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邮子 | 又要开赛了,听听捧回“挑战杯”特等奖的他们怎么说!

融媒体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3-13

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王琴教授指导的《高性能量子数字签名系统》斩获南邮“挑战杯”竞赛第一个特等奖,南邮获奖数量和获奖总分也创南邮“挑战杯”参赛历史新高,位列全国第13位,并首次捧得“优胜杯”。

一转眼,学校又在为新一届的挑战杯大赛做准备了,很多柚子们可能跃跃欲试,准备参赛。那么,不妨先来看看小邮去年采访的挑战杯特等奖团队,看看他们有哪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吧!

刘靖阳代表团队上台领取“挑战杯“国赛特等奖

校团委书记李晓华代表南邮上台领奖

从左往右:刘晨曦 张昊 刘靖阳 庞志广 吴文哲 高江 丁华建厚积:故事的开始

南邮团队通过一套高性能量子签名系统斩获了挑战杯特等奖。量子签名系统是指:在信息领域的签名技术,以密钥(量子态的编码)作为签名保证文件、信息不被攻破、篡改。以量子态的编码作为密钥与传统的密钥相比保密性能更高,被攻破的可能性更小。因此,该量子签名系统能够为政府、国企等的高机密信息提供保密性能更高的系统。在该团队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后便有相关企业上门接洽,表达了对此项技术的浓厚兴趣。队长张昊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该项目:“我们团队用量子数字签名技术替代了现有的数字签名技术,从传输距离、签名速率和签名效率三方面体现了量子签名系统的性能。” 该项目的研发相当于为这个技术在更多其他相关场景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参考。

这个项目属于硕士A类,是目前挑战杯投入最高的一个类别。在准备过程中,队员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队员们在已有深厚的科研基础上,自学掌握了电子设计方面的知识。队员们谈及团队时,笑称“我们是高颜值的团队”。他们从最初院内选拔的四名队员(发起人兼队长:张昊、“综合事务联络人”:刘靖阳、两名编程技术人员:高江与庞志广)到省赛时因为需要更多的创新技术以及参赛团队队员人数可以增加到八名便增加了四名队员(刘晨曦、吴文哲、丁华建、汪小润)。人数的增多并未使队伍松散,相反他们格外团结,氛围融洽。

当这支队伍的信心是在比赛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他们坦言道,他们的获奖期待从最初的一等奖到经历几场赛事之后提高到了特等奖。但是比赛总会有压力,队员们说有部分来源于老师分配的繁重任务,不过他们会自己全部担下。当谈到如何平衡学习与比赛时,刘靖阳说道“到目前为止都在努力平衡”。队员们也跟笔者分享了排解压力的秘诀,“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事情”。

绽放:成功是无数次重复

这份沉甸甸的奖项背后的比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在比赛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中存在过各方意见上的不统一,“学术思维”(偏向专业性)与“竞赛思维”(偏向通俗易懂性)这两种思维难以平衡,最终通过团队的沟通打磨找到了一个恰当的思维平衡点。以及到后来国赛第一天封闭展示环节时,刘靖阳向评委介绍时稍微卡壳了,在PPT答辩环节也没有发挥出最好的状态,这是他最深的遗憾。“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但其实当时的我特别担心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队伍的整体成绩。”

荣誉的背后也少不了队员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生活、工作作息时间上,队员们会严格遵守指导老师(王琴老师)的要求,每周的周一至周六,早上九点队员们都会准时地到达教研室开启充实的一天。可见队员们对自身的高要求是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自身的坚持也是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刘靖阳举了一个有趣例子:“一路走来确实很辛苦,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放弃,我最先对不起的就是一根根离开我的小黑。小黑是谁?因为担心头发日渐稀少,所以我给它们都取了名字。”大概他们坚持下去、奋斗到底也是为了不辜负牺牲的“小黑”们吧!

队友的存在是温暖的同义词。国赛前一个星期,为了呈现出更好的作品,刘靖阳和队友一起熬夜,熬夜改稿子的刘靖阳每改一句话,都让熬夜做实验的队友丁华建帮忙看一眼,电话两头连接了爱与感动。

队长张昊则跟笔者分享了他们“惊心动魄”的一次经历。第二天展示时,“本以为我们的作品将会在比赛中第一个向评委展示,评委却迟迟没来”。张昊的心便一直悬着,一听到有动静就提醒队友们,大家心里都有一根弦紧绷着。这样反反复复经过了几次,评委终于到了,但评委们的考察方式却与我们提前模拟练习的大相径庭。好在大家应变能力强,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展示。队员们也补充道:“领导能力过人的队长张昊,也是这支队伍获胜的关键。”而队长张昊谦虚地说:“我们能获得特等奖,是整个团队追求卓越、厚积薄发的结果 !”

比赛的过程就是参赛作品不断打磨的过程,也是队员们合作精神、个人的发展、理念思想不断打磨的过程。

除了这支队伍自身的能力,外界的帮助与鼓励也是促使这支队伍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李晓华书记和乔祖琴老师是两位有着十年挑战杯经验的前辈,大赛的成果也离不开她们为大赛做的幕后工作,更有她们亲力亲为指导队员进行PPT的修改,大赛PPT前后修改多到60多次。舞台上的优秀参赛团队离不开尽职尽责的幕后团队。队员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一直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学校以及学校领导、老师的感谢。“参赛过程中校长、院长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意见和经费上的支持,导师、校团委的老师们也都提供了耐心的指导。对此我们十分感激”。

南邮“挑战杯“国赛参赛人员合照
丰收:是结束也是开始

经历这次比赛之后,每一位成员都收获颇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与付出成正比。比赛过程中,这个团队前后一共发表的八篇SCI论文也是夜以继日的专研所获得的回报。刘靖阳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学会去打破思维定式。” 在比赛期间,刘靖阳曾在修改比赛演讲稿时遇见过瓶颈,后来最终发现问题在于自己大量运用倒装句的固有习惯,在改变这一习惯之后,演讲稿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除此之外,他们最大的收获还有实践能力的提升,一项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真正的应用需要不断反复的实践。在备赛过程中,他们尝试着去思考、衡量理论与运用之间存在的距离。也正是因为挑战杯,他们学会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而在庞志广看来他,在这个团队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团队合作,虽然在写代码上他承担的是辅助性任务,但他并未因此感到不乐意不平衡:“个人利益应该放在集体利益后面。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要清楚,做事不能太功利。总之就是我们这个团队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还是团结互助互相配合好。”

当说到比赛后的他们有哪些变化时,庞志广幽默地表示获奖使人“膨胀”,但其实在给自己放了两天假之后,庞志广还是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校正了自己的定位,自己该完成的实验、工作汇报一样没落下。“挑战杯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后面还要经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接受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挑战。”

比赛在他们从颁奖台下来的那一刻就正式结束了,但是“个人能力的升华、信心的增强、定式思维的打破、团队意识的提升、办事效率的提高…“这些收获带给他们人生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他们整装待发,带着当初比赛中的那股拼劲继续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

通信与信息工程参赛师生合影
浇灌:指导老师的陪伴

第一次带队参赛的王琴老师,在谈及这支团队时骄傲不已:“这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充满激情与希望”。

带队比赛期间,负责介绍作品的队员心理压力过大,一直无法确定介绍思路。王琴老师、校团委老师和队员,连续两个晚上讨论到半夜,才最终确定作品思路。令王琴老师印象深刻的不止这一件事情。在现场答辩前一天,通信学院程崇虎院长亲自给参赛团队加油助阵,并主动扮演起评委的角色,模拟比赛现场,为团队出谋划策。这些都让作为指导老师的她充满能量。

谈及获奖因素,她非常欣慰:“得益于队员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校团委、学院领导的鼓励、监督与引导。

王琴老师对队员们有着较高的期待,在专业上她严格要求学生的作息时间、严谨治学,在生活里她又扮演着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的角色,也会偶尔组织团队同门聚餐拉进团队队员之间的距离。

 “我希望我们的参赛队员能够从参加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由内而外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仅仅满足于个人眼前的荣辱得失,更应志存高远,为实现伟大的强国复兴梦而奋斗!”

经验心得

1.在做PPT时,以及学术报告时要学会兼顾感性思维(通俗易懂性)与理想思维(科学严谨性)。

2.队员间相互配合,找准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团队不仅需要各自努力更需要齐头并进。

3.学会安抚队友情绪,适时给予鼓励。一个相互照顾的团队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团队会迸发出更大潜力。

4.行难事必有所得,“只找简单的活做”无法提升自我。

5.学会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大赛展示PPT

成功是无数次的重复

厚积才能绽放

漫天银河闪耀

他们,是最璀璨的星

文案 | 唐甜 陈悦盈

采访 | 唐甜 陈悦盈 唐雨薇 胡艺驰

图片 | 刘浦浦 朱焱雷 单佳怡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袁于繁星 张可馨

“邮青春,邮梦想”,点亮“在看”,为梦想加邮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