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深经理到扶贫第一书记,他都经历了啥?
1
青春记忆
杨铎是南邮第一届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学生。虽然毕业离校已有三十一年,但在南邮的珍贵记忆,他永生难忘。
“我们当时在三牌楼,校园非常精致,印象最深刻的是图书馆,当时那是我心目中南京最漂亮的一座建筑。环境和生活条件在那个年代来讲非常不错,打菜时学校还有补贴。老师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尽心、悉心教导我们,给我们开拓思路,这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时的系主任居悌老师为了培养这第一届学生,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亲自翻译手写教材。学院教师们的这种敬业精神,给杨铎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踏入社会后,他们也延续着这种朴素敬业、严谨勤勉的工作作风。
除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三十年前的课余活动也十分丰富。杨铎在南邮编辑部工作了三年的时间,参与了《南邮青年》期刊的编撰,留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南邮墨迹。杨铎说,那时候的期刊都是手工油印的,负责美工设计的同学把全校征集的稿件一个一个字地用蜡笔画下来,再由负责编辑的同学一起审核,杨铎当时就负责编辑以及将成品拿到山西路进行油印,全校分发。“礼堂旁边有一个广播站录音室,旁边就是一个编辑室,我们就聚在两间房间里一起录音、做稿。那时候虽然做法简单,很多工作完全靠手工去完成,但那是非常值得怀念的一段经历。”
杨铎还参与了一些协会,比如吉他协会、武术协会;周日时,也会参与与南京其他高校的联谊活动。“南京的很多高校,如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南大、师范大学、审计学院、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等等,会经常搞一些联谊活动,最后都成了联谊单位。大家会一起讨论如何运营校刊期刊,如何开展学生会工作等内容,同时也会开展学术氛围浓厚的讲座,或是举办校际间的体育赛事、文艺表演。”这些联谊活动丰富杨铎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帮助他积累了很多社交经验,对他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2
职场经历
1999年电信改制,杨铎被分配到了新疆移动公司。从网络部的副总,信息办总经理,到集成公司的总经理,安保部的总经理,工作内容都与大学时学的IT知识有关。本科期间积累到的很多关于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杨铎工作的三十多年里频繁使用,可以说,大学的学习为他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在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由于技术的进步,芯片的进步,不管现在是第四代通信也罢,第五代也罢,当时的模型和结构仍然在使用。”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2009年杨铎选择重回南邮,进行了三年工程硕士的深造。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学习,才能在实用知识快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与时俱进。
新疆地广人稀,实现信号全覆盖并定期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环境比较恶劣,工作的进行更是难上加难。但凭借着老一辈的开拓和新一代的坚持,交通干线、最偏远的村落、山区乃至戈壁滩,新疆的信号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谈及工作中感触最深刻的事情,杨铎提到了日常的重复。每个星期、每个月都要定期维护基站,而移动基站大部分都分布在山顶。下着大雪的冬季,大雪得有一米多厚,这个时候爬上山顶维修微波站,一段看上去仅有200米的路程就需要走将近一个小时。艰苦的工作环境让很多同事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而剩下的同事前赴后继,奋战在一线。
“我能够坚持下来这份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南邮留下来的老传统在支撑。五十年代,我们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靠人扛、手拉,把这些电线杆、线路一米一米铺设下来。而时至今日,南邮精神不仅体现在用现在的技术,更多体现在精神的传递,一步一步,一年一年,精神不渝。用一句话说就是不忘南邮人的初心。”
(左一为杨铎)
3
助力扶贫
2017年受政府指派,杨铎在深度贫困县叶城县依力克其乡阿亚克拉依喀村担任第一书记,指导和帮助村落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在我刚去叶城的时候有一个农户家里一贫如洗,房子里没有家具,没有粉刷,一片黑漆漆,家徒四壁,所以我们就想到要帮助他。我们组织了村里20岁上下的团员青年成立了志愿队,帮助这一类困难的家庭粉刷房屋,买简单的家具,打炉灶,把家园建设起来,更有“家”的感觉。后来我们又帮忙搭盖院墙,在园子里种上菜。这样原来没有厨房和水的旧房子,焕然一新,看着农户露出的笑容,我心里也特别满足。”
杨铎的日常工作从维稳,教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汉语,到入户走访,美化庭院,帮助贫困户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工作等,内容虽然繁琐,但所幸与三年前相比,整个村子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杨铎感受到了他工作的价值,心里非常感激和满足。
在杨铎眼里,正是南邮“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在心底激励着自己,他希望,如今的南邮青年们也能秉持着南邮70余年来的优良传统,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采访| 申王仪佳 刘辰
文案| 申王仪佳 刘辰
图片| 来自受访者
编辑| 魏博涵 刘怡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