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长沙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绘就长沙“诗与远方”新画卷
《长沙晚报》2022年10月17日刊第16版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形象,提到长沙,你会想到什么?也许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之都、娱乐之城,或者是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又或者是“最吸引年轻人生活的十大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张张城市名片,展现出长沙既厚重又青春,创意无限、灵气闪耀的可爱风姿。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因和血脉,旅游是城市发展的窗口和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文旅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星城长沙,心之所向。十年来,这座积淀千年的楚汉名城、诗情画意的山水洲城、活力迸发的创意新城、熠熠生辉的休闲都市,一次次站上流量顶端,成为了更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9月25日,首部以居委会主任为主线、讴歌基层干部的电视剧《胡同》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频道开播。这部由入驻马栏山的银河酷娱出品的作品,收获好评如潮。在马栏山,像《胡同》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还有很多。
马栏山文创园成立于2017年12月20日,4年多来,累计实现企业营收超2000亿元,企业税收超1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460亿元,重大项目投资超270亿元。先后获评国家级广播电视产业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聚集类优秀基地、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实现快速发展,是十年来长沙文旅产业不断增添新动能的缩影。目前,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32万家,规上文化企业近1000家,从业人员30.7万人,排名中部城市第一位。10年来,中南传媒、芒果超媒、电广传媒多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A股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增长1倍,达8家,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位;全市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38家,其中国家级10家;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翻一番,超200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现有A级景区71个、星级饭店43家、旅行社515家,浏阳市文家市镇、望城区铜官古镇、长沙县果园镇、长沙县开慧镇被评为省级文旅特色小镇。全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双双成为千亿产业,已成为长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2年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长沙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9月18日晚,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全网70多个媒体平台展播,吸引了近千万名网友观看。《半条红军被》是近年来长沙创作的一部精品,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出品,荣获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田汉大奖,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10年来,长沙艺术创作取得新突破。除了《半条红军被》,还有湘剧《田老大》入选原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花鼓戏《花猪司令》入选文旅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扶持工程,《耀邦回乡》《护国》《红于二月花》《望母台》《田老大》等31个项目相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完成全国巡演近200场。
2020年以来,长沙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精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来到市属院团调研指导,两办印发了《长沙市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两家市级戏曲院团由公益二类调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探索省市共建长沙交响乐团,院团、乐团发展势头强劲、水平大幅提升。长沙市戏剧艺术中心正式启用,市属院团工作环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改出文艺发展的蓬勃活力。长沙自主打造的杜鹃花艺术节、长沙国际音乐艺术季、湘江国际音乐艺术季、“艺术长沙”双年展、长株潭大学生音乐节、岳麓山青年戏剧节等众多文化节会,让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纷至沓来。杜鹃花艺术节作为长沙市本级最大的艺术节会品牌,至今已连续举办19届。每年艺术节期间,全市文艺单位集中一个月开展近百场演出、展览和讲座,全面展示我市专业院团、艺术人才的成果和风采,掀起艺术惠民的高潮,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杜鹃花人才工程,一批优秀青年戏曲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老中青艺术人才梯队。通过三年人才工程的培养,调动了长沙市专业艺术人才苦练业务的积极性,对挖掘培养艺术新苗,繁荣长沙市艺术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夜幕低垂,中建·梅澜坊街区,霓虹璀璨、车来人往。街道上游客熙攘、美食店欢笑阵阵、湖畔音乐现场民谣悠扬,交织成一幕幕美妙的夜景。“我很喜欢长沙的夜市,很闲适,很有烟火气,很美好。”家住附近的市民杨女士说,晚上和家人在街区走一走,是一天最好的休闲时光。
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梅澜坊街区成功入选,一同入选的还有红星街区。这也是继2021年10月,五一商圈、阳光壹佰凤凰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后,不夜长沙再添闪亮的国家级名片。
10年来,长沙文旅消费不断焕发新活力。从2016年长沙市获评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18年长沙文化消费试点获评国家一档奖励、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暨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培训班在长沙举行,长沙代表中部城市在会上作典型推介,再到2020年12月,长沙市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长沙文旅消费的火热已成为现象级。
为一杯茶、一场焰火、一碗小龙虾、一条街而奔赴一座城,这是长沙正在持续上演的梦幻传奇。文和友、茶颜悦色等文旅新消费品牌,炭河古城、华谊兄弟(长沙)电影小镇、华强方特东方神画、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湘江欢乐城等网红景点,不断涌现。长沙屡次上榜假期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就在今年国庆,在网友推荐喜欢的旅行城市榜单中,长沙位列国庆假期力荐城市榜首位,长沙实现了从中转站到目的地的转变,“去长沙”成为更多人的出游选择。
6月11日晚,2022年的“长沙之夜”露天文艺晚会首场演出在长沙滨江文化园亮相。陆续开展的歌舞专场、戏曲专场、交响乐专场等演出,场场爆满。从2019年开始,长沙市为创新文化惠民方式、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策划开展“长沙之夜”露天文艺晚会,今年是第四年举办,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让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也是“幸福长沙”的重要加分项。十年来,长沙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和示范城市为抓手,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日益完善、文化惠民不断深入。
短短几年时间,长沙各类文化项目层出不穷:高品质建成开放了长沙 “三馆一厅”(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馆、音乐厅),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新建了长沙市非遗展示馆、长沙市戏剧艺术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长沙铜官窑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成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文体中心,芙蓉区图书馆、文化馆,岳麓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
除了标志性设施的“顶天立地”,各种基层文化设施更是“铺天盖地”。长沙市通过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建成超过国家标准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00个,建成图书馆分馆150个、地铁自助图书馆15个、流通服务点93个、24小时街区自助阅览室27个、文化馆分馆50个,乡村图书馆(室)全部纳入图书馆总分馆。同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86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与此同时,长沙推进公共文化“五送五进”活动,年均送戏1200多场、送图书20万册、送展览100次、送讲座200场,全市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年接待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建立艺术培训社区分校20所,将说唱街舞、小剧场话剧等文化形式纳入服务范围。常年举办“欢乐潇湘”“百姓大舞台·有艺你就来”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全市20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年均举办各类活动800余场,10万多名群众参与。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指尖”。
社会参与更加广泛。长沙扶持民办博物馆17家、实体书店80家、非遗传习所14家,组建了“长沙人艺”系列民办公助高水平文艺团体,将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一批场馆打造成为网红打卡地、文化新地标。省市共建长沙交响乐团,常年深入景区、社区、园区开展演出活动。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开展长株潭三市大学生艺术节、长株潭大学生传统工艺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整合讲堂资源、剧院载体、馆舍阵地,每年推出各类讲座及社会教育活动1000次、演出1000场、展览100次,参与人数逾4000万,群众成为公共文化的主角。
历史是无数记忆的累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需要记忆的积存;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长沙,同样不能丢掉文化的根脉。
10年来,长沙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打开新局面,把文化铸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实施红色景点保护工程,保护好红色旧址、红色小镇、红色村落,发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275处革命文物遗址的红色元素和价值内涵,将第一师范、新民学会旧址、开慧纪念馆等94处红色基地打造成红色教育阵群;加强历史文脉保护,提质升级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步道,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留住城市的“根”与“魂”,打造出“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目前,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2413处、博物馆42家、国有馆藏文物30余万件、非遗项目1366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4人。开展文物认定和登记,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建成并开放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浏阳苍坊旅游区、长沙市非遗展示馆等,推进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贾谊故居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解决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22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新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升文物安全防范科技含量、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明确的要求。
9月9日,2022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长沙文化活动周暨“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在长沙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珍藏的世界古代玻璃器为基础,结合国内出土的玻璃制品,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流光溢彩、晶莹剔透的视觉享受。
2016年,中国长沙与日本京都、韩国大邱共同当选“2017东亚文化之都”,这是长沙第一张国际性文化名片。多年来,长沙和京都、大邱不断加强中日韩三国间的文化联系,持续讲述东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为中日韩三国人民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合作之桥。
10年来,长沙融入世界打造新名片。继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之后,2017年11月1日凌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宣布,长沙正式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国际性文化品牌,让长沙在世界城市坐标系中,有了更加清晰的城市形象。
这是在内陆城市不多见的场景:从2017年起在长沙举行的“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吸引了数十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像民间走亲戚一样来长沙进行文化交流、心灵沟通和友好合作。
沟通长沙与世界的桥梁不止一座。10年来,长沙累计举办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活动年、中国—东盟文化旅游活动周、世界语言保护大会、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橘子洲国际音乐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等国际交流活动1000多场,吸引111个国家的企业家、艺术家、青年和学生参与,邀请接待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参访,长沙城市形象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贡献了长沙力量。
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沙市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润葵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担当,坚持守正创新,按照“融入世界格局、对标国内先进、引领中部发展、强劲省会引擎”的思路,紧抓项目建设、提振文旅消费、优化文旅服务、深挖城市内涵,奋力推进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擦亮长沙都市休闲名片,力争到202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2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亿人次。
来源丨长沙晚报
编辑丨张微微 校对丨李倩
审核丨王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