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13年,《阿凡达》续作终于与观众见面。“潘多拉星”生态系统为何让人感觉既陌生又熟悉?我们从中能找到哪些地球动物的影子?
撰文/马之恒(科普作家)
编辑/丁林
经过13年的漫长等待,科幻电影《阿凡达》的第二部《水之道》终于在这个冬天和我们见面了。当镜头再度从“潘多拉星”的密林上空掠过,我们便再度沉浸于影片中那个神秘的世界。这种仿佛漫游于异星的体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导演詹姆斯·卡梅伦和他的团队精心搭建的“舞台”——他们为这颗星球创造出了一套充满奇观感,又符合生物学规律的生态系统。
潘多拉狐猴在森林上方,利用茂密的树枝攀援前行;锤头雷兽在林间游走,硕大无朋的体型使它不必担心与食肉动物正面对决,但它仍然需要提防闪雷兽的突袭……尽管作为影片主角的纳威人还没有出场,但如同自然纪录片一样优美,而且看上去相当真实的异星丛林,已经足够让人着迷。▲凶猛的闪雷兽(图片来源:avatar.com)
十多年之前,当第一部《阿凡达》开始拍摄的时候,卡梅伦和他的团队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课题——他们需要为电影故事发生的“潘多拉星”创造出一套既有陌生感,又要显得真实可信的生态系统。按照电影的设定,潘多拉星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卫星,因此它的重力要比地球低一些,这就意味着当地的动物和植物有可能长得更加高大。另一方面,潘多拉星的夜晚不像地球一样有月光照明,而是只有气态巨行星反射的偏蓝色的光线,这就使很多生命具有发光的能力,用以在夜间找到同类、协作捕食或是吓阻敌害。基于这样的“底层设定”,卡梅伦的团队构想了一系列习性各异的动物,并使它们在异星的生态系统里各居其位。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几乎都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建立起联系,比如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狼可能会吃狐狸和兔子。被草储存的太阳能,就通过这样的捕食关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流淌。如果我们将生物圈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公司,那么每一类动物都会在其中拥有自己的“工位”。某一类动物的灭绝,就如同它从大自然这家公司“离职”,而新的物种又很快会演化出来,填补灭绝的动物留下的生态位,就像公司会因为有人离职而招募新人一样。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上,这样的演替已经发生过无数次。而在《阿凡达》的幻想世界里,以地球上的动物为原型的种种生命,也组成了一套简单又合理的食物网——拥有血盆大口和满身肌肉的闪雷兽,如同地球上的狮子,雄踞于陆地食物链的顶端;在它之下,是蝰蛇狼这样成群结队猎食的小型肉食兽。▲蝰蛇狼(图片来源:avatar.com)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则拥有各自的生存之道。锤头雷兽的体型两倍于地球上的非洲象,它的形象融合了地球上的犀牛和它在史前时代的“亲戚”,已经灭绝的古哺乳动物雷兽,再配上有些像双髻鲨的“锤头”,就组成了一头威猛而暴躁的巨兽。
▲锤头雷兽的体型两倍于地球上的大象,它的形象融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犀牛、双髻鲨和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雷兽性情温驯的孔雀鹿,则选择了类似地球上某些蝴蝶的策略,以拟态在危机四伏的密林中求生。这种看上去有些像鹿的动物,在头和脖子相连的位置,有一张类似伞蜥的皮膜,当它完全展开的时候,上面的两个巨大的黑点便酷似闪雷兽的眼睛,会让小型肉食动物知难而退。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从《阿凡达》中出现的每一种动物身上找到一些地球动物的影子。这是因为,地球上目前生活的大约150万种动物,还有数倍于此的史前动物,为创造潘多拉星上虚构的动物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但或许是为了营造出强烈的陌生感,潘多拉星上的动物大多拥有两对前肢和一对后肢。无论是丛林中的走兽,天空中飞行的刺蝠、伊卡兰和魅影,还是《水之道》中出现的伊鲁、掠波翼龙和图鲲等海洋动物,都有着演化成不同形态的6条肢体,来帮助它们适应不同的环境。
▲掠波翼龙的生活方式类似于飞鱼,形象融合了旗鱼的身体和类似于翼手龙的头部,但又有意加上了牙齿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伊卡兰和魅影都是需要长距离高速飞行的动物,它们的两对翅膀更像地球上蝙蝠的翅膀,厚实的皮膜被每一根“手指”支撑起来,让它们的翅膀既灵活又有力。相比之下,刺蝠的翅膀则更接近于已经灭绝的翼手龙,只是用一根小拇指挑起的皮膜,虽然可以方便地包裹住身体,但在飞行的时候就不那么灵活了。所以,电影中的刺蝠往往只能在低空徘徊,或是利用废弃的建筑物栖身。
▲虽然同为飞行动物,但图鲁克(魅影)、伊卡兰和刺蝠的翅膀结构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前两者的翅膀被所有的手指支撑,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蝙蝠 ;刺蝠的翅膀则只由小拇指支撑,类似于已经灭绝的翼手龙在丛林里和平原上奔跑的重铠马,有着和地球上的马相差不大的修长肢体;强壮的锤头雷兽,以及全身覆盖着厚皮,头部上下各有一支角的斯塔姆兽,则拥有粗大的肢体来支撑身体,同时提供快速奔跑的爆发力。至于《水之道》中出现的那些海洋动物的肢体,则演化成了适合划水的鳍脚。
供青少年骑乘的伊鲁,如同缩小版的蛇颈龙;而巨大的智慧生物图鲲,则是以地球上的座头鲸为蓝本,配上类似海豹后肢的尾巴,以及取材于远古时代甲胄鱼的甲壳拼合而成。当人类的图鲲捕猎船射出装有烈性炸药的钩矛,击杀图鲲以获取长生不老药的时候,激烈的海上搏斗,便如同地球上19世纪的蒸汽捕鲸船追猎巨鲸的场景,在未来的异星海洋上重现。
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是被大自然的力量经过漫长的时间,塑造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模样。而在两部《阿凡达》电影用大约6个小时勾勒出来的幻想世界里,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演化的力量。在影片中,绝大多数动物的头上,都有两个可以进行神经对接的“接口”;而且,很多陆地动物的呼吸孔,都出现在动物的胸部。这或许可以说明,在潘多拉星上的远古时代,重铠马、锤头雷兽、斯塔姆兽、伊卡兰和魅影等很多差别巨大的动物,曾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后代被大自然塑造成了不同的样貌,只有神经接口的数量和呼吸孔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但就像地球上的鲸类会让鼻孔移到头顶,以便换气时只需让头顶露出水面,潘多拉星上适应海洋生活的图鲲,也发生了类似的演化。当男主角的儿子意外地被一头流浪的图鲲所拯救,他以为自己被送上了海边的礁石,定睛一看才发现自己正身处于图鲲的呼吸孔旁边。这个有趣的细节,成了他与这头图鲲建立友谊与羁绊的起点。
▲图鲲(右图)是潘多拉海洋中的巨无霸,它的形象以座头鲸为原型,尾鳍又有些像海豹的脚拥有“一对半”手臂的潘多拉狐猴,则暗示了纳威人的起源。不同于潘多拉星上的大多数陆地动物,纳威人只有一个神经接口,使用脸上的鼻子来呼吸,而且像人类一样只有双臂,每只手上则只有4个手指。他们为何拥有这种看上去“特立独行”的样貌,或许可以从潘多拉狐猴身上找到答案。这种和纳威人有几分相似的小动物,也只有一个神经接口,而且呼吸孔变成了面部中央的鼻子;它们的小臂分成两个“枝杈”,大臂则像人类和纳威人一样,已经“合二为一”。也许,在潘多拉星的远古时期,潘多拉狐猴与纳威人曾经有过一个共同的祖先。为了适应丛林中攀援树木的生活,它们的呼吸孔从胸部逐渐挪到了头部,原本的两对手臂也发生了变异,合并成更为有力的大臂,来带动两个不失灵活的小臂,在丛林里迅速行动。而后,在某个特别的时间点,潘多拉狐猴与纳威人又分道扬镳,就像地球上的人类与黑猩猩“人猿揖别”一般。
《阿凡达》精心构建的幻想世界,如同现实生活中生物圈的投影。它不仅带给我们一种奇观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地球生命演化的历程。人类能够成为智慧生命,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顶端,只是漫长演化历程中的偶然事件。如果让地球的历史从头来过,智慧是否会出现在海洋当中?人类是否会和其他的智慧生命分享地球?两部《阿凡达》电影中瑰丽的想象背后,其实蕴含着引人深思的话题。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北京科技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