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磁场”释放巨大创新力
“人才磁场”释放巨大创新力
——南京邮电大学引进高端人才促特色兴校纪实
砥砺奋进的五年·教育新实践
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邀请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柯教授加盟。经过与校方两三次交谈,吴柯“感觉很愉快”,来到南邮不久,他组建的团队就获评2014年江苏省“双创团队”,团队成员参与的“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项目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吴柯只是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所引进众多高端人才中的一位代表。该校相继会聚了70多位包括国内外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杰青”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加盟不仅为南邮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和学科上的空白,也支撑了学校“从传统通信特色到大信息特色”的办学定位转变,使学校走出了一条引进高端人才、突破发展瓶颈的特色兴校之路,在国内外形成了“人才磁场”。
“诺奖大师效应”推动人才集聚
今年5月22日,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出国一回来就立即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主持的“Peter研究中心”现场调研和办公,了解中心的科研进展情况,与在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商量统一规划科研用房、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等事宜。这些举动让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深受感动。
彼得·格林贝格尔2012年10月加盟南邮,该校因此成为江苏首所引进诺奖得主的省属高校。“短短几年内,南邮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平台,我和王永进教授在光电子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已经入选了国家‘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创新引智基地。工作的良好进展使我更愿意留在这里。”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说。在南邮期间,他和该校王永进教授组建的创新团队基于硅基氮化镓材料,发现了量子阱二极管器件发光探测共存的物理现象,首次制成了同质集成光通信芯片,解决了发射、传输、调制和接收器件单片集成的世界性难题,并验证了同频同时全双工光通信。这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使得南邮的相关学科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信息学科的建设尤其需要高层次人才。南邮要集中全校的力量,学科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搭配、引进什么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科研积累和国际影响,为学校凝练科研方向,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做出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若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说。
早在2008年,南邮启动了高端人才强校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挂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科研经费、场地、人员等问题,方便高层次人才“拎包入住”。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邮自动化学院院长岳东2012年被引进到学校,仅2016年他带领的团队就发表高水平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论文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学校对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采取人才年薪制等‘特区政策’,团队得以迅速发展。我以前就是带几个学生,现在建立了20多人的团队,还与南瑞集团共建江苏省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控制工程实验室。现在我的舞台更大了。”岳东说。
近年来,包括世界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的奠基者约瑟夫·米托拉教授,IEEE ComSoc前主席、韩国两院院士Byeong Gi Lee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Sari,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李海波在内的一批世界知名学者相继加盟,使南邮在国内外形成了“诺奖磁场”,先后吸引了各类优秀人才600多人加盟。
勇立“大信息”前沿制高点
2008年,南邮提出了走“大信息”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近10年探索下来,这条路越走越宽、成果丰硕。
“所谓‘大信息’,一是指信息技术渗透所有学科专业,二是指要在某些领域起引领、革命的作用。”杨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解释“大信息”的内涵。他介绍,南邮的特色兴校之路就是彰显“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努力建成“在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以“信息、电子为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和光电、材料为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为支撑,与“大信息”特色共同构成“一体两翼”的架构。
2009年,国家提出“感知中国”战略构想。南邮迅速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先机。当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学院、物联网研究院,2010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大学科技园,该科技园2014年升格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以这些平台为基础,南邮目前承担了江苏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慧节能环保项目”,实现了对全省生态环境指标体系12个方面278项指标的监测,对超过200万个感知节点进行实时信息感知、智慧化监管,被环保部推荐在全国推广使用。
抢占前沿制高点,首先要靠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涛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获得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杰出青年教授奖,在数据挖掘方面有着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来到南邮后,李涛担任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他选择了“大数据挖掘在网络运维中的应用”这一侧重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前沿研究方向,让南邮在国内这一行业领域抢占了话语权。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盛宇波是一名年轻学者,他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量子存储器的量子安全通信,进一步证明了量子存储器在通信领域的巨大潜力。
以人才为支撑,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不仅是“物联网”,学校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排名世界前1%,其中化学和材料科学学科ESI排名接近全球前5‰。省级以上优势和重点序列学科以及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覆盖和辐射了“大信息”学科链条“材料、器件、系统、网络、应用”5个环节。
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并轨发展”
近年来,以大师和领军人才为核心,南邮构建了20多个高端创新团队。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陈国良院士、有机光电子学家黄维院士、著名量子信息学家郭光灿院士、通信网络领域专家尹浩院士等大师都成为南邮创新团队的核心人物。
为了让学校各级各类人才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真正实现人才的“核聚变”效应,近年来南邮实施了高水平师资补充工程、教师队伍优化提升工程、创新团队培育工程等,确保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逐步“并轨发展”。学校实施面向在职在岗教师设立的人才培养专项计划“1311人才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不同层次人才和10个创新团队进行厚植深培。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邮副校长汪联辉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从国外作为高端人才引进之后,他担任了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在相关学科领域凝聚起一支强大的创新团队,并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汪联辉说,材料院的“3+1”绩效考核是全校最严格的,3年内没有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没有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一区期刊发表论文,考评要么转岗,要么申请一年缓冲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院“十二五”期间获得了8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2014年,而立之年的邹玉龙作为高层次人才全职加盟南邮,年初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同时获得学校“1311人才计划”支持,年中获评教授,年底摘得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自2001年设奖迄今,仅两位中国大陆学者获奖)。如今已成长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周亮,2011年从法国回母校工作,入选学校首批“鼎山学者”,一年后,他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并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而80后教授赖文勇于2007年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南邮工作,2012年至今在学校人才计划的支持下一路成长,已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十二五”期间,南邮在人才工作方面投入经费近3亿元,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带来高水平科研成果:2011年成为全球第一批国际电信联盟5所学术成员大学之一;2014年位列《自然》增刊“中国顶级研究机构”第80位;2016年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水平排行榜”中国高校第91名,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75位,《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第61名;2017年跻身中国大学顶尖科研成果排行榜第59名。(本报记者 赵建春 缪志聪 通讯员 徐雷 张前)
NJUPT 南邮人都在看的新闻
<我们不做新闻搬运工,我们只在乎你所关注>
监制 / 校党委宣传部、信息中心
本报记者 / 赵建春 缪志聪 通讯员 徐雷 张前
编辑 / 郭津彤
投稿邮箱 / rmtc@njup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