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是垃圾食品?警惕食品“污名化”
点击关注我!
每天看精彩文章!
....饮食男女,享受着人间烟火,食物的苦辣酸甜麻涩咸,像极了人们对于食物的态度。正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研究员韩宏伟所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种大量的、来源不明的、不科学、不准确的信息和谣言充斥在我们身边,民众就产生了“中国的食品不安全”的感知,乃至恐慌”。
作为吃货,关注食品安全是出于本能。都是食品,耳熟能详的“垃圾食品”,甚嚣尘上的“五毛食品”,直击人心的“不健康食品”。一如常见的“地域黑”、“种族论”。
明明3.15晚会上只是曝光了四家黑作坊生产加工问题辣条,到了某些媒体嘴里,就变成了辣条均为“黑作坊”生产。
查了下垃圾食品(Junk Food)的概念,是指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别无其它营养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
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包括所有加工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高油、高脂、高盐、高糖,大家到超市拿起各种琳琅满目的食品比对配料表看看,甜美糖果、香辣锅巴、美味火腿、松脆薯条、清爽啤酒、各色饮料……这些都拿掉,你的购物小票上还剩下几种?辣乎乎的火锅、深夜的泡面、大排档的烤串、走向世界的辣条……
怎么一眨眼这些美食就成了“垃圾食品”“五毛食品”“不健康食品”了?貌似绝大部分地区的馒头和普通烤饼也就是5毛一个吧!也算“五毛食品”喽,怎么没人说它们是“垃圾食品”?仅仅由于上述食品中富含反式脂肪酸高饱和动物油及精致糖(特别是人造果糖),以及各种添加剂(如色素香精与乳化剂与防腐剂等),会改变肠菌群结构与功能,上调炎症因子,促进了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饭吃多了会撑,水喝多了会胀,酒喝多了会醉,关键是度的问题。身体只能接纳1两的油,偏偏要吃进去2两,油的能量消化不了,堆积成了脂肪,然后说油是“垃圾食品”。众多专家学者无数次强调过,上述食品如果只是偶尔吃一次,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有益于膳食平衡。
“五毛食品”有个相似的实例,印刷厂印书,印一本和五百本甚至一千本的成本差不多,因为刻制模版和设置程序一个都不能少。很多小食品也一样,跟蒸馒头类似,多放几个蒸笼,只要销路不愁,产量就是利润,薄利多销。当然,利润过低确实会导致一些人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安全控制的措施,但违法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价格就可以代表质量,能征服人心的,永远不是价格,而是品质。
将食品“污名化”,贴上“垃圾食品”“五毛食品”“不健康食品”的标签,把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把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标物。仔细解读“污名化”概念,不难发现内在的是对整个食品行业的歧视。既有对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相关业态的,也有对食品监管部门的。衍生出的理论无外乎“中国食品不安全”“监管部门不作为”等等。
正如“很多正常的游戏行为正是在一元价值观的规训下被贴上游戏成瘾的标签,甚至行为主体本身也会因为舆论压力错误的认为自己达到了游戏成瘾的程度”。然后人们对“垃圾食品”“五毛食品”的关注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包括食品从业人员、监管人员都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些理论,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辣条”产业数百亿的产值,带动数万人就业,能走出国门成为畅销零食,反而在国内成为“洪水猛兽”一样的存在,这是反常的。
就像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和“非法食品添加物”的区别。恐慌者认知中的“食品添加剂”,多半是无良某些商家使用的非法食品添加物。事实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了2300种添加剂,只要在限定值内合法使用,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对食品添加剂和非法食品添加物概念的混淆,造就了不少所谓“零添加”,这背后,是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杯弓蛇影,更是食品污名化现象种出的恶果。食品污名化加深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担忧。
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部主任彼得·本·恩巴瑞克(Peter Ben Embarek)曾通过视频澄清:WHO从未发布过一份名为“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食品是客观实在的,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几乎没有一种食物天然含有的营养素能全部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只有进食尽可能多样的食物,才能使人体获得所需的全部营养素。
食品污名化为食品谣言提供了温床。各种有关食品安全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触及人们敏感的预警神经, 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用“赋予污名”、“传播污名”的方式来验证自己上述的担忧是合情合理的。于是, 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整体情绪就通过针对污名化食品的一致性行动得以反映。媒体对垃圾食品的报道越多, 人们接触这些报道的机会越多, 那么多数人认为健康风险发生的几率就越高。然后,就越根深蒂固,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 中纪委:借"属地管理"之名压给基层,是形式主义新表现!
▶ 从垂管到属地!药监机构浮浮沉沉20年!
▶ 心声:层层甩“锅”,基层“兜不住”!
▶ 央媒怒批:"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情况",让基层反感至极!
为防止食药法苑失联,欢迎关注监管之声(ID:scjg007),这里有你想要的!
走过路过【在看】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