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全一百册)出版


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全一百册)


编著者:吴漫 主编    王博 副主编

定价:80000 元

ISBN:978-7-5013-7451-9

出版时间:2022-08



内容简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古往今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孕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坚韧民族品格。中华民族热爱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历代黄河治理的实践,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浩繁的历史记录。这是一笔无比珍贵的文明财富,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历史根脉。这些黄河治理的历史文献,除了流传至今的大批厚重的专书论著之外,还散见于正史、实录和各种体裁的史书、方志、文集之中。此外,现存大量未经整理的档案、稿本、抄本、舆图、奏报、谕旨、文书等珍稀文献,尤其是若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孤本单帙,还面临散佚、损毁、失传的可能。因此,抢救性地保护好黄河治理历史文献,让黄河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光彩,成为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的重要源泉。

郑州大学吴漫教授在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主持编纂《明清黄河文献丛编》,首次提出“明清黄河治理文献”概念,对明清黄河治理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汇编、撰写提要,总计收录一百余种,是近百年来收录、汇编明清治黄文献最系统、最丰赡的大型丛书,旨在保护传承黄河文化遗产,为系统阐释黄河文化及其蕴含的时代新义提供全面系统的文献支撑。该书不仅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时期黄河治理工程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的重要成果之一,还于2022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作者简介


吴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宋明学术史、历史黄河治理文献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主持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教学》《史学月刊》《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多种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文章30余篇,代表著作《明代宋史学研究》等,参撰著作多部。

王博,郑州大学教授,现任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河水利科技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安全与防灾、黄河水利科技史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及发表论文50余(部)篇。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前  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産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經成爲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加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黄河是母親之河,黄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二〇一九年九月在鄭州主持召開“黄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專門就黄河文化强調説:“黄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黄河文化遺産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藴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黄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脉,堅定文化自信,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爲此,新時代的學人自然應擔負起這一崇高的文化使命,本《叢編》的編纂正是這一文化使命的體現。

我們偉大可愛的祖國地緣遼闊,既山水富饒,又灾害頻仍,歷代文獻有關黄河洪水及相關内容的記載史不絶書,也保存下來最爲系統、豐富且具有連續性的黄河治理記録,其中承載了民族的記憶、凝結着民族的精神、反映着國家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的歷程。近年來,我們通過對海内外公私館藏及實地調查,僅現存明清時期撰述的治河專書就多達三百餘種,占現存古代水利專書的一半以上,内容主要反映了河源、水文、河道變遷、决溢情况、河流形勢、水旱灾害、河口治理、河官制度、治黄機構、河政部署、河工技術、堤防修築、施工組織、治黄議論、治黄方略、治黄規約、治黄效果、市鎮沿革、景觀變遷、人口風物、漕船運輸,以及河流文化、流域綜合規劃、區域協調、保障機制等豐富的黄河歷史文化信息。這些專書論著具有獨特的史料學和文化史價值,撰述緣起清楚、宗旨鮮明,大部分爲實踐經驗的總結,撰述者通常爲直接參與治黄的河務大臣,書前的序跋能够體現其時的治河議論,如明代黄克纘在《古今疏治黄河全書》序中説:“余至齊魯,凡再睹决河,三遇塞河,再與開河之役,於河之利害睹之頗熟。暇日歷考載籍上下三千五百餘年,凡有事於河者,采其議論方略,疏導障塞之詳,具載於篇,亦河防得失之林也,後之觀者得有所考鏡焉。”

現存明清時期結撰的黄河治理專書文獻除有刻本,還有鈔本、稿本、石印本、鉛印本,庋藏於各地,但多數難以查核寓目,隨着時代的變遷,其所具有的版本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也愈顯重要。

古文獻中關於黄河的最早書寫,見於《尚書·禹貢》,賦予黄河以社會和政治經濟的視角和色彩,漢代的《淮南子》在《地形訓》中描寫了河源之遥遠,武帝時史官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照録《禹貢》,創設《河渠書》,東漢班固承襲,而在《漢書》中設《溝洫志》,從而固定了正史中設立水利專志的體例,對於黄河的擘畫以及歷代治河的記載也傳承下來。黄河進入正史的書寫視野,意味着黄河治理成爲王朝治理、國家文明的重要内容。《水經》是第一部記述全國一百三十七條水道的著作,記河流之源與流經,因水證地,即地存古,河流在人類生産和生活中的影響和意義逐漸被理性認識和系統總結。國有史,地有志,受正史書寫的影響,在地方志中,也闢出水利專目容納黄河治理的内容。古文獻的記録,正是黄河映射在世人心中的人文風貌和文化記憶,歷史賦予黄河以人文禀賦,在時代的演進中逐漸鋪展出一幅豐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圖卷,而人水共生形成的哲思撞擊着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靈,成爲畫卷的靈魂。唐貞元十四年(798),我國始有第一部以黄河命名的專著,宰相賈耽所著《吐蕃黄河録》以道里廣狹、山險水源爲國防之要。元代,河道變遷給兩岸百姓生活帶來巨大灾難,時人王喜撰述《治河圖略》考證黄河河道變遷的原因,并探討了整治河流的方策,其言:“見者俱知河之爲害,而未知其所以爲害,因作此書。”

明清時期,由於黄河爲害頻繁,治河工程得以系統開展,作爲經驗總結的治河文獻也隨之大興,漸成規模,形式多樣,有專書、輿圖、諭旨、奏報、詩詞、文書、碑刻、水册等;浩繁的散篇多見於正史、實録、編年、傳記、方志、文集中。整體來看文獻數量大,體裁和形制類型多,涵蓋的歷史系列長,内容連續不間斷,并且具有地域性以及綜合性等特色,如《問水集》《治河通考》《河防一覽》《敬止集》《古今疏治黄河全書》《漕黄要覽》《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山東全河備考》《五省溝洫圖説》《河渠紀聞》《河工器具圖説》《黄運河口古今圖説》《歷代河防類要》等。其中所謂“綜合性”,主要指伴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黄河治理文獻所包含歷史信息的多元性特點,即涉及多方面知識領域,如社會經濟、人文思想、自然環境、歷史地理、工程技術等,使其成爲反映中華文明進步與發展的重要資源。

《明清黄河文獻叢編》(全一百册,下簡稱《叢編》)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明清時期黄河治理工程文獻的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的重要成果,該項目首次提出“明清黄河治理文獻”概念,對明清時期黄河治理專書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彙編、撰寫提要,計劃收録三百餘種,旨在保護傳承黄河歷史文化遺産,爲系統闡釋黄河文化及其藴含的時代新義提供全面系統的文獻支撑。明清時期産生的大量黄河治理文獻既是我國水利文獻的重要構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寶貴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全面、系統彙編,可以使其多元價值和多重意義得到保護、傳承和發展。

一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價值。明清黄河治理文獻的整理研究呈現了黄河歷史文化的多彩樣貌,提出了系統考察黄河治理及其伴生的中華民族根源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課題,亦將圍繞黄河治理主脉絡,從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多角度反映中華文明前進的步伐,印證中華文明的集體力量、智慧以及優秀價值理念。明清黄河治理文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反映着歷史時期主流文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認同,其連續性撰述所呈現的完整歷史記憶和不斷裂的黄河歷史文脉,成爲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源泉。

二是多元的學術價值。首先,在明確提出“明清黄河治理文獻”概念和學術命題下,將明清黄河治理文獻集中彙編、系統整理,使黄河治理專題文獻的整理研究科學化、專業化,有助於彌補以往古籍整理工作的缺失。其次,歷史研究的重大發展離不開對相關史料的大規模發掘和整理,專業化學術命題的提出既是保護文獻、開發文獻的需要,更是深入研究的需要。從二十世紀初迄今已有百年的歷程,但因未開展黄河治理專題文獻的系統整理研究,制約了史料價值的深入挖掘和歷史問題的系統認知,以明清時期黄河治理文獻爲專題進行研究,探討時期的黄河治理及其歷史文化内涵,將助推黄河文化的進一步開發和時代詮釋。第三,明清時期黄河治理文獻的全面發掘和系統整理,促進了明清五百餘年黄河治理歷史的全面構建,提供對新時代中國洪水灾害治理具有重要科技支撑作用的歷史經驗和理論。第四,圍繞黄河治理而形成的黄河文化藴含了獨特而豐富的價值理念,歷史時期黄河治理文獻的連續編撰,使其内容在涉及寬視野、多領域的基礎上,還傳達出黄河文化内在演進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將這些文獻系統彙編、科學整理,既可以促進黄河文化學術内涵、外延等基本理論的構建,提煉標識性概念,回答什麽是黄河文化,反映具有中國價值理念的治水文明,又可以發揮傳承文明、滋育文明的作用。

三是重要的現實意義。近期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關於全面加强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講話,提出要不斷提高遺産價值挖掘闡釋和傳播推廣水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産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對賡續中華文脉、弘揚民族精神、增强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具有重要意義。現存明清黄河治理文獻除常見通行本外,還有一些稀見的珍本,《叢編》注意選編珍稀版本,采用灰度影印的出版方式,使其得到再生性保護,達到搶救黄河歷史文化遺産、傳承文明之效。《叢編》彙集了系統的明清時期治理黄河的成果與經驗,系統展現黄河文脉的演進歷程,可以爲當代科技治黄、工程護黄、生態興黄提供豐富的歷史借鑒,爲黄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厚重的歷史啓示,對於保護傳承弘揚黄河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振興中華文化也將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叢編》先期出版一百零三種,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承擔出版工作,并於二〇二二年喜獲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叢編》以呈現黄河治理古籍珍本的真面貌爲第一原則,在選擇珍稀版本進行影印時,秉持存真的態度,力求爲研究者提供完整、可靠,堪稱發揮原始珍本閲讀之效的影印本,使以往束之高閣、難以寓目的古籍珍本藉以爲學界所充分利用,從研究的角度實現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在明清黄河治理文獻的廣搜博采、明確版本、編目整理、撰寫提要以及編輯影印等一系列整理工作進程中,我們感慨於黄河歷史文化遺産的璀璨奪目和博大精深,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叢編》的面世是衆人齊心協力的結果,所收明清黄河治理文獻的大部分珍稀底本由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館藏單位提供,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在底本使用方面與各館藏單位進行了大量協調工作,保證了《叢編》出版的順利進行,其編輯團隊嚴謹認真的專業態度令人敬佩,在此謹致謝忱!對於各位專家的寶貴指導,以及團隊同仁的互相支持和傾力合作,亦致以敬意和感謝!

吴漫
二〇二二年五月十八日



内页欣赏



目  录



第一册

元史·河渠志三卷(明)宋濂等撰明洪武三年(1370)刻本一

治河總考四卷存二卷(明)車璽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刻本一五五

 

第二册

漕運通志十卷(卷一—八)(明)楊宏(明)謝純撰明嘉靖七年(1528)楊宏刻本一

 

第三册

漕運通志十卷(卷九—十)(明)楊宏(明)謝純撰明嘉靖七年(1528)楊宏刻本一

問水集一卷(明)劉天和撰明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二二五

劉天河黄河圖説一卷(明)劉天和撰民國中國水利工程學會鉛印《中國水利珍本叢書》(第一輯)本三一三

治河通考十卷(卷一—六)(明)吴山撰明嘉靖刻本三二三

 

第四册

治河通考十卷(卷七—十)(明)吴山撰明嘉靖刻本一

通惠河志二卷(明)吴仲撰明嘉靖刻隆慶增修本一五一

河南管河道事宜一卷(明)商大節撰明刻本三六五

 

第五册

吕梁洪志一卷(明)馮世雍撰明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一

黄河圖議一卷(明)鄭若曾撰民國二十一年(1932)影印《鄭開陽雜著》本三五

河防一覽十四卷(卷一—六)(明)潘季馴撰明萬曆十八年(1590)刻本六一

 

第六册

河防一覽十四卷(卷七—十)(明)潘季馴撰明萬曆十八年(1590)刻本一

 

第七册

河防一覽十四卷(卷十一—十三)(明)潘季馴撰明萬曆十八年(1590)刻本一

 

第八册

河防一覽十四卷(卷十四)(明)潘季馴撰明萬曆十八年(1590)刻本一

河防一覽榷十二卷(卷一—三)(明)潘季馴撰(明)潘大復榷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刻本二二一

 

第九册

河防一覽榷十二卷(卷四—八)(明)潘季馴撰(明)潘大復榷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刻本一

 

第十册

河防一覽榷十二卷(卷九—十二)(明)潘季馴撰(明)潘大復榷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刻本一

總理河漕奏疏初二任三卷三任五卷四任六卷(初二任卷一)(明)潘季馴撰明刻本四三三

 

第十一册

總理河漕奏疏初二任三卷三任五卷四任六卷(初二任卷二—三任卷一)(明)潘季馴撰明刻本一

 

第十二册

總理河漕奏疏初二任三卷三任五卷四任六卷(三任卷二—五)(明)潘季馴撰明刻本一

 

第十三册

總理河漕奏疏初二任三卷三任五卷四任六卷(四任卷一—四)(明)潘季馴撰明刻本一

 

第十四册

總理河漕奏疏初二任三卷三任五卷四任六卷(四任卷五—六)(明)潘季馴撰明刻本一

泉河紀略七卷圖二卷(閘河圖—卷五)(明)張純撰明隆慶三年(1569)清風堂刻本三一一

 

第十五册

泉河紀略七卷圖二卷(卷六—七)(明)張純撰明隆慶三年(1569)清風堂刻本一

皇都水利一卷(明)袁黄撰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建陽余氏刻《了凡雜著》本一七五

河工書一卷(明)吕坤撰明萬曆刻清修《吕新吾全集》本二七一

黄河考一卷(明)張復撰清鈔本三一一

闢泇奏疏一卷挽河奏疏一卷(明)曹時聘撰清鈔本三二九

古今疏治黄河全書一卷酌議泇黄便宜疏一卷(明)黄克纘撰(明)劉士忠撰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四七一

 

第十六册

國史河渠志九卷(明)吴道南撰明刻《吴文恪公文集》本一

總河疏稿四卷(卷一)(明)李化龍撰明刻本三九一

 

第十七册

總河疏稿四卷(卷二—四)(明)李化龍撰明刻本一

 

第十八册

淮南水利考二卷(明)胡應恩撰明刻本一

河漕通考二卷(明)黄承玄撰清鈔本一六九

水經注箋四十卷(卷一—四)(明)朱謀撰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三五七

 

第十九册

水經注箋四十卷(卷五—十五)(明)朱謀撰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一

 

第二十册

水經注箋四十卷(卷十六—二十五)(明)朱謀撰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水經注箋四十卷(卷二十六—三十七)(明)朱謀撰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水經注箋四十卷(卷三十八—四十)(明)朱謀撰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一

泰西水法六卷(意大利)熊三拔撰説(明)徐光啓筆記明萬曆四十年(1612)刻本一五一

河渠考略一卷(明)曹胤儒撰明鈔本三五九

 

第二十三册

北河紀八卷紀餘四卷(北河紀卷一—八)(明)謝肇淛撰明萬曆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北河紀八卷紀餘四卷(北河紀餘卷一—四)(明)謝肇淛撰明萬曆刻本一

漕黄要覽□□卷(明)高捷撰明刻本二三一

南河志十卷(卷一—三)(明)朱國盛輯(明)徐標續纂明天啓五年(1625)刻明崇禎六年(1633)增修本三四五

 

第二十五册

南河志十卷(卷四—十上)(明)朱國盛輯(明)徐標續纂明天啓五年(1625)刻明崇禎六年(1633)增修本一

 

第二十六册

南河志十卷(卷十下)(明)朱國盛輯(明)徐標續纂明天啓五年(1625)刻明崇禎六年(1633)增修本一

南河全考二卷圖一卷(明)朱國盛輯明刻本一二五

敬止集一卷泰州利病一卷(明)陳應芳撰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刻本三六九

河工諸議三卷附一卷新議一卷(卷上—中)(明)李國祥撰明萬曆刻本五〇七

 

第二十七册

河工諸議三卷附一卷新議一卷(卷下—新議)(明)李國祥撰明萬曆刻本一

河防考四卷(明)鄭大郁編清順治三槐堂刻本三九三

 

第二十八册

治河奏疏二卷五峰遺文一卷(明)周堪賡撰清光緒十八年(1892)潙水校經書院刻本一

治河要略五卷首一卷(清)劉士林撰清鈔本一七五

 

第二十九册

河紀二卷(清)孫承澤撰清刻本一

兩河清匯易覽八卷(卷一—六)(清)薛鳳祚撰清鈔本二一五

 

第三十册

兩河清匯易覽八卷(卷七—八)(清)薛鳳祚撰清鈔本一

河防芻議六卷(卷一—五)(清)崔維雅撰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一四五

 

第三十一册

河防芻議六卷(卷六)(清)崔維雅撰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一

山東全河備考四卷(卷一—二)(清)葉方恒撰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一一三

 

第三十二册

山東全河備考四卷(卷三—四)(清)葉方恒撰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一

水利雜記一卷(清)鄭日奎撰清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鉛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四一三

治河奏績書四卷附河防述言一卷(卷一)(清)靳輔(清)陳潢撰(清)張靄生編述民國廬江劉體智遠碧樓鈔本四一五

 

第三十三册

治河奏績書四卷河防述言一卷(卷二—河防述言)(清)靳輔(清)陳潢撰(清)張靄生編述民國廬江劉體智遠碧樓鈔本一

河防述言一卷(清)陳潢撰(清)張靄生輯清鈔本三七九

 

第三十四册

歷代河防統纂二十八卷(清)陳潢輯清光緒十四年(1888)鴻寶齋石印本一

 

第三十五册

天一遺書不分卷(清)陳潢撰清咸豐四年(1854)楊象濟鈔本一

昆侖河源考一卷(清)萬斯同撰清道光四年(1824)陳璜重編補刻清嘉慶張海鵬《借月山房彙鈔》本二一一

治下河論一卷(清)張鵬翮撰清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鉛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三〇九

居濟一得五卷(卷一)(清)張伯行撰清康熙刻本三一三

 

第三十六册

居濟一得五卷(卷二—五)(清)張伯行撰清康熙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居濟一得八卷(清)張伯行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首—八)(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九—二十一)(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二十二—三十七)(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三十八—五十一)(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五十二—六十五)(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六十六—八十)(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八十一—九十五)(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九十六—一百一十二)(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一百一十三—一百二十八)(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一百二十九—一百四十五)(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一百四十六—一百六十)(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卷一百六十一—一百七十五)(清)傅澤洪編修胡步川批注清雍正三年(1725)淮揚官舍刻本一

 

第五十册

巖居叢録黄河考四卷東莊遺集一卷(清)汪份撰清鈔本一

朱止泉先生河道合意編一卷(清)朱澤澐撰(清)姚椿校清吉祥雲室鈔本二三五

河防獻曝不分卷(清)許肇起撰清鈔本三一九

 

第五十一册

河防志十二卷(卷一—二)(清)張希良撰清雍正三年(1725)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河防志十二卷(卷三—五)(清)張希良撰清雍正三年(1725)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河防志十二卷(卷六—八)(清)張希良撰清雍正三年(1725)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河防志十二卷(卷九—十)(清)張希良撰清雍正三年(1725)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河防志十二卷(卷十一—十二)(清)張希良撰清雍正三年(1725)刻本一

直隸河渠志一卷(清)陳儀撰清道光四年(1824)益津吴邦慶刻《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本三〇九

陳學士文鈔一卷(清)陳儀撰清道光四年(1824)益津吴邦慶刻《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本三九七

 

第五十六册

防河奏議十卷(卷一—四)(清)嵇曾筠撰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防河奏議十卷(卷五—八)(清)嵇曾筠撰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防河奏議十卷(卷九—十)(清)嵇曾筠撰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一

豫東宣防録六卷續豫東宣防録一卷(豫東宣防録卷一—三)(清)白鍾山撰清乾隆刻本一九一

 

第五十九册

豫東宣防録六卷續豫東宣防録一卷(豫東宣防録卷四—續豫東宣防録)(清)白鍾山撰清乾隆刻本一

 

第六十册

怡賢親王疏鈔一卷(清)允祥撰清道光四年(1824)益津吴邦慶刻《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本一

河干問答一卷定齋河工書牘一卷(清)陳法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黔南叢書别集》本一一一

河防一覽纂要五卷附南河志書纂要一卷(卷一—二)(清)陳于豫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孫弓安刻四色套印本二五九

 

第六十一册

河防一覽纂要五卷附南河志書纂要一卷(卷三—附南河志書纂要)(清)陳于豫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孫弓安刻四色套印本一

 

第六十二册

治河要語一卷(清)丁愷曾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青島趙永厚堂鉛印《望奎樓遺稿》本一

乾隆治黄奏疏不分卷(一)(清)薩載等撰清鈔本二五

 

第六十三册

乾隆治黄奏疏不分卷(二)(清)薩載等撰清鈔本一

 

第六十四册

乾隆治黄奏疏不分卷(三)(清)薩載等撰清鈔本一

問水漫録四卷(卷一—三)(清)盛百二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柚堂刻本一五五

 

第六十五册

問水漫録四卷(卷四)(清)盛百二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柚堂刻本一

安瀾紀要二卷(清)徐端撰清嘉慶十八年(1813)長山樹德堂刻本九九

回瀾紀要二卷(清)徐端撰清道光九年(1829)德清詒安堂刻本三〇七

 

第六十六册

畿輔水利輯覽一卷(清)吴邦慶撰清道光四年(1824)益津吴邦慶刻《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本一

畿輔水道管見一卷畿輔水利私議一卷(清)吴邦慶撰清道光四年(1824)益津吴邦慶刻《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本一二三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首—一)(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二六七

 

第六十七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二—九)(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十—十七)(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十八—二十六)(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二十七—三十四)(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三十五—四十二)(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四十三—五十一)(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五十二—五十九)(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六十—六十六)(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六十七—七十四)(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七十五—八十二)(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八十三—九十一)(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九十二—九十九)(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一百〇六)(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八十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〇七—一百一十二)(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八十一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一十三—一百二十)(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八十二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二十一—一百二十八)(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八十三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二十九—一百三十六)(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八十四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三十七—一百四十四)(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八十五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四十五—一百五十一)(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第八十六册

續行水金鑑一百五十六卷首一卷(卷一百五十二—一百五十六)(清)俞正燮等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河庫道署刻本一

高家堰記一卷(清)俞正燮撰清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鉛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三三一

淮水考一卷(清)郭起元撰清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鉛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三三三

河壖雜志一卷河工料物埽土擇要便覽一卷(清)王藻撰清鈔本三三五

 

第八十七册

河壖雜志一卷(清)王藻撰清乾隆刻本一

五省溝洫圖説一卷(清)沈夢蘭撰清嘉慶刻本八七

下河水利集説不分卷(清)劉台斗編清鈔本一六九

疏河心鏡一卷(清)凌鳴喈輯清鈔本三八七

歷代河防類要六卷圖一卷(河圖—卷一)(清)徐璈撰清道光元年(1821)卧雲書屋刻本四五一

 

第八十八册

歷代河防類要六卷圖一卷(卷二—卷六)(清)徐璈撰清道光元年(1821)卧雲書屋刻本一

淮揚水利圖説一卷淮揚治水論一卷(清)馮道立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二三七

黄運河口古今圖説一卷(清)麟慶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雲蔭堂刻本三一七

河工器具圖説四卷(卷一)(清)麟慶撰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三八九

 

第八十九册

河工器具圖説四卷(卷二—四)(清)麟慶撰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一

治河策一卷(清)傅咸如撰清刻本二四九

河防輯要四卷(卷一—三)(清)周家駒撰清宣統三年(1911)鉛印本二九三

 

第九十册

河防輯要四卷(卷四)(清)周家駒撰清宣統三年(1911)鉛印本一

河防芻議一卷(清)劉成忠撰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九三

河防紀略四卷(清)孫鼎臣撰清咸豐九年(1859)刻本一四一

請復淮水故道圖説一卷請復河運芻言一卷(清)丁顯撰清同治八年(1869)集韵書屋刻清光緒增刻本三一七

李鴻章咨呈一卷(修永定河)(清)李鴻章撰清光緒鈔本四五九

 

第九十一册

李鴻章咨呈一卷(修涿州河流附圖説)(清)李鴻章撰清光緒鈔本一

治河管見一卷(清)董毓琦撰清刻本二三

溝洫私議一卷圖説一卷(清)王晋之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問青園集十一種》本七三

治水述要十卷(卷一—二)(清)周馥撰民國十一年(1922)秋浦周氏石印《周慤慎公全集》本一一三

 

第九十二册

治水述要十卷(卷三—五)(清)周馥撰民國十一年(1922)秋浦周氏石印《周慤慎公全集》本一

 

第九十三册

治水述要十卷(卷六—八)(清)周馥撰民國十一年(1922)秋浦周氏石印《周慤慎公全集》本一

 

第九十四册

治水述要十卷(卷九—十)(清)周馥撰民國十一年(1922)秋浦周氏石印《周慤慎公全集》本一

河防雜著四種(清)周馥撰民國十一年(1922)秋浦周氏石印《周慤慎公全集》本二三三

修防瑣志二十六卷存二十二卷(卷一—四)(清)李世禄撰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國水利工程學會鉛印《中國水利珍本叢書》(第二輯)本三七三

 

第九十五册

修防瑣志二十六卷存二十二卷(卷五—七、十二—二十六)(清)李世禄撰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國水利工程學會鉛印《中國水利珍本叢書》(第二輯)本一

河務所聞集六卷(清)李大鏞撰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國水利工程學會鉛印《中國水利珍本叢書》(第二輯)本三三五

 

第九十六册

防河要覽四卷(清)硯北主人輯清光緒十四年(1888)硯北山房木活字印本一

 

第九十七册

古今治河要策四卷(清)佚名輯清光緒十四年(1888)嗜古山房刻本一

歷代黄河變遷圖考四卷(清)劉鶚撰清光緒十九年(1893)袖海山房石印本二三一

 

第九十八册

治河五説一卷(清)劉鶚撰清光緒刻本一

山東直隸河南三省黄河全圖不分卷(清)易順鼎編纂(清)顧潮等測繪清光緒十六年(1890)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三九

 

第九十九册

治河芻議一卷(清)莫炳琪撰清刻本一

歷代治黄史六卷首一卷林修竹纂民國十五年(1926)山東河務總局鉛印本二九

 

第一百册

校補《行水金鑑》《續行水金鑑》之意見一卷趙世暹撰民國復寫本一

淮徐淮揚河工漕規條例不分卷佚名撰清鈔本三七

清河南巡撫衙門河工檔案不分卷佚名撰清稿本一七一

山東境内全河形勢詳細圖説一卷佚名繪清彩繪本四一三



弘文


『相关阅读』

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全三册)
《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全面展现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供稿 | 潘云侠    编辑 | 田秀丽监制|隋阳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