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资治通鉴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资治通鉴
编著者:(宋)司马光 著 张国刚 解读
定价:120元(精装) 80元(平装)
ISBN:978-7-5013-7672-8(精装)
ISBN:978-7-5013-7673-5(平装)
装帧形式:精装/平装
开本:710*1000(毫米) 1/16
页数:640页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 卷,全书正文有300余万字,若加考异与胡注,则达600 万字,记载战国到北宋建国前的历史,内容包括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文化等。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价值。作为通史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资治通鉴》的唐五代部分,编撰在两《唐书》和新旧《五代史》之后,作者在正史之外,引用的各种史料多达二百多种。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在资料取舍上,都有专业眼光下的甄别和严格的考订。依照《资治通鉴》编年顺序选录,并尽量对于各纪的内容都有所甄选。标题是编选者所加。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即位,擢翰林林学士,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纳而外任,专意编纂《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元祐元年(1086)去世,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解读人:张国刚,安徽安庆人。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张国刚教授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论著有《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中西交流史话》《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等。导读节选
《资治通鉴》(以下或简称《通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正文有300 余万字,若加考异与胡注,则达600万字,记载了战国到北宋建国前的历史,内容包括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文化等。
史书的价值有二,一是作为史料,一是作为史著。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价值。作为通史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资治通鉴》的唐五代部分,编撰于两《唐书》和新旧《五代史》之后,作者在正史之外,引用的各种史料多达二百多种。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在资料取舍上,都有专业眼光下的甄别和严格的考订。
同时,从司马光《资治通鉴》面世开始,这部书就是历代帝王的政治教科书。曾国藩曾评价说:“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论风俗,因蜀汉而论正闰,因樊英而论名实,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最早给《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间的学者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为什么《资治通鉴》能够获得政治家和学者的交口赞誉呢?这需要从此书的作者及其编纂故事谈起。
一、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
司马光,字君实,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1019年11月 17日)出生于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祖籍是陕州夏县(今山西运城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关于司马光的家世和生平,苏轼(1037—1101)撰写的的《司马温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是第一手资料。南宋史学家王偁(历高孝光宁四朝、约略与朱熹同时)《东都事略》卷八十七《司马光传》、《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司马光传》,则代表了南宋及元朝史家对司马光的记述。
根据苏轼《司马温公行状》等资料的记载,司马光祖父炫,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耀州富平县事(今陕西富平)。父亲司马池(980—1041),官吏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他们这一支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在《资治通鉴》里,编撰者的这位开宗之祖,始终以曹魏忠臣的面目出现。北魏时,先祖司马阳在山西做官,死后葬于当地,司马家族的一支从此就在这里繁衍。隋唐以后家道中落,在祖父司马炫之前,数代皆为布衣,此后至司马光,父祖皆为进士出身,他属于仕宦出身的第三代。
父亲司马池,字和中,幼年丧父,矢志于读书入仕。真宗景德二年(1005),司马池进士及第,做过几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三月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事。当年十月,次子出生,父亲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司马光。
司马光幼承庭训,青少年时代随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为官的父亲生活。六岁开始读书识字,生性颖悟,记忆力强,对于理解历史有天赋。他发愤读书,圆木警枕,《宋史》本传说他,“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甫二十,考中进士甲科,便从此步入仕途。
他最初任华州判官,为了与在杭州做官的父亲比较接近,获准调任苏州判官。但是,由于1039年母亲去世,接着 1041 年父亲去世,司马光丁忧去职,并未能去苏州莅任。至 1044年丁忧期满,司马光再度出仕,签书武成军(治所在今山东)节度判官事,次年改知丰城县事。
仁宗庆历六年(1046),司马光被征召到朝廷任国子直讲,本官亦迁大理评事,寻改大理丞。从此直到1054年离开开封,他在首都任职前后有八年。这期间,父执庞籍(988—1063)出任枢密副使。庞籍在与司马池交往的时候就很欣赏司马光的才华,因而推荐他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殿中丞,充史馆检讨,修日历,加集贤校理等职。司马光历任的这些馆职选拔很严,是北宋士人仕途生涯中令人羡慕的清要之选。
司马光仕途的第二个阶段,也与庞籍有关。1054 年,庞籍出知郓州,再迁并州,皆辟司马光通判州事。在并州通判任上,司马光提出对咄咄逼人的西夏采取强硬措施,经济上断绝互市,军事上修筑城堡。可是,有边将肇起事端,轻率出兵进击,被西夏打败。司马光主动将责任揽归自己,最后庞籍作为边帅承担了首责。这次强硬的边防政策失利,也许对司马光后来在对外关系上偏向保守态度有一定影响。
司马光再次到中央任职是1057年,几近不惑之年。他先转官太常博士,再转祠部员外郎,直秘阁,判吏部南曹;后又差遣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此后,他在首都地区工作多年,历迁度支员外郎,判三司句院,修起居注,后判礼部,又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有大量机会直接接触皇帝,特别是担任了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后,得陪伴皇帝,深入交流。
······
内页欣赏
目 录
导 读
一、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 ( 2 )
二、《资治通鉴》的成书与史源 ( 5 )
三、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 ( 13 )
四、版本流传与本书编选 ( 23 )
资治通鉴
卷一至卷五 周纪 ( 33 )
一、智伯的覆亡 ( 33 )
二、魏文侯治国 ( 44 )
三、吴起的悲喜剧 ( 52 )
四、子思对卫侯的忠告 ( 59 )
五、商鞅变法 ( 63 )
六、韩昭侯用申不害 ( 70 )
七、长平之战 ( 73 )
卷六至卷八 秦纪 ( 81 )
一、从秦王到秦始皇 ( 81 )
1. 秦王嬴政亲政 ( 81 )
2. 秦王用王翦灭楚 ( 84 )
3. 秦始皇统一 ( 87 )
二、秦二世与赵高 ( 91 )
1. 沙丘之变 ( 91 )
2. 陈胜起兵 ( 95 )
3. 李斯之死 (100)
4. 赵高与秦二世之死 (107)
卷九至卷六十八 汉纪 (112)
一、楚汉争雄:刘邦的成功之路 (112)
1. 刘邦入咸阳 (112)
2. 韩信的汉中对 (114)
3. 项羽乌江自刎 (117)
二、吴楚七国之乱 (125)
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138)
四、霍光拥立汉宣帝 (144)
五、刘秀起兵 (154)
六、邓太后临朝称制 (161)
七、东汉党锢之祸 (182)
八、董卓进京城 (192)
九、官渡之战:曹操奇袭乌巢 (215)
卷六十九至卷一百十八 魏纪、晋纪 (225)
一、夷陵之战 (225)
二、邓芝使吴 (235)
三、高平陵政变 (239)
四、东晋建国与王敦之乱 (249)
五、刘曜与羊献容 (292)
六、淝水之战 (294)
卷一百十九至卷一百七十六 宋纪、齐纪、梁纪、陈纪(302)
一、宋文帝杀佐命功臣 (303)
二、宋文帝诫弟刘义恭书 (328)
三、北魏太武帝废佛 (332)
四、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35)
五、北魏河阴之变 (341)
六、贺琛启陈四事 (353)
七、东魏高欢的统治 (363)
八、西魏宇文泰的改革 (378)
九、杨坚辅政 (391)
卷一百七十七至卷一百八十四 隋纪 (402)
一、高颎之废罢 (402)
二、牛弘与刘炫论政事 (409)
三、晋阳起兵 (411)
卷一百八十五至卷二百六十五 唐纪 (439)
一、唐太宗君臣论治 (439)
二、废王立武 (462)
三、姚崇辅政 (477)
四、唐玄宗笼络安禄山 (508)
五、两税法与盐铁专卖 (511)
六、李愬雪夜袭蔡州 (522)
七、李德裕论治国之要 (540)
八、宣宗的政治 (545)
九、庞勋兵变 (560)
卷二百六十六至卷二百九十四 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565)
一、朱全忠受禅与治国 (565)
二、后唐庄宗宠伶人 (571)
三、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574)
四、郭威黄袍加身 (600)
主要参考文献 (619)
弘文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出版情况概览新书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苏轼集
新书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周易略例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经典普及编辑室供稿 | 于浩 编辑 | 杨洋监制 | 高爽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