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7年第1期(概览)

2017-04-22 先秦秦汉史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7年第1期(概览)

 

1.商周东土开发与象之南迁不复  陈絜

作者:陈絜

作者简介:陈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天津 300350

期刊:《历史研究》2016 年第 5 期

关键词: 商周/ 东土开发/ 野象/ 迁徙/ 生态环境/

摘要:商末野象于淮河以北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泰山周边,亦即当时的“泰山田猎区”。周人东征以后,泰山周边尤其是汶水流域一带涌入大量以农耕为主的西土外来人口,商末田猎区被改造开发为农耕区,野象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由此遭受严重破坏。同时随着西周中期气候转为干冷,野象被迫南迁至淮河流域一线。春秋时期,齐鲁一带气候虽又开始转暖,但北归之路已被洙泗流域与汶水流域一带的各式居民点阻断,且泰山周边的环境亦早已不适合野象生存繁衍,所以大象未能再回到齐鲁大地。导致商周野生象迁徙的,固然有气候变迁的原因,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2.战国法家在道论本体化发展中的理论贡献 蒋重跃

作者:蒋重跃

作者简介: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期刊:《南京大学学报》2016 年第5 期

关键词: 法家/ 韩非/ 本原/ 本体/ 道/ 理/ 稽/

摘要:战国中后期,理的概念流行起来,道和理的关系成为代表世界总体与事物本体之关系的重要问题。法家各派都在思考。韩非认为,道指万物之所同,是万物之所以然的那个东西;理指万物之所异,是某物区别于他物的特征。两者具有普遍与特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韩非观点的意义要从历史的比较中给予说明。老子的道指称世界本原和总体,却未能清除价值因素,也未能发明理的概念给予具体化,所以在担纲事物法则时力不从心。《庄子》明确提出了道是无所不在的,不但指称高贵者,还可代表卑贱和肮脏之物,至此,其本体属性才得以实现。《庄子》虽然引入了理的概念,却未能说明道和理具有普遍与特殊相同一的关系。韩非系统地论说了这个关系,对道家思想有重大突破,是道论本体化发展中法家的一个重要贡献。不过,与老师荀子和前辈名家相比,韩非满足于一物一理的对象化认知,忽视主体经验和范畴知识,未能给道的多重属性和复杂关系以进一步的说明,这是他的理论局限。

 

 

3.吴越边疆与皇帝权威   李磊

 

作者:李磊

作者简介: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 200241)。

期刊:《学术月刊》2016 年第10 期

关键词: 吴越/ 会稽/ 秦/

摘要: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其背景是尉屠睢战败于南越,秦始皇担心会稽越人及东海外越响应南方战局。秦始皇用以控制东南越人的战略是:修通寿春到浙江的水陆交通,在会稽郡内以吴地控制越地;将会稽越人迁徙到余杭一线予以监督,隔断“大越”越人与东海外越的联系;改“大越”为“山阴”,抹灭越人意识。同时,秦始皇还借越人世代奉祀大禹的身份意识,通过祭祀大禹、会稽刻石,在越人的文化传统中阐述皇帝的神圣权威,以此展现其教化权。但是秦始皇的政策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皇帝威仪激发了会稽豪强的政治抱负,东巡会稽也被逆向解读为“东南有天子气”,成为政治动员的资源。秦始皇为控制会稽而征发的“大徭役”也成为会稽豪强控制社会的契机,推翻秦朝的八千江东子弟即肇基于此。

 

 

4.云贵高原出土汉代印章述论 杨勇

作者:杨勇

作者简介: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原发期刊:《考古》2016 年第 10 期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汉代/ 印章/ 文化影响/

章起源很早,在中国一般认为于商代即已出现。两汉时期,印章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古发现的汉代印章数量惊人,物件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用印制度和印章文化,也是研究当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很多相关历史问题的珍贵资料。

 

 

5.试论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 刘尊志

作者:刘尊志

作者简介:刘尊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天津 300350)

期刊:《南开学报》2016 年第 5 期

关键词: 西汉墓葬/ 破坏目的与方式/ 被盗时间

摘要:东汉之前遭受破坏的西汉墓葬有相当数量,破坏目的与破坏方式较为多样,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与东汉及以后时期对西汉墓葬进行的破坏不同,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具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西汉王朝统治期间对西汉墓葬的破坏。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既反映出西汉墓葬早期被破坏的内容、内涵,也从一个特殊角度折射出相应的社会内容,对于全面认识西汉墓葬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6.从清华简《程寤》篇看“文王受命”问题  晁福林

 

作者:晁福林

作者简介: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原发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 年第 5 期

关键词: 清华简/ 《程寤》/ 文王受命/

摘要:“文王受命”是周王朝立国的终极依据和王朝命脉之所在,也是周王朝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有周一代的社会观念。关于“文王受命”说的起源,比较流行的司马迁所述的“虞芮质成”说实不如《程寤》的“大姒之梦”说更近乎历史的本真。这个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大姒之梦以前,文王受命是指接受商王之命,其后,则是取商王朝之命而代之,只是到了周公时期其内涵才扩而大之,成为文王接受天赐予的统治天下的大命。清华简《程寤》篇对于说明“文王受命”问题十分重要,此篇以述史为主的写法和一些用辞之例,都表明它当成书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时期的史官之手。这对于研究《逸周书》的成书时代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7.清华简《系年》抄写时代之估测  郭永秉

作者:郭永秉

作者简介: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期刊:《文史》2016 年第3辑

关键词: 清华简/ 《系年》/ 新蔡葛陵简/ 抄写时代/ 战国文字/

摘要:本文将《系年》中的大量字形与抄写时代较早的新蔡葛陵简、曾侯乙墓竹简等楚系简牍文字进行比较,发现《系年》的字形特征具有相当古老、正统的特色,尤其是与下葬年代在楚悼王元年(前401年)到悼王七年(前395年)之间的葛陵简的字形特征、书风最爲密合,与一般的战国中晚期的竹书文字特征很不相同,结合《系年》编纂成书时代的最大可能性来推测,清华简本《系年》最可能抄成于楚肃王时代到楚宣王前期之间(从字形特征看,以肃王时代的可能性更大),是《系年》定型之后的一个早期誊録本。《系年》和葛陵简等材料的比对结果,让我们看到战国竹书文字纵向时代性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以形体特征和书风爲基础的战国竹书文字分类研究应尽快深入进行。

 

 


信息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壹学者”(微信号:my1xuezhe),引用请参考原文。




我们致力于学术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