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古籍保护研究(第十四辑)
古籍保护研究(第十四辑)
编著者:《古籍保护研究》编委会 编
定价:80.00元
书号:978-7-5013-8141-8
装帧开本:平装16开
内容简介
《古籍保护研究》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推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搭建一个古籍保护工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与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本集刊刊期半年,现已出版至第十三辑。前十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自第十一辑起改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刊物所设栏目有古籍保护综述、探索与交流、普查与编目、修复与装潢、保藏与利用、再生与传播、人才培养、史事与人物、名家谈古籍、版本与鉴赏、书评与书话、研究生论坛、古籍保护大事记等。本辑为第十四辑,收录稿件24篇,分别纳入9个专栏。文章有庄秀芬《首届古籍保护人才发展论坛综述》、姚小燕《21世纪以来的王重民研究述略》、崔志宾《古籍絮化书叶的修复实践及拓展思考》、易晓辉、林世田《BD0072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伪鉴定略谈》等,皆是围绕古籍整理与保护等各抒己见,对于古籍传承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古籍保护研究》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承办。编委会成员来自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各省市古籍保护中心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既有国内外学界和业界中德高望重的前辈,又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
内页欣赏
编后记
2024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深入农村、历史文化街区、革命纪念馆考察调研。总书记天津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必须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而且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古籍的保护特别是传承性保护,显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深刻把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准并打通古籍保护与现代生活的链接通道,已是古籍保护事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古籍保护研究》第14辑的编辑,即希望对此作出一些探索和回应。本辑共刊出稿件24篇,分别纳入9个专栏。
“古籍保护综述”专栏刊文2篇。庄秀芬《首届古籍保护人才发展论坛综述》,对2023年6月27日至28日在苏州举办论坛进行了全方位介绍。论坛分为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两大板块,其中分论坛又包括公共图书馆分论坛、高等院校分论坛、社会组织分论坛三场。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社会团体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创新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形式、古籍保护人才职业发展路径、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其中部分观点和设想为今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安平《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是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综述。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于2019年启幕以来社会反响良好,2023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继续在全国范围号召,以“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为主题组织晒书活动。文章梳理了2023年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了活动特色亮点与社会成效,同时肯定了宣传推广工作中,各古籍收藏单位在转变思想、贴近群众、推陈出新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探索与交流”专栏刊文1篇。罗利曼、刘汝诺《贵州省民族院校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梳理了古籍保护学科的定位与归属问题,缕述了贵州省民族院校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基础与现状,同时指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贵州省民族院校应结合地方古籍保护工作特点,加快推进古籍保护学科的构建,朝着优化古籍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民族古籍保护学科理论、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等方向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古籍专业人才队伍。
“王重民研究”专栏刊文5篇。王重民是著名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图书馆学家,对其研究是中国目录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组论文均为姚伯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王重民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19BTQ054)成果,其中除李思文一篇外,还都在2023年10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举办的“王重民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交流过。姚小燕《21世纪以来的王重民研究述略》,综合评述并客观归纳了21世纪以来王重民研究的主要进展。20世纪80年代,刘修业及王重民的友生从目录学、图书馆学、敦煌学等角度,刻画了其辉煌学术成就和崇高道德情操。21世纪以来,随着2003年“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学界对王重民生平与学术越来越关注,研究逐步向纵深化、专精化发展。李超然《王重民目录学教学述略》,探讨了王重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创办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心血,其撰写讲义、授课教学、带领学生实践学习等,对目录学理论框架的奠定、目录学学科的建设、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其目录学教学实践及讲义,总结其目录学教学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目录学思想,对全面认识王重民具有积极意义。王宝森《王重民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中国善本书提要〉比较研究》,针对王重民参与撰写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撰写的《中国善本书提要》,从撰写背景、时间、文献存藏来源、体例、著录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其不同时期撰写的两种不同模式古籍提要,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又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吸收清代以来古籍提要体例特点基础上,根据撰写实际作了变革创新。李思文《王重民古籍版本辨伪研究——以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为例》指出,20世纪40年代,王重民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整理流失海外的中国善本书,通过撰写提要等方式揭示了这批珍贵的中国古籍收藏。文章通过全面整理、归纳、分析相关内容,总结了王重民对葛思德东方图书馆藏古籍在版本辨伪方面所作的贡献。殷雅琪、周余姣《王重民〈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考略》,对王重民在辑佚学研究方面的建树进行探讨。王重民发表有九篇探讨辑佚工作和辑佚学家的文章,以《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最为精深。章宗源和马国翰均为清代辑佚大家,在辑佚学界流传有“马窃章”之说,王重民对此进行讨论并加以辩驳。文章通过查阅王重民与王献唐往来手札,还原了《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形成经过,并以此为例探讨王重民辑佚研究实绩,认为其辑佚研究思路和方法可启迪后人。
“修复与装潢”专栏刊文5篇。王岚《古籍书签修复初探》指出,古籍书签是记录书名、卷次等信息的重要标识,破损古籍书签会随书体病害呈现缺损、污渍、粘连等损伤。对于纸质书签,修复时需进行揭纸、修补、托纸、压平等操作。而对于绢质等丝织品书签,因材料更薄软,老化后趋于糟朽,边缘常有丝线脱出,揭签过程中容易拉抻变形,修复时需采用薄皮纸代替绢等,对破损处进行接补,以解决脱丝问题,起到加固作用的同时,可有效还原书签原貌。袁坤《严重褶皱古籍整体平整的修复方法》,以浙江省博物馆藏《钱氏宗谱》修复为例,探索古籍严重褶皱情况下的修复方法。文章认为传统古籍修复虽有较为完备流程,但遇到特殊状况修复效果并不理想。如《钱氏宗谱》整体褶皱变形严重,前后书叶破损,而且开本大、尺寸厚、页数多,病害种类复杂,传统方法难以达到预期修复目的。经过专业咨询和实践探索,最终有效完成这部褶皱严重古籍的平整,对同类境况古籍修复具有借鉴意义。崔志宾《古籍絮化书叶的修复实践及拓展思考》指出,絮化是较为复杂的古籍破损问题之一,目前业界普遍采用托裱加固技术来处理,但对于加固材料、加固程度等并无规范性指导。文章结合典型絮化的明抄本《法书要录》修复过程,明确了絮化古籍的修复原则、修复材料及修复后的质量评估等,并针对加固方式、加固材料选择、加固程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霍艳芳、薛艳舂、杨林玫《知往鉴今 以启未来——古籍修复档案管理与利用现状》认为,古籍修复档案作为修复过程的原始记录,具有极大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古籍本体、古籍收藏单位及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调研发现,不同图书馆的修复档案各有特色,但也存在建设步伐缓慢、记录不完整和不规范、管理和保管不科学、数字化平台各自孤立、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建议从加大对古籍保护工作支持力度、建设技术过硬的修复队伍、制定完善的法规标准和制度、加强全国性数字化平台共建共享、深化修复档案开发利用等方面改进。夏阳洋、蔡梦玲《中日韩传统书籍装帧形式比较研究》指出,早期的日本和古朝鲜书籍均以汉字书写,且中日韩三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具有很大相似性,给相关的古籍版本鉴定和保管、修复、装裱等带来挑战。文章在分析中日韩书籍从卷轴到册页,再到西式装帧的整体发展脉络基础上,梳理了中日韩三国因文化偏好、市场需求、材料特性、技术发展等因素形成的不同装帧形式及特点。通过认识中日韩书籍装帧形式的不同文化和技术特征,不仅能为东亚古籍的版本鉴定、保管、展览、修复等提供参考,而且可在借鉴日本、韩国传统书籍装帧特点基础上,开展当代书籍装帧设计,进而实现东亚传统装帧文化可持续发展。
“保藏与利用”专栏刊文3篇。赵大莹、刘炳梅《古籍特藏文献安全利用刍议》认为,在古籍特藏文献提取和使用过程中,取、放、翻、收等动作都须规范。文章以非纸本文献以及纸本文献中的单张、折叠、卷轴、册叶等为例,通过详细描述操作细节,藉此总结经验教训,为安全利用纸质与非纸质善本特藏文献提供借鉴,以促进文献长久保存。杨鑑、单亦姣《新时代古籍战备装具初探》从传统古籍装具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航天技术资源支撑古籍保护事业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实证。文章探讨了利用航天器防烧蚀隔热技术、北斗通信定位技术、新型复合材料技术、飞行器轻质高强度设计技术、航天密封技术与低氧气调技术、分布式数字化管理技术等航天技术的集成化设计,完成古籍战备装具创新研发并形成古籍整体战备库系统解决方案。吴娱、段筱筱《泰然阁古籍收藏初探》调查指出,甘肃省庆阳市泰然阁私人古籍收藏,超过所在市(县)公共图书馆所藏古籍总量,其间包括稀见的明刻本、晚清民国的医书抄本、地方文人的稿抄本,还有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且存世颇少的丛书等。文章认为泰然阁编有古籍藏书目录,而且大多记录有书籍来源,作为当代民间古籍藏书实例,其古籍收集、编目、保管、利用等情况值得关注与研究。
“再生与传播”专栏刊文2篇。高雅、王君婕《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运营工作报告》,介绍了这次碑帖展览运营让“冷门绝学”登上大众舞台的经验。上海图书馆动员社会力量,构建“馆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展览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出于传播普及金石文化目的、满足观众获取相关知识的需求,展览在线下推出多种公众导览模及专家讲堂,在线上制作相关视频、数字展览、专业图录以扩大影响,形成前所未有的“金石热”。展览还设计有多种配套文创,拉近了观众与碑帖文化的距离。许甜新、褚静《以文化共性实现海外共情——对古籍海外传播的探究与思考》指出,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古籍所承载的内容与思想不仅有民族性,也具世界性,其蕴含的智慧与财富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唤醒古籍文化特质并推动其海外传播,仍是当前古籍研究与保护实践的薄弱环节。鉴于文化共性的客观存在以及古籍海外传播的现状,文章建议从文化共性角度出发,为古籍海外传播寻找新的出路与方向。
“版本与鉴赏”专栏刊文4篇。易晓辉、林世田《BD0072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伪鉴定略谈》指出,敦煌遗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过一些伪卷,对此学界已有辨别真伪的全面方法。但对于极少数精心作伪的经卷,传统方法仍难以形成确切结论。文章围绕国家图书馆藏BD0072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辨伪过程展开,最初方广锠对此卷提出疑问,但因依据不足无法定论。2024年1月,借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出版审定,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组织专家对其展开专题研讨,现场查看经卷外观及装帧特征,并提取碎片样品进行纤维显微分析,明确纸张为新制桑皮纸,并无敦煌纸张应有的纤维老化特征和纸张加工特征,从而断定此卷为“通卷作伪”。安琪《宋写本〈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述略》指出,中国历代写本藏经传世不多,宋人写经更是凤毛麟角。贵州省博物馆藏宋写本《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内容为《问摩诃衍品第十九》《陀邻尼品第二十》两篇。文章对该写本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赏鉴,认为其书法特点为楷体书写,笔画规整,明确可辨,给人带来平衡和谐的美感。而卷内之李恩庆、周寿昌、徐树铭、乐嘉荃钤印或题跋,则增加了写本的文献价值。刘晓丽《常熟周大辅鸽峰草堂抄本补考》一文,在郑伟章《常熟周大辅鸽峰草堂钞书藏书知见录》基础上,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周氏鸽峰草堂抄本13种。这些抄本据以抄录、校勘的底本大多源自藏书名家,如惠氏红豆斋、丁氏八千卷楼、劳氏丹铅精舍、刘氏味经书屋、瞿氏清吟阁等,而且书中皆有周大辅校勘记,朱笔钩改,浮签甚多,具有较高文献价值。袁涛《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补配考》指出,国家图书馆藏朱之赤旧藏宋蜀刻三十卷本《李太白文集》今存二十卷,所缺卷一五至二四以清康熙五十六年缪曰芑影宋蜀刻本补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中华再造善本》和《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时据以收录。文章调查发现,配补的缪刻本版本面貌极不纯粹,实为书贾利用缪刻后印本,描润行栏断口痕迹、除去卷末重刊字样、涂改若干异文、替换个别版叶、钤盖朱之赤藏书伪印以冒充宋刻之本。书贾为冒充宋本,有将缪刻本改正宋本讹误之处又改回者,故补配本无法反映缪刻本原貌。
“书评与书话”专栏刊文1篇。《松荫轩藏印谱简目》是揭示松荫轩所藏印谱文献的目录书,2022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格《〈松荫轩藏印谱简目〉前言》,考察了这部简目的内容、印谱文献的发展源流、印谱文献的收藏与编目等,同时介绍了松荫轩主人林章松对印谱文献收藏的贡献,以及复旦大学“印藏”数据库建设进展情况等。
“研究生论坛”专栏刊文1篇。李铭晖《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古籍宣传推广现状调查与思考》调查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古籍宣传推广工作现状,从古籍展览、体验活动、新媒体宣传、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分析了其间面临的挑战及其自身发展优势,意在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古籍宣传推广的创新路径。
时值清明,窗外春光明媚。摩挲众文,浮想联翩,忽然意识到本辑恰是天师大古保院接手本刊后编辑的第十辑。昔日筚路蓝缕,而今本刊编辑阵容强大,稿源充沛,作者队伍也呈现年轻化趋势,本辑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作者即达7人之多,古籍保护事业后继有人。展望前景,内心充满了希望。
王振良
2024年4月4日
目 录
古籍保护综述
首届古籍保护人才发展论坛综述 庄秀芬 001
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综述 安 平 014
探索与交流
贵州省民族院校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罗利曼 刘汝诺 023
王重民研究
21世纪以来的王重民研究述略 姚小燕 032
王重民目录学教学述略 李超然 047
王重民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中国善本书提要》比较研究 王宝森 058
王重民古籍版本辨伪研究——以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为例 李思文 068
王重民《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考略 殷雅琪 周余姣 081
修复与装潢
古籍书签修复初探 王 岚 092
严重褶皱古籍整体平整的修复方法——以《钱氏宗谱》修复为例 袁 坤 102
古籍絮化书叶的修复实践及拓展思考——明抄本《法书要录》修复纪实 崔志宾 115
知往鉴今 以启未来——古籍修复档案管理与利用现状 霍艳芳 薛艳舂 杨林玫 127
中日韩传统书籍装帧形式比较研究 夏阳洋 蔡梦玲 143
保藏与利用
古籍特藏文献安全利用刍议 赵大莹 刘炳梅 160
新时代古籍战备装具初探 杨 鑑 单亦姣 167
泰然阁古籍收藏初探 吴 娱 段筱筱 180
再生与传播
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运营工作报告 高 雅 王君婕 194
以文化共性实现海外共情——对古籍海外传播的探究与思考 许甜新 褚 静 203
版本与鉴赏
BD0072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伪鉴定略谈 易晓辉 林世田 214
宋写本《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述略 安 琪 222
常熟周大辅鸽峰草堂抄书补考 刘晓丽 229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补配考 袁 涛 247
书评与书话
《松荫轩藏印谱简目》前言 吴 格 259
研究生论坛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古籍宣传推广现状调查与思考 李铭晖 262
编后记 王振良 272
『相关阅读』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供稿 | 潘云侠 编辑 | 邓旭欣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