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范与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第五-八章

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11-23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 315-409

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单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摘要

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第五章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要点提示:

1.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B)


2.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应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和响应患者的个人爱好、需求和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临床决策。(A)


3. DSMES可改善临床结局和减少花费。(B)


4.医护工作者应在最佳时机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尽可能个体化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B)


5.评估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改善患者心理问题。(B)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患者的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糖尿病控制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SMES)致力于临床、教育、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照顾,可促进患者不断掌握疾病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都有明确的益处[60⁃61]。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优于未接受教育的患者,拥有更积极的态度、更丰富的糖尿病知识和较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更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目标和生活经验是调整照护计划的主要依据[61⁃62]。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方案特别是以循证为基础的结构化课程,虽然在传授方法、内容和技术的使用、以人为本的哲学和具体目标方面各不相同[63],但都可以有效促进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知识、技能和动机,并最终改善生物医学、行为和心理社会结果。 

一、基本原则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治疗的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体系,主要推荐如下[64⁃66]
1.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应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不断学习。 
2. DSMES 应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和响应患者的个人爱好、需求和价值观,以此指导临床决策。 
3.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是患者的必修教育课,该课程应包含延迟和预防 2型糖尿病(T2DM)的内容,并注重个体化。 
4. DSMES可改善临床结局和减少花费。
5. 当提供 DSMES 时,健康教育提供者应该考虑治疗负担和患者自我管理的效能和社会与家庭支持的程度。 
6. 医护工作者应在最佳时机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
7. 在规范化的专科糖尿病教育护士培养基础上,为患者提供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
8. 重视专职糖尿病教育者培养和糖尿病教育管理跨专业团队的建设,加强对随访和相关科研的培训与支持。
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即应接受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支持决策制定、自我管理行为、问题解决和与医疗团队积极合作,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可提高患者病情控制水平,最终改善临床结局、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67⁃68]
三、教育和管理的形式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方式包括个体教育、集体教育、个体和集体教育相结合以及远程教育[69],可以是大课堂式、小组式,也可以是个体式。小组式或个体化的教育针对性更强。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导。
集体教育包括小组教育和大课堂教育。小组教育指糖尿病教育者针对多个患者的共同问题同时与他们沟通并给予指导,每次教育时间为 1 h 左 右,患者人数10~15人为佳。大课堂教育[70]指以课堂授课的形式由医学专家或糖尿病专业护士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每次课时1.5 h左右,患者人数在 50~200 人不等,主要针对对糖尿病缺乏认识的患者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
个体教育指糖尿病教育者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适合一些需要重复练习的技巧学习,如自我注射胰岛素、自我血糖监测(SMBG)。在制定健康教育目标时应重视患者的参与,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细化行为改变的目标,重视患者的反馈,以随时对方案做出调整[70]
远程教育为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和互联网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宣传糖尿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69,71⁃72]
根据患者需求和不同的具体教育目标以及资源条件,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演讲、讨论、示教与反示教、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电话咨询、联谊活动、媒体宣传等[70]
糖尿病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和及时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调整治疗方案时,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必须给予具体的教育和指导。而且教育应尽可能标准化和结构化,并结合各地条件做到“因地制宜”。
四、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应包含对教育对象的基本评估,确定需解决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及计划、实施的方案以及效果评价。
1. 评估:收集资料,包括病情、知识、行为、心理。
2.发现问题:找出患者在知识和行为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3.制定目标:确定经教育后患者在知识和行为上所能达到的目标。
4.列出计划:根据患者情况(初诊、随诊),体现个体化和可行性。
5.实施:采用具体教育方法和技巧对患者进行教育。
6.效果评价:反馈频度、内容,制定下一步教育方案[70]
五、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1. DSMES 首要强调多学科团队:每个糖尿病管理单位应有 1 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设立专职糖尿病教育者的岗位,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共同照护模式是糖尿病管理模式中的一种高度有效形式。共同照护门诊的基本成员应包括专科医师、营养师、经认证的护理教育师及运动指导师[73⁃76]。DSMES是一个持续的行为改变闭环,自我管理处方作为其实践工具和支持形式,需要多方团队与技术支持,联合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的糖尿病自我管理[77]

2. DSMES 的关键时间点[78]:包括:(1)新诊断糖尿病时;(2)每年进行健康评估和并发症防治时;(3)出现新的复杂因素影响自我管理时;(4)健康状态和照护发生改变时。


3. DSMES 的有效评估:逐步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并得到及时的正确指导。


六、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1.糖尿病的自然进程。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3.糖尿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4.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5.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6.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7.饮食、运动、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8.血糖测定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
9. SMBG、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10. 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11. 特殊情况应对措施(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
12.糖尿病妇女受孕计划及监护。
13.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
14.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七、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糖尿病合并相关痛苦、焦虑、抑郁等问题非常普遍,对治疗和预后影响巨大,应给予更多的关注[79⁃80]。个性化的 DSMES 及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应对糖尿病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改善情绪障碍及糖代谢状态。一些用于生活幸福感、糖尿病相关痛苦、焦虑、抑郁的量表,如 WHO⁃5、PAID、DDS、BAI、SAS、PHQ⁃9、SDS 等,可以筛查及初步判定严重程度[81⁃83]糖尿病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多维度的社会心理支持是糖尿病患者应对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需定期评估及调整,具体内容包括:(1)伴有焦虑、抑郁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均增加,应定期规范筛查,评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84];(2)社会心理支持,如同伴支持模式有助于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弹性,使患者具有正确应对和良好适应的能力[85],降低糖尿病相关痛苦、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86⁃87];(3)糖尿病患者伴精神心理问题需转诊精神专科治疗[88]
八、新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数字化健康应用程序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通过与传统的DSMES相结合,向个人提供有关知识和服务。智能手机设备和无线网络的进步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能力,计算机视觉/视频游戏、可穿戴设备以及增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糖尿病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多手段,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89⁃91]
新技术包括利用短信、智能手机和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以及远程健康管理系统管理糖尿病。但 是,有必要对这些技术优化研究,并进行相关培训以适应糖尿病自我管理背景下的饮食和身体活动行为[92]
DSMES 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提供的在线糖尿病教育管理比传统的面对面教育能惠及更多人群,患者就医更便捷且无交通成本。T2DM 自我管理处方使得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和同质化成为可能,让偏远地区的患者有机会获得同质化医疗保健,尤其在疫情期间,线上管理减少了糖尿病患者交叉感染的机会,但其作用仍存在局限性[93⁃95]。线上管理可作为线下管理的延伸,应鼓励患者加入线上管理系统,并且配备专职的线下和线上教育者,由专业组织培训并颁发培训合格的资质证书,从而规范线上管理方案[96]



第六章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要点提示:


1.T2DM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A)


2.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 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


3.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4.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A)


5.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6.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7.合并CKD 或心力衰竭的T2DM 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T2DM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 可考虑选用GLP‑1RA。(A)


一、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2 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使 T2DM 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展速度及危害显著增加。因此,科学、合理的 T2DM 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的控制(表 7),并在有适应证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57⁃59,97⁃104]。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的控制应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57⁃59,97⁃104]血糖的控制在糖尿病代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表 8)。制订 HbA1c控制目标应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反应(低血糖、体重增加等)风险之间的平衡[97⁃98]。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减少密切相关,HbA1c 从 10% 降至 9% 对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要大于其从 7% 降至 6%(图 1)。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结果显示,HbA1c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 21%(P<0.0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 14%(P<0.01),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 37%(P<0.01)[105]。UKPDS 后续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降糖组在强化降糖治疗结束后10年其心肌梗死风险仍较常规治疗组降低15%(P=0.0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 (P=0.007),表明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带来远期获益[48]。推荐大多数非妊娠成年 T2DM 患者 HbA1c的控制目标为<7%。图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曲线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并对血糖控制的风险/获益比、成 本/效益比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以期达到最合理的平衡[97⁃98]。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至尽量接近正常)。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采取相对宽松的 HbA1c目标(图 2)[57,97⁃98]。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物治疗后达到 HbA1c≤6.5% 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非老年患者无需减弱降糖治疗强度[97⁃98]。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预期寿命降低,血糖更难以控制,治疗的风险和负担也会增加。因此,应随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 HbA1c目标,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平衡[97⁃98]图2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虽然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但也存在不足,如不能反映即刻血糖水平,也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97⁃98]。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可以很好地弥补 HbA1c的上述不足。推荐一般成人T2DM患者SMBG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目标为<10.0 mmol/L。空腹血糖和非空腹血糖目标也应个体化,老年患者、低血糖高风险患者、预期寿命较短、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可适当放宽。CGM 可提供丰富的血糖信息,据此可计算出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及很多反映血糖波动的参数,对优化血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血压、血脂和体重管理亦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HbA1c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可能有益。


儿童、孕妇、住院和病情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控制标准参见相关章节。


二、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控制高血糖的策略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措施[2⁃5,7⁃9]。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管理的始终[58,97⁃98,101⁃102]。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多种降糖作用之外的潜在益处、优越的费效比、良好的药物可及性、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等优点,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97⁃98]。虽然二甲双胍缺乏安慰剂对照的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但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获益,而且目前已发表的显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和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的 CVOT 研究都是在二甲双胍 作 为 背 景 治 疗 的 基 础 上 取 得的[97⁃98,106⁃113]。因此,推荐生活方式管理和二甲双胍作为 T2DM 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58,97⁃99,103]。有二甲双胍禁忌证或不耐受二甲双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SGLT2i 或GLP⁃1RA[58]。 

T2DM 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未达标,则应进行二联治疗[58,97⁃99,103]。二联治疗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如果患者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发生低血糖的危害大(如独居老人、驾驶者等)则尽量选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TZD、DPP⁃4i、SGLT2i 或 GLP⁃1RA[98,103]。如患者需要降低体重则选择有体重降低作用的药物,如 SGLT2i 或 GLP⁃1RA[98,103]。如患者 HbA1c距离目标值较大则选择降糖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98]。部分患者在诊断时 HbA1c较高,可起始二联治疗。在新诊断 T2DM 患者中进行的维格列汀联 合 二 甲 双 胍 用 于 T2DM 早 期 治 疗 的 有 效 性(VERIFY)研究结果显示,DPP⁃4i 与二甲双胍的早期联合治疗相比二甲双胍单药起始的阶梯治疗,血糖控制更持久,并显著降低了治疗失败的风险[114],提示早期联合治疗的优势。

二联治疗3个月不达标的患者,应启动三联治疗,即在二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如三联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一些患者在单药或二联治疗时甚至在诊断时即存在显著的高血糖症状乃至酮症,可直接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包括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并发症和合并症是 T2DM 患者选择降糖药的重要依据。基于 GLP⁃1RA 和 SGLT2i的 CVOT 研究证据[106⁃113],推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或心力衰竭的T2DM 患者,不论其 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 SGLT2i。合并CKD 的 T2DM 患者,如不能使用 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如果患者在联合GLP⁃1RA或SGLT2i治疗后3个月仍然不能达标,可启动包括胰岛素在内的三联治疗。合并 CKD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合并 ASCVD 或心力衰竭的患者低血糖危害性大,应加强血糖监测。如有低血糖,应立即处理。HbA1c联合SMBG和CGM是优化血糖管理的基础。如果HbA1c已达标,但SMBG和CGM的结果显示有低血糖或血糖波动很大,亦需调整治疗方案。在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时应加强SMBG、CGM及低血糖知识的宣教,尤其是低血糖风险大及低血糖危害大的患者。T2DM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见图3。

图3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



第七章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要点提示:


1. T2DM 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均需要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营养(医)师或综合管理团队(包括糖尿病教育者)指导患者完成。(A)


2.应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医学营养治疗目标和计划,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达到患者的代谢控制目标,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B)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是临床条件下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营养问题采取特殊干预措施,参与患者的全程管理,包括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营养诊断、制定相应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及监测。通过改变膳食模式与习惯、调整营养素结构、由专科营养(医)师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可以降低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0.3%~2.0%,并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及预防营养不良。近年的研究证实,对肥胖的 T2DM患者采用强化营养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的糖尿病得到缓解。营养治疗已经成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一、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参考国内外卫生行业标准和指南的要求,确定营养治疗的目标如下[58,60,115⁃120] 1.促进并维持健康饮食习惯,强调选择合适的食物,并改善整体健康。
2. 达到并维持合理体重,获得良好的血糖、血 压、血脂的控制以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为满足个人背景、文化等需求,可选择更多类型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并能够进行行为改变。
二、膳食营养因素(一)能量1. 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应当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目标是既要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要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
2.对于所有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控制总能量摄入,至少减轻体重5%。 
3.建议糖尿病患者能量摄入参考通用系数方法,按照105~126 kJ(25~30 kcal)·kg⁻¹(标准体重)·d⁻¹计算能量摄入。再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性别、年龄、活动量、应激状况等进行系数调整(表 9)。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极低能量(<800 kcal/d)的营养治疗。 
(二)脂肪1. 不同类型的脂肪对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故难以精确推荐膳食中脂肪的供能。一般认为,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20%~30%。如果是优质脂肪(如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脂肪供能比可提高到35%。
2.应尽量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和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鱼油、部分坚果及种子)有助于改善血糖和血脂,可适当增加。
3. 参考 2016 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应控制膳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
(三)碳水化合物1.社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ARIC)研究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50%~55% 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121]。考虑到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习惯,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50%~65%[117]。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不建议长期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2. 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同时应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碳水化合物,可适当增加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的摄入。全谷类应占总谷类的一半以上[119]。全谷类摄入与全因 死 亡 、冠 心 病 、T2DM 及 结 直 肠 癌 风 险 呈 负相关[122]
3. 进餐应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保持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胰岛素剂量和起效时间相匹配。
4.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成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应>14 g/1 000 kcal[119]。膳食纤维摄入量与全因死亡、冠心病、T2DM 及结直肠癌风险呈负相关[122]
5. 严格控制蔗糖、果糖制品(如玉米糖浆)的摄入。
6. 喜好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
(四)蛋白质1.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蛋白质的供能比为 15%~20%,并保证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一半以上。

2. 有显性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质摄入应控制在每日0.8 g/kg体重。


(五)饮酒1.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
2.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 g,男性不超过25 g(15 g酒精相当于350 ml啤酒、150 ml葡萄酒或45 ml蒸馏酒)。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3.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并严格监测血糖。 
(六)盐 1.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 5 g 以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进一步限制摄入量。
2. 同时应限制摄入含盐高的食物,如味精、酱 油、盐浸等加工食品、调味酱等。 
(七)微量营养素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 D 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应防止维生素 B12 缺乏。无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无需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植物提取物等制剂,其长期安全性和改善临床结局的作用有待验证。 
(八)膳食模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推荐特定的膳食模式。地中海膳食、素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低脂肪低能量膳食均在短期有助于体重控制,但要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并结合患者的代谢目标和个人喜好(如风俗、文化、宗教、健康理念、经济状况等),同时监测血脂、肾功能以及内脏蛋白质的变化。
三、营养教育与管理营养教育与管理有助于改善糖耐量,降低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并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应对糖尿病患者制订营养教育与管理的个体化目标与计划,并与运动、戒烟一起作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基础。



第八章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要点提示:


1.成人T2DM患者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B)


2.成人T2DM患者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B)


3.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慎行运动治疗。(B)


运动锻炼在 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成分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 可 将 T2DM 患 者 糖 化 血 红 蛋 白(HbA1c)降 低0.66%坚持规律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123⁃124]。
T2DM患者运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运动治疗宜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进行必要的健康评测和运动能力评估,有助于保证运动治疗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2.成年T2DM患者每周至少150 min(如每周运5 d、每次30 min)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费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 运 动 。即 使 1 次 进 行 短 时 的 体 育 运 动(如10 min),累计30 min/d,也是有益的[125]
3.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健步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游泳、骑车上坡、足球、篮球等[123]。 
4.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 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 h),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锻炼部位应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训练强度宜中等。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124]。 
5. 运动处方的制定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运动项目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喜好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运动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如计步器),有助于提升运动依从[126]。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6.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打破久坐行为、减少静坐时间[127],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7.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123]。 
8. T2DM 患者只要感觉良好,一般不必因高血糖而推迟运动。如果在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时血>16.7 mmol/L,则 应 谨 慎 ,确 保 其 补 充 充 足 的水分[128]

参考文献略

阅读下载原文,请登录中华糖尿病杂志官方网站,http://zhtnbzz.yiigle.com。订购杂志请关注中华糖尿病杂志微信公众号,点击底端的会员社区——我要订阅进行购买,或拔打电话01051322265,2267,226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华糖尿病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