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诞辰550周年 | 《王阳明书迹》(全三册)出版
王阳明书迹(全三册)著者:(明)王守仁 撰 计文渊 编ISBN:978-7-5013-7022-1装订开本:布面精装 16开定价:2800.00元
内容简介
明代的书法,崇尚帖学,往往类多行草。卓越者能上追晋唐,尤擅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早期声名最著者,当推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和二沈(沈度、沈粲)。至中期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吴门名家的出现,以高超的书艺领袖群伦,独步一时,影响甚远。同期还有一批名儒学士,视书法为余艺,本人虽无意以书法名家,皆以道德文章、忠义理学著称于世,而其书法又时常流露出本人的气质与学养,在书艺造诣上确有鲜明的个性。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王阳明的书法在当时已为有识者所称誉,明中后期著名书画家徐渭论阳明书云:“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阳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归庄,对王阳明书法更为倾倒,他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他的楷法沉着清劲,风骨峻迈,显得端庄高雅、行笔有神融气贯之感。本书汇集了王阳明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大量诗文、书札手迹及碑刻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更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前 言
王陽明在中國哲學史上所建立的『陽明學』心學體系,在明代中、後期形成了主導時代思潮進步與發展的主流。不僅在當時風靡一時,而且影響久遠。陽明學派對世界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特别是對日本的學術思想的發展有過深刻而重要的影響。王陽明一生才兼文武,事功卓著;又超然入聖,學名昭昭,像他一樣『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絶頂』者,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爲罕見的。這樣一位心學大師,他所遺留下來的吉光片羽是彌足珍貴的,也爲後世研究當時社會歷史及其生平事迹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依據。本書彙集了王陽明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大量詩文、書札手迹及碑刻作品,不僅具有藝術欣賞性,更具有較高的史料和學術價值。
一、生平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山人,浙江餘姚人。明憲宗成化八年(一四七二)九月三十日,出生於餘姚城内龍泉山北麓的瑞雲樓。明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十一月二十九日卒於江西南安大庾(今江西大餘),終年五十八歲,謚文成。他是明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
據《王文成公年譜》記載,王氏先世爲晋光禄大夫王覽之裔,本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後世徙居餘姚,遂爲餘姚人。王陽明第六代祖王綱(一三〇二—一三七二)明初曾任廣東參議,後因苗難死於增城(今廣東廣州),增城百姓建廟奉祀。王陽明祖父王倫(?—一四九〇)字天叙,號竹軒,是一位同陶淵明、林和靖一類的隱士。雅歌豪吟,胸次灑落,又精通詩文經典。王陽明幼年天資聰穎,在餘姚即受其祖父的啓蒙熏陶。父王華(一四四六—一五二二)字德輝,晚號海日翁,嘗讀書龍泉山中,又稱龍山公,爲王倫第二子。明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王華三十五歲狀元及第,任職翰林院修撰。次年,十一歲的王陽明隨祖父進京,途徑江蘇鎮江金山寺,與客即席賦詩,王陽明作詩非凡,滿座皆驚。十二歲寓京就讀,就對塾師説:『登第恐未爲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青少年時期,興趣廣泛,於詩文才思敏捷;又性格豪放,學習騎射兵法。十五歲時曾出游居庸關(今北京居庸關),慨有經略四方之志,詢諸夷部落,悉聞備禦之策。二十六歲寓京師,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每遇賓宴,嘗聚果核列陣勢爲戲。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二十八歲的王陽明舉進士,任職工部,上《陳言邊務疏》,提出了一整套的戰略思想。次年授刑部主事,奉命審録江北囚獄。這一時期,他與當時文壇李東陽、何景明、顧麟等諸公交往甚密,對於文學藝術曾有多方面的興趣。後偶聞道士談養生,遂有遺世入山之意。三十一歲在越築室陽明洞,得道家導引之術,經過一段時間後,發覺修煉長生,『此簸弄精神,非道也』。此後又發現佛家僧人,與親割斷恩情,毁滅人性,從此漸悟佛老之非。三十四歲與湛若水定交,相約共以倡明聖學爲事。
是時,武宗初政,宦官劉瑾竊柄,將南京科道戴銑等二十餘人逮捕入獄,王陽明不畏淫威,上疏營救。因此被廷杖四十,貶謫到貴州龍場(今貴州修文)充當龍場驛丞。王陽明居夷處困,艱苦備嘗。當地居民多爲苗彝等族,語言不通,原始落後,對此,王陽明竭力提倡教育,循循善誘,族民皆多被感化。後劉瑾伏誅,王陽明於正德五年(一五一〇)出任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縣知事。不久,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次年改任北京吏部主事,屢遷吏部考功郎中、南京太僕少卿、南京鴻臚寺卿等職,從此開始了他一生靖難平亂的輝煌業績。
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由兵部尚書王瓊推薦,王陽明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次年正月至贛州,改革兵制,行十家牌法。二月平漳寇。四月班師,驻军上杭。五月立兵符,并奏設平和縣治,同年十月又平横水、桶岡諸寇。十二月班師至南康,百姓沿途焚香迎拜。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正月,征三浰(今廣東和平),抵龍南。三月襲平大帽浰頭諸寇,四月班師。因南贛汀漳諸處爲各府各縣邊界,埌地相接,山嶺相連,其地賊寇連年猖獗,社會矛盾尖鋭,爲加强行政統治,王陽明所巡之處相繼奏設縣治,鎮撫其地,并建立學校,訂立鄉約,從而一改長期存在的動亂局面。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王陽明四十八歲,自南贛告捷之後又受命勘處福建叛軍。六月十五日行至豐城途中,得知寧王朱宸濠謀反,王陽明毅然急趨吉安,徵調兵糧,并發檄文聲討朱宸濠。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率八萬兵馬,準備進取南昌。自六月二十二日發兵,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二十六日大敗朱宸濠於鄱陽湖樵舍,并生擒朱宸濠等。王陽明以獨有的軍事謀略、卓越的膽識,自起兵三十五天内乾脆利落地平定了明王朝這一重大内亂。可是武宗非但没有因功封賞王陽明,在倖臣張忠、許泰等人的多方挑唆下,武宗趁機南巡,自命爲威武大將軍,帶兵南下親征。倖臣竟然還向武宗提議將朱宸濠釋放在鄱陽湖,候武宗臨討,而後奏凱論功。一些倖臣『讒毁百端』,忌恨王陽明之功,并企圖編造流言,誣陷王陽明與朱宸濠曾私通謀反。其間謗議百出,天下是非淆亂。王陽明不得已而避入九華山,每日晏坐草庵中。不久事白,武宗召陽明返江西復命,令更上捷音。
王陽明五十歲時,明武宗薨,世宗朱厚熜即位。九月,王陽明歸餘姚,訪瑞雲樓,指藏胎衣處,不免老泪縱横。是年,朝廷叙陽明之功,升其爲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十月二日,封新建伯。
自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初,王陽明因丁父憂,在越家居。此後五年間皆居越中,往復於紹興、餘姚之間,專意講學。或集門人於天泉,鼓棹而歌,遠近相答;或領弟子於中天閣,相互誘掖獎助,砥礪切磋。得人生教育之樂,這是王陽明有生以來最愜意、快慰的時候。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又奉命赴兩廣征思、田。當時廣西思恩(今廣西河池環江)、田州(今廣西百色)地區少數民族士官多次叛亂,朝廷不得不再次重用王陽明,以都察院左都御總制軍事率軍出征。幾番征戰,幾度安撫,於次年平定叛亂。因軍務勞苦,舊病復發,歸舟行至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病勢轉重,臨終前學生問先生遺言,他説:『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十一月二十九日卒於青龍鋪舟中,翌年十一月葬於紹興蘭亭洪溪。
二、心學
王陽明一生所創建的事功業績,在宋明時代的理學家中是絶無僅有的。他既統兵作戰,功業巍然;又聚徒講學,倡導心學,高揚人性,把儒學導向到一個嶄新的領域。關於王陽明的學術思想發展歷程,黄宗羲在《明儒學案》中作了概述:『論陽明之學,初泛溢於詞章,繼循序格物,無所得入;又出入佛老,乃至居夷處困,頓悟格物致知,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學凡三變始得其門。學成之後,又以誠意爲本,專主致良知,後超狂入聖。所操益熟,所得益化。』
王陽明十七歲時,在江西上饒向當時著名理學家婁瓊問學,婁瓊主張『篤志力行』,重日用功夫,這一點對後來王陽明的思想有一定影響。王陽明青年時期在京曾按照朱熹循序致精的辦法讀書,後仍無所獲,沉思成病,因此回鄉養病修身,一度對仙釋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有遺世入山之意,沉溺於神仙之習,此後不久始悟佛老之非,欲意倡明聖學。直到謫居貴州龍場驛以後,已能超脱世間的得失榮辱,唯有生死一念仍在心中徘徊,忽一夜頓悟,始知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矣。并以此與五經相印證,莫不吻合,於是寫了《五經臆説》,以『求理於吾心』否定了朱子格物以窮理的認識論。正如他自己所説,『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念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諸海也。』從此提出了『心者,天地萬物之主,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思想,由此而奠定了王陽明自己的心學基點。
王陽明三十八歲之後思想有了三次發展經過。首先在貴州龍場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的『知行合一』之説,邁開了他建立獨立思想體系的第一步,認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始,行是知的成』。王陽明把主觀的意念當做一種現實行動的開始,是他在經歷『百死千難』的身心痛苦體驗中得來的結果。他進一步分析了朱熹以『心理爲二』的思想,將知行分爲兩事,因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徹底糾正了朱熹理論的缺點,此後又發明《大學》古本的宗旨,主張『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教學者誠其意,澄其心,『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即格物),以達到『知行合一』。最後是在平定朱宸濠之亂前後提出的『致良知』之教,良知是人人固有,無有不同。所以,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即所謂『致知之必在於行,而不行不可以爲知也』。要求人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本性的良知,還要把良知所知實在地付諸行,從内外兩方面加强爲善去惡的道德實踐。晚年與學生在天泉證道,闡發了『四句教』,爲後來陽明學派的分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王陽明從程朱理學的背馳中,發揚了陸九淵的心學,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逐步構建起『陽明心學』體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心理的人性論,一是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一是致良知的修養學説。王陽明的精神和氣質,兼具浪漫主義與神秘主義,又富於創造精神,他用特异的指點方法使人領悟其思想中盈溢着的生存體驗與生命智慧。
三、書藝
明代的書法,崇尚帖學,往往類多行草。卓越者能上追晋唐,尤擅簡牘之美,幾越唐宋。早期聲名最著者,當推三宋(宋克、宋璲、宋廣)和二沈(沈度、沈粲)。至中期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吴門名家的出現,以高超的書藝領袖群倫,獨步一時,影響甚遠。同期還有一批名儒學士,視書法爲餘藝,本人雖無意以書法名家,皆以道德文章、忠義理學著稱於世,而其書法又時常流露出本人的氣質與學養,在書藝造詣上確有鮮明的個性。王陽明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目 錄
内页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