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戏才刚刚开始!龙岩各地元宵民俗集锦……太全了!

公众号:龙岩龙岩 龙岩龙岩 2019-12-17

没有一点点防备,春节7天假期就这么结束了。是不是意犹未尽?别沮丧!在龙岩,春节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醒:美图及视频较多,建议先转发收藏后再慢慢看。


连城姑田 · 游大龙


姑田游大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2012年,姑田游大龙以791.5米打破了吉尼斯最长游行花车纪录,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连城莒溪 · 璧洲花灯


璧洲花灯,历史悠久,从宋朝开始,人们每逢节日都会制做灯笼、逛庙会、拜神明,民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在连城县莒溪镇璧洲村,这里的祖辈勤劳朴实、艰苦创业,为了庆祝节日,祭拜祖先,奉祀历史功勋卓著的名人和英雄,还依然坚持着这些民俗、这些文化,他们视这些为精神图腾、乡愁。




连城芷溪 · 花灯



相传,芷溪花灯由清康熙年间在苏州做官、娶苏州人氏为妻的杨燕山从苏州传入,逐渐由小变大,从少到多,从挂灯到游灯,活动亦更加丰富多彩。



芷溪花灯保留了古代苏州的花灯特色,以宫灯为主灯,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鳖鱼灯,画上字画或装饰罗汉、古装人物等,用特制玻璃杯装好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点灯,形成“纸做灯、油点灯、纸包火”的特色。



纸做灯:芷溪花灯的纸是用泰国、缅甸出产的通草纸粘在竹篾上制作而成的。通草纸三寸见方,是从碗口粗的通草千茎上用锋利的刀一层一层剥下来的,点上火以后,通明透亮。



油点灯:玻璃杯是特质的耐热杯,盛上蒸过的茶油、煮晒花生油,用细铁线制成的“火螺子”点灯。



纸包火:芷溪花灯主要分上下两部分,共99盏火,内部设计非常精致。



芷溪有一万多人口,按祖例,由黄、杨、邱、华四姓轮流为头出花灯,轮到人口多的姓氏时花灯可达百余个。



当地把主办花灯活动称“出案”,形成了按当地各个姓氏“按年轮流,八年一循环”的旧规。



擎灯笼靠的是手上的劲道,所以擎灯笼的个个都是壮汉,半蹲马步重心放低才能把灯擎得四平八稳。擎一段换一个人,他们每人肩上都搭着一条湿毛巾,一是擦汗,二是一旦花灯意外起火,眼疾手快将湿毛巾盖过去可灭火。



每年的芷溪游花灯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除了初五和初八不游外,一直游到正月十五才告结束。其中,初一至初七为“游庵庙”,只游到村里的庵庙中,祈福风调雨顺;初九开始为“游四方”,要游遍全村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宗祠祖屋,不但锻炼脚力,还为新年外出创业者壮行,更为增进全村四姓感情,推动乡村和谐安康。



连城新泉 · 犁春牛



连城县新泉镇的犁春牛,习俗可追溯至明初,源头则在中原。古时代无论官府还是民间,历来看重“立春”节令,官府每年都要举行“迎春”仪式,大小官员都要朝服在身,率僚属至城门外的田野间,祭拜春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借“迎春牛”、“鞭春牛”、“游春牛”和“犁春牛”民俗活动,告诫农民冬闲已过去,农事就此开始,务须辛勤耕作,切不可耽误农时。每到这个时节,家家就开始张罗,户户贴红联、备烧炮、宰鸡鸭,换上新装,欢欢喜喜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长汀彭坊 · 刻纸龙灯


在众多的龙灯中,长汀彭坊的刻纸龙灯以悠久的历史、讲究的舞龙仪式、独特的刻制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



彭坊村刻纸龙灯,至今传承了13代,有260余年的历史。彭坊龙灯的刻纸工艺复杂、风格独特、精致细腻,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年元宵节,各家各户自行制作龙灯。天黑时分,土铳齐鸣开道,三个龙头、龙尾从祠堂祭出扛往游龙的起点,各家各户把自家做好的灯笼按顺序接起来,游龙在村中穿行,乡村沸腾,村民狂欢。








长汀童坊 · 闹春田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村、举林村特有的传统习俗,“闹春田”又称“甩泥巴”、“走春泥”,有客家“乡村狂欢节”之称。



作为当地一年一度的大型客家民俗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村民们抬着上百斤重的关公菩萨在泥田里奔跑、角力,通过这番“闹”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此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和谐合作,并告诉人们:春天来了,要开始新的一年的创业和劳作了!




长汀涂坊 · 抬菩萨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长汀涂坊镇的涂姓和赖姓村民都会抬着十几棚的古事和二十几盏花灯敬奉三佛祖师。



村民抬着佛祖塑像绕村子一周,经过的家家户户都要放炮,炮放的越烈表示这家人越旺,佛祖在家门口停留的时间越长,寓意日子越来越好。




上杭南阳 · 花灯龙


距今400多年前的南阳花灯也称风灯,其制作工艺十分简朴,一盏风灯在1.5米左右的木板上钻孔、立四条柱,用纸把木板封围起来,中间插一根用浇蜡灌制的蜡管,点燃成灯。在四周的纸上用彩笔绘画或写上“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祝福语。



随着客家人生活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花灯制作工艺更加完美,花灯的形式,也由过去的四方形发展成瓶子灯、六角灯、八角灯等形式。灯也由单一灌蜡发展到用煤油灯、汽灯或用电瓶供电,装上彩灯,且不断闪烁。配上围花灯的玻璃纸,更增添了发光效果。当夜色降临,从四面八方汇集成的花灯,全部连接成一条长灯龙,在夜色中这条闪烁着吉祥红光的长长的灯龙曲折蜿蜒,乐声悠扬,烟火升空,显得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上杭庐丰 · 香灯龙


香灯龙表演,又叫“打香灯”“舞香龙”“秆龙灯”。在上杭县庐丰畲族乡和上杭东南片各乡镇流行,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香龙大约长二三十米,全部是用稻草编织而成,在稻草上再插满贡香。为了讨个好兆头,很多村民都争着插一把“龙头香”,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平安。





武平尧禄 · 元宵闹灯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新增男丁的家庭,会在正月十五前一天,用煎粄垒起一个如金字塔的神秘塔。



底部是一个大托盘,直径大约四五十厘米,几十甚至上百个像炸饺一样的粄子层层垒起,垒到顶部时,叠放一个如大松树果的粄子,顶上立上1个鸟形的粄子,塔形的中部四周再插上4只仰着头的鸟形粄子,整个高度在50厘米左右,工艺非常讲究。做一个大约需要20到30斤糯米,虽各家各户都是在自家独立完成,但做出的成品都极为相似。



由于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到目前为止连尧禄村民也叫不出这究竟叫什么,几百年来,家家户户全靠口传心教传承下来。





走古事,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是闽西客家文化特有的一种形式。在连城县、永定区盛行,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举行,也被誉为客家人的狂欢节。


连城罗坊 · 走古事


元宵佳节,连城县西北面的罗坊、北团、隔川等地盛行走古事,尤以罗坊蔚为壮观。



罗坊走古事的来源,据传为昔日本乡常闹旱涝之灾,当地罗氏第十四世祖曾任陕西宁州知府、武陵知县等职,卸任返梓时,即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授乡梓,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民间娱乐活动。一直相继延流风行至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0185cg5537连城罗坊走古事


古事棚按房族为单元,一族一棚,当地有九大房族即为九棚(现减到七棚)。棚内装扮两位本族身体健壮、胆大的男童,一扮主角,一扮护将,均按戏曲规则着装、上脸谱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龙岩龙岩



古事中,有一领先的天官、武将,后面跟随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 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霖等古代文臣武尉,在走古事活动中,他们可以竞相追赶,赶前者为大吉大福,壮本族声誉,但不得超领先的天官、武将。



扮主角的男童并非端坐棚中,而是直立在铁杆上,如踩高翘,腰身用铁圈固定,古事走起来摇摇晃晃,惊心动魄,护将则坐在棚中,以手托主公,成为主次两层次。古事棚则是由木柱镶成,四周饰有精美画屏,两根轿杆,共约400余斤,须用22名抬夫,竞走时需三班轮换,故每棚古事共需66名抬夫,九棚共用600余人,加上邻村观众,为几万人的大活动场面,极为壮观。



按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房族内被挑选的66名抬夫(一般为青壮年)就要上山劈芦箕草,以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二开始戒斋三天,与妻离房,蓄锐养精;十三日晚则净浴更衣,十四日早穿上红衫、打红绑腿,穿新草鞋, 抬着古事,在三大祖师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神铳的领引和烘托下开始竞赛奔走。



“走古事”着重“走”,一般要“走”两次,正月十四一次,正月十五一次。正月十四上演的是陆地竞走,古事走起来摇摇晃晃,惊心动魄;正月十五上午依旧是陆地上走,十一时开始走古事的最精彩部分——水中走古事!古事棚蜂拥下手,随着几声神铳鸣响,抬古事壮汉们迈入河水中,两岸欢呼声、加油声、快门声、泼水声交织,乡村狂欢节高潮迭起。 逆水而走,竞争激烈!



永定抚市 · 走古事


抚市花灯古事迎闹时间一般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连续五天。高潮在正月十五下午、晚上和正月十六晚上,这是赖、苏、黄三大姓分别上街迎闹的时间。这一民俗活动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不间断。



抚市“古事”常见的节目有:魁星点斗,孝友无双,和合仙,夫妻观灯,瞎子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四进士,六国拜相,梁哥,士农工商四民乐业,渔樵耕读,带子转门,赵颜求寿,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春秋架等。以上所列的古事走起来,那场面相当壮观。何况,一个古事节目往往不止一棚,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抚市花灯古事之所以吸引人,除了花灯和古事本身精彩外,华丽的服饰、道具,“五色锣鼓”,以及诸多器乐,也是重要的原因。



要做到这样,一需经济实力,二需广见博识。这不能不归功于条丝烟。清乾隆、嘉庆年间,抚市经营条丝烟致富者屡见不鲜,其中不少热心人士,不仅大力资助本村本姓闹花灯的一应费用,还为家乡引进各种款式的花灯、故事节目、伴奏乐器,并购回大量精美的丝绸服装、熠熠生辉的首饰以及各种化妆品等。




永定坎市 · 打新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对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的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这一天全镇上下人如潮,灯似海,欢声炮声连万家,数万民众都会聚集在卢氏宗祠观赏独特的客家传统婚俗活动——“打新婚”。



打新婚是坎市人表孝义、图吉利、维系亲友感情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众多客家风俗活动中实属罕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就在祭拜仪式进行的同时,祠堂里正有几位老人在喝酒,原来这是要把其中的一位灌醉,让他变成酒醉公。

公众号:龙岩(fujian_longyan)

祭拜仪式完成后,突然人群一阵骚动,只见一个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帽沿下压着一张敬神的“血纸”、双手擎着一个写有“优生贵子”的 “面棰”, 满脸通红、似醉非醉的“酒醉公”,在两人的搀扶下跌跌撞撞的出来了。



一些年轻人吆喝着抬起新郎倌往“酒醉公”那送。顿时,整个场面如同一锅滚粥,全场都沸腾了,所有人都兴奋的往“酒醉公”方向涌动。



“酒醉公”被人群推挤得早已分不清方向,见谁都“打”一下,而且口中念念有词“早(左)生贵子”、“又(右)生贵子”、“双生贵子”(双胞胎)




永定土楼 · 舞龙




新罗苏邦 · 打醮


正月十五,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举行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打醮”民俗活动,由法坛祭仪、绕境游灯两大主题组成,开展上刀梯、舞狮、傀儡戏灯活动,以祈求平安健康,具有浓厚的道家文化色彩,还新增添采茶灯、龙岩山歌戏等民俗表演。





2016央视元宵晚会《采茶扑蝶》



新罗万安 · 竹贯闹元宵


按照万安镇竹贯村习俗,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该村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挂上代表着吉祥喜庆的元宵灯笼,并在保存完好的宋代积灵宫、元代温氏家庙、明代观音庙、清初关帝庙、双合桥、节孝坊、温兆凤故居等遗址一一点上元宵灯笼,再点起熊熊的篝火,热闹非凡。




漳平云墩 · 板凳龙


板凳龙是新桥镇云墩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历史悠久,这是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每年的正月初九到十五期间,新桥人用舞龙的方式来庆祝,这个时间,村中万人空巷,十里八乡扶老携幼观灯赏龙,锣鼓、烟花、爆竹声响彻云霄。



新桥板凳龙,又名花灯龙,由新桥镇农名画家自行设计,每节长2米,每节由1户或几户人家联合精心制作,全村共舞一龙,风雨无阻,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漳平永福 · 坐刀轿


农历正月十三,漳平市永福镇陈村及周边的村庄举行祭拜关帝的民俗文化节,整个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关帝附身坐刀轿出巡,是庙会的高潮。



上轿前舞剑驱邪,洒米和黄豆等赐福,之后双脚踩着三把磨得锋利的刀,坐在用普通符纸包着的刀尖上,手持宝剑,向四周撒米粒,驱除邪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说,被附身的人可以“利刃不入”。十把刀,分别置于屁股、双脚和左右护栏部位,双脚可以轻轻地放在刀刃上,但屁股上的三把刀的刀刃就轻不了了,整个人的重量全落在刀口上,在轿子上一坐就是1个多小时,连续巡游好几个自然村后才回到关帝庙下轿。



准备要坐的刀轿上的尖刀



为刀轿上符



上刀轿



关帝附体,福泽人间



漳平双洋 · 炮龙


漳平市双洋镇“炮龙”闹元宵已经延续了400多年,元宵节当晚,村民们将燃放的鞭炮扔向正在摇头摆尾、传送祝福的炮龙,炮龙在铺天盖地的爆竹中左右翻腾,上下起舞,为每家每户送祝福讨彩头。







新罗龙门 · 炸龙


元宵节炸龙可以追溯到非常早之前,每到正月十五,新罗区龙门镇湖一村,村上会有一些精壮青年穿上厚厚的衣服,戴上头盔化身舞龙的队伍供村上居民炸龙,村上居民通过炸龙的方式为自己、家人和这座山城的繁荣祈祷求福,祝愿新的风调雨顺。炸龙时间的一般从晚上7-8点过后,大批村民欢聚于此热热闹闹庆元宵。




新罗东肖 · 过关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都要举行传统民俗活动——“庙会”。 每到这一天,东肖镇人山人海,民间文艺队和专业剧团纷纷来此献艺,戏剧、舞狮、采茶灯……各类文艺节目足可让当地群众和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群众饱食一顿“精神大餐”。



到寺庙“过关”则是许多群众来此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过关”前,要“过关”的人先在寺庙门前排好长队,每人手中都提一盏自带的灯,可以是煤油灯,或是充电灯,或是手电筒,习惯上将它们称为“平安灯”。灯上绑着一条粉红色的“喜”字毛巾,灯旁则系着红色绸带。随后,这些群众在一位道士模样的人的带领下,从寺庙的一个偏门进入庙堂内,从神像前经过并随口喊一声“过哟”,而后再从寺庙的另一个偏门出来,如此反复地进进出出,一般绕36圈而止,意为过36道关卡,以示平安吉祥。


看完了以上这些龙岩的元宵民俗,你是否也和小编一样感到震惊?!没想到小小的地方,竟然会有那么多精彩的民俗活动。

快带上家人朋友一起来龙岩狂欢吧!一整个春节,真是热闹非凡,好运一整年!

你最喜欢哪一种?文末留言分享。看完记得转给小伙伴们看!

图:YOYO 刘微染 只取一瓢 董凯 张松勇 李迎春 陈军

公众号:龙岩龙岩整理发布,转载须授权,违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