展此項工作的願望,其中崔建英輯録,賈衛民、李曉亞整理的《明别集版本志》便是值得重點關注的成果,該書共著録了三千六百六十九種明人别集的版本狀况,其所録内容爲:“依照認知版本的順序,依次爲版式描述、版本考訂、特徵記載。即:行款、邊欄、版心書名;魚尾形態、刻工姓名摘録(包括刊載位置);扉頁題刻、牌記或刊記、主要序跋、認定爲本書刊刻時間依據之原文摘録;區别同异版之特徵。最後附著者簡介和稀見品現藏處所。”[1]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大量的明人别集的版本信息,成爲研究明人别集文獻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其學術貢獻毋庸置疑。但是其局限也非常明顯,這主要表現在:(一)依然并非全目。儘管三千餘種已經大致網羅了明人别集的主要内容,但相對於七千餘種明人别集總量,顯然尚未及半數。(二)版本信息不全。儘管作者在前言中稱“審校是在覆閲原書、群體比對、反復核校中進行的”[2],但以一人之力盡閲上萬種明人别集的不同版本,顯然是不大現實的,尤其是海外藏本更是難以實際過目。比如唐伯虎的别集,藏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的《唐伯虎集》二卷是較早的刻本,本應詳細著録其版本信息,但該書却簡單記曰:“十行十八字,綫黑口,左右雙邊,單綫魚尾,尾下鎸‘唐集’。嘉靖甲午袁袠《唐伯虎集序》。”其實袁袠序中介紹説:“唐伯虎詩二卷,樂府、詩總三十二首,賦二首,雜文一十五首,内《金粉福地賦》闕不傳。”[3]如此重要的信息作者未予采録,而在下面《唐伯虎集》四卷之下,却又引曹元亮《伯虎唐先生彙集序》曰:“胥臺袁先生袠重先生文,已刻樂府、雜文、賦四十七首,爲世片玉。”[4]很顯然,曹元亮所記有誤,將袁袠所説的四十九首誤記爲四十七首,如果作者看到過袁序,不可能不指出此一誤記。這種并未過目原刊本而轉録藏館目録信息的情况在以前的各種圖書叙録中是常見的情况,我們也不必由此就苛責編者,但由此在該書中所録版本信息不全甚至有誤的情况也就在所難免。(三)叙録體例限制了明人别集内容的概括。從版本學的角度,叙録所提供的信息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從使用的角度却依然需要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那樣,認真閲讀别集内容,然後對其創作得失予以簡練歸納。從叙録到提要顯然是需要大幅提升編纂者的學術能力的。以上這些不足其實歸於一個主要原因,那便是目前所能够看到的明人别集的本子依然有限,畢竟叙録工作是依賴於能够見到别集原書爲前提的。

二、明人别集的影印儘管已經取得不少業績,但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李時人對此概括説:“特别是由於數碼印刷技術的發展,各種大型叢書,如《四庫存目叢書》(齊魯書社,一九九四)、《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七)、《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七)、《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二)等先後編輯出版,總計約一千餘種明人詩文别集因此得以通過影印的形式面世。”[5]除此之外,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於二〇一三年影印出版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其中有明人别集二百餘種,據出版者介紹,本叢書共收古籍兩千六百餘種,其中《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録者達七百種以上,這批足以填補空白的文獻在本叢書中彌足珍貴,這當然也包含了明人别集的善本。不過與二千六百餘種的總量相比,七百餘種善本畢竟還是占據的少數。以上這些影印明人别集,爲學界提供了明代文史研究的基本文獻,從而大大推動了明代文史研究的規模與水準。對於明人别集整理作出最大貢獻的,當然是二〇一三年由黄山書社出版、沈乃文主編的《明别集叢刊》五輯共一千八百種。這是真正的第一部明代作家傳世作品的總集。雖然在此之前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明代論著叢刊》、臺灣文海出版社《明人文集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明人文集叢刊》等叢書也都有以明人文集叢刊名義影印過一些明人别集,但臺灣影印的兩種叢書,也僅僅包含數十種常見明人文集,完全不能滿足學界研究的需求。《四庫明人文集叢刊》儘管收有明人别集二百二十餘種,但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以四庫本作爲研究的文獻依據,帶有先天的版本缺陷,對於明代文史研究來説,也衹能是起到聊勝於無的作用。而《明别集叢刊》則不同,無論從所選數量還是版本品質上,都是前人所無法比擬的。據編者稱:“《叢刊》底本主要源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明人别集,少數底本缺卷、缺頁者以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天津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藏本補所缺之卷、所缺之頁……從所收版本看,大多是明刊本、鈔本,清初刻本、鈔本,許多集子由於未經清人删削,保存了作品的原貌及許多寶貴資料,更可用來校補後世傳刻本。”[6]儘管這種表述有自我宣傳的意味,但大致所言不差。因爲相比於以前將明人别集裹在大型叢書内的零打碎敲,本叢書畢竟集中展示了明人别集的基本面貌,因而成爲研究明代文史的必備文獻。但是其中缺陷也一望而知。首先是一千八百餘種的總量的確够大,但是能否就可以占到“現存全部明代作者及其别集的三分之二强”依然可以存疑。因爲無論是李時人統計的三千三百餘位作家的存世别集,還是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所介紹的三千六百餘種明人别集,抑或是《中國古籍總目》所概括的七千一百七十五部明人别集,都不能説一千八百餘種就能占到三分之二强。其次是其底本來源的局限性。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固然是收藏明人别集的重鎮,但無論如何也超不過國家圖書館的數量與品質,此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缺乏國家圖書館底本的《明别集叢刊》都不能算是一部完善的明人别集的總彙。其三是所選底本并非皆爲善本。由於受到底本來源的限制,不得不選擇非善本的底本進行影印,從而影響了清晰度。比如姚廣孝的《逃虚子集》,在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和湖南圖書館存有幾個清代鈔本,而《明别集叢刊》却不得不從北京大學圖書館選擇了卧雲山房曬藍印本,這不僅使黑地白字的頁面與其他影印本反差甚大,而且也字迹模糊難以辨識,直接影響了影印本的品質。其四是有目無録的缺失。作爲一部大型别集總彙,當然會對明代文史研究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但可以想見的是,大多數使用别集的學者均非精通版本源流的文獻學家,當他們拿起既無版本介紹,也無作者生平的各種别集時,肯定會有一頭霧水的隔膜感。尤其是那些并非重要的歷史人物與文學名家的别集,更會給人以生疏之感。程千帆先生説:“王鳴盛説:‘目録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學者必須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這句話今天看起來還是正確的。研究古典文學的人,連《師石山房叢書》《四庫提要》都不讀,是不知道怎麽‘開步走’的。”[7]治學如此,閲讀使用一部大型别集叢書當然也是同樣的道理,没有目録尤其是詳細的叙録,閲讀者也是很難“開步走”的。可以這樣説,凡是影印大型古籍,理所當然地應該配以較高質量的叙録,或單獨成册,或冠以每部别集之前,或二者同時兼而有之,以方便讀者查考翻檢之便,這應該成爲影印古籍的通則。比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五年所出版的二百册的《清代家集叢刊》,由徐雁平主編,但編者下功夫更大的却是對於叙録的撰寫。他耗時數年,歷盡艱辛,以一人之力撰寫出一百六十萬字的《清代家集叙録》,二〇一七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從而形成了《清代家集叢刊》《清代家集叢刊續編》和《清代家集叙録》的合理搭配,爲研究清代家族文學與文化的學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然,這部《清代家集叙録》也并非毫無可議之處,比如其凡序跋、題記、凡例等文字照例皆録的做法,固然儘量保存了版本、序跋、體例、内容、作者生平等文獻信息,但也造成篇幅龐大的後果,單獨成書猶可,而置於每部家集之前則有繁冗之弊端。以上指出四點關於《明别集叢刊》的缺憾,當然不是要否定該叢刊的價值與作用,而是説古籍的影印工作還可以進一步完善并做得更好。其實,《明别集叢刊》的這些缺憾并不是目前古籍影印中存在的最大問題。

三、明人别集的深度整理儘管已經有所推進并取得了較大的業績,但因缺乏統一規劃所造成的不平衡現象也相當嚴重。目前已有不少明人别集有了現代整理本,比如《宋濂全集》《劉基集》《王冕集》《高青丘集》《袁凱集編年校注》《陶宗儀集》《陳基集》《眉庵集》《貝瓊集》《烏斯道集》《明太祖集》《徐一夔集》《方孝孺集》《姚廣孝集》《東里文集》《商輅集》《于謙集》《瞿祐全集校注》《曹端集》《薛瑄全集》《陳獻章集》《胡居仁文集》《李東陽集》《何景明集》《對山集》《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王廷相集》《文徵明集》《唐寅集》《王陽明集》《黄綰集》《王時槐集》《歐陽德集》《胡直集》《劉元卿集》《張元汴集》《薛侃集》《徐渭集》《唐順之集》《楊升庵叢書》《王畿集》《羅洪先集》《徐愛錢德洪 董澐集》《鄒守益集》《顔鈞集》《嚴嵩詩集箋注》《李開先集》《李贄文集》《耿定向集》《茅坤集》《震川先生集》《高拱全集》《楊嗣昌集》《澹園集》《湯顯祖詩文集》《沈璟集》《祁彪佳詩詞編年箋注》《孟稱舜集》《梁辰魚集》《高濂集》《胡應麟文集》《朱國禎詩文集》《沈德符集》《王士性集》《錢肅樂集》《馮惟敏全集》《李攀龍集》《謝榛全集》《徐中行集》《吕坤全集》《羅汝芳集》《正氣堂全集》《止止堂集》《白蘇齋類集》《袁宏道集箋校》《珂雪齋集》《江盈科集》《屠隆集》《周汝登集》《隱秀軒集》《譚元春集》《馮夢龍全集》《凌濛初全集》《臧懋循集》《小草齋集》《游朴詩文集》《張岱詩文集》《咏懷堂詩集》《陳子龍全集》《夏完淳集箋校》《張蒼水集》《劉宗周全集》《歸莊集》《金聖歎全集》《顧亭林詩集彙注》《黄宗羲全集》《船山全集》《朱舜水集》等等。以上近百種經過整理的明人别集是僅就手邊所能看到的予以羅列,當然不是已出版成果的全部,但因本人長期重視明代集部文獻的搜集,應該説大部分整理過的明人别集已展現於此。僅就這些成果看,其整理的程度深淺差异較大。有的衹是選擇一個較好的底本予以標點,使普通讀者可以直接利用而已。有的則重在輯佚,儘量將作者的作品搜羅完備。像宋濂和王陽明的别集,近二十年内就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整理,其主要工作便是輯佚。《宋濂全集》編者黄靈庚在該書序中説:“數十年來,矻矻孜孜,於地志、婺州民間家譜及元、明别集之中輯得遺文殘簡二百餘題,都十萬言餘。任永安博士得《蘿山詩集》五卷傳鈔本於海東,無償貢獻於世,得佚詩三百十一首,余撫摩之久,狂喜不禁。則較己卯校點本,增文二百三十一篇,詩三百二十七首,濂之詩文總集庶幾成全璧矣。”[8]《王陽明全集》的主編者吴光也在編校説明中説:“本書主要編校者之一的錢明先生則二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王陽明散佚詩文以及陽明弟子、後學評論王陽明遺著與思想學説的文字,總計數十萬言,因此,我們計劃在上古本基礎上新編一部《王陽明全集》。”[9]若欲深入系統地研究某位作者的創作特徵與思想體系,當然研究者所看到的文獻越完備越好,因此整理别集的最基礎的工作也就離不開對於散佚作品的輯録。從此一角度説,從事文獻輯佚,無論何種文體、篇幅長短,皆無優劣之揀擇,其要在於真僞之鑒别。另有一些别集則是更進一步的深度整理,這包括對文字之校注與作品之編年。像《袁凱集編年校注》《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等便屬此類。這種深度整理既需耗費時日精力,又要具備較好的專業素養,方能取得理想效果。《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的作者范志新在序言中説:“編年校注《徐禎卿集》,事屬草創。自搜集資料至完稿,費時六載。書成,束之高閣有年。乙酉,得高校古委會贊助,乃重加董理,改以編年體,又閲三年。屈指數來,不意間二十餘年矣。”[10]在當今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往往不利於古籍整理的工作,不少學者辛辛苦苦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精力,在職稱評審與人才選拔中常常比不過幾篇頂級期刊的論文。因此,人們有理由對這些甘於坐“冷板凳”的學者表示真誠的敬意。

在目前的明人别集整理中,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問題。首先是缺乏整體規劃所導致的不平衡現象。就目前情况看,整理者的出發點各自不同,有從文學創作成就的高低進行選擇的,比如宋濂、劉基、高啓、李東陽、楊慎、李開先、徐渭、湯顯祖、袁宏道、陳子龍諸人,均屬一流水準的作家,都得到了足够的關注。有從思想家的角度予以注目的,如曹端、薛瑄、陳獻章、王陽明、李贄、耿定向、焦竑、劉宗周、黄宗羲等,尤其是陽明學派得到了足够的重視,王學弟子中别集被整理者達二十人之多。也有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被得到重視的,如烏斯道、嚴嵩、謝肇淛、游朴、阮大鋮等。但是其中的選擇顯然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從而産生不平衡的現象。如果從文學成就和影響力來看,既然整理了何景明、徐禎卿、康海等前七子成員的别集,而最具代表性的李夢陽别集却至今無人整理。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整理出了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的别集,可獨獨缺乏了王慎中,也似乎没有道理可講。後七子中李攀龍、謝榛、徐中行的别集均已有整理本,而影響最大的王世貞却不見蹤影。從地域文學的角度,閩中一帶選擇了謝肇淛和游朴,却没有選擇對於明代文學思想與創作影響更大的林鴻和高棅,這無論如何不能被視爲正常的現象。在這方面,清代的别集整理已走在了前面,目前,由杜桂萍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專案“清代詩人别集叢刊”首先從清人别集中選取重要作家五十人,對其别集進行系統的深度整理,最近第一輯五種已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面世。也許對於所選作者依然會有見仁見智的不同,但是有計劃地對一代别集進行分批有序的整理,依然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其次是底本選擇的隨意性所導致品質的參差不齊。古籍整理的第一步就是要選擇善本作爲點校的工作底本,然後再參考其他相關重要版本進行校勘,纔能保證整理的品質。但由於種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也時常會出現不太理想的版本選擇。比如劉基集子的整理,整理者在前言中説:“此次整理《劉基集》,以《四部叢刊》初編本中所收藏影印隆慶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爲底本,此本係據烏程許氏藏明刊本影印而成。并據明初本《覆瓿集》《犁眉公集》、成化本《誠意伯劉先生文集》、錢謙益《列朝詩集》等校補,其底本所未收的劉基作品,今按體輯入各體之後,并作説明。按文體分類,共計二十六卷。”[11]依照一般的古籍整理原則,首選《四部叢刊本》當然没有問題,因爲《四部叢刊》的編選原則便是多選初編本或善本。但劉基的情况可能較爲複雜,因爲現存有明成化六年(1470)的戴用、張僖刻本,較之《四部叢刊》所收隆慶刻本更適合作爲整理底本。因爲成化本不僅刊刻時間早於隆慶本,更重要的是成化本依據劉基早期的各種小集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并保持了原來小集的名稱,其創作的時間綫索一目瞭然。因此,無論從研究一代作家創作與思想演變的角度,還是保持作品原貌的角度,成化本皆優於隆慶本。隆慶本最大的改變是打亂了原來按時間編排的順序,按照文體來分卷。在此,成化本與隆慶本之間由於在編排體例上的不同,體現了古籍整理上的本質差异,無論整理者多麽用力,都無法改變這一體例上的缺陷。究其原因,恐怕還是與古籍影印的品質有關。自《四部叢刊》出版以來,遂成爲文人案頭的必備書籍,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其影印所依底本却并非每部皆爲善本。我想按照整理者的水準與眼光,如果手頭有一部現成的成化本原本或影印本,未必會非要用那樣一個依文體編排的後出隆慶本。因此,大量地挑選善本古籍進行有計劃的影印出版,也是保障古籍整理品質的措施之一。在這方面,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兩期“再造善本”的影印出版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可惜數量依然偏少,需要在這方面繼續作出努力。

其三是集注中古典與今典的比例失調的問題。在古籍整理中,明清别集的注釋與宋以前的注釋原則具有明顯差异。宋以前的古籍因爲已有大量注本存在,後世作者往往衹需將古注彙集起來,擇善而取即可完成大部工作。但明代集部則注釋很少,無法采用集注的方式予以整理,而是需要從頭做起。據目前情况看,不少學者基本是查着辭典等各種工具書來注釋。優點是可以少犯錯誤,缺點是經常衹注古典而不注今典,形成了所謂大家能够知道的著者也知道,大家不知道的著者也不知道的尷尬狀况。這種情形早在從清人金檀注釋高啓的詩集時便已開始。讀其所著《高青邱詩》,對詩中所用歷史典故往往徵引古籍釋之甚詳,而對高啓個人交往及當時世事則或僅引史書或乾脆略而不言。如高啓名作《清明呈館中諸公》一詩,金檀引劉長卿《清明》詩、《玉燭寶典》《江寧府志》等文獻以解釋人名、地名,但對“館中諸公”“禁垣”“故人同待詔”之類的今典未置一詞,那麽此種注釋對於理解該詩依然幫助不大。現代學者在注釋明代别集時沿襲了此一特點,能够做到詞語注釋準確、典故解説明白已是合格之作,而真正做到古典、今典皆通者實爲鳳毛麟角。因爲注釋明代别集,不僅需要具備常規的文史修養,更要對作者所處時代的方志家譜、筆記野史及各種同時代的文人别集皆能遍尋熟讀,方可瞭然於胸。《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的作者范志新談及自己體會時説:“徐禎卿詩文從無注本,兹從各種文集史籍、方志筆記、書畫題跋及近人研究成果,多方搜集鈎稽,於交游故實、經歷地理、前人詩文盡力探本求源。”[12]此可謂心得之言。嚴格地講,合格的明代别集注釋者不僅應該具備文獻學的專業基礎與扎實的文史修養,同時也最好能够在此一領域進行過一定程度的專題研究,如此纔能瞭解那一時代的歷史發展脉絡、文人交游圈子、詩壇掌故情狀、文人習性心態等等,從而在注釋過程中既能在語言層面解説清楚,又能在心靈上做同情之瞭解,如此則其所著成果方可貼近古人,少存隔膜之感。

由上幾個方面可知,明人别集的文獻整理、書目叙録乃是大綱綫索,由此可順藤摸瓜,瞭解其基本家底與版本源流及存佚狀况。影印是基礎,這不僅使一些珍貴古籍得以有效保存,同時爲學界的别集整理提供可靠的基本文獻。校注是普及,通過對明人别集的輯佚、辨僞、勘校、注釋等整理工作,將古代文獻轉换成一般讀者能够閲讀和研究人員可以方便利用的典籍,從而在整體上推進明代文史及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此次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所影印出版的《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是對明人别集整理的一個重要貢獻。本人因長期從事明代文史研究,對於明代文獻懷有特殊的興趣,因此得以有機會先睹爲快。我認爲該叢刊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長處,對其出版前景抱有良好的期待。

首先是其利用國家圖書館的資源優勢,所選皆爲珍本。該叢書共選出國家圖書館所收藏的明代詩文珍本三百五十三種,其中不乏宋濂、危素、高啓、袁凱、朱賡等名家稿鈔本、精刻本、名家批注本等。更爲可貴的是,該叢書的選目事先做了查重工作,凡是黄山書社《明别集叢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等大型明代詩文集著作已收的文獻,本叢刊便不再收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在影印古籍時,始終抱持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其所影印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序言交代:“全書承昔年張元濟先生輯印《四部叢刊》之餘緒,分經、史、子、集四部,但無一書與《四部叢刊》初、二、三編重出,故而本叢刊可視爲《四部叢刊》之再續。”[13]應該説這纔是傳承古代典籍應有的態度,既尊重前人的勞動,又不做重複的工作,從而將自己置身於文化傳承的歷史鏈條中。可惜的是那次所影印的古籍珍本僅收入明人别集七十餘種,難以展現國家圖書館在明人别集方面的收藏業績。此次將其增加至三百五十餘種,可視爲是對《古籍珍本叢刊》的重要補充。考慮到黄山書社所出《明别集叢刊》主要依據的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圖書館所收藏的明别集底本,則本叢刊的出版恰可對其進行補缺,從而形成北大圖書館、復旦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鼎足而三的格局,則其對學界的貢獻實在功莫大焉。

其次在影印出版這些明人别集珍本的同時,又專門爲每一部别集撰寫了提要,并單獨出版。這樣既可以使讀者在閲讀别集時對其版本狀况一目瞭然,同時也可以作爲文獻書目加以利用,以瞭解國家圖書館明人别集的收藏情况。就其實際情况看,本叢書所撰寫的提要更接近於叙録的體例,對於古籍影印中如何撰寫提要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試以《誠意伯劉先生文集》提要爲例:

誠意伯劉先生文集二十卷

明劉基撰。明成化六年(1470)戴用、張僖刻本。二十册。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
劉基,字伯温,青田人。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進士,官高安縣丞、浙江儒學副提舉、元帥府都事。爲方國珍所構,羈管紹興。明初聘禮賢館,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明正德九年(1514)追謚“文成”。著述頗豐,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春秋明經》《犁眉公集》等。《明史》有傳,稱其“所爲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爲一代之宗”。 
此爲劉基文集。卷首有明成化六年(1470)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稱:“國初誠意伯劉公伯温嘗著《郁離子》五卷、《覆瓿集》并《拾遺》二十卷、《犁眉公集》五卷、《寫情集》暨《春秋明經》各四卷,其孫薦集御書及狀序諸作曰《翊運録》,皆鋟梓行世,然諸集涣而無統,版畫久而浸堙,學者病之,巡浙御史戴君用與其宷,薛君謙、楊君琅謀重鋟。乃録善本,次第諸集,而冠以《翊運録》,俾杭郡守張君僖成之。屬守陳序。”知其爲成化年間戴用、張僖將劉基諸書及《翊運録》合編成此二十卷,後爲《四庫全書》所采。楊守陳序後爲明永樂二年(1404)王景序及目録。各書前又大多附有序,如《郁離子》前有吴從善序、徐一夔序,《覆瓿集》前有羅汝敬序,《犁眉公集》前有李時勉序,《寫情集》前有葉蕃序等。卷十三末有鈔補葉。鈐“咏霓”“張印壽鏞”“四明張氏約園藏書”“約園善本”等印。曾爲約園舊藏。(陳紅彦)

從該提要所提供的客觀信息上看,完全符合叙録的體例,先記卷數行款,次述作者生平創作,然後引述其重要序文,以明刊刻緣由經過及主要内容,最後再附記收藏情况。其中提供的兩種信息尤爲重要:一是“乃録善本,次第諸集”。説明該刊本是將劉基的《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等初次結集的小集按次序排列,而没有打散另編。這在别集編撰中乃是最接近原本的做法。二是“後爲《四庫全書》所采”。指出了這是《四庫全書》收録時的底本。因爲《四庫全書》收書時版本比較繁雜,又對别集中存有違礙的文字妄加删削,故而四庫本在學界一向名聲不佳。但《誠意伯劉先生文集》的情况却比較特殊,四庫本是以成化刻本爲底本,而没有采用以文體分卷的隆慶本,應該説這是有眼光的。也就是説,從研究者閲讀的角度,如果一時找不到成化刊本,四庫本也是可以參考的,起碼要强於隆慶本。後來《四部叢刊》未加甄别,將隆慶本收入叢刊,不能不説是個小小的遺憾。撰寫提要看似簡單,衹要將版本狀况客觀介紹即可,其實依然需要專業的素養與眼光,從而在簡短篇幅中選擇最有價值的信息提供給讀者。不過如果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體例相比,其間又頗有出入。四庫館臣曾介紹其體例説:“今於所列諸書,各撰爲提要。分之則散弁諸編,合之則共爲總目。每書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衆説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詳爲訂辨,巨細不遺。而人品學術之醇疵,國紀朝綱之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癉,用著勸懲。”[14]從“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與“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詳爲訂辨,巨細不遺”的角度,四庫提要兼有版本叙録的性質,這一點與本叢刊所撰提要是一致的。但從考察“人品學術之醇疵”而“用著勸懲”這一點上,則偏向於道德判斷與政治色彩,本叢刊之提要顯然没有從此一方面落筆。而對“考本書之得失,權衆説之异同”這一點,則是采取了變通的方式,即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羅列衆説的權衡評説改變爲擇其權威之説以作評價的做法。如引《明史》之論劉基“所爲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爲一代之宗”,顯得簡潔而客觀。我認爲目前做提要的方式還是以客觀介紹版本信息爲主比較恰當。因爲《四庫全書》的編纂本身就帶有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關注學術是否醇正、人品是否高尚是其必然選擇,再加上撰寫提要者皆爲當時名家,對所評對象往往把握到位,評價允當。現代學者術業有專攻,主要矚目於文獻真僞與版本源流,又一時間難以對作品内容作深入研讀,則其主觀評價也很難恰切。與其言而無當,不如引證權威之論,由此也就形成了目前提要的撰寫方式,即以客觀介紹版本及相關出版信息爲主,引證前人權威評説作爲評價。當然,如果認爲如此寫法與“四庫提要”易於混淆,改稱爲叙録亦無不可。

其三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依據自身豐富的古籍影印的經驗與技術,形成了該叢書裝幀考究、印刷精美的特點。目前國内影印古籍的一般慣例均爲單頁上下雙欄,無論開本大小都是如此,像《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津閣四庫全書》《明别集叢刊》等等皆無例外。本叢書則是采取的十六開單欄影印,因而顯得行款疏朗,字迹清晰,閲讀效果頗爲良好。翻檢各家别集,除了像《少司馬谷公文集》等少數幾種因底本較差而字迹稍顯模糊之外,絶大多數别集的影印本幾乎達到了閲讀原本的效果。我想這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對古籍影印的長期試驗探索有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影印出版《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時,儘管采用了十六開的開本,但依然遵循了兩欄的慣例,因而一些底本稍差的别集便達不到理想的閲讀效果。經過了多年古籍影印實踐之後,逐漸探索出了古籍影印的最佳方式。即單欄十六開的影印方式,自一九九九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到近幾年來出版的《清代家集叢刊》《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等大型影印古籍叢書,印刷品質與裝幀效果均越來越好,而此次《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的出版正是其長期經驗積纍的結果。

《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的出版,除了具有文化傳承、古籍保護的價值外,對於明代别集的整理與研究更具有明顯的推進作用。大量珍貴版本的影印出版爲明人别集的校注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底本與校本,提要的撰寫豐富了明人别集書目叙録的内容,更不要説還爲明代文史研究者提供了一大批可以直接使用的一手文獻。同時,也希望《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在版式設計與品質保障方面成爲古籍影印的一個範例,在出版界與學術界産生良好的影響。

左東嶺
二〇一九年六月

[1]崔建英輯録,賈衛民、李曉亞整理:《明别集版本志》,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版,前言第一頁。

[2]崔建英輯録,賈衛民、李曉亞整理:《明别集版本志》,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版,第一頁。
[3](明)唐寅撰:《唐伯虎全集》,中國書店一九九一年版,第一頁。
[4]崔建英輯録,賈衛民、李曉亞整理:《明别集版本志》,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版,第二十九頁。
[5]李時人編著:《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明代卷),中華書局二〇一八年版,前言第十一頁。
[6]  沈乃文主編:《明别集叢刊》第一輯第一册,黄山書社二〇一三年版,出版説明第一頁。
[7]鞏本棟編:《程千帆沈祖棻學記·詹詹録》,貴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第五十頁。
[8]黄靈庚校點:《宋濂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版,第一册第五頁。
[9]吴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第一册第六頁。
[10]范志新編年校注:《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第十九頁。
[11]林家驪點校:《劉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十三、十四頁。
[12]范志新:《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第十八頁。
[13]《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一册,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版,第一頁。
[14](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第十七頁。

底本欣赏

诚意伯刘先生文集第一册

危太朴续补

宋景濂先生未刻集第一册

宋景濂先生未刻集第一册

内页书影







总目录


第一册
潜溪集十卷附録二卷  (明)宋濂 撰  明初刻本 一
潜溪後集十卷  (明)宋濂 撰  明初刻本 二三五
第二册
宋景濂先生未刻集不分卷  (明)宋濂 撰  清康熙三年(1664)陳國珍刻本  一
誠意伯劉先生文集二十卷(卷一—四)  (明)劉基 撰  明成化六年(1470)戴用、張僖刻本  二七七
第三册
誠意伯劉先生文集二十卷(卷五—十一)  (明)劉基 撰  明成化六年(1470)戴用、張僖刻本  一
第四册
誠意伯劉先生文集二十卷(卷十二—二十)  (明)劉基 撰  明成化六年(1470)戴用、張僖刻本  一
第五册
危太樸續補不分卷  (明)危素 撰  清乾隆五十年(1785)許庭堅鈔本  一
胡仲子先生信安集二卷  (明)胡翰 撰  明弘治十六年(1503)沈杰刻本  二二三
姑蘇雜咏二卷  (明)高啓 撰 (明)衛拱宸 輯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刻本  三八三
第六册
青邱詩集擷華八卷  (明)高啓 撰 (清)費仲子 輯  清費仲子鈔本 一
聽雪篷先生詩集七卷附録一卷(卷一—五)  (明)劉秩 撰 
明洪武二十年(1387)王仲本刻本  四四三
第七册
聽雪篷先生詩集七卷附録一卷(卷六—七附録)  (明)劉秩撰 
明洪武二十年(1387)王仲本刻本  一
袁海叟在野集八卷  (明)袁凱 撰  清汪文柏鈔本 一一九
種菊庵詩四卷  (明)錢子義 撰  明正統刻錫山錢氏《三華集》本  二九三
莊擊壤公詩集一卷附録一卷  (明)莊希俊 撰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莊若華刻本  三六七
寓軒詩集九卷存三卷拾遺一卷  (明)朱潤祖 撰  明刻本 四七五
第八册
雲間清嘯集一卷  (明)陶振 撰  清鈔本 一
斗南先生詩集六卷  (明)胡奎 撰  清鈔本 四五
第九册
巽隱程先生文集四卷  (明)程本立 撰  明嘉靖吴德翼刻本 一
易齋稿十卷附録一卷  (明)劉璟 撰  明刻本 二八九
第一〇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詩集卷一—三文集卷一—八)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一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文集卷九—二十三)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二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文集卷二十四—二十五
續編卷一—九)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三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續編卷十—二十二)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四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續編卷二十三—三十六)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五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續編卷三十七—五十)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六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續編卷五十一—六十)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七册
東里詩集三卷文集二十五卷續編六十二卷别集三卷附録四卷(續編卷六十一—六十二
别集卷一—三 附録卷一—四) (明)楊士奇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黄如桂刻本 一
第一八册
張修撰遺集八卷附録一卷  (明)張洪 撰  清播琴山館鈔本 一
觀光詩集四卷助教侯先生文集四卷  (明)侯複 撰  清金氏文瑞樓鈔本 二五一
覺非先生文集五卷  (明)羅泰 撰  清林氏樸學齋鈔本 四七七
第一九册
思庵先生文粹十一卷  (明)吴訥 撰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范來賢刻本  一
友梅集不分卷  (明)季篪 撰  清鈔本 四八七
第二〇册
忠肅公和梅花百咏一卷  (明)于謙 撰  清康熙六十年(1721)于繼先刻本 一
宣廟御製總集不分卷  (明)宣宗朱瞻基 撰  清金氏文瑞樓鈔本 四三
古穰文集三十卷(卷一—十)  (明)李賢 撰  明成化十年(1474)李璋刻本  二九三
第二一册
古穰文集三十卷(卷十一—三十)  (明)李賢 撰  明成化十年(1474)李璋刻本  一
第二二册
杜東原雜著一卷補遺一卷  (明)杜瓊 撰  清鈔本 一
楊宜閑文集十二卷存六卷  (明)楊璿 撰  明刻本 一〇一
東安李都憲先生文集五卷  (明)李侃 撰  明弘治六年(1493)李德仁刻本  三二七
第二三册
枕肱亭文集二十卷存十二卷(卷一—九)  (明)童軒 撰  明成化六年(1470)萬僖刻本  一
第二四册
枕肱亭文集二十卷存十二卷(卷十—十二)  (明)童軒 撰  明成化六年(1470)萬僖刻本  一
瓊臺吟稿十卷(卷一—八)  (明)丘濬 撰  明弘治五年(1492)蔣雲漢刻本  三一五
第二五册
瓊臺吟稿十卷(卷九—十)  (明)丘濬 撰  明弘治五年(1492)蔣雲漢刻本  一
瓊臺類稿七十卷(卷一—十)  (明)丘濬 撰  明弘治五年(1492)閔珪刻本  八九
第二六册
瓊臺類稿七十卷(卷十一—二十四)  (明)丘濬 撰  明弘治五年(1492)閔珪刻本  一
第二七册
瓊臺類稿七十卷(卷二十五—三十九)  (明)丘濬 撰  明弘治五年(1492)閔珪刻本  一
第二八册
瓊臺類稿七十卷(卷四十—五十五)  (明)丘濬 撰  明弘治五年(1492)閔珪刻本  一
第二九册
瓊臺類稿七十卷(卷五十六—七十)  (明)丘濬 撰  明弘治五年(1492)閔珪刻本  一
第三〇册
桃溪類稿六十卷存五十一卷附録一卷(卷一卷七—十 卷十五—二十二)  (明)謝鐸 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謝適然刻本  一
第三一册
桃溪類稿六十卷存五十一卷附録一卷(卷二十三—四十)  (明)謝鐸 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謝適然刻本  一
第三二册
桃溪類稿六十卷存五十一卷附録一卷(卷四十一—六十附録)  (明)謝鐸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謝適然刻本  一
第三三册
愧齋文粹五卷附録一卷  (明)陳音 撰  清范氏天一閣鈔本 一
南坡詩稿十五卷存八卷(卷八—十五)  (明)趙輔 撰  明刻本 一四三
懷柏先生詩集十卷(卷一—三)  (明)徐霖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徐時建等刻本  四五三
第三四册
懷柏先生詩集十卷(卷四—十)  (明)徐霖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徐時建等刻本  一
施信陽文集七卷存四卷  (明)施文顯 撰  明嘉靖元年(1522)施逢原、施穎刻本  二〇五
太保東湖屠公遺稿七卷  (明)屠勛 撰  清鈔本 三一九
第三五册
瓜涇集二卷  (明)徐源 撰  明正德刻本 一
王南郭詩集六卷  (明)王弼 撰  明正德九年(1514)王坊刻本  一八三
静軒文鈔不分卷  (明)汪舜民 撰  清汪氏裘杼樓鈔本 三八三
第三六册
博趣齋稿二十三卷  (明)王雲鳳 撰  明刻本 一
韋庵集二卷  (明)皇甫信 撰  明嘉靖五年(1526)皇甫録世葉堂刻本  四〇三
康德瞻集四卷附録一卷  (明)康阜 撰  明嘉靖九年(1530)李鏞刻本  四八五
第三七册
偲庵詩集十卷存七卷文集十卷附録一卷  (詩集卷一—三 卷七—十 文集卷一—十 附録)
  (明)楊旦 撰  明嘉靖楊襄刻本 一
第三八册
重訂集古梅花詩四卷  (明)童琥 撰  明刻本 一
東溪遺稿四卷附録一卷  (明)陳諮 撰  清鈔本 一六三
坦上翁集不分卷  (明)劉麟 撰  清鈔本 三一九
第三九册
陽明先生文録十七卷語録三卷(文録卷一—七)  (明)王陽明 撰 (明)徐愛 輯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范慶刻本  一
第四〇册
陽明先生文録十七卷語録三卷(文録卷八—十六)  (明)王陽明 撰 (明)徐愛 輯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范慶刻本  一
第四一册
陽明先生文録十七卷語録三卷(文録卷十七語録卷一—三)  (明)王陽明撰 (明)徐愛輯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范慶刻本  一
蒼谷集録十二卷存六卷(卷一卷六—九)  (明)王尚絅撰  明嘉靖三十年(1551)王同刻本  二二九
第四二册
蒼谷集録十二卷存六卷(卷十二)  (明)王尚絅 撰  明嘉靖三十年(1551)王同刻本  一
華陽稿二卷  (明)王廷相 撰  明鈔本 一〇五
何仲默先生詩集十五卷(卷一—六)  (明)何景明 撰  明吴勉學刻本 三二三
第四三册
何仲默先生詩集十五卷(卷七—十五)  (明)何景明 撰  明吴勉學刻本 一
鳳川先生文集三卷  (明)劉良臣 撰 (明)薛一鶚 評  明萬曆十八年(1590)任養心刻本  三一一
第四四册
董中峰先生文選十一卷  (明)董玘 撰 (明)唐順之 輯  明嘉靖四十年(1561)王國楨刻本  一
甘泉湛子古詩選五卷(卷一—二)  (明)湛若水 撰 (明)謝錫命等 輯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湛若水刻本  五二七
第四五册
甘泉湛子古詩選五卷(卷三—五)  (明)湛若水 撰 (明)謝錫命等 輯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湛若水刻本  一
鏡山詩集□□卷存六卷  (明)李汛 撰  明刻本 一三一
玄庵晚稿二卷  (明)穆孔暉 撰  清鈔本 五二一
第四六册
桐岡集不分卷小稿一卷  (明)楊鳳 撰  明鈔本 一
卧癡閣彙稿不分卷  (明)史忠 撰  清初刻本 一四三
在笥集十卷  (明)徐繗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七一
撫上郡集一卷  (明)周金 撰  明嘉靖十四年(1535)宋宜刻本  六三九
第四七册
楊升庵詩五卷  (明)楊慎 撰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譚少嵋刻本  一
海岱會稿一卷  (明)楊應奎 撰  明鈔本 八三
乙巳春游稿五卷  (明)李濂 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白浚刻本  一六九
入楚吟一卷  (明)張綖 撰  明嘉靖十七年(1538)蔣芝刻本  三〇一
山陵賦一卷  (明)顔木 撰  明嘉靖十八年(1539)劉祚刻本  三八七
渌江集十二卷附録一卷(卷一—六)  (明)徐一鳴 撰 
明隆慶三年(1569)五泉書院徐卿緒、徐卿述刻本  四二三
第四八册
渌江集十二卷附録一卷(卷七—十二附録)  (明)徐一鳴撰 
明隆慶三年(1569)五泉書院徐卿緒、徐卿述刻本  一
陳徵士集四卷  (明)陳鑾 撰  明熊桴刻本 四三一
第四九册
内方文集五卷  (明)童承叙 撰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蘇潢刻本  一
第五〇册
太華山人集四卷  (明)何棟 撰  明刻本 一
五龍山人集六卷  (明)王同祖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七七
林泉高士孫西川詩稿一卷  (明)孫艾 撰  明嘉靖十五年(1536)孫耒刻本  四九一
第五一册
林屋集二十卷南館集十三卷(林屋集卷一—二十)  (明)蔡羽 撰  明嘉靖八年(1529)刻本  一
第五二册
林屋集二十卷南館集十三卷(南館集卷一—十三)  (明)蔡羽 撰  明嘉靖八年(1529)刻本  一
汀西詩集六卷  (明)趙玨 撰  明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  三〇一
余鶴池詩集十卷(卷一—二)  (明)余承恩 撰  明萬曆刻本 四六七
第五三册
余鶴池詩集十卷(卷三—十)  (明)余承恩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卷一—三)  (明)歐陽德 撰 (明)李春芳 輯 
明隆慶三年(1569)周之屏刻本  二八七
第五四册
歐陽南野先生文選五卷(卷四—五)  (明)歐陽德 撰 (明)李春芳 輯 
明隆慶三年(1569)周之屏刻本  一
李石叠集四卷附録一卷  (明)李宗樞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西亭書院刻本  一四三
張蓴江先生存笥集二卷徵行録一卷(存笥集卷一—二)  (明)張銓 撰 (明)張基 輯 
明張世俊素心堂刻本  五〇一
第五五册
張蓴江先生存笥集二卷徵行録一卷(徵行録)  (明)張銓 撰 (明)張基 輯  明張世俊素心堂刻本 一
雲岡選稿二十卷(卷一—十一)  (明)龔用卿 撰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龔爟刻本  三一
第五六册
雲岡選稿二十卷(卷十二—二十)  (明)龔用卿 撰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龔爟刻本  一
樊氏集十二卷(卷一—二)  (明)樊鵬 撰 
明嘉靖十三年(1534)孔天胤刻二十三年(1544)吴九經續刻本  四八三
第五七册
樊氏集十二卷(卷三—十二)  (明)樊鵬 撰 
明嘉靖十三年(1534)孔天胤刻二十三年(1544)吴九經續刻本  一
第五八册
鄭少白詩集□卷存四卷  (明)鄭允璋 撰  明刻本 一
石湖集一卷  (明)王守 撰  明鈔本 一〇三
穀原詩集八卷  (明)蘇祐 撰  明刻本 一五三
龍川駢語不分卷  (明)孟思 撰  明紫芝堂鈔本 五二五
第五九册
環溪漫集八卷(卷一—四)  (明)沈愷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六〇册
環溪漫集八卷(卷五—八)  (明)沈愷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六一册
中麓山人拙對二卷續對一卷  (明)李開先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王椒園先生集四卷  (明)王納言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鳳徵刻本  三三三
第六二册
皇甫司勛慶曆稿二十一卷  (明)皇甫汸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聽真稿二卷  (明)陸奎章 撰  明嘉靖刻本 三一三
洞庭漁人續集十六卷(卷一—九)  (明)孫宜 撰  明萬曆三十年(1602)孫斯傳刻本  三七一
第六三册
洞庭漁人續集十六卷(卷十—十六)  (明)孫宜 撰  明萬曆三十年(1602)孫斯傳刻本  一
陭堂摘稿十六卷(卷一—十二)  (明)許應元 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李金、黄中等刻本  一八一
第六四册
陭堂摘稿十六卷(卷十三—十六)  (明)許應元 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李金、黄中等刻本  一
寒村集四卷  (明)蘇志皋 撰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許應元刻本  一三九
錢海石先生詩集七卷  (明)錢薇 撰  清范希仁鈔本 三四一
第六五册
徐徐集一卷家乘一卷  (明)王梴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程右丞稿八卷  (明)程珤 撰  明萬曆十九年(1591)程紹刻本  一〇五
武林稿一卷容臺稿一卷二臺稿一卷省中稿四卷  (武林稿 容臺稿 二臺稿) (明)許穀 撰 
明嘉靖刻本  四七七
第六六册
武林稿一卷容臺稿一卷二臺稿一卷省中稿四卷  (省中稿卷一—四) (明)許穀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嘉南集二卷  (明)舒纓 撰  明嘉靖刻本 一八九
周子弼集不分卷  (明)周天佐 撰  明鈔本 二三七
間存集八卷  (明)靳學顔 撰  明刻本 三四七
第六七册
海上老人别集二卷  (明)喻時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堯刻本  一
樂府一卷  (明)沈鍊 撰  明鈔本 三三一
馮光禄詩集十卷  (明)馮惟訥 撰  明萬曆十四年(1586)馮琦、馮珣刻本  三五三
公餘漫稿五卷(卷一)  (明)王崇古 撰  明隆慶二年(1568)栗永禄、馮惟訥刻本  六五一
第六八册
公餘漫稿五卷(卷二—五)  (明)王崇古 撰  明隆慶二年(1568)栗永禄、馮惟訥刻本  一
李駕部集二卷續編詩集一卷續編文集一卷青霞漫稿一卷  (明)李時行 撰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文炳刻本  一五九
宛溪先生滄州摘稿二卷滄州近稿二卷無文漫草十四卷存十二卷(滄州摘稿卷一—二)
  (明)梅守德 撰  明隆慶刻萬曆遞修本 六三三
第六九册
宛溪先生滄州摘稿二卷滄州近稿二卷無文漫草十四卷存十二卷(滄州近稿卷一—二無文漫草卷三—十四)  (明)梅守德撰  明隆慶刻萬曆遞修本  一
第七〇册
緑槐堂稿二十二卷(卷一—十二)  (明)王交 撰  明隆慶五年(1571)王益荃刻本  一
第七一册
緑槐堂稿二十二卷(卷十三—二十二)  (明)王交 撰  明隆慶五年(1571)王益荃刻本  一
第七二册
程刺史栖霞集不分卷  (明)程應登 撰 
明天啓程尚勤、程正己刻康熙二十九年(1690)程之玿重修本  一
徐汝思詩二卷  (明)徐文通 撰  明刻本 二七〇
少司馬谷公文集二卷  (明)谷中虚 撰  明天啓元年(1621)谷遷喬、葛如麟刻本  三九三
第七三册
游梁集一卷  (明)陳全之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庸齋先生集二卷  (明)陶承學 撰  清陶氏賢奕書樓鈔本 三九
一舫齋詩一卷  (明)張淵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二七
自由堂稿十一卷(卷一—四)  (明)馬三才 撰  明刻本 二九三
第七四册
自由堂稿十一卷(卷五—十一)  (明)馬三才 撰  明刻本 一
寄籬稿詩六卷存一卷寄籬稿文一卷寄籬雜稿一卷  (明)石璽 撰  明萬曆刻本 二八七
第七五册
鳳岩山房文草二十六卷存二十四卷(卷一—八)  (明)黄甲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七六册
鳳岩山房文草二十六卷存二十四卷(卷九—十九)  (明)黄甲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七七册
鳳岩山房文草二十六卷存二十四卷(卷二十—二十四)  (明)黄甲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藏甲岩稿六卷  (明)吴國倫 撰  明萬曆二年(1574)唐汝禮刻本  三一七
邵北虞先生遺文不分卷  (明)邵圭潔 撰  明芝蘭書室鈔本 五三五
第七八册
海剛峰先生集六卷政事四卷(卷一—六)  (明)海瑞 撰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阮尚賓刻本  一
第七九册
海剛峰先生集六卷政事四卷(卷七—十)  (明)海瑞 撰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阮尚賓刻本  一
第八〇册
賜麟堂集六卷存四卷  (明)梁夢龍 撰  明末鈔本 一
渭上續稿十一卷(卷一—八)  (明)南軒 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刻本  四七三
第八一册
渭上續稿十一卷(卷九—十一)  (明)南軒 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刻本  一
横槎集十卷  (明)吴時來 撰  明萬曆十六年(1588)刻本  九九
第八二册
絅齋先生文集□□卷存四卷  (明)葉春及 撰  明刻本 一
李裕州蕭然亭集四卷(卷一—三)  (明)李尚實 撰  明萬曆刻本 二四五
第八三册
李裕州蕭然亭集四卷(卷四)  (明)李尚實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太虚軒稿一卷  (明)胡直 撰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曠驥刻本  一一一
温函野詩集二卷  (明)温如璋 撰  明鈔本  二三一
樾墩詩集□卷存七卷  (明)陶益 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子充等刻本  三九五
第八四册
泉湖山房稿三十卷存十二卷(卷一—十)  (明)曾同亨 撰  明刻本 一
第八五册
泉湖山房稿三十卷存十二卷(卷十一—十二)  (明)曾同亨 撰  明刻本 一
西征集二卷存一卷  (明)王世懋 撰  明刻本 一三五
横戈集一卷附録一卷  (明)鄧子龍 撰  清鈔本 二二九
留餘堂集二卷(卷一)  (明)陳儒 撰  清鈔本 三七一
第八六册
留餘堂集二卷(卷二)  (明)陳儒 撰  清鈔本  一
學易齋集二十卷(卷一—九)  (明)萬廷言 撰  明萬曆刻本 二四五
第八七册
學易齋集二十卷(卷十—二十)  (明)萬廷言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玉介園存稿十八卷附録四卷(卷一—三)  (明)王叔杲 撰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王光美刻本  三八三
第八八册
玉介園存稿十八卷附録四卷(卷四—十五)  (明)王叔杲 撰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王光美刻本  一
第八九册
玉介園存稿十八卷附録四卷(卷十六—十八附録卷一—四)  (明)王叔杲撰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王光美刻本  一
第九〇册
何震川先生集二十八卷(卷一—十四)  (明)何洛文 撰  明天啓五年(1625)何奕家刻本  一
第九一册
何震川先生集二十八卷(卷十五—二十八)  (明)何洛文 撰  明天啓五年(1625)何奕家刻本  一
起曹稿□卷存一卷  (明)葉逢春 撰  明刻本 五二五
第九二册
淮上詩四卷  (明)陳文燭 撰  明隆慶刻本 一
張中丞詩集二卷  (明)張焕 撰  明萬曆刻本 一八三
長嘯軒近稿一卷續草一卷  (明)陳純 撰 (明)冒愈昌 校 (明)錢良胤 評 
明萬曆四十一至四十二年(1613—1614)朱之蕃刻本  三五九
雲仙集□□卷存十七卷(卷一—四)  (明)朱勛澈 撰  明嘉靖十八年(1539)瀋藩刻本  四五一
第九三册
雲仙集□□卷存十七卷(卷五卷九—十四 卷十八—二十卷二十六—二十八)  (明)朱勛澈撰 
明嘉靖十八年(1539)瀋藩刻本  一
豫章既白詩稿四卷  (明)朱拱榣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  三九九
匡南先生詩集四卷  (明)朱拱樋 撰  明嘉靖刻本 五一三
第九四册
瑞鶴堂近稿三卷  (明)朱拱樋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新樂王甲戌稿一卷  (明)朱載璽 撰  稿本  七七
江皋集六卷遺稿一卷  (明)馮淮 撰  明刻本 九九
素軒吟稿十一卷(卷一—三)  (明)傅倫 撰  明嘉靖五年(1526)朱肅齋刻本  三三七
第九五册
素軒吟稿十一卷(卷四—十一)  (明)傅倫 撰  明嘉靖五年(1526)朱肅齋刻本  一
心逸道人吟稿二卷  (明)吴宗漢 撰  清道光十年(1830)馬泰榮鈔本  一一七
謝茂秦集二卷  (明)謝榛 撰 (明)王世貞 輯  明刻本 三〇一
梅谷蕭山稿一卷  (明)蕭敬德 撰  明嘉靖刻本 四三三
第九六册
張弘山先生集四卷  (明)張後覺 撰  清初刻本 一
閩中稿一卷  (明)李奎 撰  明刻本 一五一
北轅集一卷  (明)歐大任 撰  明隆慶六年(1572)趙用光家鈔本  一七一
秣陵集八卷  (明)歐大任 撰  清鈔本 二三一
鄭松庵漫稿七卷存五卷附録一卷  (明)鄭明寶 撰  明嘉靖刻本 四七九
白狼山人漫稿二卷  (明)盧楓 撰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鄧霓等刻本  五八一
第九七册
筆峰詩草一卷醉鄉小稿一卷  (明)高應玘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北游漫稿三卷附録一卷  (明)顧聖之 撰  明鈔本 九三
五瓠山人詩集四卷續附一卷  (明)宗訓 撰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潘嘉刻本  三五五
鹿城詩集二十八卷(卷一—六)  (明)梁辰魚 撰  清鈔本 五〇七
第九八册
鹿城詩集二十八卷(卷七—二十八)  (明)梁辰魚 撰  清鈔本 一
南門仲子續集二卷  (明)陸之裘 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王道刻本  四三三
第九九册
豐村集三十六卷(卷一—二十)  (明)魏圻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一〇〇册
豐村集三十六卷(卷二十一—三十六)  (明)魏圻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齊雲山史集不分卷  (明)葉泓 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殷復陽等刻本  二〇五
用拙集一卷丁艾集一卷  (明)沈明臣 撰  明隆慶刻本 四七九
第一〇一册
游梁詩集六卷  (明)吴鐄 撰  明萬曆緑雨樓刻本 一
趙梅峰先生遺稿四卷  (明)趙仲全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趙健刻本  二六三
碧雞集一卷彈鋏集一卷金陵游稿一卷  (明)黄德水 撰  明萬曆刻本 四五三
第一〇二册
漪游草三卷  (明)潘之恒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朱文懿文稿不分卷  (明)朱賡 撰  稿本  一八一
尚友堂詩集十三卷(卷一—九)  (明)龔勉 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龔勉自刻本  一九九
第一〇三册
尚友堂詩集十三卷(卷十—十三)  (明)龔勉 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龔勉自刻本  一
李侍御詩略一卷  (明)李尚默 撰  明崇禎六年(1633)李埈刻本  一四三
巢鵲樓吟稿不分卷  (明)姚應龍 撰  清道光十一年(1831)姚鳳翰鈔本  一五九
管子憲章餘集二卷  (明)管志道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五五
第一〇四册
片玉齋存稿二卷  (明)丁元復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金閶稿二卷  (明)馮時可 撰  明刻本 二四七
石湖稿二卷  (明)馮時可 撰  明刻本 三三七
雨航吟稿三卷  (明)馮時可 撰  明刻本 四八五
第一〇五册
孟我疆先生集八卷存四卷  (明)孟秋 撰  明萬曆十四年(1586)孟化鯉、鄒元標刻藍印本  一
醯雞鳴瓿□□卷存十一卷(卷十六—二十一卷二十八—三十二)  (明)張子中撰  明刻本  一二五
觀槿續稿十九卷存十卷(卷一—五)  (明)吴敏道 撰  明萬曆耿隨龍、曹大咸等刻本  四五一
第一〇六册
觀槿續稿十九卷存十卷(卷六—十)  (明)吴敏道 撰  明萬曆耿隨龍、曹大咸等刻本  一
宋布衣詩集二卷  (明)宋登春 撰  明萬曆五年(1577)徐學謨刻本  一七七
巢雲詩集八卷  (明)裴邦奇 撰  明刻本 三一九
第一〇七册
鏡心堂草十六卷  (明)陶允宜 撰  明刻本 一
游參知藏山集十卷(卷一—二)  (明)游朴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游仲卿等刻本  四六一
第一〇八册
游參知藏山集十卷(卷三—九)  (明)游朴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游仲卿等刻本  一
第一〇九册
游參知藏山集十卷(卷十)  (明)游朴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游仲卿等刻本  一
泲園集五卷(卷一—三)  (明)邢侗 撰  明天啓四年(1624)賜緋堂刻本  一〇九
第一一〇册
泲園集五卷(卷四—五)  (明)邢侗 撰  明天啓四年(1624)賜緋堂刻本  一
三餘集□□卷存二十二卷(卷二—五卷十)  (明)蘇濬撰  明刻本  三七七
第一一一册
三餘集□□卷存二十二卷(卷十一—十五卷十七—二十四)  (明)蘇濬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一二册
三餘集□□卷存二十二卷(卷二十九—三十二)  (明)蘇濬 撰  明刻本 一
屠長卿集十九卷存十三卷  (明)屠隆 撰  明萬曆刻本 一八五
第一一三册
石羊生詩稿六卷  (明)胡應麟 撰 (清)徐肇元 輯  清初研露齋刻本 一
西巡草一卷  (明)吴禮嘉 撰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黄克纘、吴堯弼刻本  二七九
刻庚辰進士少薇許先生窗稿一卷會試墨卷一卷  (明)許弘綱 撰 (明)唐卿 輯 
明萬曆十年(1582)江志省刻本  三一五
第一一四册
石居士漫游紀事二卷  (明)石昆玉 撰  明刻本 一
竹素園集九卷  (明)馮大受 撰  明萬曆刻本 三七五
第一一五册
徐孝廉遺稿二卷  (明)徐學質 撰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葉永盛刻本  一
王太史季孺詩草一卷  (明)王荁 撰  明萬曆十七年(1589)屠本畯刻本  一九三
鎸黄離草十卷(卷一—二)  (明)郭正域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五一
第一一六册
鎸黄離草十卷(卷三—六)  (明)郭正域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一七册
鎸黄離草十卷(卷七—十)  (明)郭正域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一八册
白蓮沜文選九卷詩選六卷(文選卷一—九詩選卷一—三)  (明)程德良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一九册
白蓮沜文選九卷詩選六卷(詩選卷四—六)  (明)程德良 撰  明刻本 一
烟鬟子集十四卷  (明)李茂春 撰  明刻本 一五一
第一二〇册
西園存稿四十三卷附録二卷(卷一—七)  (明)張萱 撰  明刻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本  一
第一二一册
西園存稿四十三卷附録二卷(卷八—十六)  (明)張萱 撰  明刻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本  一
第一二二册
西園存稿四十三卷附録二卷(卷十七—二十二)  (明)張萱 撰  明刻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本  一
第一二三册
西園存稿四十三卷附録二卷(卷二十三—三十一)  (明)張萱 撰  明刻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本  一
第一二四册
西園存稿四十三卷附録二卷(卷三十二—三十七)  (明)張萱 撰  明刻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本  一
第一二五册
西園存稿四十三卷附録二卷(卷三十八—四十三附録)  (明)張萱撰 
明刻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本  一
第一二六册
藏徵館集十五卷  (明)劉黄裳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二七册
薊丘集四十七卷(卷一—十九)  (明)王嘉謨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二八册
薊丘集四十七卷(卷二十—三十四)  (明)王嘉謨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二九册
薊丘集四十七卷(卷三十五—四十七)  (明)王嘉謨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三〇册
客乘二十八卷(卷一—十七)  (明)張懋忠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一三一册
客乘二十八卷(卷十八—二十八)  (明)張懋忠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李長卿集二十八卷(卷一—二)  (明)李鼎 撰  明萬曆四十年(1612)李嗣宗刻本  四七一
第一三二册
李長卿集二十八卷(卷三—十六)  (明)李鼎 撰  明萬曆四十年(1612)李嗣宗刻本  一
第一三三册
李長卿集二十八卷(卷十七—二十八)  (明)李鼎 撰  明萬曆四十年(1612)李嗣宗刻本  一
第一三四册
雞肋删三卷  (明)李叔元 撰  明崇禎李雲寧等刻本 一
第一三五册
尊生館稿不分卷  (明)沈 撰  清初鈔本 一
第一三六册
大司馬張海虹先生文集十七卷  (明)張五典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三七册
王考功鷃適軒詩集十卷存六卷文集四卷附録一卷  (明)王樂善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三八册
小草齋集十一卷烏衣集一卷  (明)謝肇淛 撰  明謝氏小草齋鈔本 一
木天遺草二十八卷附録一卷(卷一—八)  (明)高克正 撰 
清康熙十年(1671)高維檜寶安公署刻本  二九九
第一三九册
木天遺草二十八卷附録一卷(卷九—二十八附録)  (明)高克正撰 
清康熙十年(1671)高維檜寶安公署刻本  一
第一四〇册
曹門學則四卷存二卷  (明)曹于汴 撰  明馬之驎刻本 一
石隱園文稿不分卷  (明)畢自嚴 撰  清初鈔本 一五九
溪南清墅集草六卷(卷一—二)  (明)張應泰 撰  明萬曆刻本 四三三
第一四一册
溪南清墅集草六卷(卷三—六)  (明)張應泰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蘆花湄集二十九卷(卷一—四)  (明)張鶴鳴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九五
第一四二册
蘆花湄集二十九卷(卷五—二十九)  (明)張鶴鳴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四三册
學半齋集不分卷(一)  (明)陳禹謨 撰  明挹爽樓鈔本 一
第一四四册
學半齋集不分卷(二)  (明)陳禹謨 撰  明挹爽樓鈔本 一
睡庵詩稿一卷文稿二卷  (明)湯賓尹 撰  明萬曆刻本 一二五
蘇門山房詩草二卷文草四卷家乘一卷東事書一卷(蘇門山房詩草卷一—二)  (明)郭淐 撰 
明天啓刻本  三九九
第一四五册
蘇門山房詩草二卷文草四卷家乘一卷東事書一卷(文草卷一—四家乘 東事書)  (明)郭淐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一四六册
望雲樓稿十八卷(卷一—十)  (明)徐如珂 撰  清鈔本 一
第一四七册
望雲樓稿十八卷(卷十一—十八)  (明)徐如珂 撰  清鈔本 一
第一四八册
浮山堂集一卷石倉文稿一卷  (明)曹學佺 撰  明刻本 一
春别篇一卷  (明)曹學佺 撰  明刻本 一三九
金陵集三卷存二卷  (明)曹學佺 撰  明刻本 一八一
遥連堂訂王損仲先生詩乙稿一卷  (明)王惟儉 撰  明刻本 三一五
詹炎集三十四卷存十八卷(卷一—四)  (明)葉維榮 撰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林中梧等刻藍印本  三五三
第一四九册
詹炎集三十四卷存十八卷(卷五—十二)  (明)葉維榮 撰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林中梧等刻藍印本  一
第一五〇册
詹炎集三十四卷存十八卷(卷十三—十八)  (明)葉維榮 撰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林中梧等刻藍印本  一
第一五一册
漱玉齋類詩三卷初吟草一卷解弢集一卷  (明)鄧雲霄 撰  明刻本 一
西游續稿六卷(詩草日紀摘鈔上)  (明)蘇惟霖撰  明刻本  四一五
第一五二册
西游續稿六卷(日紀摘鈔下日紀 札子雜著)  (明)蘇惟霖撰  明刻本  一
率道人素草七卷(卷一—三)  (明)吴玄 撰  明刻本 二三九
第一五三册
率道人素草七卷(卷四—七)  (明)吴玄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五四册
葛司農遺集不分卷  (明)葛寅亮 撰  清吴允嘉鈔本 一
止園集二十四卷續集一卷(止園集卷一—八)  (明)吴亮 撰  明天啓元年(1621)吴亮刻本  九七
第一五五册
止園集二十四卷續集一卷(止園集卷九—十七)  (明)吴亮 撰  明天啓元年(1621)吴亮刻本  一
第一五六册
止園集二十四卷續集一卷(止園集卷十八—二十四續集)  (明)吴亮撰  明天啓元年(1621)吴亮刻本  一
薄游小草一卷  (明)李橒 撰  明刻本 五一三
第一五七册
答問草一卷  (明)郭尚友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郭尚友自刻本  一
秀野堂集十卷  (明)楊師孔 撰  明萬曆天啓刻本 一〇七
第一五八册
密娱齋詩集九卷後集一卷  (明)王嗣奭 撰  清鈔本 一
第一五九册
澶淵雜著二卷  (明)王臣直 撰  明崇禎六年(1633)刻本  一
郭汝承集存四卷  (明)郭應寵 撰  清鈔本 三四一
第一六〇册
雪堂文集十卷附録一卷(卷一—七)  (明)沈守正 撰  明崇禎三年(1630)沈尤含、沈美含刻本  一
第一六一册
雪堂文集十卷附録一卷(卷八—十附録)  (明)沈守正撰  明崇禎三年(1630)沈尤含、沈美含刻本  一
藿議不分卷  (明)劉士龍 撰  明刻本 三七五
紫薇堂集八卷附録一卷(卷一—二)  (明)陸明揚 撰  清鈔本 五一七
第一六二册
紫薇堂集八卷附録一卷(卷三—八附録)  (明)陸明揚撰  清鈔本  一
槎庵詩集八卷  (明)來斯行 撰  明末百順堂刻本 二五九
第一六三册
樂中集一卷近集七卷前集七卷  (明)胡繼先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六四册
西征稿八卷(卷一—四)  (明)傅振商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六五册
西征稿八卷(卷五—八)  (明)傅振商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頌帚居士戒草一卷  (明)劉錫玄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劉錫玄刻本  四六九
頌帚三集二卷(卷上)  (明)劉錫玄 撰  明萬曆刻本 五五一
第一六六册
頌帚三集二卷(卷下)  (明)劉錫玄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紫庭草一卷  (明)文翔鳳 撰  明刻《三子小草》本 一一七
竹聖齋詩一卷  (明)文翔鳳 撰  明鈔本 二二一
太古堂遺編十四卷(奏疏一—雜著)  (明)高弘圖 撰  清鈔本 二四九
第一六七册
太古堂遺編十四卷(古近體詩—論史四)  (明)高弘圖 撰  清鈔本 一
第一六八册
勺水庵詩集一卷  (明)張言 撰  明末刻本 一
瑶草園初集存十一卷(卷一—三)  (明)吴之鯨 撰  明刻本 一二五
第一六九册
瑶草園初集存十一卷(卷四—六)  (明)吴之鯨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七〇册
瑶草園初集存十一卷(卷七—十)  (明)吴之鯨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七一册
瑶草園初集存十一卷(卷十一)  (明)吴之鯨 撰  明刻本 一
素雯齋集三十八卷(卷一—三)  (明)吴伯與 撰  明天啓刻本 一四九
第一七二册
素雯齋集三十八卷(卷四—十二)  (明)吴伯與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一七三册
素雯齋集三十八卷(卷十三—十八)  (明)吴伯與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一七四册
素雯齋集三十八卷(卷十九—二十四)  (明)吴伯與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一七五册
素雯齋集三十八卷(卷二十五—二十九)  (明)吴伯與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一七六册
素雯齋集三十八卷(卷三十—三十六)  (明)吴伯與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一七七册
素雯齋集三十八卷(卷三十七—三十八)  (明)吴伯與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范文忠公文稿不分卷  (明)范景文 撰  明稿本 一四九
傳是堂合編五卷河東文告四卷奏議一卷(傳是堂合編卷一—四)  (明)李日宣 撰  明天啓刻本 二三五
第一七八册
傳是堂合編五卷河東文告四卷奏議一卷(傳是堂合編卷五河東文告卷一—四)  (明)李日宣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一七九册
傳是堂合編五卷河東文告四卷奏議一卷(奏議)  (明)李日宣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來復齋稿十卷(卷一—八)  (明)劉鐸 撰  明崇禎劉淑刻永曆重修本  一三七
第一八〇册
來復齋稿十卷(卷九—十)  (明)劉鐸 撰  明崇禎劉淑刻永曆重修本  一
恒游草一卷燕游草一卷  (明)王琨 撰  明刻本 一二一
踽庵集不分卷(一)  (明)魏浣初 撰  明鈔本 一七八
第一八一册
踽庵集不分卷(二)  (明)魏浣初 撰  明鈔本 一
四留堂雜著不分卷(一)  (明)魏浣初 撰  清鈔本 四五七
第一八二册
四留堂雜著不分卷(二)  (明)魏浣初 撰  清鈔本 一
青來閣二集十卷(卷一—四)  (明)方應祥 撰  明天啓四年(1624)易道暹等刻本  二〇九
第一八三册
青來閣二集十卷(卷五—十)  (明)方應祥 撰  明天啓四年(1624)易道暹等刻本  一
存笥詩草五卷  (明)吴桂森 撰  明崇禎吴陞之刻本 四五七
陳庶常遺集四卷附録一卷(卷一)  (明)陳萬言 撰  明崇禎三年(1630)王起隆等刻本  五〇九
第一八四册
陳庶常遺集四卷附録一卷(卷二—四附録)  (明)陳萬言撰  明崇禎三年(1630)王起隆等刻本  一
青錦園文集選五卷存一卷  (明)葉憲祖 撰 (明)許運鵬 輯  明天啓刻本 二九七
學言一卷  (明)李芳 撰  明萬曆刻本 四一七
游燕雜紀二卷  (明)盛時泰 撰  明萬曆三年(1575)盛時泰自刻本  五一九
第一八五册
小雅堂詩稿不分卷  (明)莫雲卿 撰  明稿本 一
客越集一卷  (明)王巽 撰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談修刻本  一九
楚游稿二卷  (明)李多見 撰  明刻本 八九
湖海長吟八卷操瑟迂譚二卷  (明)王文禎 撰  清鈔本 一四五
東游草一卷  (明)陸應陽 撰  明刻本 三〇七
擊轅草一卷  (明)錢蘥 撰  清道光六年(1826)錢泰吉家鈔本  三六一
筆花樓新聲一卷  (明)顧正誼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顧正誼自刻本  三九七
蘭陔堂稿十四卷(扣舷草遠游篇 貂裘草)  (明)杜開美 撰  明萬曆刻本 四八五
第一八六册
蘭陔堂稿十四卷(秋水篇潤州草 敝帚草白門草 行藥草蜩甲草 尺牘一)  (明)杜開美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八七册
蘭陔堂稿十四卷(尺牘二—四)  (明)杜開美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停雲館詩選二卷  (明)文從龍 撰  明萬曆刻本 一八一
行藥吟一卷  (明)聞龍 撰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聞龍自刻本  二九三
桃葉編一卷  (明)錢希言 撰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吴趨客傲齋刻本  三七五
卧雲稿一卷  (明)許自昌 撰  明萬曆三十年(1602)許自昌自刻本  四四五
鷇音集一卷  (明)于承祖 撰  明萬曆芙蓉社刻本 五二一
第一八八册
在原咏一卷題贈一卷  (明)吴大經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礃園詩稿二卷  (明)王潾 撰  明末刻本 一三七
紫霞閣文集十三卷存十二卷(卷一)  (明)周如錦 撰  清鈔本 二八一
第一八九册
紫霞閣文集十三卷存十二卷(卷二—四)  (明)周如錦 撰  清鈔本 一
第一九〇册
紫霞閣文集十三卷存十二卷(卷五—八)  (明)周如錦 撰  清鈔本 一
第一九一册
紫霞閣文集十三卷存十二卷(卷九—十一)  (明)周如錦 撰  清鈔本 一
第一九二册
紫霞閣文集十三卷存十二卷(卷十二)  (明)周如錦 撰  清鈔本 一
携劍集四卷恒西游草一卷  (明)俞景寅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一九
蜀都賦不分卷  (明)范槲 撰 (明)江鎏 注  明萬曆刻本 三七九
第一九三册
胡伯良集六卷游廬山詩一卷詩説紀事三卷  (明)胡之驥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九四册
我有軒集四卷哀挽詩一卷  (明)范之默 撰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范之熊刻本  一
韞璞齋稿一卷燕臺草一卷  (明)馮珣 撰  明鈔本 二四五
青藜齋集二卷洛書樓社草一卷祀岳集一卷孝行始末文稿一卷學行始末文稿一卷(青藜齋集卷一)
  (明)朱朝瞌 撰  明萬曆刻本 三一三
第一九五册
青藜齋集二卷洛書樓社草一卷祀岳集一卷孝行始末文稿一卷學行始末文稿一卷(青藜齋集卷二
洛書樓社草 祀岳集 孝行始末文稿 學行始末文稿) (明)朱朝瞌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市隱堂詩草五卷(卷一—三)  (明)朱頤媉 撰  明崇禎十四年(1641)朱用溱刻本  二三九
第一九六册
市隱堂詩草五卷(卷四—五)  (明)朱頤媉 撰  明崇禎十四年(1641)朱用溱刻本  一
大業堂詩草十一卷(卷一—八)  (明)朱誼瀄 撰  明刻本 二二五
第一九七册
大業堂詩草十一卷(卷九—十一)  (明)朱誼瀄 撰  明刻本 一
落花詩一卷  (明)薛岡 撰  明崇禎刻本 一四七
二楞庵詩卷一卷  (明)釋通潤 撰  清初刻本 一八一
玄對樓巳集七卷  (明)穆光胤 撰  明刻本 二九七
第一九八册
遠游集十二卷  (明)汪聖斆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一葦集二卷附録一卷  (明)釋圓復 撰  明刻本 三九三
假庵詩草不分卷  (明)歸昌世 撰  明稿本 四八五
居易子鏗鏗齋外稿續集一卷雜卷一卷  (明)朱篁 撰  明刻本 五六一
第一九九册
緒言四卷  (明)董斯張 撰  明末刻本 一
句曲游稿一卷  (明)陳魁文 撰  明萬曆刻本 一四一
西渼草一卷  (明)陳魁文 撰  明崇禎刻本 一九七
瑞雲樓稿□□卷存三卷  (明)王承勛 撰  明刻本 二八九
夏叔夏貧居日出言二卷仍園日出言二卷  (明)夏大寤 撰  明刻本 三七九
第二〇〇册
印可編一卷續編一卷  (明)詹紹治 撰  明崇禎四年(1631)、十七年(1644)詹日昌刻本  一
素蘭集一卷  (明)翁孺安 撰  清鈔本 七九
龍潭集□□卷存十七卷(卷四—九)  (明)龔黄 撰  明刻本 一四〇
第二〇一册
龍潭集□□卷存十七卷(卷十—二十)  (明)龔黄 撰  明刻本 一
西園續稿二十卷存十八卷(卷二—六)  (明)彭堯諭 撰  明末刻本 三五七
第二〇二册
西園續稿二十卷存十八卷(卷七—十四卷十六—十八)  (明)彭堯諭撰  明末刻本  一
第二〇三册
西園續稿二十卷存十八卷(卷十九—二十)  (明)彭堯諭 撰  明末刻本 一
蔣氏敬日草十二卷外集十二卷(蔣氏敬日草卷一—四)  (明)蔣德璟 撰 
明崇禎刻隆武元年(1645)續刻本  一二一
第二〇四册
蔣氏敬日草十二卷外集十二卷(蔣氏敬日草卷五—十)  (明)蔣德璟 撰 
明崇禎刻隆武元年(1645)續刻本  一
第二〇五册
蔣氏敬日草十二卷外集十二卷(蔣氏敬日草卷十—十二外集卷一—二)  (明)蔣德璟撰 
明崇禎刻隆武元年(1645)續刻本  一
第二〇六册
蔣氏敬日草十二卷外集十二卷(外集卷三—七)  (明)蔣德璟 撰 
明崇禎刻隆武元年(1645)續刻本  一
第二〇七册
蔣氏敬日草十二卷外集十二卷(外集卷八—十二)  (明)蔣德璟 撰 
明崇禎刻隆武元年(1645)續刻本  一
第二〇八册
黄子録六十六卷存三十七卷(卷一卷九—十四)
  (明)黄道周 撰 (清)洪思 考正 (清)柯蔭 集解  清鈔本 一
第二〇九册
黄子録六十六卷存三十七卷(卷十五—二十二卷三十 卷三十四—三十七)
  (明)黄道周 撰 (清)洪思 考正 (清)柯蔭 集解  清鈔本 一
第二一〇册
黄子録六十六卷存三十七卷(卷三十八—四十五卷五十八)
  (明)黄道周 撰 (清)洪思 考正 (清)柯蔭 集解清鈔本  一
第二一一册
黄子録六十六卷存三十七卷(卷五十九—六十六)
  (明)黄道周 撰 (清)洪思 考正 (清)柯蔭 集解清鈔本  一
第二一二册
珵美堂集一卷沙上集一卷  (明)水佳胤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雲隱堂文集三十卷詩集十卷附録四卷(文集卷一—六)  (明)張鏡心 撰 
清康熙十一年(1672)奉思堂張溍刻本  一二一
第二一三册
雲隱堂文集三十卷詩集十卷附録四卷(文集卷七—十七)  (明)張鏡心 撰 
清康熙十一年(1672)奉思堂張溍刻本  一
第二一四册
雲隱堂文集三十卷詩集十卷附録四卷(文集卷十八—三十)  (明)張鏡心 撰 
清康熙十一年(1672)奉思堂張溍刻本  一
第二一五册
雲隱堂文集三十卷詩集十卷附録四卷(詩集卷一—十附録卷一—三)  (明)張鏡心撰 
清康熙十一年(1672)奉思堂張溍刻本  一
香國樓精選□□草□□卷存三卷  (明)孫徵蘭 撰  明天啓崇禎孫隆孫、孫啓賢刻本  四一五
半日閑一卷  (明)孫徵蘭 撰  明末刻本 五四三
第二一六册
唧唧吟一卷  (明)楊承誨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餘廉堂集八卷  (明)吴履中 撰  清康熙元年(1662)王元晋刻本  四五
第二一七册
浪吟集二卷疏草一卷方城公尺牘一卷  (明)曹履泰 撰  清康熙刻本 一
迦陵集一卷  (明)黎遂球 撰  明崇禎十七年(1644)四知堂居士鈔本  二七一
松寥詩一卷  (明)程嘉燧 撰  明天啓冷風臺刻本 四〇三
太霞集選二十八卷(卷一—五)  (明)杜文焕 撰  明天啓刻本 四八七
第二一八册
太霞集選二十八卷(卷六—二十八)  (明)杜文焕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二一九册
玩世齋集十二卷  (明)華師召 撰  明天啓二年(1622)華師召自刻本  一
第二二〇册
釋義美人染甲詩二卷  (明)孫繼統 撰  注明天啓刻本 一
釋義雁字詩二卷  (明)孫繼統 撰  注明天啓刻本 二三一
第二二一册
采藍集四卷  (明)周應辰 撰  明天啓三年(1623)李子啓刻本  一
亦頽集八卷  (明)倪大繼 撰  明刻本 一七三
墨華集不分卷(一)  (明)安舒 撰  清稿本 三八五
第二二二册
墨華集不分卷(二)  (明)安舒 撰  清稿本 一
黎縝之游稿一卷椒花初頌贈言一卷  (明)黎密 撰  明天啓五年(1625)刻本  二八三
蒹葭什一卷  (明)李桐 撰  明天啓六年(1626)李桐自刻本  四〇七
横山草堂詩集十一卷  (明)崔培元 撰  明末刻本 四七五
第二二三册
綴閑集二卷公孫龍子達辭一卷  (明)徐濟忠 撰  明末刻本 一
石民甲戌集□卷存五卷  (明)茅元儀 撰  明崇禎刻本 一二五
鍾山獻續一卷再續二卷三續二卷  (明)楊宛 撰 
明崇禎四至八年(1631—1635)茅氏玄穡居刻本  二八一
第二二四册
黄夫人卧月軒稿六卷續刻一卷  (明)顧若璞 撰  清順治八年(1651)黄燦、黄煒卧月軒刻本  一
文几山人集四卷附録一卷  (清)曹臣 撰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曹度帶存堂刻本  三〇三
剩草一卷  (明)楊宣 撰  明崇禎六年(1633)楊宣自刻本  四九九
第二二五册
敬民堂小集三卷  (明)蔡邦俊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萬里吟二卷  (明)冒起宗 撰  明末刻本 一四七
葛坡草堂集四卷  (明)韓國植 撰  明崇禎刻本 三二一
第二二六册
退思堂集十二卷(卷一—二)  (明)李陳玉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二二七册
退思堂集十二卷(卷三—五)  (明)李陳玉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二二八册
退思堂集十二卷(卷六—八)  (明)李陳玉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二二九册
退思堂集十二卷(卷九—十一)  (明)李陳玉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二三〇册
退思堂集十二卷(卷十二)  (明)李陳玉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妙遠堂詩三集一卷閩游草一卷  (明)王亹 撰  清初王自超鈔本 二三七
曹子玉詩集十卷(自娱集天許集 清嘯集珠塵集 碎琴集)  (明)曹玑 撰  明末刻本 三一九
第二三一册
曹子玉詩集十卷(指水集青蕖集 感遇集飲水集 餘醉集)  (明)曹玑 撰  明末刻本 一
忠介公正氣堂文集八卷越中集二卷南征集十卷(忠介公正氣堂文集卷一—八越中集卷一—二)
  (明)錢肅樂 撰 (清)全祖望 輯  清鈔本 二三三
第二三二册
忠介公正氣堂文集八卷越中集二卷南征集十卷(南征集卷一—十)
  (明)錢肅樂 撰 (清)全祖望 輯  清鈔本 一
張公亮先生癸甲螢芝集二卷  (明)張明弼 撰  明崇禎刻本 二八三
第二三三册
幾亭文録四卷  (明)陳龍正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二三四册
操縵草十二卷  (明)熊人霖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柳潭遺集六卷  (明)王自超 撰  清初平遠刻本 四四九
第二三五册
上海公遺稿不分卷  (明)彭長宜 撰  清鈔本 一
山水移三卷  (明)楊文驄 撰  明崇禎刻本 二五五
烟霞外集一卷  (明)范汝植 撰  明崇禎刻本 四一三
穀園集詩一卷文一卷(詩集)  (明)楊彝 撰  清道光二年(1822)譚天成家鈔本  五〇五
第二三六册
穀園集詩一卷文一卷(文集)  (明)楊彝 撰  清道光二年(1822)譚天成家鈔本  一
五石居詩二卷  (明)陳紹英 撰  清鈔本 一八五
孫雪屋文集不分卷  (明)孫永祚 撰  清稿本 三四一
第二三七册
許山集一卷承平雜咏一卷  (明)高夢箕 撰  清括齋王氏鈔本 一
何士龍詩一卷  (明)何雲 撰  清初鈔本 二七
文彦可先生遺稿不分卷  (明)文從簡 撰  明稿本 八九
墨巢集十六卷  (明)謝焜 撰  明崇禎十年(1637)汪宗友刻本  一一九
第二三八册
絶餘編四卷  (明)釋智旭 撰  明崇禎十五年(1642)釋普滋等刻本  一
蕪巢拾稿一卷悲風草一卷  (明)周之玠 撰  清初刻本 二二五
栩栩編□卷存一卷  (明)李德星 撰  明崇禎刻本 三一五
雪花三十韵一卷  (明)鮑釗 撰  明末刻本 三七九
坻場集十九卷(卷一—八)  (明)曾益 撰  明末刻本 四〇三
第二三九册
坻場集十九卷(卷九—十九)  (明)曾益 撰  明末刻本 一
容庵詩集十卷辛卯集一卷容庵文集二卷(容庵詩集卷一—十)  (明)孫爽 撰  清康熙刻本 二五七
第二四〇册
容庵詩集十卷辛卯集一卷容庵文集二卷(辛卯集容庵文集卷一—二)
  (明)孫爽 撰  清康熙刻本 一
籠鵝館集不分卷  (明)王與玟 撰  清初鈔本 三三五
天啓宫中詞一卷雪舫集一卷  (明)陳悰 撰  清初刻本 四五三
小青集一卷閲稿一卷  (明)馮小青 撰  明末刻本 五九三
小青焚餘集一卷  (明)馮小青 撰  清咸豐九年(1859)勞權鈔本  六六三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编辑、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