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动荡时代的友谊:梁希致章鸿钊书信集

民国文献编辑室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动荡时代的友谊:梁希致章鸿钊书信集 


编著者:马翠凤 主编ISBN:978-7-5013-7668-1定价:380.00元装帧开本:精装 大16开出版时间:2024年5月“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科学家书札特藏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20BTQ070) 阶段性成果



内容简介


梁希(1883—1958),浙江吴兴人,著名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本书由地质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整理,主要内容为梁希在1923—1950年间寄给我国地质学家章鸿钊的书信、明信片、照片等约200通。形式以诗歌为主,格律精严,内容广阔,涉及了国内外诸多风景名胜、人文建筑、社会风俗等,在其信件之中可以看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与发展科学之精神。其中大部分信件系首次公开出版,对梁希先生之生平交游、诗歌创作、留学经历等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马翠凤,女,1963年生,中国地质图书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以及文献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研究。


序 言


我的爷爷梁希(1883—1958),是著名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首任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为中国林学会创始人、首任林学会理事长等。爷爷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萨克逊邦林学院(现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学成回国。

爷爷在担任林业部部长时,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并亲自深入调研,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林业行政、科研、教育及生产体系,促进了新中国林业事业的蓬勃发展。他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学科,并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爷爷和中国地学创始人之一的章鸿钊先生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与章鸿钊先生一样喜好诗词歌赋。在爷爷写下的诗文中,有许多为林业界工作的人们所传诵,如“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等。他以诗言志,激励人们为祖国的绿化事业努力奋斗!

这本书信集,真实地见证了爷爷和章鸿钊先生历久弥坚的友谊,更是见证了老一辈科学家怀拳拳赤子之心,报效国家的精神,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感谢中国地质图书馆投入力量搜集、整理、辨识、编写、出版此书,让我们也有机会一睹爷爷当年的文采,一同感受他与老朋友间的那份温暖……

梁伟华

2022年1月20日


编者的话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原名曦,字索五,后改名为希,字叔五(或叔伍),笔名凡僧、一丁、阿五等,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人。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学和林产化学研究,是我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的杰出开拓者,是中国林产制造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林垦部首任部长,当选为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并担任第一、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等。
梁希先生幼年时在私塾读书,文化根基深厚,1899年考中秀才,有“两浙才子”之誉。他1902年与湖州双林望族姚兰坪之女成婚,1905年生下长子梁尧(后名梁震)后,即报考浙江武备学堂,走武备救国之路。他因学习成绩优秀,1906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留学,在东京弘文书院预科学习一年,1907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满怀救国热忱,毅然回国,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浪潮,参加了浙江湖属军政分府新军的训练工作。辛亥革命后,他再次东渡日本读书,1913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攻读林产制造学和森林利用学。学习期间,梁希先生对林产制造学和森林利用学产生浓厚兴趣。他潜心钻研,学习成绩优秀,受到导师们的赞誉。他1916年学成回国,先后在辽宁安东鸭绿江采木公司和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职。1923年,自费赴德国萨克逊邦林学院(现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林学系)学习。1927年回国,到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同年,辞职赴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森林系系主任。1933年辞职前往南京,任教于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任教期间,他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桐油提取、木材干馏、樟脑制造和木素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林业,必须从教育着手培养人才。他先后从事教学工作30多年,讲授过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化学、木材学和木材防腐学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业专业人才。他所讲授的课程,讲义和教材都是自己编写,并不断修改讲稿,及时掌握学科动态,随时补充新内容。上实验课,他总是亲自指导和示范,对一些难于操作的实验方法,则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梁希先生还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在浙江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期间创建了林产制造化学实验室。梁希先生曾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创办的林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林钟》上撰文,号召青年学子和国人们敲响林钟:“提起精神来,鼓起勇气来,挺起胸膛来,举起手,拿起锤子来,打钟!打林钟!林钟是我们的晨钟,林钟是我们的警钟,要打得准,打得猛,打得紧。唤起社会,觉醒政府,警告脑满肠肥、醉生梦死的人们……林不茂,则水不利,风不调,雨不顺。假使让山林再荒下去,不单是水灾旱魃,进一步,恐怕全中国要变成沙漠了。”“一击不效再击,再击不效三击,三击不效,十百千万击。少年打钟打到壮,壮年打钟打到老,老年打钟打到死,死了,还靠徒弟徒子徒孙打下去。林人们!要打得准,打得猛,打得紧!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林钟!”这种饱含家国情怀的击钟精神,正是梁希先生一生的写照。
梁希先生除了专心学术研究,还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35年,他被选为中华农学会理事长,任期6年。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筹办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任副会长,竺可桢为会长。1944年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梁希先生与许德珩等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于1945年9月3日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正式定名为“九三座谈会”,并于1946年5月4日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梁希先生等任监事。1950—1958年,他任九三学社副主席。1947年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他被选为理事长,1949年被选为常务委员,以后又被选为第二届常务委员。1949年8月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后,梁希先生出任校务委员会主席。1950年他被选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1951年当选为中国林学会理事长,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尤为可敬的是,他在很多政治活动中旗帜鲜明地站在进步力量一边,坚决反对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希先生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1951年改为林业部)部长,年近古稀的他,抱着“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的决心,不断推动林业相关体系的发展。他认为,红色的共产主义中国必须是绿化的中国。在1951年1月中南区农林生产总结会上,他提出:“如果红色的共产主义的中国先行到来,而绿色的山林还没有见到,那么,即使撇开了国土保安问题和国民经济问题不谈,单论表面形式,也是极不调和的,同样红色的中国,也必须有绿色山林配合。”他在1951年3月8日给《中国林业》杂志的题词中写道:“除了雪线以上的高山,要把它全体绿化,而不容许有黄色,这是我们的远景。”所有这些话语代表了梁希先生致力中国林业和绿化祖国的设想,他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对此念念不忘。梁希先生病中所写的《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是他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描绘的神州大地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水汇流的黄海也有可能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的图案。”
1958年12月10日凌晨5时梁希先生辞世,告别了他为之奋斗的林业事业,停止了对“林钟”不断、勤奋地敲击。梁希先生去世后,周恩来、彭真、邓子恢、习仲勋、郭沫若、陈叔通、李维汉、许德珩等36人组成治丧委员会,沉痛悼念一代宗师与世长辞。1983年12月28日是他诞辰一百周年,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林业部、中国林学会、中国农学会于12月15日在北京联合举行纪念大会,回顾了梁希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高度赞扬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我国林业界的一代师表,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梁希先生经常以诗言志,早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加入同盟会的他就经常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上撰写诗文,挞伐腐败辱国的清王朝。梁希先生的诗不尚藻采,但笔淡意浓,诗味隽永。曾有人评论道:“梁希不成为林学家,也会成为诗人,不,梁希既是林学家,也是诗人。”
我们在整理章鸿钊先生的捐赠的过程中,发现保存的梁希先生信函、明信片较多,可见二人交情匪浅。章鸿钊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为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首任会长,开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对早期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章鸿钊先生的《六六自述》中也曾多次提到梁希先生:“予时与叔五往还唱和,尤以咏菊诗为多。盖叔五尚未忘去冬半粟斋头之残菊也。其因爱花而及友欤,抑爱友而及花欤……犹忆叔五留德时,每月必有绘叶书投予,每叶必题一二好词,多或三四首,或数日一至,或间日一至,甚或一日数至。于是予得绘叶书愈多,好词亦愈多,乃为专备书册储之,一册储满,又易一册,至再至三,暇则展而玩之,既爱其人,又爱其诗,并得饱览海外之妙绘,其为乐乃真无已时也。”“民国十九年,予于闲居中偶动吟思,便与梁叔五希、徐子球两兄往来唱和为乐,亦不计其工拙也。两君皆予旧友,叔五时在南京,与子球初不相识,两人每得佳句,辄由予居中传递。古人所谓神交,信有之矣。”
为缅怀梁希先生,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我们整理了梁希先生写给同乡好友章鸿钊的信函及明信片。这批书信内容丰富,其中既有以诗言志、以歌咏言、畅谈理想、抒发情怀的内容,也有饱含对战乱频仍、国势日衰的怅惘,还有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思考和探索。书信不仅是挚友间传言问询、畅抒胸臆的工具,还记录了当时的人文风情、美景和建筑。虽历经百年,明信片上的中华民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捷克等国的邮戳仍清晰可见,极具资料价值。这批珍贵的书札时间跨度近30年(主要为民国时期),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不仅见证了两位老先生历久弥坚的友谊,更是见证了老一辈科学家所怀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报效国家的精神。

本书将相关信函、明信片总体以时间先后排序,影印原件,并录文。无法识别的文字以“□”指代,补充缺字用“[  ]”,原件因用字习惯、笔误等造成的疑误字、同义字在其后用“〔  〕”注明规范用字,并对部分重要的人名、地名、事件等进行注释。个别信函、明信片因无法断定具体时间,只能以其内容或信笺、邮戳进行推测,并用方括号标记并进行说明。亦有部分文字内容、日期或落款属于上一页的图片,这是由于一张明信片正反两面所致。为方便阅读,此类两页或多页内容关联的信件均对文字内容进行归并处理。部分诗题原作者标记在文末,为方便阅读统一移到诗文前。作者自注,有些以括号表示,有些以小字夹注,现均以小字夹注方式表示。因整理者识见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23年7月7日


内页赏析


左右滑动查看内页

目 录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

供稿 | 郑小笛   编辑 | 杨洋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