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自然》发表室温超导论文引爆物理界!超导应用的春天真的快来了吗?
探寻适用于民用市场的超导材料,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从能承载大量电能却几乎不产生额外能耗的超导发电机、超导直流输电线,再到信号覆盖更广、抗干扰力更强的信号通讯基站……一步步的探索中,超导技术正在等待下一个春天。
在回答“什么是室温超导”这个问题前,首先需要先说说“超导体”这一概念。
超导(superconductivity)是材料在低于一定温度时电阻变为0的现象。超导体,顾名思义就是超能导电的物体。众所周知,根据导电性能的不同,物质大致可以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像铁、铝这样的金属物质就是导体,电流电阻小,其中存在着大量可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这些电子能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行走",形成明显的电流。正因如此,导体才容易导电;相反,像橡胶、塑料这样的绝缘体,其电阻极大,带电粒子因为被"困"在了原子周围不能"自由移动",因而不容易导电。至于像硅、锗、砷化镓这样的半导体,则是性能介于前二者之间的物质。按照焦耳定律,就算导体的导电性能再好,有电阻就会产生焦耳热,就会造成能量的额外消耗。想要电流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能量损耗,从理论上讲,就得电阻为0,而超导体就是这么理想的一种材料。在一定温度下,它的电阻能变为0,传输电流时的损耗也就是0,不仅不会发热而且电线两端都不需要电压。除了0电阻0损耗,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特性也让人心动。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在超导体正下方放置一个磁体,当磁体产生磁场,超导体会因为内部对磁场的绝对排斥,进而产生相反的磁场,并因此与磁体互相排斥。如果这种排斥力和超导体的重力能达到平衡,那么,超导体就能悬浮起来。换而言之,如果真有一种可以被大范围商用的超导材料,这将是一场波及多个领域的重大变革。
被“卡住”的温度然而,之所以说超导体是理想材料,说明它真的很难找。截至目前,超导体的应用还主要停留在粒子加速器、超导量子干涉仪等特定的实验场景中,而限制其大范围商用的主要原因就是温度。
在物理学中,一种超导材料进入超导状态的温度被称为超导临界温度。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金属汞在4.2K以下电阻会突然消失,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的超导现象。此后百余年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各类超导材料,如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甚至有机化合物等。然而科学家在欣喜之余却发现,想要保持这些材料超导性质的临界温度普遍都很苛刻,基本都在50K(约-220℃)以下,如果没有液氮或者液氦几乎难以实现。正因如此,高压就成了提高超导临界温度的主要途径。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材料要在零下几百摄氏度的温度下,或是100GPa以上的极端高压下才能正常工作,那么将这种技术大范围地应用于市场,它的可能性有多大——要知道,地球中心的压强也就只有370GPa而已!要么依靠极端的制冷条件,要么依靠可怕的高压手段,难道就没有哪种材料,在室温条件(300K,约27°C)下就能保持超导性质?寻找室温超导体的道路无疑是漫长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们一直认为,超导转变温度不可能超过30K。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启了人类高温超导材料的探索之路。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不仅是首个转变温度超越液氮沸点的超导体(液氮沸点为77K,约-196℃,高于液氮沸点的转变温度为超导体的商业应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而且人们普遍认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超越了传统的电-声子BCS理论的描述范围,这为探索性能更加优越的超导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2015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发现,氢硫化合物在150GPa的条件下,在-70°C左右的温度就出现超导现象。四年后,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十氢化镧在高压条件下进入超导状态只需-23°C……毫无疑问,在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新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在不断被刷新,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摆脱超高压这种缺乏实践应用场景的前提。一时间,人类对室温超导的研究似乎进入了瓶颈。▲267Gpa的高压相当于标准大气压的200多万倍,在地球上4500公里的深度才可能达到这样的压力环境,而地球的平均半径仅6371公里。(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人们的兴奋还没有持续多久,业界的怀疑就纷至沓来,众多学术界大佬纷纷对数据提出了质疑:“根据以往既有的理论,近年来已经有实验把超导临界温度做到非常逼近室温,甚至比室温高很多的也有,只是没有被广泛关注和正式发表而已。”有实验物理学家表示,Ranga Dias“论文数据过于漂亮了,超导零电阻的转变非常陡峭,相关结果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更有理论物理学家直言,其研究的 “数据结果有悖基本物理”。最后,在巨大的争议中,尽管遭到了Ranga Dias等9位作者的坚决反对,《自然》杂志还是于2022年9月做出了对该论文撤稿的决定。
常温常压的超导材料还有多远?此次,Ranga Dias团队的研究如果能够被认证,它对室温超导研究的意义将是里程碑式的。虽然1GPa这个气压依然很高,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倍,但是跟以往实现常温超导的气压相比,已大幅减少。
然而受此前“撤稿风波”影响,期刊表示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同时此次Dias的论文公布了很多实验数据和视频,这些实验条件并不难被重复,“结果很快就能见分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力玲表示,人们期待这件事情能够被其它更多的实验研究组所验证,但研究结果需要推敲。“值得注意的是,Dias报告中给出的样品照片的颜色为蓝色,与我们通常看到的超导体具有的黑色和褐色等完全不同。如果其颜色是样品的本色,说明即使将来其它研究组可以从实验上证实其超导电性,这种超导体也不应该是我们以前所知道的超导体”,她说。“北京科技报”视频号上线啦!
我们在等你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北京科技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