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三集(全二册)

综合编辑室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三集(全二册)


编著者:毛阳光 主编定价:1380元ISBN:978-7-5013-7300-0出版时间:2023-02装帧开本:精装8开


内容简介


本书接续《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及《续集》,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唐代墓志拓片资料300余方。目前这些墓志都流散在民间,或被洛阳本地收藏家及民营博物馆收藏,或被外地收藏家及公私博物馆收藏。在编录过程中,每方墓志编者都加以释文和标点,著录其尺寸、书体、行款等相关信息,并配以拓片图版。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便于学者查询。本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研究文史的新资料,对推动唐代历史和洛阳墓志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毛阳光,河南郑州人,1973年12月生于陕西岐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现为河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厅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目前主要从事隋唐经济史、墓志石刻以及唐代洛阳城市与社会的研究。



作者荐书




前言节选


本書是此前出版的《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以下簡稱《彙編》)、《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以下簡稱《續集》)的第三集(以下簡稱《三集》),收入的仍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洛陽周邊地區出土,流散民間的唐代墓誌拓本資料。近年來,隨着各級政府對文物保護力度的加大,相關措施的積極推進,洛陽周邊地區古墓遭受盗掘的現象大爲减少。筆者近年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能够寓目的新出土唐墓誌數量大爲减少,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與此同時,還必須認識到,仍有大量此前出土的唐代墓誌流散民間,而零星出土的唐墓誌亦時常可見,需要我們去細緻地查訪并加以整理。《三集》中所收入的三百五十七方墓誌資料,都是筆者近年來多方搜集而來的拓本。其中部分已經出版過,但相關資料并不全面。如一些墓誌誌蓋未備,或圖版不够清晰,或無標點録文等,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缺憾。如《柳二娘墓誌》《裴向墓誌》《裴向妻盧氏墓誌》《李朝弼墓誌》《李朝弼妻鄭氏墓誌》《李亞封墓誌》等此前雖已有刊布,但均無誌蓋,而本書中則附有誌蓋。此外,本書所收墓誌相當部分都是未曾刊布的新資料,均爲新見唐代文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收入的多數墓誌都是多年前出土,之後就流散到各地。其中部分被私人以及民營博物館徵集,我們之前對此一無所知。通過本書的整理,我們可以再次領略洛陽出土唐代墓誌豐富的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

本書收入墓誌中有不少是唐代知名官員與文人的作品,許多此前未曾刊布。如劉禕之、賀敱合撰《張大素墓誌》,張敬之《楊行表墓誌》,宋璟《裴敬道墓誌》,席巽《來珪墓誌》,趙冬曦《張待問墓誌》,趙不疑《仇克義墓誌》,劉同昇《趙駿墓誌》,盧僎《崔日用妻韋氏墓誌》,裴敦復《謝權墓誌》,賈彦璋《許奉基墓誌》,崔珪《李昌庭墓誌》,蔡瑋《趙文.墓誌》,鄭虔《李璩墓誌》,蕭昕《薛家丘墓誌》,李紓《崔涣墓誌》,穆員《崔涣墓誌》,穆質《裴曼墓誌》,盧杞《盧楹墓誌》,裴諝《韋微妻裴真墓誌》《盧華墓誌》,苗丕《裴諝墓誌》,劉執經《崔堅墓誌》,杜黄裳《李充墓誌》,張賈《李充妻盧氏墓誌》,姚勗《姚韞墓誌》《姚珏墓誌》,路隋《房宙墓誌》,盧弘宣《盧濰墓誌》,鄭愚《宇文㣻妻劉夫人墓誌》,高璩《高少逸墓誌》,崔用恕《李珪墓誌》,苗恪《盧含墓誌》,楊收《楊乘墓誌》,劉鄴《高璩墓誌》,陸墉《陸勲墓誌》,鄭仁表《李珪夫人鄭氏墓誌》等等,這些唐人文字除穆員《崔涣墓誌》外,均未傳世。

唐代知名官員有肅宗時期宰相崔涣的墓誌,崔涣《舊唐書》卷一〇八、《新唐書》卷一二〇有傳。本書收入其兩方墓誌:一方是崔涣大曆三年(七六八)十二月在道州去世後,大曆五年(七七〇)二月歸葬洛陽邙山時李紓所撰;另一方則是穆員所撰,貞元七年(七九一)十月崔涣與妻鄭氏、繼妻李氏的合葬墓誌。墓誌内容注重對崔涣家世的推崇,重點刻畫其在安史之亂時迎謁玄宗,輔佐肅宗安定江南,代宗朝揭露元載專權等情况,可以與兩《唐書》内容相參證。其中穆員所撰墓誌有傳世文本,見於《全唐文》卷七八四。對比二者内容,大體一致,可見傳世文本在流傳過程中基本保持了文本的原貌。稍大的差异如傳世文本中涉及崔涣表字以及夫人享年與卒年等資料都以某年、若干等方式刻意掩飾掉了,這應該是保持了穆員所撰文字的最初狀態,而石本體現的則是墓誌製作完成之後入土時的樣貌。再如其二夫人與崔涣合葬時間,墓誌原文爲貞元七年(七九一),而傳世文本誤爲貞元元年(七八五),當爲傳抄致誤,當以墓誌爲準。此外,墓誌原文記述崔涣在代宗朝的作爲有“綱紀中朝”幾個字,而傳世文本中没有,或許爲喪家所加。此外,還有一些在用字上的小差异,主要是字形接近導致傳世文本的誤寫,還有一些衍字和漏字的情况。可以看出墓誌文本在轉化過程中的一些變化,既有人爲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存在,也説明了新出墓誌對於傳世文獻校勘的重要作用。這是繼《李密墓誌》《張説墓誌》《李虚中墓誌》《苗蕃墓誌》《李濤墓誌》《閻用之墓誌》《劉濟墓誌》《竇牟墓誌》《李纁墓誌》《段夫人墓誌》《獨孤申叔墓誌》《崔蹈規墓誌》之後,新見的石本與傳世文本共存的又一例,對於我們研討唐代墓誌文獻石本與紙本的轉化過程有重要的意義。

中唐官員裴諝夫婦墓誌共三方,均爲近年偃師緱氏鎮新出土唐墓誌。高宗與武后之子李弘的恭陵就位於這裏,這裏也是中晚唐時期洛陽的一處葬地,本書中收入一定數量此地所出唐墓誌。裴諝其人,《舊唐書》卷一二六、《新唐書》卷一三〇有傳,記載比較細緻。正史傳記的撰寫或許參考過苗丕所撰《裴諝墓誌》,二者可以相互參證。巧合的是,本書還收入裴諝撰寫的其女《韋微妻裴真墓誌》。

《李充墓誌》《李充妻盧氏墓誌》爲早年出土於洛陽萬安山,之後流散到山東地區的兩方夫妻誌,且分藏不同的機構。筆者二〇一九年搜集到《李充墓誌》拓本。李充其人兩《唐書》僅有零星記載,《唐文續拾》中收入其《法玩禪師塔銘》,有極簡的小傳。李充就是貞元十一年(七九五)四月被裴延齡構陷,與陸贄同時被貶者中的一員,時任京兆尹。由杜黄裳撰寫的《李充墓誌》詳細記載了其生平與仕宦情况,尤其是楊綰的延譽,輔佐盧翰、蕭復出使,在京兆尹任上的政績等,使我們對這位能吏有更全面的認識。墓誌也能够糾正《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上》相關記載的錯誤。機緣巧合,二〇二一年筆者又搜集到《李充妻盧氏墓誌》拓本,使得夫妻二人墓誌拓本得以在本書中合璧,亦是快意之事。巧合的是,李充父李椅、母元遥的合祔墓誌以及其弟李直妻崔眉墓誌之前也已出土,均藏洛陽師範學院河洛古代石刻藝術館,其拓本已編入《新中國出土墓誌·洛陽師範學院卷》,即將出版。

晚唐宰相高璩墓誌近年在洛陽伊川出土。高璩其人,《舊唐書》卷一七一附其父高元裕下,“元裕子璩,登進士第。大中朝,由内外制歷丞郎,判度支。咸通中,守中書侍郎、平章事”,僅數十字。《新唐書》卷一七七傳記稍詳,載其超登翰林學士,爲相月餘,因結交非類,得丑謚等事,貶詞甚多。而墓誌二千餘字,詳細記載其家世、早年的聰穎、科第的榮耀、白敏中的知遇之恩、大中時期仕途的順暢、節度東川的政績、咸通年間的位極人臣及備極哀榮的葬事,多方面稱贊了高璩的能力和政績。墓誌爲劉鄴撰,裴璩書。儘管劉鄴早年受高璩伯父高少逸及高璩兩代人的恩遇,爲高璩撰誌難免溢美,但誌文仍能够提供非常豐富的史料,極大地補充傳世文獻的闕失。此外,高璩伯父高少逸墓誌二〇二〇年也在伊川出土,墓誌由高璩撰文,已收入本書。

高宗時期著名史官張大素,本人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第二子,一生著作宏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著録其大量的史書著作。然其人《唐書》雖有列傳,但記載極爲簡略。如《舊唐書·張大素傳》載:“龍朔中歷位東臺舍人,兼修國史,卒於懷州長史。撰《後魏書》一百卷、《隋書》三十卷。”其家族情况,《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魏郡張氏這一系僅從張公謹開始。對此,葉國良、趙超先生均利用早年出土張氏家族碑誌資料,如《張忱墓誌》《張惇墓誌》及張大素子《張愃墓誌》已經有所彌補。本書則收入由劉禕之撰序,賀敱撰銘的墓誌。墓誌記載其曾祖敢之,“後魏恒州刺史、凉州大中正、西平縣公”,較此前的記載更爲細緻。墓誌還全面記述了張大素的人生際遇,詳細列舉了他在高宗顯慶年間擔任史官參與著書的經歷,以及在著史方面輝煌的成就。如參與編纂《累璧》《瑶山玉彩》,“奉詔修武德以來起居注”。“載因緝務之餘,專以著書爲業。撰《後魏齊隋史》,合爲一百六十卷。采古今名言,爲《説林》二帙。後以《遍略》曠而蕪,《類菀》狹而淺。删其繁雜,廣其條流,成六百卷,題爲《册府》。又續《家傳》七篇。所製雜文廿卷”。據兩《唐書》的記載,張大素撰輯《策府》五百八十二卷,而據《墓誌》,應爲《册府》,傳世文獻均誤。該墓誌也是新見的一方唐人合撰墓誌。撰文者劉禕之,高宗、武后時期著名文人、宰相。近年來其撰文碑刻墓誌多有出土,其墓誌亦在洛陽出土,已收入《彙編》。撰銘者賀敱,時任司文郎中、太子侍讀、右贊善裏行、崇賢館學士,《全唐詩》僅存詩一首。此外,《彙編》一五〇還收録有張大素侄、張大安子《張涚墓誌》,可以參看。

盛唐時期詩人丁仙之,以往《全唐詩》《舊唐書》等傳世文獻中均誤爲丁仙芝。此前,程章燦考釋洛陽出土的《陸廣成墓誌》時已經注意到『前國子進士丁仙之撰』的題署與傳世文獻的差异,判定二人爲同一人。楊瓊、胡可先亦指出“‘之’與‘芝’孰是孰非,未敢遽定”。而新出《丁仙之墓誌》明確記載“公諱仙之,字冲用,丹楊郡丹楊縣人也”,與《陸廣成墓誌》可以相印證。這樣,關於丁仙之名字的争議可以定讞。墓誌還記載:“公在弱年,美姿儀,習文史,尤長詩賦。自國子生進士高第,有盛名於天下。”墓誌詳細記載了詩人的家世與仕宦情况,使我們對這位“位遇不達”詩人的人生經歷有更深入的瞭解。

楊乘也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而事迹傳世文獻記載極爲簡略。《舊唐書》卷一七七《楊發傳》後附有其小傳,僅記載:“亦登進士第,有俊才,尤能爲歌詩,歷顯職。”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四七則記載:“乘,宣宗大中初登第,官終殿中侍御史。”《全唐詩》卷五一七楊乘小傳也主要是據以上兩書資料而成。本書收入的楊乘墓誌爲其叔父、咸通時期任宰相的楊收所撰,記述楊乘生平及仕宦情况甚詳。墓誌記載:“秉筆爲詩,才調峭拔不近凡語。自得境趣,凡所著千餘篇。”這與文獻記載吻合,也使得我們對於楊乘的詩歌造詣有了更爲全面的認識。而《全唐詩》存詩僅五首,也令人扼腕。墓誌記載,楊乘於咸通四年(八六三)去世,時年四十三歲,可謂英年早逝。就其宦迹而言,殿中侍御史是其在嶺南任幕職時的憲職,并非實授。而且,楊乘官終膳部員外郎,且任職時間較短暫。雖然已經位至郎官,但與傳世文獻記載“歷顯職”明顯不符。

本書還收録了晚唐筆記小説《陸氏集異記》的作者陸勲墓誌。《集異記》在《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中均有收録。李劍國據《元和姓纂》《舊唐書》以及唐詩中的零星記載有過細緻考證,但由於資料所限,我們對陸勲的情况所知不多。而墓誌對於陸勲早年易學及釋教方面的造詣、進士及第以及仕宦履歷均有詳細的記載,多可以和傳世文獻相參證。尤其是其被諸多顯宦延聘入幕,任左補闕、起居郎以及河南令時期履職盡責,受到賢相推重的描述,勾畫了一位有才情,又守正不撓、盡職盡責的循吏形象。而墓誌中對於陸勲早年學習經歷的記載,也可以窺知《集異記》産生的背景。

有關唐代文學方面的重要史料,本書中的《李珪墓誌》《李珪夫人鄭氏墓誌》均值得重視。李珪是文宗大和六年(八三二)狀頭,其名見《登科記考》卷二一,但未見相關資料。墓誌詳細記載其科第及生平宦迹,如其早年潜心磨礪,“初以秀才詣春官試,專退自勵,不務輕得。由是名聲籍甚於公卿間。……登進士科,序次果居第一”。其與鄭魯之間的交往。之後跟隨李固言、牛僧孺、蕭俶等人,後官至郢州刺史。李珪無子,以侄孫李巨川繼嗣,亦爲晚唐著名文人,《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叛臣傳》有傳。但《舊唐書》列傳僅僅提到其生父李循,未見李珪。而墓誌則指出其承繼叔祖李珪爲嗣子,并提及巨川生父李循及母崔氏的情况,亦可推知李巨川生年,對李巨川早年經歷有補充。有趣的是,《李循墓誌》已收入《續集》三五七,而撰文者正是李珪,撰誌時其職爲“朝議郎守郢州刺史”。衹是當時由於《李循墓誌》拓本題署處“珪”字極細,誤爲李玨。據《墓誌》可知,李循是李珪兄李之長子,早年喪父。其後一直跟隨李珪,李珪爲其婚娶崔逢女,教授其文章。大中八年(八五四)進士及第後,又追隨李珪到郢州,但該年末即在郢州去世。李珪在大中九年(八五五)閏四月將其歸葬洛陽偃師北原。李循留下二女一子,子岳郎,即後來的李巨川。

《李珪夫人鄭氏墓誌》文學價值也不容小覷,該墓誌爲鄭仁表撰。鄭仁表是武宗朝宰相鄭肅之孫,其事附兩《唐書·鄭肅傳》。鄭氏即李珪妻、鄭仁表姑母。文中記載:“始,文簡公(鄭肅)以狀頭昇第,而門户家未嘗有。姑夫能繼之。”則鄭氏與李氏爲兩個科第狀元之家的聯姻。按《登科記考》,鄭肅元和三年(八〇八)登第,此年狀頭爲柳公權,然墓誌明確記載鄭肅爲狀頭。則徐松當年所據《唐語林》“柳公權擢第,首冠諸生”,即認定柳公權爲是年狀元,應該有誤。正史中記載,鄭仁表“文章尤稱俊拔”,“自謂門地、人物、文章具美,嘗曰‘天瑞有五色雲,人瑞有鄭仁表’”。衹是由於當年輕慢劉鄴,咸通末年劉鄴爲相時,貶死嶺外。值得注意的是,墓誌文字撰寫時間已是乾符六年(八七九)年末,此時鄭仁表的職務是將仕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而此時劉鄴早已罷相,鄭仁表貶死嶺外之説恐非史實。此外,《墓誌》文字中亦涉及其表弟李巨川,并述説其名字中“巨”“川”二字的來源,分别與鄭魯、鄭洎有關聯,亦爲晚唐文人軼事。鄭仁表文章《全唐文》僅收有《孔紓墓誌》一篇,此爲二見。

….…



内页欣赏




目录节选


前言

凡例

〇〇一 隋故上柱國光禄府屬張君(敦)墓誌銘 貞觀十年(六三六)二月十五日

〇〇二 大唐孟君(買)墓誌之銘記 貞觀十八年(六四四)十一月二日

〇〇三 唐隋故河陰令董君(收)銘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十月三日

〇〇四 唐故上柱國正議大夫光禄少卿汝陽公袁君(異度)墓誌銘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十月二十六日

〇〇五 唐故始州黄安縣令楊君(行表)墓誌銘 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二月二十七日

〇〇六 唐故隋河南郡司士書佐張君(賢)墓誌銘 永徽三年(六五二)十月十三日

〇〇七 唐故内宫怗六尚菹氏墓誌銘 永徽四年(六五三)十月十九日

〇〇八 唐故董君夫妻(粲)墓誌銘 顯慶二年(六五七)十一月二十二日

〇〇九 唐故宋處士(岌)墓誌銘 顯慶三年(六五八)五月二十一日

〇一〇 唐故樂城縣令松州司户孟府君(範)墓誌銘 顯慶五年(六六〇)正月五日

〇一一 大唐故樂城縣令孟公(範)夫人周氏墓誌銘 顯慶五年(六六〇)正月五日

〇一二 樊公(師)墓誌 龍朔元年(六六一)十二月十二日

〇一三 大唐故國子垣君(濬)墓誌銘 乾封元年(六六六)九月二十一日

〇一四 唐故儀同三司河東郭君(文)墓誌 乾封元年(六六六)十一月二十二日

〇一五 大唐信安縣令上柱國袁君(元誠)墓誌銘 總章三年(六七〇)正月十一日

〇一六 大唐故懷州長史張府君(大素)墓誌銘 咸亨元年(六七〇)十一月三日

〇一七 秘書省主事丁仁静夫人羅氏(娘)墓誌銘 咸亨四年(六七三)三月四日

〇一八 大唐故郴州盧陽縣丞張君(慶則)墓誌銘 咸亨四年(六七三)十月二十八日

〇一九 劉仁舉墓誌 上元二年(六七五)十月二十七日

〇二〇 大唐故王九品亡宫墓誌銘 上元三年(六七六)五月十八日

〇二一 大唐故郭君(僧喜)墓誌銘 上元三年(六七六)七月七日

〇二二 大唐故明威將軍行右威衛郎將上柱國廣陽縣開國子劉公(才)墓誌銘 上元三年(六七六)十月十五日

〇二三 大唐相王府主簿許君(杲)故妻郝氏(默)墓誌之銘 調露元年(六七九)六月二十五日

〇二四 李慈同墓誌 調露元年(六七九)十月二日

〇二五 大唐故吉州司馬劉府君(景宗)墓誌銘 調露元年(六七九)十月十四日

〇二六 唐故義旗行軍騎曹郭府君(林)墓誌銘 調露元年(六七九)十二月十六日

〇二七 大唐故上騎都尉璩府君(師)墓誌銘 永隆二年(六八一)九月二十五日

〇二八 大唐故太子中舍人兼檢校尚書刑部侍郎李府君(睿)墓誌銘 永淳元年(六八二)七月十五日

〇二九 唐故貝州歷亭縣令王府君(正惠)墓誌銘 永淳元年(六八二)十月二十六日

〇三〇 唐故韶州樂昌縣令任城魯府君(軌)墓誌銘 永淳元年(六八二)十一月七日

〇三一 唐故都水監主簿劉君(隱之)墓誌銘 永淳元年(六八二)十一月七日

〇三二 唐故上輕車都尉平州茂鄉戍主穆君(念)之銘 文明元年(六八四)七月十七日

〇三三 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舍人洺州司馬皇甫公(文房)墓誌銘 文明元年(六八四)八月五日

〇三四 大唐故恭陵五品亡宫誌文一首 光宅元年(六八四)十月十九日

〇三五 唐故湖州司馬輕車都尉盧府君(承禮)墓誌銘 垂拱三年(六八七)十月六日

〇三六 大唐故博州刺史韋府君(師)墓誌銘 垂拱四年(六八八)正月十三日

〇三七 唐故朝散大夫太子舍人洺州司馬皇甫公(文房)夫人河東縣君裴氏墓誌銘 垂拱四年(六八八)十月二十四日

〇三八 唐故勝州都督郭待封夫人崔氏墓誌 天授二年(六九一)一月二十五日

〇三九 唐故始州黄安縣令弘農楊君(行表)墓誌銘 天授二年(六九一)二月十八日

〇四〇 崔君(寶)墓誌之銘 天授三年(六九二)正月十八日

〇四一 大周故陳府君(範)墓誌銘 長壽三年(六九四)一月二十五日

〇四二 周故陳君(範)夫人趙郡李氏墓誌銘 長壽三年(六九四)一月二十五日

〇四三 唐故絳州夏縣令李君(知本)墓誌銘 證聖元年(六九五)臘月十一日

〇四四 大周故司衛少卿張君(遠助)墓誌銘 神功元年(六九七)十月二十一日

〇四五 大周左衛翊貳府衛麻君(守)墓誌 聖曆元年(六九八)六月二日

〇四六 大周文昌比部員外郎孫公妻京兆韋夫人墓誌 聖曆三年(七〇〇)臘月十日

〇四七 大周左監門衛將軍上柱國陳郡開國公殷府君(平)墓誌銘 聖曆三年(七〇〇)一月十一日

〇四八 大周故彭城劉府君(叡)墓誌 聖曆三年(七〇〇)一月二十二日

〇四九 大周南陽郡清河公張君(惟直)墓誌銘 久視元年(七〇〇)十月五日

〇五〇 大周故處士楊君(亮)墓誌銘 久視元年(七〇〇)十月五日

〇五一 大周故洛州來庭縣主簿太原王府君(韶)墓誌銘 大足元年(七〇一)八月二十日

〇五二 大周故上柱國太原王府君(冲)墓誌銘 長安二年(七〇二)五月五日

〇五三 唐故壯武將軍高平徐府君(慈政)墓誌銘 長安二年(七〇二)五月七日

〇五四 大周故處士周君(義)墓誌銘 長安二年(七〇二)五月十八日

〇五五 唐故處士郭君(欽)墓誌銘 長安二年(七〇二)八月七日

〇五六 大周故宣德郎行洺州武安縣丞張君(廓)墓 長安三年(七〇三)二月二十八日

〇五七 大周故蒲州録事參軍陳府君(壽義)墓誌銘 長安三年(七〇三)五月六日

〇五八 大周處士王君(神静)之墓誌銘 長安三年(七〇三)十月十二日

〇五九 大周故石府君(師)墓誌銘 長安三年(七〇三)十月十五日

〇六〇 唐故朝散大夫行曹州濟陰縣令裴府君(敬道)墓誌銘 長安三年(七〇三)十月十五日

〇六一 大周洛州陸渾縣故清河張府君(剛)誌銘 長安三年(七〇三)十二月三十日

〇六二 大周前定州恒陽縣尉田萬同太夫人韓氏(娘子)墓誌銘 長安四年(七〇四)四月二十九日

〇六三 大周故宋州虞城縣令護軍公士隴西李府君(思節)墓誌銘 長安四年(七〇四)十一月二十四日

〇六四 大周故中大夫行苑總監上柱國南陽縣開國男樊府君(恭)之墓誌銘 武周時期

〇六五 唐故招武校尉徐君(師)墓誌銘 神龍元年(七〇五)二月十日

〇六六 大唐故隆州新政縣尉李府君(匪躬)墓誌銘 神龍二年(七〇六)十一月九日

〇六七 唐故蘇州刺史上柱國廬江何公(彦則)墓誌 景龍三年(七〇九)八月十八日

〇六八 唐故宣州司户參軍竇府君(九昚)墓誌銘 景龍三年(七〇九)十月二十六日

〇六九 大唐故雍州萬年縣丞盧府君(志安)墓誌銘 景龍三年(七〇九)十月二十六日

〇七〇 唐故安州都督(柳秀誠)女柳二娘墓誌銘 景雲二年(七一一)正月二十六日

〇七一 大唐故鹽州刺史王公(達)墓誌銘 景雲二年(七一一)二月二十七日

〇七二 大唐故朝請郎行淄州司户參軍事張府君(知禮)墓誌銘 景雲二年(七一一)二月二十七日

〇七三 大唐故吏部常選騎都尉張府君(承敬)墓誌銘記 景雲二年(七一一)二月二十七日

〇七四 前大唐故承務郎南陽張府君(知孝)墓誌之銘 景雲二年(七一一)二月二十七日

〇七五 曹州宛句縣令范陽盧府君(敷)墓誌銘 太極元年(七一二)四月十日

〇七六 唐故朝議郎淄州鄒平縣令仇府君(大恩)墓誌銘 延和元年(七一二)七月六日

〇七七 唐故朝散大夫新州司户王君(令望)墓誌銘 先天元年(七一二)十月二十五日

〇七八 唐申州刺史孫儆夫人王氏(正真)墓誌 先天元年(七一二)十一月十九日

〇七九 秘書省正字房公夫人墓誌銘 開元三年(七一五)四月九日

〇八〇 大唐故尚書主爵員外郎騎都尉司馬公(彖)墓誌銘 開元三年(七一五)十月二十二日

〇八一 大唐故洛州伊闕縣丞颜府君(知微)墓誌銘 開元三年(七一五)十月二十五日

〇八二 杭州别駕(來景業)故夫人崔氏墓誌銘 開元三年(七一五)十二月十二日

〇八三 大唐故石府君(貞)墓誌銘 開元五年(七一七)八月十七日

〇八四 唐故朝請大夫行益州雙流縣令上柱國楊府君(若志)墓誌銘 開元五年(七一七)九月二十四日

〇八五 大唐故中大夫行恒州真定縣令吕府君(思悊)夫人臨沂縣君墓誌銘 開元六年(七一八)十一月十二日

〇八六 唐故南郊齋郎朝散郎吏部散官馬君(惟愻)墓誌銘 開元七年(七一九)五月十四日

〇八七 唐故尚書左丞李府君(睿)夫人東海郡太夫人河南于氏墓誌 開元八年(七二〇)十一月十一日

〇八八 唐故魏州館陶縣令楊府君(元簡)墓誌銘 開元九年(七二一)八月二十七日

〇八九 唐故游擊將軍守左率府中郎兼通事舍人内供奉陳府君(晏)墓誌銘 開元十年(七二二)閏五月二十六日

〇九〇 大唐故朝議郎行兖州都督府户曹參軍上護軍趙府君(駿)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七二三)二月十八日

〇九一 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恒州刺史上柱國湖城縣開國公仇府君(克義)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四月三日

〇九二 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吏部尚書贈荆州都督齊國公崔府君(日用)妻齊國夫人韋氏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四月十三日

〇九三 大唐太中大夫行尚書虞部員外郎上柱國崔紹妻范陽盧氏漁陽縣君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十一月十日

〇九四 唐故廣州功曹謝府君(權)墓誌銘 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十一月十七日

〇九五 大唐故馬府君(懷貞)墓誌銘 開元十二年(七二四)正月二十四日

〇九六 唐故朝散大夫揚州江陽縣令上柱國杜府君(拯)墓誌銘 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十一月十日

〇九七 唐故蘇州刺史何公(彦則)夫人彭城劉氏(五兒)墓誌銘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二月二十九日

〇九八 唐故右威衛將軍兼朔州刺史大同軍使張君(待問)墓誌銘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三月二十九日

〇九九 大唐故京兆府鄠縣尉鉅鹿魏府君(兼慈)墓誌銘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六月十九日

一〇〇 大唐翊麾校尉守左衛長上任府君夫人崔氏墓誌銘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七月二十九日

……

人名筆畫索引

後記


弘文


『相关阅读』

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續集

洛阳新获墓志百品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编(全四册)


读者开放日 | 4.23邀您走近古籍,走进《永乐大典》(点击报名)

征集 |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4·23世界读书日百部经典共读活动来啦!(点击参加)

限量预售|黄丕烈的桃花源——手宣原大四色影印《宋本陶渊明集二种》(点击购买)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供稿 | 景晶    编辑 | 田秀丽监制|隋阳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