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田是我国艺术理论领域的重要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宣传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他在民间美术、手工艺、当代美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均有饱富创见的丰硕研究成果。吕品田强调把艺术研究纳入文化学的宏观视野,在社会文化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关系中认识和把握艺术本体及其复杂多样的现实形态。他重视社会现实中人的精神关怀与社会担当,学术研究透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强烈问题意识和前瞻性,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和创造性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文化学视野下的理论研究
吕品田是一个极善思辨的人,他总能透过艺术现象的表层发见其根本属性,揭示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许是受到了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影响。他总说,平常王老一聊天就会直接进入学术主题,一个杯子、一片云都会引发出对美学问题、艺术规律性问题的讨论。吕品田有着同样敏锐的洞察力,无论面对怎样的艺术问题,他都会以一种整体的文化学视野去剖析,判断它在社会生态结构和文化功能关系中的位置或意义。
吕品田著作
如今,民间美术与手工艺问题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领域却属于艺术学研究中的冷门,吕品田正是在这个时期从这些领域开始了他的理论研究生涯。1985年,吕品田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研究美术理论。对于民间美术,他没有仅仅表面地描述其造型特征或审美价值,而是将其还原到民俗生活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着重从人文需求角度梳理民间造型活动及其表现形态的方方面面。从发生、演变历史的梳理,到普遍规律、特征的归纳以及价值意义的揭示,吕品田在其代表性著作《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对民间美术进行了逻辑缜密的论述。针对形态丰富的民间美术,吕品田挖掘其深层的规律性,他的“二级符号系统说”深刻地揭示了统摄民间美术创作的社会意识系统及物化形态的语义结构。该书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学术观点备受学界重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获得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和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两项殊荣。从学术角度来看,这部著作既呈现了一个整体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的理论框架,又为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不拘囿于单一学科的开阔学术视野以及缜密阐论的研究模式。在吕品田的视阈中,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不可分割,从来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所以他一直主张,民间艺术要回归到民俗活动的生态结构中去,要保护民间艺术的活态,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留住那些鲜活的艺术形态和集体智慧,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性复兴。这些认识在他后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思考中,是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和立论主张的学理基础。
学者的思想结构通常是融会贯通的,且会守住一个内核。吕品田的学术思考有不局限于现代学科划分的交叉性,研究领域较为宽广,然其对社会文化生态结构与功能关系的重视却始终如一。手工艺和工艺美术是吕品田在学术上建功立业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一归属艺术设计学科的学术关注,和他大学学习陶瓷设计专业有关,更触发于大学毕业后在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的三年工作经历。这三年间,他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考察隶属于手工业系统的工艺美术企业,以至对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传统手工技艺有较为深广的了解。他当年已察觉到以工业生产方式为遵循的行业发展取向下的严重问题,深切地认识到,手工艺生产应该遵循自身规律,恢复作坊制,以小批量生产追求质量和个性,而现实生产中一味地搞工业流水线,不仅使生产亏本,更严重地削弱了产品的艺术品质,无法满足社会对工艺品的独特审美要求。这些颇有远见的思考虽然作为考察报告发表于刊物,却因为有悖于当时力求生产规模扩大、主张薄利多销的政策而没有受到重视。但这些切合手工生产规律的思想认识和相应的学术取向,却在吕品田后来的理论研究中得到持续的保持和深化。
1986年,吕品田参加《中国美术史》编撰学术研讨会期间,在漓江游轮上聆听导师王朝闻先生谈工艺美术问题
手工艺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一直为吕品田所看重。他认为,现代化过程中的许多社会文化问题都缘于“机器”对“手”及“手工”的否定和取代,“手”作为人把握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手工”作为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一时间失去了用武之地,相应的自然和社会危机层出不穷。在人类物质欲求空前突显且也空前满足之时,精神家园的建设与“生产完整的人”的诉求势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他因此呼吁调整“生产方式”、建设“手工文化”,认为这将成为21世纪的一个涉及文化结构合理性的重大社会实践主题,新的文明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将与这种文化形态的复苏交相辉映。他的学术专著《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综合美学、技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视角,就手工劳动的人文特性和当代价值作了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复兴手工生产方式提出战略性的理论思考。在他的理想蓝图中,文明发展呈现出生态格局,工业生产方式不再一统天下,手工作为新生产力类型得到全面振兴,现代化在“工业和手工业并举”的道路上向善推进;那些切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关涉人格丰富性和文化多样性维护的手工技术哲学属性,随振兴的手工生产而得以充分张扬、施展,既利益国计民生,又构成关系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至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的生产力基础。基于对工业和手工两种生产方式的深刻认识,吕品田清晰地辨析和把握了当代条件下设计艺术和手工艺术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价值属性及“适用”维度:前者为体贴工业生产方式而着力为功用价值赋形的特定美学实践,后者则因满足物用需要之限制性的解除而根本转化为主诉“人类解放”的纯粹美学实践。吕品田以为这两者构成现代化向善推进的“必要的张力”(其文集《必要的张力》之书名即含此义),它们互动互补、相得益彰。这种不能割裂的利害关系结构,使吕品田在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样重视艺术设计之维,其探索思考涵盖了设计历史、设计美学、设计伦理以及设计教育等方向,大力倡导重视伦理、关注民生、切合生活方式、促进人际和谐的艺术设计观。
《山村》速写
艺术批评是吕品田学术建树的又一个重要领域。他关注当代社会现实,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又担任过美术界核心刊物《美术观察》的主编,以至其一路上的学术功业始终不脱“批评”。他以艺术批评这种理论方式直面中国当代美术现状,积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和重大关切。他从文化学角度切入中国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批评,对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建树中国美术观、构建美术评价体系、美术理论的“西方学术殖民”、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现代文明失落的劳动审美、艺术展览与国家文化战略、“文化英雄”与中国艺术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关涉中国当代艺术战略取向的宏观问题;对当代艺术主流风格的消散、新生代艺术状态和策略、当代写实艺术的精神诉求、当下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倾向、三十年国画创作弊端、油画文化自觉的诉求、新手工艺术创作审视、新中国设计教育思想寻绎等一系列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状况的专门问题,以及对涉及各美术门类的艺术家思想观念与创作实践的个案,作了思维缜密、深中肯綮的学术梳理和理论阐发。在他的评论文章中,坚定的理想信念、精湛的理论修养和丰沛的思想感情,洋溢于观点鲜明、刚健有力的文笔,化作针砭时弊、彰显义理、放眼未来的精辟分析与论评,每每发人深省,激起社会共鸣。
由手工生产方式和民间美术所发见的文化价值的综合性、存在形态的生态性以及切实的人生关怀意义,引领吕品田的学术思考走向美术文化学的整体建构。作为追求这一目标的学术准备,他还做过一些外国美术方面的研究,著有《西方现代雕塑》、《东方美术欣赏》等著作,发表《约瑟夫·波依斯及其“社会雕塑”》、《静穆的法式与狂热的心灵——审视西方古典雕塑发展史的一个角度》、《非洲艺术的价值重估》、《面向未来的亚洲意识》、《走出编译状态: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等文章,研究中一如既往地表露出注重文化立场的研究倾向。
2013年7月,吕品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中心管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言
吕品田在民间美术及手工艺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学术积累,以及他在工作中练就的全局眼光与宏观思维,使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对策研究上表现出不可多得的战略眼光和学术理性。2004年初,吕品田作为专家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委托,撰写《以手工生产方式主导西部大开发》和《以民俗建设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两份提案提交全国政协会议,提案经《光明日报》发表和各网站转载,社会反响热烈。此后,他不断提出一些有学术含量的对策建议,其中最有代表性且为他始终坚持的主张,便是建议把“重振手工,激活民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策略。在他看来,手工生产是造就文化差异性的经济基础,民俗是激发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空间和文化传承的切实保障。2009年,他在第三届苏州论坛上建议“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文化特区’”(翌年发表于《光明日报》),主张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探索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在文化层面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建设民俗,探索亲民依俗的现代文治方式;进行教育制度、教学理念和学科建设的改革试验,将中华思想、经验和知识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包括“师徒相传”的技艺传授方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外,他还对政府采行的“生产性保护”,做了富有建设性的深度学术阐发。所有这些研究,都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工作实践与责任担当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吕品田留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除个人学术研究外,他承担过许多工作任务,转换过许多工作岗位,扮演过许多工作角色。工作上,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会深入到业务问题的深处,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极致,让所做之事产生最大程度的价值与作用。这其实就是吕品田一直秉持的人生观,是一种有责任、有理想的文人情怀与社会担当。
《林间》 水彩画
在2002年至2009年,吕品田先后作为副主编和主编,主持《美术观察》杂志社的工作。八年间,他带领编辑部同仁坚持原则,维护学术的圣洁和严谨,努力激扬向善的舆论力量。他主持下的《美术观察》,针对美术界的状况和国家文化建设需要提出了许多针砭时弊、彰显义理、放眼未来的重大学术主题,并组织展开大规模的学术讨论,发出健康向上的声音;所主办的“艺术的国家形象”、“彩墨境界”、 “中国山水精神”、“外国美术研究与教学发展战略”、“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以及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战略研讨文丛”等,起到了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当代中国美术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吕品田也因此被评为首届北京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2003年开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国家民保中心就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前身。在早先的这一阶段,吕品田参与制订保护法案、审议保护试点工作方案、起草普查分类草案以及调查提纲,宣传“中国民保工程”等诸多重要工作。2006年以来,吕品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了论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指南,修订项目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评审国家级名录项目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论证国家级名录项目保护经费预算,督导地方传承人保护工作,配合传统节日和国家文化遗产日的舆论宣传,策划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特别节目,论证徽州文化、闽南文化、黄南热贡文化和汶川羌族文化等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以及“汶川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纲要”,组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此外,他还经常为北京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论证或咨询支持。
2008年2月,吕品田在柬埔寨吴哥写生
吕品田还承担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6·中国国家博物馆)、“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200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09·中国农业展览馆)、“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0·北京展览馆)等国家级重要大型展览的策划、组织、撰稿和布展设计等工作。开先河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首创动静结合的“非遗”展览模式,产生了轰动效应,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迅速传遍中国,成为2006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2011年7月,中共中央台办等17家单位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主办“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万名青年大型交流主题联欢活动”,吕品田受命负责策划和组织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并陪同胡锦涛总书记参观展览、和两岸青年交流互动。通过策划这些展览,他得以将自己学术积累和思想理论实际地运用到“非遗”保护工作实践。
自2009年以来,吕品田先后担任过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及副院长,现职是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总是夙兴夜寐,敬业尽职,一心奉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在承担繁重行政工作的同时,他还坚持为研究生院的学生上公共课,悉心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课堂上,他的宣讲总透着一种志道据德、利泽民生的情怀,每每感染年轻学子,也为这个时代注入明朗、善良的思想情愫。
吕品田一直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向善向美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读书人更是应该有所担当,应该胸怀国家和天下,不应该斤斤计较于一己之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忘责任与担当,这是真正的文人情怀。我们所了解的吕品田,就是如此践行的。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
吕品田是个怀揣梦想的人,他说“读中学起,就守着一个梦:开车越野,当个浪迹天涯的风景画家。”他热爱绘画,总说画画可以给他带来刻骨铭心的幸福感。
《山前碧水山后田》 水墨画
说起绘画,这其实是吕品田的初心选择。他出生于江西上饶,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家风尤重人文艺道。父亲的培养和鼓励,使他的绘画天赋很快显露出来,以至中学时就被市文化馆选拔参加当时的工农兵美术创作学习班。他在那个注重群众美术和政治宣传的时代,频繁的主题性创作活动和政治宣传任务,倒是让他打下了以创作带动的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早在上大学之前,他已涉猎国画、油画、版画和宣传画等美术门类,作品连年参加全省美展或福州军区美展。对生活的重视,使他在那个时期就已养成画速写的习惯。1978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他接受了从石膏静物到头像人体,从素描到色彩,从工笔到写意,从绘画到图案以至雕塑的系统学院式基础训练,还接受了针对日用陶瓷的全套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当年的十八般武艺训练锐化了他解读形式意味的眼光,以至后来评论艺术作品,每每透着高度的鉴赏力和敏锐的感受力,能够直扣其经络和要穴。
志道担当的人必然格外辛苦。吕品田每天都工作到很晚,节假日也很少有时间休息。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乐观而浪漫的人,只要有点滴的闲暇,都会利用画画来放松自己。他常说,对他而言,作画、勾速写是十分轻松愉快的体验,是解黏去缚、抒怀畅神、放纵自我的美妙方式。
2007年12月,吕品田访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先生
能在艺术创作中获得幸福感的人,是懂得艺术真谛的人。几十年的理论思考,总在追问艺术意义的吕品田,自然会从切身的创作体验中生发出深切的艺术价值认知或感悟。艺术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吕品田的答案是:艺术是一种充满人生关怀的文化调节机制,它源于生活,又能超越现实,使人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中逍遥远游。“但是,艺术的逍遥游只是诉诸审美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暂时歇息,并非抛弃责任、不顾一切的永久出走。艺术超越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归返人生,让人们以健康的心态更好地担待现实使命。”对他而言,艺术作为生活方式,让他得以歇息片刻、自由片刻、快乐片刻,但这片刻的精神远游只是为了归返人生,以至更好地担当现实事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这往往是有担当又有情怀的一种文人生活状态。吕品田的许多速写即他所谓的“速写日记”上,都有一些记志艺术思考或随想的文字笔记。这种由一时之景引发相关问题的瞬间思考,体现了他不同于一般专业画家的理性气质与问题意识,透着不忘归返的使命感。
最近,吕品田利用工作之余,画了一批水墨画,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一次个展,颇得画界同行的好评。这批结体率性、笔风朗健、墨色和润、格趣雅逸的水墨画,颇有文人绘画的气质和神采,表现出一方超尘脱俗的林泉之心。在他的画作上,没有阐释性的“哲理”或“概念”,无拘无束的草木和着洒脱恣肆的笔致、自然渗化的墨韵展现出一种生机蓬勃的情态意态。这当是画家鲜活性情的自然流露,以及满怀理想的生命状态的写照,表现了一种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人文精神。
热爱艺术,研究艺术,又生活于艺术,吕品田从思想到实践,有着浑然一体的价值观和人格魅力。他理解的艺术与对艺术的运用、表达,都体现着他睿智而仁厚的治学理念。在他这里,治学与践行、理论与创作从来没有割裂开来,总是在相互渗透中并进,成就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当代社会而言难能可贵的有担当有情怀的学者。
来源:《中华英才》杂志,2016.11.16 第22期,作者:缑梦媛。
艺术,让人成为人
亲爱的朋友,您好,衷心感谢您的关注!
1.【艺术学人】旨在推送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学科相关的理论、作品、艺术家和活动,以促进艺术学学科的普及和发展。
2.如果您是艺术家或者艺术爱好者,请把您的简介、艺术作品(绘画、文学作品、音乐、表演视频、设计作品)发送至小编邮箱:yishuxueren@163.com吧,我们将为您进行免费宣传、推介。小编微信:yishuxueren,欢迎交流!
编辑:张心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