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合集
#第二届1839摄影奖系列访谈
11个
第二届1839摄影奖已经公布,为了让大家对获奖作品有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组织采写了大奖和优秀奖获奖者系列访谈,希望能对他们的作品有全面的介绍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创作。
由董钧、海杰个人发起的纯民间奖项1839摄影奖,以摄影术诞生之时为名,既回溯摄影的本体属性,也强调以跨媒介的开放姿态对其延展。面向国内高校在校学生,旨在检验国内高校学生创作和艺术训练中的认知与判断。今年第二届1839摄影奖征集到的作品有近千组之多,终评委有纪录片导演杜海滨、策展人段煜婷、摄影师韩磊、摄影师黎朗、策展人李杰。经过了多轮激烈的讨论,评委们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了最后结果。今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的余乐晴凭借她的影像装置作品《鱼上山》获得了大奖。
评委杜海滨对她的评价是:“《鱼上山》是一部文艺的私人影像作品。初看你会被它唯美的胶片形式感所吸引。再看便能理出内容的主线,女孩把自己比做在水中生活的鱼,把自己的父亲比做山中的鸟,女孩向往父亲隐居山林的自由,却发现自己一直被困在现实之中。但正如影片的题目,鱼也想上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路上尽管困难重重,但也还是有甘霖降落。影片通过两张照片一首歌,圆形以及变化的视窗,加之作者浓重的广东方言喃喃自语似的旁白,构成了一本关于生命的画卷。为作者寻找失落的父女关系之间开辟了新的空间。这部形式风格迥异的影片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被看到并且脱颖而出,有着它自己内在的原因,也有着某种神秘的外在逻辑。”
广东惠州人,202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获第二届1839摄影奖大奖。《鱼上山》是一个由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和一个旋转的唱机组成的摄影装置。余乐晴在自述中说,“我思考着在年轻一代的成长中,父辈与我们沟通的隔阂,并非一定要填平这之间的代沟,只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的方式”。为什么她会选择表现她和她家人的关系?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这样的表达的形式?我们对这个作品充满了好奇,她很耐心地回答了这些提问。1839摄影奖:谈谈你所学的专业背景,以及你的毕业创作的过程。为什么选择了表现你和父亲的家庭关系这样的一个话题?余乐晴:在天津美院摄影系上学这四年很开心,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像朋友一样,不过在头两年我对摄影还是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可能也因为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总是没什么信心的原因,拍不好照片也会自己闷着,不敢和老师交流,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个摄影方式,拍出来的作品也总感觉少点啥。到了大三我才找到一点感觉,拍出来的作品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赏,让我有了信心。开始更多的去思考作品的表达,创作一些个人风格的作品。在经过很多次尝试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拍视频,所以在大三到大四的过程中,我从拍摄照片开始往拍摄视频过渡。回想起来,这真的离不开老师们的鼓励呀。摄影这个专业在我入系之前,我家人也包括我自己,都以为就是学拍照片的,家里老一辈还说我读个大学去学拍照,以后开照相馆帮别人拍证件照吗?那学这么多年画画不是白费了。听着他们这样说我还有点担心……但是在真正进入学校,系统的学习摄影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依旧是在学习艺术,学习摄影的艺术。如今毕业后,班里的同学们有的在美术馆策展工作,有的在影视公司工作,还有的成为自由摄影师。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其实摄影能够去做很多事,不再是人们所理解的只能拍照片,还有更多跨界的尝试。我的父亲常年一个人在山上做着他的陶瓷事业,而我从小到大和母亲生活在市区里,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我与父亲不爱说话,在这样缺乏交流的环境下我们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远,我们在生活上的争执也随之增加。时间长了,父女之间的代沟变得越来越深。在即将毕业的最后一次创作中,我重新回顾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去寻找属于我与父亲独特的沟通方式。其实在毕设起初,我构想作品的主旨是把父女之间的代沟表现给观者看,因为做毕设,我每天都上山拍摄素材,这是我在上了初中后与父亲呆在一起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给我分享了他最爱的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那首歌),我最初的固有想法这接触中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对于毕设的主旨我重新开始思考,在年轻一代的成长中,父亲与儿女之间的代沟,也并非一定要去填平,只是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的方式。去跨越这之间的矛盾,在双方感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在通过毕设创作前期的一系列思考,引发了对作品《鱼上山》的创作构思。在确定主旨之后,作品创作的线索就清晰起来了。1839摄影奖: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和父亲的沟通与情感的隔阂?余乐晴:因为自己就读的摄影专业其实最初并不是父亲所希望我考的陶瓷专业,而在毕业之际,我希望能用所学的专业只是创作一个让父亲认可自己的作品。最初我是希望能将陶瓷和摄影结合起来做一件作品,但当我在思考如何结合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执意去想要证明自己?是因为不想被看低?不是的,是我希望能和父亲好好地说上话。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与父亲额隔阂已经这么深了。1839摄影奖:关于家庭关系这样的主题,比如和父亲/母亲/恋人等,同类摄影作品有非常多,你怎么看?有参考过哪些作品吗? 余乐晴:我认为这类作品都是基于一个感情基础去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一件讲感情为主题的作品,它的成功必然是离不开真情实感。只有这件作品让观者感受到真情实感,它才是成功的。我的作品是影像和装置的结合,在影像上,其实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李安的《饮食男女》,把父女之间的代沟和情感表达得微妙且极致,他借助着许多带有隐喻式的、象征意义的镜头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这也是我在拍摄中对于画面和声音设计所参考的一个方向。我通过多段影片的接合,重新构建新的不同时间线,呈现出一个回忆中过去与当下的一种结合。这些影像可以在观者的脑中重新被营造出新的意向,并使其真实化。影片的自白中说道“我是一条在水里的鱼”,画面中出现的是“我”的场景,在有鱼的水声出现后,慢慢在画面中重叠出现一段父亲工作室养着的鲤鱼的影片。在意涵的时空中人为地进行影片的拼接剪辑,让记忆的情绪和现实场景相结合。声音的处理,在重新思考了与父亲之间的代沟问题后,我选择用方言通过自白的形式进行感情抒发,方言能迅速拉进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能让观者更快的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而在装置上,我在宋冬的《抚摸父亲-三部曲》得到了一些启发。《抚摸父亲-三部曲》中用到的媒介,比如影像光影、录像磁带、水这样的媒介都是符合作品的感情基调的,在挑选的时候必然是精心设计和考虑过的。看了这个作品,我深表感触,宋冬他找到了一个他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出与父亲之间的桥,并且在这个作品中拉进了彼此的距离,这就是我的作品想要达到的效果。要寻找到最符合作品感情基调的媒介,从时间、年代、温度、记忆出发等等,经过多层面、多媒介的考虑后,得出最适合的呈现方式。结合父亲那个年代喜欢音乐的播放形式,选择了唱片机作为播放的载体,而在唱片材料上,采用父亲和女儿的共通点——陶瓷,进行父女合作完成。唱片上的声纹纹路是父女一刀刀刻出来的。这张独一无二的陶瓷唱片是我与父亲的交织点,当唱针划过唱片中的纹路沟壑,播放的是我们分歧又相同的声音。这是父女的共鸣声,是只属于他们的声音。使父女之间的共通点——陶瓷、音乐、摄影这三种不同的媒介融合在一个作品中。1839摄影奖:唱片是你和父亲共同用陶泥刻出来的,又有了一个“行为”的意义。为什么要用视频+声音+照片+行为这样一种综合的形式?有没想过只用图片或者视频把这个讲清楚?余乐晴:在确定了用自白的方式拍摄视频后,开始是设计了父女的对话插入或者制作陶瓷过程中的思考来引出视频开头,但在多次实验过后都显得过于生硬,缺乏感情,甚至像是故意引出话题。当我那天偶然,翻到了与父亲的一张合照,是少有的几次家庭出游时拍的照片,发现再没有父女两人单独的合照了。许多情感突然涌上心头,原来这就是我要找的影片出发点。这张照片必须在这里边。而父亲给我听的那首触动我心的歌作为贯穿影片的声音,添加了雨声、鸟声、水声、车声等父亲工作环境的环境音效,意在从声音上呈现印象中父亲工作的场景与现实的融合,在情感和氛围上更能得以充分表达。最后作为女儿在渴望与父亲沟通的一种情感抒发为影片的出发点,由一张照片引出后面的自白,定下了整段影片的框架。最初是有想过只用图片或者视频把这个讲清楚,但是无论如何都觉得缺少一个感情的连结,在那段与父亲一起拍摄的时间,我接触到了越来越多他的世界的东西,我才意识到我想把这些都放进作品去,因为这些才是我与父亲之间感情的关联。1839摄影奖:视频画面上,为什么使用了圆形构图?并且有很多圆形的东西出现。另外还有画中屏,分屏等各种实验影像常用的元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余乐晴:在选择唱片机为装载体后,这个圆的画面更能贴合唱片的形状。制做陶瓷最常见的就是拉坯,就是以圆心为中心,将泥放在中间进行拉坯变形。而圆这个形状,让我觉得很微妙。我与父亲就像在这个“圆”的两端,经过转动,周而复始。现在的我与父亲有着代沟,或许以后我也会在父母这个位置与孩子有代沟。但尽管我们在圆的两端,中间隔着圆心,我们互不打扰,却又紧密相依,我们都会到达彼此的位置。当视频中出现画中屏,分屏时,那是我的心里想法的具像化,我希望观者在看视频的同时也能对我当时的心理状态有一个身同感受的体验。这也是我认为实验影像的魅力。1839摄影奖:在声音设计上非常细腻,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第一人称、方言和变形处理?那段歌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余乐晴:我选择用方言通过自白的形式进行感情抒发,是因为方言能迅速拉进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能让观者更快的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方言对于我与父亲来说,是一个亲切的熟悉的东西,整件作品其实是我自身对父亲的一种情感抒发,也是我想对他说的话,所以直接就以第一人称就进行这个自白。视频中的那段歌曲是我找到的与之间父亲沟通的新的方式。在山上拍摄素材的某一天,父亲拿出了一张光盘,说:“给你听听我最喜欢的歌。”歌曲在音响中缓缓放出,父女两人之间一句话也没说,但在这个短暂的期间,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许多声音,伴随着山上鸟叫和雨声,伴随着这首歌的歌词:“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忘了还有明天,忘了保留一点时间,好让这种感觉永远......”,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感情在这个时候都出来了;所有的代沟在这时都消失了。原来,这就是这个作品需要的那座父女之间的桥梁。1839摄影奖:短片里面说“我是条在水中睡觉的鱼”,中文题目叫《鱼上山》,而英文叫observation of fire holes ”,为什么叫这个题目?余乐晴:短片中我把自己比作是一条在水中睡觉的鱼,就像在山下一直没有意识到与父亲代沟的我自己。而我把在山上的父亲比作一只鸟,总在山上做着他的事情。鱼和鸟,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山上,水往低处流,鱼自然往山下去。而在“鱼”想要与“鸟”进行交流时,她希望能上山,她渴望去寻找一条属于她上山的特殊的水路,这便是题目《鱼上山》的含义,也是作品的一个主旨,我希望寻求和搭建与父亲之间代沟的桥梁。这个英文名其实是毕设的一个偶然的巧合,在毕设构想的时候,我出现过几个不同的方案,其中一个的名字叫做:观火孔。就是这个英文的意思。因为在陶瓷烧制的窑上,每个窑的窑门上都会有个洞,学名叫“观火孔”,顾名思义其作用就是烧窑师傅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通过那个洞来看里边的火候和瓷器,以此来调整柴火的投放量。所以这个洞是唯一能从外界往里面看的媒介,也是决定这一窑瓷器的成败的关键,每个人都是抱着期待的心情看这个洞的。整个作品是我对父亲的一个感情抒发,我本身也是抱着期待的心情去展现作品,虽然在影片中没有明说,但我期待父亲能看到这件作品,也期待这座代沟的桥梁能够发挥作用。而观者则是以旁观的一个角度去观看,所以英文名观火孔继承了这个精神。1839摄影奖:短片从你和父亲的合影开始,以为短片旨在讲与父亲的关系,然而看到后面思绪万千,像诗一样散乱抽象,父亲也只是一个背影,仿佛在躲藏什么。这种整体表达你是怎么考虑的?余乐晴:那张照片是我与父亲曾经的一个回忆的美好定格,而其实由于我一直对父亲的敬畏,是一直处于在父亲背后默默看着他也不敢接近的状态。我短片中为了真实还原我这种观看角度,由始至终都没出现父亲的正面形象,都是选择在背后拍摄他在工作的模样。我和父亲两人都不善于表达,像“我爱你、我想你”这类的话更是说都没说过,散乱抽象其实是我自身对于父亲的一种含蓄的感情表达。
1839摄影奖:作品为什么要使用老唱机这个东西?在你成长中,唱片机应该早已消失。唱针为什么始终原地旋转?为什么要摆放父亲和你的那张合影照片?余乐晴:我是结合父亲那个年代喜欢音乐的播放形式,选择了唱片机作为播放的载体。并在多种唱片机的样式中,选择了箱子形式的唱片机来呈现。一是,箱子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封闭、储存的功能。人们喜欢把自己心爱的、珍贵的东西存放在箱子当中,而这件毕设作品也是一个珍贵的回忆的存在。二是,箱子的形式,它能随时关上带走,也有一份带上回忆启程,迎接父女关系的全新的开始的一种寓意在里面。唱针一直在原地旋转,因为我希望与父亲的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这张陶瓷唱片是我与父亲的交织点,在唱针划过去的沟壑上,播放的是我们分歧又相同的声音。那张照片是我整个作品的出发点,它是珍贵的,照片中定格的历史和回忆是无可替代的。我希望观者在看到这张照片的同时去感受这个作品,也希望人们能珍惜与家人的相处,照片就是相处的证据,也是感情的证据。余乐晴:无意中在Twitter中看到过一个年轻的摄影师,叫川原和之。他虽然不是那种特别专业的摄影师,但是他的摄影照片中我能感受爱和生命。他在Twitter的简介就直接表示了自己只拍摄家庭照片。他拿起相机的契机是因为他觉得,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前(即怀孕时候)孩子就和妻子有了稳固的情感,而作为爸爸一直难以找到为人父的真实感受。而在他开始拍下女儿的时候,他看着照片中的女儿,感受到了为人父的感受了,这也促使他在之后的生活中,拍摄了孩子的成长,家庭的片段,也拍摄了父母的老去。人的一生很短,有的人总是还没活明白就老去了,我能在川原和之的照片中感受到人生的变化和意义,有时候我看到他拍的那些家庭照片我都会发自内心地微微一笑。这也对我在想要拍摄家庭方面的作品有了一些启发。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总是在围绕他自己的经历进行拍摄,而他的《镜子》是他自传色彩最浓烈的一部。通过现实与梦境、回忆和设想的镜头穿插,构成一种起起伏伏的状态。电影记录了他自己的本身的思考已经对于母亲和家庭的一种追述。他电影中碎片化的片段以及没有特定概念的梦境,令这部电影有了塔可夫斯基式特有的“诗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心理状态最真实的一种记录。这也启发了我的短片那种散乱抽象的表达方式。第二届1839摄影奖
第二届1839摄影奖(2020年度)自正式公布,启动征稿、获奖公布等重要推送均阅读量过万,收到来自全国高校的近千组作品。经杜海滨、段煜婷、韩磊、黎朗、李杰等5位终评评委四轮投票,第二届1839摄影奖所有奖项全部产生,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余乐晴凭借影像装置作品《鱼上山》获得第二届1839摄影奖大奖,引发广泛讨论。1839摄影奖重视评选之外的独立批评与学术观察,不让展览和评选沦为一时的“高光时刻”,期待建立一个立体、多元的持续性的良性批评生态。1839摄影奖努力让摄影走出艺术圈,成为一个文化事件。我们希望通过第一个十年的工作,逐渐勾勒出中国青年摄影艺术家的精神地图与时代样貌。“1839摄影奖”是一个由个人发起的纯民间奖项,以摄影术诞生之时为名,既回溯摄影的本体属性,也强调以跨媒介的开放姿态对其延展。面向国内高校在校学生,旨在检验国内高校学生创作和艺术训练中的认知与判断,邀请国内知名策展人、出版人、研究者、批评家、艺术家等组成评委会,整个评选和工作团队零报酬。评委会基于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判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作品,以期推动和提升高校学生在创作中的独立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以专业评论、展览等方式加以推广,将中国高校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创作近貌介绍给公众,进而推动中国高校学生摄影创作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