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先平:拓荒十余载 圆创制新药中国梦 | 写意人物第1期

2016-08-02 新浪医药




鲁先平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科学官,是公司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被业内人士称为“新药研发斗士”。现任广东省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环保组组长,科技部“863”专家。



1989~1994


在美国UCSD(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医学院药理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1994


参与创建了Maxia药物公司和Galderma Research生物技术公司。


1995~1998


时任美国Galderma(雀巢公司的子公司)药物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生物部助理主任和药物开发首席研究员。


1998~2000


任Galderma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研究部主任。


2000


担任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级访问教授,期间成功创建了微芯生物公司。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中国人对取名字颇有一番讲究。20世纪初,鲁先平决心回国创业时,为他这份倾注心血创立的事业取名为微芯生物,顾名思义,微—细微、微小;芯—事物核心,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他便下定决心要围绕专利和创新药物的核心竞争力,低调做研发,汇聚细微的力量,为中国医药事业带来质的飞跃。


创立微芯

播种希望的种子


微芯生物,让人想到破土而出的新芽,浸透着顽强的生命力。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医药领域发展现状而言,鲁先平回国创立微芯生物,无疑是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了创新药的种子,带来蓬勃的希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很多产业都在发展,但医药行业却停滞不前。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制药企业,达到7千多家,制剂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药生产能力全球第二,但制药企业的盈利却非常低。

“我们有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有巨大的市场,有好的制药基础,为什么会处在生态链的底端?”彼时,鲁先平在美国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原本可以在美国过着非常舒心的生活,但他却把视线投向了祖国。他认为将科学与商业、资本、市场、团队融合起来,是唯一的出路。于是,说干就干,他和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年轻中国学者将手握在一起,决定回国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中国原创药产业的现状,随后5人相继回国,2001年5月,微芯诞生。

锲而不舍

小分子药的大能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跨国企业研究全球创新药的成本是10亿美元和10年时间,这期间还伴随着研发失败的高风险。“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微芯这么小的公司凭什么敢做创新药?”创业之初,鲁先平受到了很多这样的质疑,但他用自己的坚持让世界见识到了小分子药物迸发出的大能量。

“其实我们只想坚持做一件事,就是去满足那些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往往这些需求是针对疑难杂症、慢性疾病的,需要一种新机制的原创药。原创药的开发风险最大,周期也最长,但品种独特,竞争也最小。于是我们设立了目标,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开发针对重大疾病,有全球专利保护和临床效果独特的创新小分子药物。”

“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微芯这么小的公司凭什么敢做创新药?”毫无疑问,公司融资遇到很大困难。鲁先平回忆,2005年,包括鲁先平在内的所有人工资都减少了一半,当初共同创业的5个人中,有两位因经济压力,不得不选择了离开。

为了给自己造血,2006年,微芯生物决定将其正在研发中的西达本胺在国外进行专利授权。由于研发并未进入临床阶段,授权太早,微芯的授权收益有限。不过这却让企业得到了生存。

渡过难关的微芯,在产品开发进入风险可测阶段后,投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至今已经历6轮融资。随着西达本胺的成功上市,预计未来5年该公司销售额将达到5亿元。如今微芯生物已经在肿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建立多个原创新药产品线,并申请73项化合物全球发明专利,其中45项已获授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医学成就。

见微知著

科学领航发展方向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往往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我们所有冒险的探索其实都有强大的科学基础和行业的数据支撑,我们敢于去做原始创新是因为科学的基础和团队的历练。”鲁先平强调,微芯生物的成功在于风险控制能力和先进的技术支撑。

到目前为止,微芯研发的原创药都是小分子药,俗称西药。小分子药是市场主力,却有最高的研发风险,如果微芯不具有风险控制能力或技术的话,无异于冒险家。那么微芯一个小企业通过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具备了抗衡风险的能力?

实验室里的研究只有百分之一能够成功变成一个产品上市,也就说,风险是百分之九十九。微芯生物早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通过这一核心技术去预测、评判设计的化学结构、寻找的靶点,把控整个研发链条风险最大的环节,是否具有成药的可能,以做出科学选择。因为一旦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花费的钱和时间是最多的,失败的成本也是不可承受的。

微芯的团队,在分子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信息学、肿瘤、代谢医学、内分泌免疫这些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这是他们科学的底气。

从创业至今,微芯生物面临过发展模式的抉择困境、融资时的举步维艰、研发时的挫折打击……一个个发展瓶颈,鲁先平都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克服,最终成功开创了从"中国仿制"到"中国创制"的先河。未来,他将继续带领着微芯生物走向世界,“希望微芯生物在研创新药不仅可以尽快在中国上市销售,还能实现进入全球市场销售的目标”,鲁先平信心满满。


他们眼中的鲁先平



李志斌博士:

由衷钦佩他的人格魅力


2001年李志斌博士博士毕业时,原本计划去早稻田大学读博士后。不巧赶上我国和日本经济都不景气,名额没有批下来,转战开始找工作。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鲁先平,俩人一拍即合,开始研发创新药。

我们两个志同道合,研发创新药并不把利益放在首位,只是齐心协力想把这件事干成。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但让我坚持下来的是鲁先平的人格魅力。他的能力、人品、价值观、待人接物的修养、处变不惊的遇事态度、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开明……这些都是我由衷敬佩他的地方。他常常跟我们说,做事情一定要真实,因为做创新类的产品,就是要加强规范性和真实性。

这方面,鲁先平带领团队做的非常好。第一,尊重科学,科学是真实;第二,高瞻远瞩,科学地预判发展方向;第三,坚定信念,做一件事情不动摇,踏实地走每一步。


宁志强博士:

他理性,我感性,我们很互补


宁志强博士能够在最早一批加入鲁先平的团队,程京院士在中间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当时在英国留学,做工业的时候,认识了程京,经常在一起聊天,当时就萌生了想要回国创业的想法。2001年,微芯注册,三个人才全部辞职回深圳创业。

融资过程中,投资方并不明确我们所做的项目,只知道大致的方向是做新药。其实投资方青睐的是我们这个团队,而不是我们的商业模式——2000年五个博士一起辞职,一起创业,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并不存在,甚至现在来看都是绝后的。

我只是在专业上理性,但是在对团队的管理中,我属于感性的,就是我情感的东西能够加入到进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但鲁先平不是,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聪明,悟性高,遇事能扛得住。我俩还是比较互补的。


赵疏梅副总裁:

真正优秀的人是触类旁通的


赵疏梅愿意加入鲁先平团队是他们本身探索的领域极具吸引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鲁总从国外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强烈地吸引了她,走在前沿是她一直的追求。

鲁教授非常具有亲和力,同时也很有担当,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充满凝聚力。而且鲁教授思维活跃,总是能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去解读和解决遇到的难关,尤其跟科学有关的,他总是能预见得很长远。

鲁教授是一个务实的人,绝不做机会主义的事情。他总是会从行业的高度,站在一个公司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每次他做报告分享的都是一种引领行业的东西,非常精彩。

同时,鲁教授在摄影方面也有造诣,我尤为欣赏这一点,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人是触类旁通的,多才多艺的,因为艺术跟科学跟管理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微芯生物


微芯生物是由资深留美归国团队所创立的生物高科技领先企业,专长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目前微芯生物已形成了六个系列,数十个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阶段具有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先导化合物和创新药物,其中国家1.1 类新药西达本胺已率先在中国上市销售。



1999


San Diego 首次头脑风暴,构建起基于化学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创新药物发现的基本框架。


2000


鲁先平回到清华大学,跟程京院士一起开始进行投资者路演。中国开创业板,微芯获得第一轮五千万融资。


2001


San Diego 首次头脑风暴,构建起基于化学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创新药物发现的基本框架。宁志强博士、石乐明博士、胡伟明博士于本年5月回国,微芯诞生。


2006


融资环境艰难,微芯坚持了下来。美国企业开始使用微芯专利;获得了第二轮融资。


2007


经教育部批准任清华最初加入企业的员工获得公司股权。


特别鸣谢



新浪医药你值得拥有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