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 一位九旬老人的家国情怀
2017年,年过九旬的蔡秉三老人坐在书桌前翻阅当年的日记,童年时期在日寇铁蹄下历经劫难,大学时期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解放后投身到祖国的邮电建设事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入南邮工作,致力于邮电经济与邮电企业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往事一幕幕,跌宕起伏,难以忘怀,蔡秉三老人决定用笔忠实地记录下他一生中几个转折点和时期,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种陶冶和乐趣。2019年,《九十春秋风尘掠影》一书定稿付梓,在第一部分“往事叙怀”的扉页上,他写到:——庆祝新中国诞生70周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台建团70周年。这本书记录了蔡秉三老人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一生……
2021年,小邮无意中看到《九十春秋风尘掠影》,辗转采访了蔡秉三老人,与读者一起分享蔡秉三老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先斩后奏” 投笔入军营
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蔡秉三就读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水利工程系,是40级的班长。学习之余,他密切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受到党领导下学生运动的影响,开始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如 “四一”示威游行,积极宣传揭穿国民党当局假和平的阴谋。这一年不平凡的大学生活为他后来响应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年,西南服务团筹备成立,蔡秉三也由此迎来人生一大重要抉择。1949年6月26日,蔡秉三参加南京军管会号召青年学生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动员大会,会后,他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深知参加西南服务团,就要放弃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远去异乡,迎接未来艰苦斗争的考验;而且对于曾经离散八年刚刚重聚的家庭,父母会同意吗?经过反复思考,他突破了“个人前途”等狭隘圈子,坚定了报名参军的决心,并决定暂时不告知家人,先去报名,先斩后奏,事后再和家里沟通。
7月10日下午3时参军报名截止前,他没有告知父母,独自去报名,并改名为“蔡军”。13日,《新华日报》公布了军管会批准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名单,组织考虑临时改名可能造成麻烦,仍用他的原名。他的家人当然看到了,据说父母都很生气:为什么这样的大事也不对家里讲?为什么连家也不回?后来,他专门写了一封信,请在学生会一起工作的一位同学带到他家中向他父母做工作,解释他报名参军的想法,事先未和家里讲是怕父母不同意。后来,这位同学回来说他父母表示“完全同意”,但要求儿子马上回家,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此后,蔡父蔡母不断给予支持鼓励,还帮助准备行装,蔡秉三的两个弟弟也在其影响下都先后参加了解放军(二弟参加海军潜艇部队,三弟参加空军通讯部队),有人戏称兄弟三人分别参加了海陆空三军。蔡秉三父母与蔡秉三一家
颠沛流离 漫漫求学路
蔡秉三的父亲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南京大学前身)第一届体育专修科,后在中央大学体育系任教;母亲毕业于家乡师范学校。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蔡秉三从小励志好好读书,但世事难料,蔡秉三的学生时代正值抗战时期,日寇的魔爪伸向了他的家乡,不仅使蔡家生活每况愈下,也阻碍了他的求学之路。南京沦陷前,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重庆,蔡父奉命离乡赴重庆中大任教。此后,蔡母担起了全家生活和抚养子女的重任。从1932年起,蔡家已无经济来源,房屋被日军烧毁拆坏,为躲避日寇侵扰,不得不离家投亲靠友,多次转学。从1943年起,因经济困难,姐弟辍学长达一年半之久,蔡母不甘心全家生活困难、子女失学的情况,发誓要使孩子们继续读书。因此,蔡母一家五口两次从家乡出发,经上海、杭州逃难赴内地,设法联系蔡父。当时杭州已被日军占领,全家冒险偷越钱塘江到达江西,与蔡父取得联系,被迫暂时在江西停驻,沿途之艰险不言而喻。
1946年抗战胜利后,蔡父随中央大学迁返南京,蔡母也带着孩子从江西回到南京,蔡秉三一家在战乱中经过八年的离散,终于再次重聚。蔡老义正辞严地说:“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深感祖国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已经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使我们立下了爱国救国,振兴中华的志愿!”
圆梦大学 青春献西南
回到南京后,蔡秉三转学到原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现南师大附中)读高三,经过一年的努力后顺利毕业。第一次高考未考取理想的大学,他就去家附近的中央大学旁听,自主学习。第二次高考,他同时被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当时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最后选择就读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
回到南京后,蔡秉三转学到原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现南师大附中)读高三,经过一年的努力后顺利毕业。第一次高考未考取理想的大学,他就去家附近的中央大学旁听,自主学习。第二年高考,他同时被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当时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最后选择就读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央大学实行军事管制,改名为南京大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挑动内战,贪污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广大师生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完全丧失信心,领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蔡老双目放光,激动地说道:“党发出了解放大西南,动员知识青年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号召,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有的班级全体报名,不少同学是瞒着家里报名的!”
时代呼唤 人生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是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后,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二野奉命解放大西南的形势下,根据中央决定组建的一支协同执行战争勤务、宣传教育和动员群众支援解放军参加接管工作,帮助新解放区当局扫清残余反动势力,帮助废除旧反动制度,建立新民主制度,参加建设新中国工作的地方工作干部队伍。南京建立的第二团为云南支队,由宋任穷亲自率领奔赴云南。
参加西南服务团是蔡秉三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抉择,蔡老说他永远记得那一天。1949年7月17日,他到西南服务团报到,地点位于中大附中(现察哈尔路南师大附中),经78天的集中学习后部队于10月3日从南京出发,向云南进军。155天的行军跨越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云南七省,于1950年3月6日到达目的地昆明。全程行军7000余里,其中步行3000余里,邓小平同志将其称之为“小长征”。同日,蔡秉三被分配到云南电信部门参加军事接管工作。西南服务团部分同志合影
从南京参加西南服务团到昆明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蔡老总结说:在这一段时间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启蒙教育,许多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邓小平、刘伯承、宋任穷、张际春等亲自为我们授课。他们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顶着烈日,在临时搭成的讲台上脱稿讲课,挥汗如雨,往往一讲就是半天、几个半天,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使我们深受感动,得益良多,成为终生的记忆。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论老实》报告中言传身教,要求我们做到对党老实,对人民群众老实,老老实实说话,老老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学习。他苦口婆心的教导成为我们终身的座右铭。
在这一段时间里,奠定了改造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我们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生长在革命战争的烽火里,比较容易拥护和参加革命。在这次学习和行军中通过与工农干部接触,通过联系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最贫穷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为进一步改造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段时间里,经受了艰苦行军生活的锻炼和考验。从南京出发,开始挤在火车的闷罐车里、敞篷车上;徒步行军首先要学会走路,要背行李、米袋和枪支,从每天徒步行军二、三十里到七、八十里,直到一百多里。我在行军中是大队的民运干事,要和炊事班一起劳动,为部队打前站,收容掉队的战友,检查、执行群众纪律,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宣传队的同志要到山头上险要地段做宣传鼓动工作,鼓舞士气;在宿营地要教唱革命歌曲,编演短剧,活跃行军生活。这样的行军生活增强了体质,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蔡秉三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学习行军阶段的收获,从报名参军到昆明参加军事接管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在人生历程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却是他人生道路中最有意义、最为闪亮、最难以忘怀的时刻。云南军管工作基本完成后,组织分配蔡秉三到邮电部门从事通信工作。他在云南31年,主要从事通信建设和经济管理工作,参与了云南解放初期的通信恢复、建设和多项重点工程的规划实施,如:初创设计室,筹建组织省际、省内的通信网络,深入滇藏通信建设工地,改造滇西干线,重点组织和建设抗美援越通信等。蔡秉三服从组织安排,老老实实工作,和广大职工打成一片,深入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基层调查研究。工作兢兢业业的他将青春献给了七彩云南。
蔡秉三父母年老,身边无子女照顾,蔡秉三的父亲曾多次向组织申请,希望调一个儿子回家乡工作,但云南方面都因工作需要和其他原因未能同意。后部、省级领导根据(公安部、邮电部、铁道部)三系统干部调动的规定,同意他到南京邮电学院工作。南邮原党委书记秦华礼曾任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是他的老上级。秦老和他在邮电部门一起工作多年,互相比较了解,委派他任南邮管理专业筹备组副主任,筹备南邮管理专业。
南邮管理工程系建系20周年发言
南邮本是工程单科的学校,筹备管理专业,是学校迈向综合性院校的重要一步。他初到南邮从事教学工作可谓是是“半路出家”,业务不熟,人地生疏,筹建工作困难重重。但他长期在通信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对邮电企业具有深厚的感情,心怀热忱,发誓要办好管理专业,做出一番成绩。起初,筹备组只配有专职干部三人,没有一个专业教师,没有一本专业教材,一切必须从零开始。筹备组首先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大专院校进行调查,了解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同时建立图书资料室收集有关的图书、资料、教材。学院也从校内外调集了少量的专业教师,逐步形成了一个管理专业的教学队伍。万事开头难,经研究,筹备工作决定从举办干部专修科和参与全国厂长(经理)统考培训入手,在培训中锻炼提高教师队伍。蔡秉三在统考培训教学中被江苏省授予“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管理专业的筹备工作有序开展起来。在邮电部、学院的支持与领导下,在筹备组全体同志的努力下,南邮于1983年招收第一届干部专修科学生;198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班学生;1998年招收第一届管理科学工程硕士生。2005年,随着南邮更名南京邮电大学,学校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下半年,经济管理学院又分设为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蔡老情绪激昂地说道:“亲身经历并目睹南邮管理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内心深处感到无比欣慰!”
老骥伏枥 初心如磐蔡秉三1949年入团,1952年入党,69年党龄,是名副其实的老党员。离休后,蔡老仍秉持“一朝入党,终身为党”的精神,终身为人民邮电事业而努力工作。他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介绍企业的五脏六腑,运营架构,经营管理等知识;离休后,也一如既往地为校内、外地通信部门和企业干部授课。他积极参加邮电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交流,陆续在各种学术会议和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受到各方面的热议与关注,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邮电经济论文选集》和多种大型理论文转载。蔡老还结合亲身实践,从指导思想到具体业务安排上对管理学科的教学提了一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生产实习,使学生提高解决生产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把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放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3.要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教学中提倡校企结合、教学相长,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
闲暇时间,蔡老爱读报纸,看电视,耄耋之年仍注意关心国家大事,紧随时代发展脉搏,探索尖端领域。他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现在国家发展,管理发展,邮电与其他行业越来越密不可分,我期望南邮管理专业的前途远大,不断为国家输送更多通信管理人才!年轻学子要加油干,相信十年后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