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线”放飞“天问一号” | 火星上的“南邮”力量!
指导老师:周亮、李大鹏、井俊、赵海涛、洪涛、王小明、杨龙祥、程欣伟
主要团队成员:高赟、陈金权、陈志远、葛兴峰、朱天林、郭美言、钱一帆、周亮、李大鹏、井俊、赵海涛、洪涛、王小明、杨龙祥、程欣伟
2021年5月15日 “祝融号”火星车登陆成功!深空应答机作为关乎火星探测任务的核心部件之一
由南邮深空测控通信团队研发!
跟小邮一起来看看 什么样的团队
在火星探测的历史上
印证了南邮力量?突破!
南邮团队助力开创中国“火星时代”
“天问一号执行的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这也是我们这个项目的来源。”金奖项目“天问一号风筝线”的指导老师之一、南邮李大鹏教授坦言。由于火星距离地球最近5500万公里,最远超过4亿公里,相较而言月球距地约40万公里,因此火星探测任务的距离更远,通信环境更加恶劣。南邮深空测控通信团队历时多年,攻克了超微弱信号处理与测控模式多变难题,所研发的深空应答机成功保障了火星探测的测控通信任务,得到了项目总体方的好评与认可。团队也将继续服务于行星探测系列任务。同时,团队研发的核心技术还能在民用航天市场上有所作为。这响应了国家号召,将服务于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转化为社会服务,并且也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进行创新创业。
团队携手!
突破重重瓶颈拨云见日
对于团队的“核心中枢”高赟而言,作为博士生的他在科研方面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不仅学业上的部分精力要分到备赛上,且比赛培训地点远,路程上的奔波往返也让日常时间的分配更加紧张。其他的队员也是如此,为了平衡学业和科研都付出了相当的精力。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演讲和答辩上:在15分钟内如何获得评委的有效认可。在强化训练的6个月中,项目团队成员无数次挑灯夜战、推倒重来,对项目内容精雕细刻,对路演和答辩细节反复演练,最终为团队的努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特别感谢学院领导、老师们集中资源,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支持。也要感谢我们的队员,大家在过程中都很辛苦。毫无疑问我们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少一个‘部件’都不行。”在团队中,高赟主要负责PPT的主讲、路演以及答辩环节,陈金权主要负责PPT制作,陈志远负责日常的材料整理。团队中还有郭美言、葛兴峰、朱天林 、钱一帆等同学负责财务还有公司的经营方面的事务。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最终突破了种种生活中的不便、技术上的瓶颈,捧回了属于他们的金奖。
答辩现场
南邮,为每一个科研梦保驾护航
在采访中,“天问一号风筝线”团队的成员都不约而同感谢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学院徐雷书记的领导关心下,项目团队积极与知名校友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团队的项目打磨、答辩演练环节,赵海涛副院长也全程陪同进行。最终决赛阶段,学院周亮院长、实验中心主任桂冠教授与项目团队共同战斗,为团队加油助威。
近年来,南邮不断完善优化国-省-校-院四层次创新实践教育平台,构建“课程—模块—训练”分层递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紧贴行业发展,创建“基础训练、综合拓展、自主研创”三层次,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互通生态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一赛一院”制度以竞赛促创新,制定“三进三早”制度以科研强创新,制定“四步育苗”孵化制度以创业助创新;实施“一市一院一特色”“一企一技一平台”,推进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机制,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空间。团队主成员所在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依托信息通信领域优势学科资源,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充分展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学院领导、老师对科研项目的重视和帮助,都使我们受益良多。”“天问一号风筝线”团队成员如是说。对比赛,学长们这样说......
陈金权:科研,一方面需要埋头苦干的钻研,另一方面也需要适时的对外交流。要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目前的行业是怎么做。只有更好的了解整体行业的动态,才能更好的反哺自己的科研。
陈志远:做到时间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在参赛过程当中同样也要兼顾好自己基本的学业和成绩。同时在这个创业过程中,要尽量多的汲取相关经验。
高赟:我个人觉得有机会的话,这类比赛都推荐大家去尝试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可以结交更多好友,对自身的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经历的丰富也有助益。
用孜孜钻研为太空通信延伸四亿公里
用研究实绩向世界印证“南邮力量”南邮人,始终在路上!
采访 | 周晴川 陈 钰
文案 | 周晴川 黄琬婷
编辑 | 吕若瑶 陈 言
责编 | 饶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