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纸趣居藏张维幹往来信札(全四册)
珍稀日记手札文献丛刊
纸趣居藏张维幹往来信札(全四册)
编著者:张维幹 等 撰
张俊峰 等 主编
成品尺寸:185x260mm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ISBN:978-7-5013-7716-9
定价:3200元
内容简介
抗战期间,张维幹与亲友的书信往来较为频繁,他将这些信札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共十四卷,存十三卷,缺卷九。各卷依次题为《本里》《本镇》《北社》《贾庄》《西社 清水沟 大营》《同川》《五台》《晋北》《西 金 寉 芳 晓 回》《镇原》《甘教及各省》《伟人像 注记体 副记号 同仁录》《侣桢》。其分卷多依发信人的籍贯或村名,时间跨度从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九年,达六百余封,这个时间大体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始终。这批信札目前存藏于山西藏书家刘涛的“纸趣居”。从信中可以看出战时、战后及解放初期晋、甘等地百姓的生活状态,企业与组织的生存、生产情况及底层人物在时代巨变中的心理状况,同时也为研究当时晋、陇两地的社会风俗提供了珍贵资料。
编著者简介
张俊峰,山西阳城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抗战专项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抗战史、水利社会史、北方宗族史、华北农村社会史等。
序言
民間歷史文獻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點。民間文獻熱主要體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間文書、契約、信札等文獻的出版,既包括徽州文書等成系列的大型叢刊,也有清代浙東契約文書等零散文獻;二是民間歷史文獻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以徽州文書爲例,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就利用徽州文書編寫了不少有關徽商與徽州地方史的著作。這些文獻的整理和出版離不開公藏單位和私人收藏者。筆者“紙趣居”所藏文獻已編成《山西話劇檔案》《清至民國山西雜字文獻集刊》《童柄魁童一亭日記》《陳星庚陳積澍日記》等,裨益學林。
二〇一七年,筆者從太原收集到一批信札。這些信札經信主張維幹親自裝訂成册,共十四卷,存十三卷,缺卷九,題名分别爲《本里》《本鎮》《北社》《賈莊》《西社 清水溝 大營》《同川》《五臺》《晋北》《西 金 寉 芳 曉 回》《鎮原》《甘教及各省》《偉人像 注記體 副記號 同仁録》《侣楨》,分卷多依發信人的籍貫或村名,時間跨度從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九年,達六百餘封。
一、 張維幹生平
張維幹,一名穩勞,字侣楨,山西崞縣宏道鎮集祥里(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南門外村)人。出生於民國二年(一九一三),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中學畢業後在鄉村小學教書,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今太原師範學院),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經知名愛國人士、崞縣鄉紳續範亭引薦進入太原繪圖處工作,後又回到山西省立太原師範學校(即省立一師)任事務員。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日寇鐵蹄踏入山西。次年,張維幹參加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第七服務團,從事教育抗戰工作,被分配到第一分團,在甘肅甘谷縣(今屬甘肅省天水市)東川鄉中心學校任校長。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調入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甘肅服務團第六大隊,任第十四小隊隊長,在天水、平凉一帶執教。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調入教育部甘肅省特種教育巡迴教學團工作。抗戰勝利後,留在甘肅平凉從事教育工作,亦在當地電臺短暫工作。一九四九年七月三十日,平凉解放。同年八月二十一日,張維幹進入平凉縣立民衆教育館(今平凉市文化館)工作,任會計兼事務員。其後事迹不詳。
二、張維幹往來信札的内容及特點
張維幹的這批信札寫於他在甘肅時,往來對象多爲山西親友及甘肅各界人物,時間横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兩個歷史時期。當時,山西和甘肅的情况不同。抗戰時期,山西是主戰場之一,張維幹的家鄉崞縣是淪陷區,甘肅是軍閥控制區,張氏和家鄉的通信極其不易,信中涉及戰時兩省的民生百態。解放戰争時期,崞縣在民國三十四年至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五—一九四六)由閻錫山控制,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七月解放,甘肅的解放則遲至一九四九年,在這個背景下,他的信札中多涉及晋甘軍閥統治下的社會情形。
第一卷題名《本里》。本里,指張維幹的籍貫。本卷收録張維幹與母親、叔父等人的往來信札,總數約八十封。當時他已在甘肅,親眷留在晋北老家,信中不少筆墨記録了當時各自的生活狀况及母子、叔侄間的思念與擔憂,亦有很多豐富的歷史信息,主要爲兩方面:一是當時晋北戰局下的社會民生,如張母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三月致兒信中就提到崞縣、定襄一帶的戰局及百姓的恐慌;二是民生凋敝下,金錢、物資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因此信件中有不少貨物往來、金錢匯兑的信息,方家或可關注。
第二卷題名《本鎮》。本鎮是指崞縣宏道鎮。本卷收録的是張維幹與老師、舅舅及表兄弟等人的往來信札。宏道鎮地處崞縣、定襄及五臺交界的“金三角”地帶,自古商業繁盛。抗戰初期,“金三角”的經濟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張維幹的表兄弟在各地,或當兵,或經商,或守家,或行醫,或執教,經歷各异。張維幹費盡周折和他們取得聯繫,瞭解時局。山西當時出現了逃難浪潮,不少民衆想要渡河至陝甘寧一帶,張維幹的親屬也不例外,他在數封信件中提及了西北局勢,并分析了其中利弊。這些信札記録了抗戰時期淪陷區民衆的生活情形及甘肅等西北未淪陷地區的情况。本卷中郭其昌等人和張維幹的通信,則反映了底層知識分子對於抗戰的見解。
第三卷題名《北社》。北社,是指崞縣的北社村,距宏道鎮五里,今屬定襄縣。張維幹夫人是北社村蔚家人。本卷收録的是張維幹與其岳母、妻兄等人的往來信札。這些信札的内容多涉張氏夫婦及其岳家的生活狀况。相比於前兩卷的記述,本卷中有一些關於風俗、物價的表格,頗爲難得。此外信中也有少量與友人的通信,涉及甘肅戰區教育團和平凉電臺的情况。
第四卷題名《賈莊》。賈莊,原隸屬崞縣,距宏道鎮二里,今屬定襄縣。本卷所録爲張維幹與胡鴻緒等人的往來信件,數量不多。胡鴻緒是賈莊人,字紹之,民國時期曾任太原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主任。信件内容涉及村政通訊的辦刊和戰區教育團事宜。
第五卷題名《西社 清水溝 大營》。西社及清水溝均是原崞縣的村莊,大營是定襄縣村莊,均距宏道鎮不遠。本卷主要收録的是張維幹與家鄉三個村鄉黨的往來信札。信札内容較爲雜亂,以繪圖處、戰時匯款和參加戰區教育團過程爲主。
第六卷題名《同川》。同川,即同河流域,是一個地域名稱,不是行政區劃,位於山西省崞縣(今原平市)東南、定襄縣東北部,包括原平市的同川鎮及定襄縣的宏道鎮。此卷彙集了太原煤礦公司的李棉、甘肅省銀行的劉效晏及甘肅岷縣墾區管理局的樊北辰等人致張維幹的書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互通家鄉消息,相互幫助,并合作經營小買賣,展現了更爲廣闊的社會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此卷還保存了山西省立太原師範學校校長趙一峰的手札,反映了他的辦學思想與教育理念,較爲難得。
第七卷題名《五臺》。五臺是指五臺縣,本卷主要是張維幹同五臺縣友朋的往來信札。主要有郭士普、白凌霄等人。郭士普和白凌霄與張維幹都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同鄉,郭士普與他曾同在甘谷縣金山鎮小學共事。白凌霄,太原進山中學畢業,山西大學機械學肄業,曾任五臺川至中學附屬高小主任,後任山西鑿井局技術員兼陽曲古城村義教學校校長。“七七事變”後,到甘肅任教。他們在往來信札中交流甘肅各地的教育情况和山西的社會狀况,對研究抗日戰争時期的社会及教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八卷題名《晋北》。本卷除張氏致晋北友朋的信札外,多爲戰區教育團、平凉電臺的有關信函。最爲可貴的是,張維幹在本卷中保留了不少甘肅當地企業的一些股票憑據。
第十卷題名《西 金 寉 芳 曉 回》。西、金、寉、芳、曉、回六字是張維幹在甘肅工作過的地方或單位的簡稱,具體指西和縣、甘谷縣金山鎮小學、寉庭、平凉縣芳濟小學、平凉私立曉星女校、平凉回教協會。本卷主要收集的是他與各學校學生及同事的往來書信。從學生的來信中可以看出張維幹的爲人與教學水平。同事聯繫較多的有馬壽山等。馬壽山爲長安人,曾任第十八綏靖區司令部行政公署駐長武縣督導官、甘肅回教教育促進會平凉分會理事長。
第十一卷題名《鎮原》。鎮原,縣名,隸屬甘肅省。本卷主要是張維幹與好友賈秀蘭、任蕙貞、金生麗的通信。賈秀蘭、任蕙貞是張維幹的女性好友,信中反映張維幹的情感生活及特定環境下女性的思想與精神狀態。她們三人信仰天主教,部分信件也反映了當時天主教在甘肅的影響。此卷中有部分剪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况,今一并收入。
第十二卷題名《甘教及各省》。主要爲張維幹與甘肅及他省教育界同行的往來信函。時間跨度從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至一九四九年,内容涉及同事朋友間的人情禮往。有賀友結婚,有安慰親人去世,有恭賀新年,有托買教育書,有調解家庭矛盾,有介紹買車票,有向學校領導請假,這些反映了底層教育工作者人際交往細節,有不少是張維幹失業後四處托人求職的往來書信。此外,還有一些公函底稿,如《主任致各同仁》《縣長致函士紳富户》等。
第十三卷題名爲《偉人像 注記體 副記號 同仁録》。偉人像及各種字體爲印刷體。注記體和副記號爲手寫體,指的是繪製地圖時的各種注釋與符號,爲張維幹在太原繪圖處做繪圖工作時的筆記。該卷主體部分爲《同仁録》,既有手寫體,也有印刷體。張維幹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交游圈以教育界爲主。書信往來者涉及的單位及團體有:山西省第一師範學校、太師附小、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第七服務團、甘肅特種教育巡迴團、甘肅回教教育促進會平凉分會、平師附小、平凉私立曉星女校、平凉縣芳濟小學、平凉回教協會雙橋鄉第四保國民小學、平凉縣梨花鄉大秦保小學 、武安鄉中心小學、什子鎮寨子保國民小學、民衆教育館等。此外還有他在天水、平凉、西和的友好名單。除了《同仁録》外,還有張維幹所教學生的名單、學生家庭情况記録及學生成績單。此卷還存有張維幹結婚時的請柬、禮單、酒席單以及部分友朋的名片。
第十四卷,未標卷次,題名《侣楨》。侣楨是張維幹的字。本卷主要鈔録各種公文,是他學習公文寫作的筆記。其次是他服務某教育機構時撰寫的公文底稿,每稿均有朱希仁主任簽署。此外還有一些關於日記信札的剪報。
戰争時底層文獻的保存頗爲不易,張維幹信札横跨十餘年、數量六百餘封能保存至今,更爲難得。作爲一部珍貴的家族檔案,它是張維幹個人鮮活的生命史,展現了戰時、戰後及解放初期晋、甘等地各色人物、企業與組織的生存、生活、生産情况及底層人物在時代巨變中的心理狀况。
這些信札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與他交往的親朋之間的信札,總會或多或少留存着特定時代和地域的印記。張維幹在編次這些信件時,有意保留了股單、課程表、名片、名録等實物文獻,反映了當時晋甘經濟、文教、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情况,同時展現了晋隴等地真實的教育狀况,爲研究民國時期教育狀况提供了參考資料。
三、張維幹往來信札的文獻價值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史學界開始流行區域社會史理論,這種理論發端於二十世紀法國的“年鑒學派”,主張多學科或跨學科研究歷史,不追求政治史的宏大叙事,注重地方文化,從一個家族、一個村莊、一個地區入手,進行個案分析研究。與傳統的史學相比,區域社會史有兩個特點,一是擴展了史料的範圍,如鄉邦文獻契約、檔案、賬本、文書等;二是革新了研究方法,强調歷史學與社會學、人類學的親緣關係,注重田野調查,以民間文書、碑刻、民俗鄉情證史。
歷史研究者的視角發生了變化,從以前歷史研究的宏大叙事轉到了注重地域社會豐富的歷史細節,個人史料和家族史料成爲區域社會史研究的獨特資料。這批信札時間跨度與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相始終,從信中可以看出在戰争背景下,百姓的生活狀態與生活細節,可以真切地反映出外族侵略對他們生活的深刻影響,同時也爲研究當時的晋隴兩地社會風俗提供了珍貴資料。
民國時期的教育發展參差不齊。相比於地處華北的山西,甘肅的教育水平較爲落後,遺存文獻不多。以張維幹地處的甘肅甘谷、天水、平凉三地爲例,其教育活動和文獻遺存都離不開張氏所在的教育部戰區服務團,如國家圖書館藏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編印的《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第七服務團概覽》《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第七服務團工作概况》。張維幹恰好爲第七服務團的成員,他在甘肅甘谷、天水、平凉等地做過九年的教師,與他書信往來的多是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者,所記多爲民國時期基層教育方面的事情,比如學生的家庭情况、教學及教師薪資等,反映了戰時甘肅甘谷等地的教育情况,爲研究民國地方教育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劉濤二〇二二年三月
总目录
第一册
第二册卷五 西社 清水溝 大營 一卷六 同川 八七卷七 五臺 二四五卷八 晋北 三四七卷九(原缺)
第三册卷十 西 金 寉 芳 曉 回 一卷十一 鎮原 二八一
第四册卷十二 甘教及各省 一卷十三 一〇七
卷十四 侣楨 二七五
底本欣赏
内页欣赏
『相关阅读』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苗文叶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