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他们只为一件事!
有这样一支温暖的团队
他们深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把自己的青春谱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们做知识的传播者
他们做爱与希望的播种者
他们属于南京邮电大学
“邮青春 邮梦想”研究生支教团
下面请跟随小邮,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软件工程(与NIIT合作嵌入式培养)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队长
现服务于贵州省铜仁市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初级中学
精心打造“5”环节做扎根岗位的授业者
商钰玲以“教师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为着眼点,精心设计、仔细打磨。在“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每个环节,扎根岗位,深耕细作。面对孩子们无法适应教学方案的情况,商钰玲向当地教师请教,开始了积极转变:备课时降低难度以求课堂增效,把思路从“老师讲了多少”转换为“学生会了多少”。为了鼓励他们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她常常用学生个人结合生活造句,将抽象的知识化作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同时,她根据学生们的听写情况布置作业,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做到了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业的意义,将其当作巩固所学的利器而不是负担。面对同学们最“怕”的考试,商钰玲留心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用心书写跟踪式评语;制定“进步5分”的小目标,并给予奖励。随着教学“兵法”的不断更新,商钰玲和娃娃们配合得愈发默契,冬日里的第一缕阳光也照耀在了期中考试第一名的班级英语成绩上。
切换扮演“2”身份做传递温暖的知心人
学习上,她是严格的“Miss Shang”,马虎的小错误不能犯;生活上,她却是温柔的“商姐姐”,用爱心和耐心去温暖地呵护着每一个灵魂。当讲到晚安“Good night”这个短语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商钰玲在课上布置“作业”:“大家今晚睡觉前都和爸爸妈妈说一句‘Good night!’”没想到的是,课堂气氛从热烈转为落寞。班里过半的学生回答说:“他们都不在家”,“回家只有我自己”。她猛然意识到自己触碰了同学们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一瞬间的愣怔后,她温柔地说到:“既然这样,那请各位宝贝们今晚放学前都跟我说一句‘Good night’,好吗?”孩子们可爱的脸庞上又重现了笑脸。惊喜的是,在那之后的每个夜晚,娃娃们都会主动和商钰玲说上一句“Good night!”,她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家人”。
从“心”出发“0”起点做照耀未来的启明灯
抵达板场镇初级中学开展教学之前,南邮研支团贵州分队在沿河团县委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实践,积极参与到“自强寒门学子一帮一”助学项目。在走访中,他们发现,比起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提高的是孩子们的思想认识:一条又一条山脉困住的,不仅是他们的行动,还有眼界和梦想。小分队针对学校存在的部分学习态度消极、思想懈怠的“控辍保学”学生,定期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以一种年轻、亲切、真实的视角为孩子们介绍大山外的世界,托起发展新希望。研支团的耐心与细心,照亮了孩子们未来的道路。
板场中学控辍保学座谈会
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自动化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
研究生支教团兵团分队队长
现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八师石河子市第二十九中学
“我选择支教,是为了实现做志愿的初心。”杨刚在大学期间就已参加过很多的志愿服务活动。遵循着自己志愿奉献的初心,杨刚踏上了他的支教之旅,毅然前往新疆石河子。
X与Y在同一坐标系的相遇面对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杨刚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启了与九(2)班共同奋斗的学年。他把自己看做是数学函数中的自变量“X”,而孩子们是因变量“Y”,希望用一年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杨刚第一次上课
2021年9月10日,是杨刚到校上课的第一天,也是属于他的第一个教师节,虽然还素未谋面,但一入校就收到了来自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教师节贺卡和鲜花。“当我进到教室时,学生集体起立。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老师,他们紧张得没有出声。”杨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觉得很有趣:“我和学生们对视着沉默了片刻,才脱口而出‘请坐’。这时他们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齐声喊道‘老师,节日快乐!’我的心里瞬间被感动填满,同时也让我这个新老师有点不知所措。”
为了缩短和学生们磨合的时间,杨刚经常联系所带班级的班主任以了解班级情况,从备课到课堂,都不断向老教师请教。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差别的布置作业;他温暖贴心,在作业上加盖加油印章手写鼓励话语。一段时间的相处过后,学生们对新老师的反馈都很积极,杨刚也就更有了教书的动力和热情。
杨刚与同学们进行习题讨论
“Y=KX+4”,惊喜的收获杨刚参与了学校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4个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对于这些孩子,杨刚充分了解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基本情况,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看着孩子们借用手机和父母视频通话时露出的真挚笑容,杨刚感慨道:“我深刻体会到四个小朋友独自求学的不易,他们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大大的能量,也让远离家乡的我倍感温暖。”
与孩子们一起过生日
也许是特别的缘分,杨刚与四个孩子当中的吾鲁克别克的生日是在同一天,他特此为孩子们准备生日惊喜。令人意外的是,在生日当天清晨,杨刚的宿舍门外却先传来了敲门声。四个小朋友一起出现在门前,兴奋地齐声说:“老师,生日快乐!”杨刚坦言:“我当时很开心,没想到四个小朋友也注意了这个细节。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突然,在我想给他们惊喜的同时,也收获了来自他们的感动。” 杨刚希望自己能在这一年有限的时间里,陪伴每个小朋友都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让他们在学校住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温暖。
Y与X的“更多元可能”杨刚在最恰当的时间点,与这群可爱的孩子相遇,从陌生羞涩有距离感到贴心陪伴如家人般温馨,他感到非常幸运。“我和学生在双向奔赴,互相影响,也都在向着更好的自己努力。”支教给杨刚的解是多元的,他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来自学生们的惊喜,也收获了来自支教生活的丰富感受。“希望自己能享受这个过程,这也将是我求解之旅的答案。”杨刚说道。
与班级学生合影
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成员
现服务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一年支教行终生难忘情
在南邮学习期间,黄睿轩就对志愿服务抱有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这些经历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支教的种子。于是,在得知研究生支教团的报名渠道以后,他立即报名:“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些终生难忘的事情。”
到了支教的中学,黄睿轩发现,这里和自己之前所想象的情况不一样。学校多媒体、实验室等配备齐全,足以让农牧区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有了国家提供的充足物质条件,黄睿轩干劲十足。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然而,初到青海时,黄睿轩在生活上、工作上都遇到了许多困难。从华东到西北,首先遇到的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西宁空气干燥,入冬气温很低,这些都是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他没有经历过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他渐渐喜欢上了青海的蔚蓝天空和皑皑白雪。
除此以外,从大学生到老师,他也经历着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他所任教的是初一生物,这也是中学时的他最喜欢的学科,黄睿轩想在自己重拾热爱的同时,带领着孩子们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课前,他不断充实自己的教案,想要在教授完课堂内容的同时,为孩子们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初登讲台,他却发现学生跟不上他的教学节奏,都露出了茫然的眼神。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结束,黄睿轩一如既往地提前三分钟进教室。令他惊讶的是,没有了平时课间的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静。也许是看到他疑惑的表情,生物课代表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班考试没考好。”“原来是因为这个!老师平时对你们要求比较严格,没想到给你们带来那么大的压力。”事后,他总结原因:对学生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作为老师更不能急于求成,要带着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通过请教其他老师,他了解到当地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课堂大多采用藏语教学,普通话教学较少。经过反复琢磨,黄睿轩转变教学方式,既然学生难以适应他的教学方式,他就反过来适应学生的特点。从课堂导入方式到课件呈现,他多采用图片和视频来呈现知识点。听评示范课、观看网络课程、阅读教学辅导书......凡是对教学有帮助的,他都想尽办法去吸收。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学会了“巧妙使用举例”的教学方法,掌握了“把知识揉碎再整合”的讲授技巧,教学模式渐入佳境。
黄睿轩采用多图片教学
有问题,找轩哥!课堂之外,黄睿轩密切关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常常走进宿舍,帮助孩子们整理内务,解决生活所需。在空余时间,黄睿轩为他们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化身同学们的听众,聆听他们分享的牧区生活,感受三江源的风土人情。他总是给予同学们关爱与帮助,踏实可靠的大哥哥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同学们总是打趣说道:“有问题,找轩哥!”
黄睿轩检查宿舍
班里的同学们大多寄宿在学校,难免有思乡的情绪。对此他总是给予温暖的安慰,并且用自己的手机与同学们的父母取得联系,沟通情况。同时,他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中秋节本应是团聚的日子,而孩子们却与家人分隔两地,黄睿轩也一样。于是在这里,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家人。中秋节当天,黄睿轩带着孩子们围坐在操场上,大家一同赏月、分享月饼。“虽与学生一样同处在异乡,但有幸能与学生在中秋佳节共赏婵娟,像家人一样相互陪伴,我们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黄睿轩感叹。
黄睿轩与学生谈心
黄睿轩用“温暖”来概括自己的支教生活。去年十一月,青海省被疫情阴霾笼罩,学校的全体师生要进行核酸检测。黄睿轩义无反顾投身抗疫一线,穿上沉甸甸的防护服,负责在采样点旁核查信息,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检测。在冰天雪地里坚守的六个小时里,黄睿轩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关心,“老师,你冷吗?”“老师,你的口罩闷不闷?”甚至,有一个学生直接把自己手中的热水袋塞给了他,这令他十分感动,之前的疲惫也一扫而空,在寒冷的环境中也感受到了温暖。“不用担心老师,我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快安心学习去吧!”
黄睿轩投身抗疫一线
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川分队队员
现服务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中学
涓滴之水志在海希望为西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的王奕政,满怀憧憬,跨越千里来到了巴人故里。
王奕政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堂课的情形,虽然在心中模拟了许多次上课的场景,也曾前往南邮小学进行培训,可当他真正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他的脑海中却是一片空白。是台下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才让王奕政渐渐放下了内心的紧张。巨浪始于细浪,支教从此刻开始。
王奕政与学生的合照
汇流成川永不止当得知自己要负责的是高一年级六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时,王奕政感到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高一将是这些孩子们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更可能会是转折点,而他将与他们一同踏上这段征程。另一方面,教学强度大,进度不统一也给王奕政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于是他去请教了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彭老师,彭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道:“相信你自己,用你最舒服的方式把物理的美妙尽情地展现给他们。”得到老教师的鼓励,王奕政在教学中慢慢摸索,发现书本中的知识点就像散落的溪流,只有汇聚成川,才能展现出物理世界的浩瀚和壮丽。
有了前进方向后,王奕政开始积极准备能够直观表现出书本知识框架的笔记,再在课堂上穿插有趣的互动环节,以此丰富他的课堂。在不断备课学习的过程中,他会做一份卷子到深夜,为讲述一道题沉思一个下午。但只要最终能够教会学生,他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当课上孩子们求知的眼神看向他时,当他们认真做作业、订正作业时,王奕政都感受到了“为师”的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点燃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
王奕政的教学日常
奔流向前正当时秉持着“心之所向,方能远行”的教学理念,王奕政希望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坚定的学习信念。在王奕政不断的鼓励下,大多数同学开始勇敢地提出问题。但部分同学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因此他试着在教学中引导他们:知识是有深度的,要学会先掌握概念,接着了解物理模型,再学会解题方法,才能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王奕政给学生解答问题
他还给同学们传授个人的学习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拒绝“填鸭式”的学习状态。不能只是被动向前,而要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我希望用这一年的时间给他们种下一颗好好学习的种子,让他们能够慢慢地学会主动浇灌,在三年后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长河入海不复回“你凭什么管我?我就不学怎么了?”听到这声质问时,王奕政正面对着一个因为上课睡觉而被他喊出来谈话的学生。王奕政告诉他:“十五岁是能犯错的年纪,但高考不是你试错的机会,你要把握住它。”此外,王奕政还将自己的理念分享给每一个孩子:“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从那之后,孩子们在课上总是认真听讲,眼神中透露着对目标的渴望。
时光随着长河入海,王奕政比他们更清楚,青春的缺憾是以后再也无法补足的。王奕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珍惜你们现在学习的时光,也希望大家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王奕政的课堂
百川东到海,支教向西行。王奕政心中的理想热烈而深沉,他也将带着这份心中涌动的波涛,让支教的浪花绽放得更加澎湃。
志愿服务,用爱支教唯愿时光慢流,冀以踏实行动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文案 | 殷梓钰 陈彦彤 赵 奕 徐嘉蕙 汪 颖
采访 | 殷梓钰 陈彦彤 赵 奕 徐嘉蕙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封面制图 | 胡可嘉
编辑 | 范 玥
责编 | 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