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号外 | 马伯庸来南邮谈与苏轼一起读历史

融媒体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5-25



该用什么样的词去定义一个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该用什么样的词去定义一个人?

他,是一个微博拥有393万粉丝的大V;他,是被誉为“文字鬼才”的80后作家;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但或许,王小波说的“有趣”便是他这种人。活的明白,活的好玩。

他,就是马伯庸。






  ◆  




如果你去翻阅马伯庸的微博、知乎等账号,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十分乐于分享生活的“马亲王”。马伯庸曾经说“创作是一件很热闹的事,这是一个跟大家交流分享的过程,并不是说一定要一个人特别苦逼、孤独地创作,全世界只有自己跟自己。”其实,无论是从作品还是社交平台都不难看到,这位作家是在与读者交朋友而非吸粉。

这次,马伯庸来到了南邮,讲座上“马”不停蹄、十分“亲王”, 5月11日下午,这场讲座到底是怎样和同学们交朋友的,快来了解下吧!


“与苏轼一起读历史”主题演讲


谈到历史,想必很多人脑袋都要大一圈了。“马亲王”这次来南邮,带给大家一种新的读史方法。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告诉你关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的那些事儿,确定不来看看?

“很多人读不进去历史是可以理解的,一代文豪苏轼回忆起他从前读《春秋》的事情也害怕,更何况我们这些资质不够的平凡人呢?”一开始,马伯庸便用苏轼“儋州夜梦”的例子让大家放平心态的去读史书。

马伯庸十分推崇苏轼的“八面受敌”法,何为“八面”呢?这形容的是书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八面受敌”读书法,可以理解为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专攻研读。马伯庸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读《史记》中鸿门宴这一章,就可以从史实、地理、礼制、器物等四个方面去进行专项研读。例如,从“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段话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一直重视的礼仪制度,连主客座次都是有讲究的。

马伯庸认为每一次阅读,都要带着目的性,而且只专注于一个层面,这样去读史,才能读精,才能读出历史的立体感和厚重感,也自然能够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效果。

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脑洞大开” 与马伯庸进行了一个个精彩的问题探讨。



Q:我以前想成为一个导演,现在想成为编剧,您有什么建议吗?


A:想成为编剧,要会写。坚持写东西,总会有进步,就是所谓的“勤能补拙”,比如我开始写作以来,都会坚持尽量每天去写一些东西,这些是可以体现在你的作品之中的。检验自己文字功底最好的方法是将自己写的文字大声的朗读出来,如果你能够流畅的将它读到底,就说明是可以的。



Q:您怎样看待“闲书”?能给我们推荐一本书吗?


A : “闲书”也是需要读的,比如我从小也很喜欢看金庸的书。我最推荐的是徐兴业的《金瓯缺》,讲的是十二世纪初宋、辽、金之间长达数年的民族战争,体现了一种“侠之大义,为国为民”的精神。



Q:我发现您的很多作品都是从一个脑洞开始的,我平时也有很多的小脑洞,那怎么样能把脑洞串成故事呢? 


A: 有脑洞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有无数个脑洞,但是写成故事首先要确立主旨和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色,全文围绕这个性格特色展开,丰富性格,设计相关高潮情节。



Q: 我发现您最近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会有一些类似童话风的存在,这和您的孩子有关系吗?


A:是的,我的孩子最近每天晚上都要求我给他讲故事,而且要求比较高,命题、现编、不可以重复,所以这种“斯巴达”式的脑洞训练也带给了我一些灵感。 



Q : 怎么样在平时生活中较好的使用文言文呢?

A:分清场合最重要,比如辞职的时候,就要写一份严肃的辞职信。并且要真的学得好再去用文言文,否则会弄巧成拙,我也是花了很多年才发现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不够的。



  马伯庸与南邮同学们进行了合影留念。


  ◆ 


书中的马伯庸像一个魔术师一般,将历史和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而现实中的马伯庸更像是一个朋友,将他的脑洞创意和知识经验分享给所有聆听者。他的“有趣”,并非特意,而藏在每句话中。这次的讲座,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马伯庸,在自己前行的同时,也在为读者注入更加新鲜的历史血液。

NJUPT 南邮人都在看的新闻

<我们不做新闻搬运工,我们只在乎你所关注>

监制 / 校党委宣传部、信息中心

文案/刘涛  刘丽

图片/刘涛

编辑 /  华凌宵

投稿信箱:rmtc@njupt.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