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伯峰、张展:计算机辅助缀合研讨一则——谈“日有即”

莫伯峰、张展 先秦秦汉史 2021-05-02

计算机辅助缀合研讨一则——谈“日有即”

 

莫伯峰(首都师范大学)

张展(安阳师范学院)

 

                                  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里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傅鹰

 

论文摘要:计算机可以对甲骨缀合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讨论了依靠计算机辅助新缀的一则甲骨:《北珍》435(《合集》26026+《北珍》438(《合集》24115),认为缀合复原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卜辞。新缀卜辞中的“日有即”,与甲骨文中的“日月有食”、“月有食”、“日有”以及传世文献中的“日既”等关系密切,是日食的一种类型——日偏食。商人在面对日食时,以人类进食来隐喻这一天文现象。这则新缀合对商代天文和历法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甲骨 缀合计算机 日食

 

林宏明先生曾在学术访谈中说:“就我花最多时间的甲骨拼合为例,我一直认为甲骨学中这是计算机技术最可以辅助完成的一块。……计算机在这方面还没有比较多的成绩,令我相当意外。”[①]事实上,早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不断有学者尝试用计算机来辅助甲骨缀合。1973年美国加州大学周鸿翔就进行了计算机缀合的尝试;1975年童恩正等在《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并于1977年改版后发表于《考古》。进入本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相关工作再次受到广泛关注。王爱民等曾发表了《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缀合技术研究》(2010)、《龟甲类甲骨文碎片计算机辅助缀合研究》(2011)、《一种计算机辅助甲骨文拓本缀合方法》(2012)等多篇有关的论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算力的增强和算法的进步,利用计算机辅助甲骨缀合的设想正变为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网站(http://www.xianqin.org/)已经发表了一批计算机辅助缀合的甲骨。更多缀合的发现,必定会极大地推动甲骨学研究的进步。这里我们选取一则计算机辅助的新缀合,讨论其蕴含的重要新信息,以说明新材料的获得,对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计算机比对甲骨断边形状,我们将《北珍》435(《合集》26026)和《北珍》438(《合集》24115)缀合在一起(见上图)。在《北珍》书中,《北珍》435与《北珍》438处于同页的上下相邻位置,但人工缀合经常会出现一些盲区,所以过去一直没有缀合起来。从缀合后的效果来看,盾纹可以连接,齿纹可以接续,边缘也非常密合,还有界划线可以相连,所以缀合应该正确无误。而从卜辞的内容来看,却说不上辞例晓畅。因为这版卜辞的辞例非常罕见,特别是《北珍》438,过去各种释文都出现了问题,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意见:

1.丙戌日又

2.既[②]王卜

《甲骨文合集释文》

丙戌日又……即王卜

《甲骨文校释总集》

通过缀合可以发现,“日又”与“即”当连读,该版卜辞应该释读如下:

丙戌日又即,王卜曰:惠王求,又。五月

这则出二类[③]新缀甲骨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重点就在于“日又即”。“日又即”即“日有即”,陈剑先生曾说:“除了上述‘日有戠’和这两条说‘日有△’(△指字,引者注)的卜辞,甲骨文中似乎就看不到其他“日有×”的说法了”[④]。缀合复原虽只是把两段卜辞接续起来,却让卜辞释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日有×”卜辞。

“日有即”在卜辞中仅此一见,关于它的意义,我们先从上下语境来进行推导:

第一、特殊叙辞。缀合后可以发现,这条卜辞叙辞部分非常特别,与出二类卜辞常见的叙辞格式有显著差异(参看甲骨照片可发现,甲骨右侧已经是原边,所以“丙戌”之前不会再有其他内容)。蒋玉斌先生曾专门讨论过师小字等类型中的特殊叙辞,认为叙辞部分可以记录贞问背景信息或贞问事由等内容[⑤],“日有即”也应即本条卜辞的贞问事由[⑥]。而就本条卜辞的情况来看,这种特殊叙辞实则有助于更精确地记录信息——如果“日有即”放在命辞部分,那么它与“丙戌”的关系还存在不确定性。也有可能“日有即”此前已经发生,而到了“丙戌”这天才占卜。特殊叙辞让我们可以确定,“日有即”就发生在“丙戌”这一天。“日有即”刚一发生,商王就立即为此进行了占卜。在程式化非常强烈的出二类卜辞中,这种打破常规的占卜方式及记录方式,都表明商王对“日有即”有着特别的关注。另外,卜辞最后记有“五月”,这是对占卜月份的记述,同样也是非常有用的信息。干支搭配上月份,对于推导“日有即”的历法时间非常有价值。

第二、“惠王求,又”。“求”当读为“咎”,表示灾咎之义[⑦]。“惠王咎”表明,商王认为“日有即”将会给自己带来灾咎。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接下来商王试图通过祭来摆脱这种不祥的境地。祭是一种常见的祛除不祥的祭祀方法,例如《合集》31078:“□戌卜:又(有)戠,其于王受又=(有佑)”。“戠”当读为“异”,在卜辞中常常表示不好的事,卜辞中多见“有戠”后向祖先报告,并需要举行祭祀来祛除不祥[⑧]。因此,“惠王求,又”表达了商王对于“日有即”的一个基本态度——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征兆,商王需要依靠祭祀来摆脱这种影响。

以上,通过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有即”应当让商王感到不安,卜辞中的“月有食”、“日月有食”、“日有戠”[⑨]以及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天文异象也常让时王有此感受,因此他们具有非常类似的语义属性。

下面我们再从“日有即”的内部,来分析一下它可能的语义指向。

讲到“日有即”自然就会想到“月有食”、“日月有食”这些非常重要的天象卜辞,从字词角度来看,他们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即”与“食”的差异。而“即”与“食”在字形和词义上正好都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说文》解释“即”为“即食也”。许慎关于“即”本义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即”与“食”在词义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从字形上看,甲骨文中的“即”字,像跪坐的人朝向皀(簋)形,表示人靠近食物,正好与表示吃完了食物的“既”字形成一组形体相关的文字。而“食”字字形中也正好包含了皀(簋)形,表示正从皀(簋)中进食。因此,即()——食(——既()形成了一组连续动作。卜辞“日有即”与“日有食”在描述太阳的某种特殊情况时,也正好形成了一组相互关联的的词句。虽然卜辞中还没有发现“日有既”的记录,但“既”字“日全食”的义项在字典辞书中广泛记载[],传世文献中多有运用,如:“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论衡》);“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正月甲午朔,日有食之,有物渐侵入日中,不能既,日体如金环然,左右有珥,上有抱气。”(《元史·天文志一》)[11]

天文现象为何会与人类一系列饮食行为形成如此紧密的关系呢?或可以用隐喻的思想来进行解读。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不论是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例如“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就是找到了争论与战争在性质上的相似点。因此,关于争论的很多概念,都利用了战争方面的词汇加以描述。比如:你的观点无法防御。/和他争论,我从来没赢过。/你不同意?好吧,反击啊!这些都是以隐喻的方式,将描述战争的各种词汇应用于争论领域[12]。同时,隐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存在的。“由于隐喻性概念是系统,所以我们用来谈论此概念的各方面的语言也是系统的”,最终也就必然会形成一组隐喻词汇[13]

日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天文现象,古人对其缺乏科学的认识。那么“日食”这一概念如何用词语加以描述呢?把日食隐喻为太阳被吃掉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古代文献中早已有日月被吞食的记载,如《吕氏春秋·明理》:“其日有斗蚀。”高诱注:“斗食,两日共斗而相食”。《淮南子·说林》:“月照天下蚀于詹诸。”高诱注:“詹诸,月中蝦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14]。如此,就可以用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词语,来理解日食这种陌生的概念。同时,上文已经提到,隐喻通常具有系统性,所以“食、即、既”都会是这个隐喻系统中的一员。

那么“日既”、“日有即”、“日有食”又有何区别呢?是如字面上那样,记录的是日食的不同阶段,还是不同类型的日食呢?我们倾向于认为是指不同类型的日食。每一次日食都有一系列过程,从卜辞的性质来看,它应该不会去描述这个过程,而是用“日有即”、“日有食”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日食。从“食”和“即”、“既”的字形和词义差别来看,“日既”无疑应该是指日全食,而“日有食”则是指日环食,“日有即”则当指日偏食。后世逐渐混而不别,用“日食”统称三种不同类型。而“日既”在一段时间里还没有完全合并到“日食”中,所以传世文献中还以其表示日全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计算机辅助缀合的这一则甲骨,为商代天文历法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这一则复原的甲骨上干支和月份俱全,对于推动依靠天文知识来卡定商代的日历,一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相信,计算机辅助缀合会成为今后甲骨缀合的重要手段,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定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新缀合将产生更多新辞例,带给我们更多新信息,促进甲骨学取得更多新进展。

 

简称对照:

《甲骨文合集》——《合集》  《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北珍》

 

附记:除了“日有即”,卜辞中的“即日”也很常见,二者字词很类似。我们知道,商代词组的词序还不稳定,常有倒序现象,如“日出”或作“出日”,“日中”或作“中日”,“日羞中”或作“羞中日”。但“即日”和“日有即”应无直接关系,“即日”应指“就在某个日子”(见张玉金:《说卜辞中的“至日”、“即日”、“戠日”》,《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与“日有即”有显著意义差别,故文中不做展开论述。研究过程中新发现有关“即日”的缀合一则,附录于下。


 



[]林宏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40:林宏明》,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666

[]由《北珍》照片和拓本来看,《甲骨文合集释文》中所释的“既”字应为“即”无疑。

[]本文字体分类依照黄天树师《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中的类型体系。

[]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第419页,线装书局,2007年。

[]蒋玉斌:《说殷墟卜辞的特殊叙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卜曰”的贞问方式与出二类卜辞的常见形式“王卜某贞”也有区别,但还可见于《合集》22751:“甲子王卜曰:翌乙丑其酒翌于唐,不雨。”我们这里暂且不区分这种差异,仍将其作为叙辞的一部分。

[]裘锡圭:《释“求”》,《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第28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第421424~425页,线装书局,2007年。

[]“日月有食”见《合集》33694,文字释读方面还有“日夕有食”、“明有食”等多种意见,李学勤先生《癸酉日食说》(后收于《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文曾有详细论述。但无论哪种意见,都认为这是与“日食”有关的记录。为便于行文,下文中我们或以“日有食”指代“日月有食”。

[]如《汉语大字典》义项一:食尽,日全食或月全食;《汉语大词典》义项一: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王力古汉语字典》义项一:尽,日全蚀。

[11]文献中的“既”是特指含义,只能理解为“太阳完全被遮挡”(即“日全食”),不能理解为泛指意义上的“完结、终了”,因为即使日偏食也有结束完结的时候。而且泛指意义来使用“既”,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完结、终了”了,并不能确指太阳被全部遮挡了。字典辞书的义项设立也正是按照这一思想进行的。

[12]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美)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一章“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浙江大学大学出版社,2015年。

[13]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美)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二章“隐喻概念的系统性”,浙江大学大学出版社,2015年。

[14]随着词义分化,后来也用“蚀”字来记录“食”。“蚀”字本义为虫子等侵食物品(《说文》:蚀,败创也。从虫人食,食亦声),与“食”字音义相通,之后又慢慢演变出“侵蚀”、“亏缺”等意义。详可见庞子朝《“食”、“蚀”略说》(《文史知识》,1993年第2期)。



附:由于微信排版限制,字形缺少,提供全文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R8xw--bisRQxqxQmmn_OQ

提取码:bkm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