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指南】1型糖尿病门诊建设规范(2024版)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11): 1200-1206.
作者: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
通信作者:周智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长沙 410011,Email:zhouzhiguang@csu. edu.cn;李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长沙 410011,Email:lixia@csu.edu.cn
摘要
精准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提高1型糖尿病(T1DM)管理水平的核心策略,而建设规范的T1DM门诊,为患者提供规范化诊疗是改善T1DM患者管理现状的重要路径。为了推动我国T1DM的标准化和同质化管理,健全T1DM的医疗服务体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和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国内外T1DM门诊的建设模式,基于前期的实践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共同制订撰写了《1型糖尿病门诊建设规范(2024版)》。鉴于T1DM诊断和管理的特殊 性和专业性,建议 T1DM门诊设置于三级医疗机构,分为专病门诊和管理中心两个不同级别,并从功能定位、人员与设备配置、运行标准、诊疗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指标等方面对门诊建设进行了规范,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T1DM门诊的设置与目标
鉴于T1DM诊断和管理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建议T1DM门诊设置于三级医疗机构,分为专病门诊和管理中心两个不同级别。
1.专病门诊:是为 T1DM 患者提供诊疗的基本门诊单元。
2. 管理中心:是为 T1DM 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全周期治疗和管理,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预防的高级门诊单元,应辐射并引领本区域内T1DM专病门诊的建设,提供绿色转诊路径。
1.促进我国 T1DM 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健全T1DM医疗服务体系。
2.提高医疗效率,切实促进面向 T1DM 患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3.改善 T1DM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专病门诊建设标准
为T1DM患者提供规范化的精准分型诊断、治疗、教育和随访管理。
1.准确诊断T1DM,实施规范的治疗、教育及随访,减少T1DM的误诊率,提高T1DM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和血糖控制达标率。
2.规范筛查 T1DM 慢性并发症,及时识别与处理急性并发症,建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治绿色通道,提高并发症的早期诊治率。
3. 对于诊断疑难、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的 T1DM患者,及时向本区域的T1DM管理中心转诊,降低严重并发症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1.科室应设置有内分泌专科以及糖尿病门诊,并运行3年以上。
2.医师:至少配置 1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内分泌专科医师,且接受过T1DM诊疗技术专业培训或有同等经历;并每年参加≥1次省级及以上T1DM相关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3. 护士:至少配置 1 名糖尿病教育护士,且经 T1DM 教育师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或具有同等经历;并每年参加≥1次省级及以上的T1DM相关继续教育项目、会议或培训。
4. 有条件的单位,提倡同时配置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等多学科管理团队。
1. 具有相对独立的诊室,使用面积不低于 10 m2 。
2.门诊统一标识为“1型糖尿病门诊”。
1. 听诊器,血压计(配有成人和儿童袖带),身高、体重测量仪,软尺。
2.快速血糖仪,快速血酮仪,神经筛查包(包含 128 Hz 音叉、10 g 尼龙丝、温度觉测量器、大头针、叩诊锤等)。
3.T1DM科普教育资料(胰岛素剂量调整、碳水化合物计数、血糖监测等),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工具(如生长曲线图、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标准差单位数值),膳食模具(包含食物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含量),胰岛素注射技术宣教模具,胰岛素泵模具,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模具。
4.电脑(含网络登录平台),打印机。
T1DM 专病门诊应建立规范化运行制度,至少涵盖如下制度:
1.T1DM专病门诊工作制度。
2.人员岗位职责。
3.门诊首诊诊疗及复诊诊疗流程。
4.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5.T1DM诊疗规范。
6.T1DM急性并发症识别与处理方案。
7.T1DM慢性并发症筛查流程。
8.患者转诊流程。
1.门诊开放至少1全天/周。
2.T1DM患者就诊人次≥100人次/年。
3.新增管理T1DM患者≥20人/年。
具备可以为 T1DM患者提供准确分型、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筛查与诊断的技术。
1. 血生化、快速血糖、快速血酮、血浆葡萄糖、血清β‑羟丁酸测定。
2. 血清胰岛素 、血清 C 肽 、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 )、糖 化 白 蛋 白(glycated albumin,GA)测定。C 肽检测推荐采用化学发光法,每年参加和通过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HbA1c检测须采用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 准 化 计 划 (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认证的方法、仪器与试剂,并每年参加和通过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3. 胰岛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utoantibody,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nsulinoma‑associated 2 molecule autoantibody,IA‑2A)、锌转运体8抗体(zinc transporter 8 autoantibody,ZnT8A)、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y,IAA)。GADA、IA‑2A、 ZnT8A推荐采用国际金标准“放射配体法”,IAA推荐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不具备上述检测方法的单位,可采用经放射配体法比对一致的其他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或将标本送至经国家或国际胰岛抗体标准化评估认证的实验中心检测。
4.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
5.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技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测定、眼底照相、感觉阈值测定或神经肌电图检查、四肢多普勒或血管超声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建议配备皮下脂肪增生超声、人体成分分析。
1. 具备为 T1DM 患者提供指尖血糖监测 、 CGM、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以及胰岛素泵治疗的技术。
2. 具有不同种类血糖仪、CGM、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泵、胰岛素无针注射(可选)的规范操作流程和治疗经验。
3.具备规范的动态血糖图谱解读与分析能力。
具备为 T1DM 患者进行规范化随访的诊疗能力。
1.具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使用规范化病历进行患者随访。
2.定期监测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注射情况。
3. 根据代谢控制相关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4.利用量表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自我管理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对所有就诊的 T1DM 患者实施至少 1 次 T1DM 自我管理教育,提供规范的教育资料(视频、动画片或书籍),并在随访过程中持续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给予个体化的教育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
1.T1DM的发病机制。
2.自我血糖监测和血糖控制目标。
3.饮食管理,包括碳水化合物计数法。
4.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方法,胰岛素剂量调整的方法。
5.高血糖、低血糖的应对与预防。
6.运动管理。
7.并发症预防及筛查。
8.心理应对。
具备为 T1DM患者进行结构化教育的人员、资质、场地,每年举办至少 1 次 T1DM 患者营地教育活动。
1. 血糖控制达标率,包括 HbA1c及 CGM 数据,其中 CGM 数据主要包括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以及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
2.代谢控制达标率,包括血压、血脂、体重。
3.新诊断和复诊T1DM酮症酸中毒患病率。
4.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率。
5.新诊断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率。
6.慢性并发症筛查率。
7.随访执行率。
8.结构化教育覆盖率。
9.住院率及住院频率。
10.病历资料完整度。
管理中心建设标准
1.为 T1DM 患者(特别是疑难、危重患者)实施精准分型诊断、治疗、教育和全周期管理。
2.为T1DM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监测管理。
3. 对区域内 T1DM 专病门诊的规范诊疗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1.为复杂、疑难或危重的 T1DM 患者提供精准诊断及规范治疗、教育及随访;对围产期 T1DM 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开展T1DM患者的多学科会诊医疗模式,建立健全的内部转诊机制。
2.对 T1DM 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对不同分期的亚临床期T1DM患者提供相应的教育与资讯。
3.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及时接收诊断疑难、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的 T1DM 患者;对于诊断明确、管理方案确定的T1DM患者,转诊至T1DM专病门诊。
4. 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 T1DM 自我管理教育活动,规范及指导区域内 T1DM 门诊的患者教育活动。
5. 对区域内 T1DM 专病门诊进行质量控制及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6. 承担 T1DM 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诊疗新技术、人才培养等科研与教学任务。
1. 所在医院应设置有内分泌专科以及糖尿病门诊,并运行 5 年以上;设置有儿科或儿童糖尿病专业学组、营养科或营养学组、运动或康复医学科、眼科及精神心理科。
2. 专科医师:至少配置 2 名内分泌专科医师,其中至少 1 名具有高级职称;接受过 T1DM 诊疗技术专业培训或有同等经历;有糖尿病相关科研经历;并每年参加≥1次国家级T1DM相关继续教育项目、会议或培训。
3. 护士:配置 1 名专职糖尿病教育护士,且经T1DM教育师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每年参加≥1次省级及以上 T1DM 相关继续教育项目、会议或培训。
4.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人员:具有相关专业从业资质的营养医师、儿科医师、运动医学医师、心理医师以及眼科医师。
5.社会工作者:建议 T1DM 管理中心积极与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纳入社会工作者对有需要的 T1DM 患者给予规范的同伴支持。
1.具有独立的诊室,使用面积不低于20 m2 。
2.门诊统一标识为“1型糖尿病管理中心”。
3.具有相对固定的 T1DM 教育室,使用面积不低于20 m2 。
基本设备配置与专病门诊一致。
需在专病门诊运行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以下相关制度:
1.多学科会诊、转诊制度及流程。
2.数据管理规范。
3.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2.T1DM患者就诊人次≥300人次/年。
3.新增管理T1DM患者≥50人/年。
4.为区域内医护人员提供 T1DM 相关培训,覆盖≥30人/年。
5.开展T1DM相关科学研究≥1项。
五、诊断及治疗技术
在专病门诊所具备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基础上,T1DM 管理中心需具备为分型不确定的糖尿病患者提供精准分型的流程和技术,识别T1DM高危人群的诊断技术,并开展新的治疗技术。
1.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基因检测。
2.全外显子基因测序。
3. 固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ELISPOT)检测胰岛自身反应 T 细胞。
包括闭环或混合闭环胰岛素泵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
能为 T1DM 患者进行规律随访以及为规范区域内专病门诊患者提供双向转诊。
1.具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使用规范化病历进行患者随访,建立信息化支撑体系。
2.定期监测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注射情况;具备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软件,能分析动态血糖数据并打印分析报告。
3.根据胰岛功能、基因检测等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合适的治疗方案,根据代谢控制相关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4. 根据心理量表、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给予患者合理的教育及心理支持。
5. 对于有需要的患者及时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
基本要求与专病门诊一致,并且能对区域内专病门诊的患者教育活动进行质量控制及定期指导,开发新的教育模式。
T1DM 管理中心应建立多学科会诊医疗模式,主要涉及儿科、营养科、心理科、眼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骨科、血管外科等多个科室。对于合并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T1DM患者,应以挽救患者生命以及保存重要脏器功能为目的,建议有相对固定专科医师及时给予诊治。
1. 教学和培训:T1DM 管理中心应承担区域内医护人员培训的职责,每年至少开展 1 次区域内 T1DM 专科医护人员培训,主要包括 T1DM 的规范诊疗及诊治技术进展等相关内容。
2. 科学研究:T1DM 管理中心应能基于 T1DM 信息化网络数据系统,开展T1DM相关研究。建议 T1DM 管理中心具有建立样本库的能力,可协助本区域T1DM门诊进行样本储存。
在专病门诊质量管理指标的基础上需增加以下内容:
1. 组织省级及以上 T1DM 继续教育项目的次数。
2. 对于 T1DM 专病门诊未定型糖尿病患者明确分型的比例。
3.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例数。
4.接收区域内T1DM专病门诊转诊患者例数。
5.承担省级及以上T1DM相关科研项目数量。
T1DM 专病门诊与管理中心的基本建设指标见附录1。
精准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提高 T1DM 管理水平的核心策略。实施规范化门诊建设,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有助于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提高代谢达标率,对降低疾病负担至关重要。当然,以 T1DM 专病门诊和管理中心为主导,进一步推动建设 T1DM 联盟体系,融合医疗团队(建立区域性分级诊疗体系)、社会服务团队(提供全病程社会支持服务)、志愿者团队(构建同伴支持网络)等多方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规范 T1DM 诊疗流程、普及疾病知识、探索创新诊疗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将极大推动我国T1DM标准化防控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作者投稿及专家审稿请登录中华糖尿病杂志官方网站:zhtnbzz.yii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