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山东地炼的前世今生——铅华洗尽,路在何方?

2015-07-27 华气能源猎头
文 | 糜蓉,来自公众号菲克社区


“山东地炼”的前世今生




“地炼”,是相对于主营炼厂而言,其发展起源于1998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宏观调整。1998年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业务重组,小炼厂区别性关停并转。整顿结束后,加工能力在1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大多划归两大国有石油公司,而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选择保留了82家,成为“地炼”;沥青厂、溶剂油厂和润滑油厂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余则予以关闭。


山东地炼,截至2014年底,一次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23亿吨,占全国地炼加工能力的54%。作为全国地炼最集中的省份,虽然依托于胜利油田而建,但绝大多数仍然没有稳定的原油可炼,而不得不转向价格更高的国产与进口燃料油。


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但并没有给炼油企业带来利好。对于原料复杂,成本较高的地炼来说,情况则要更为糟糕。成品油市场整体持续低迷直接挤压地炼利润,山东地炼常减压装置年均开工率只有37%,较前一年下降4%。


原油占比在山东地炼原料中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这主要得益于2013年中国化工集团获得的1000万吨原油进口权限。2014年中国化工完全租用中化黄潍管线,为旗下三家炼厂管输原油,进一步保障了昌邑、华星、正和石化的原油供应,因此这些炼厂开工率基本能达到70%。


对于中国化工的进口原油抢占市场,中海油也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地炼的联系,2014年纷纷与海科化工、垦利石化、利津石化、华联石化等地炼达成原油供给协议。


但对于其他地炼企业来说,他们不得不采购价高、产品质量低的燃料油作为原料。而且对于采购燃料油作为炼油原料的企业来说,燃料油消费税的增加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举措。继2015年1月12日燃油消费税再次提升以后,汽油、石脑油等的消费税单位税额提高到1.52元/升,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消费税单位税额提高到 1.2元/升。此次调整后,我国成品油中的税收占比大约提升至44%-45%。对于炼燃料油企业来说已经完全无利润可言。



“进口原油使用权”




故事还须从这里说起


201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出台了较为详尽的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申请条件。自该通知发布后,各符合条件的地炼企业纷纷跃跃欲试。

随着申请审核工作的全面展开,全国尤其是山东地炼产业链整改加速。5月27日,发改委公布首家成功申报使用进口原油的地方炼厂评估结果:初步确认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可使用进口原油750万吨/年。时隔一个月,第二家进口原油使用权通过审查的企业盘锦北燃(非山东地炼)便浮出水面,初步确定盘锦北燃可使用进口原油700万吨/年。7月2日,山东垦利与山东利津已确定分别获得300万吨/年左右的进口原油使用权。7月10日,“进口原油使用权俱乐部”再添新军,国家发改委初步确认中化弘润获得每年530万吨进口原油的使用权限。此外,目前已经提出申请暂未通过审核的还有海科、万通、神驰、日照岚桥等十余家地炼企业。




原油进口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配额傻傻分不清楚?

原油进口是否真的放开了?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事实上,《通知》的原文是: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炼油厂在淘汰一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设施的前提下使用进口原油。也就是放开的是进口原油使用权,并非原油进口权


那么你知道究竟什么是“原油进口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配额”吗?


  • 原油进口权是指企业可以自主从海外进口原油,自主炼化、销售。


  • 进口原油使用权是指企业有权利使用进口原油。


其区别在于:在没有这项权利时,炼厂只能从有进口权和使用权的企业手里买油,而后者可以决定卖还是不卖,加价还是不加价。当这些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之后,商务部将相应颁发使用配额,企业可在配额范围内委托拥有进口权的企业代购原油。


  • 原油进口配额是指中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内),对原油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数额加以直接的限制,在规定时限内,配额以内的原油可以进口,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征收较高的关税、附加税或罚款后才能进口。


这次所公布的山东地炼所获配额或非永久,新方案可能并不是一个获取“牌照”的概念,而是一种获得某种资格“认证”的概念。也就是说,审核通过的地炼并非永久获得使用进口原油的资质,而是可能通过类似于年审的“认证”机制,来获得下一年的进口原油的使用配额。这一定程度上类似现行的燃料油进口配额审定发放的办法。通过看似非常简单的标准,达到赋予地炼公平竞争条件和规范地炼运营行为的双重目的。


“山东地炼”身上的四座大山




据统计,2014年,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只有37%,期间甚至一度跌至20%。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炼如此低的开工率呢?总结来看,是地炼背负的远不止四座大山的限制与压力,就让我们来分别看看这几座大山。


这期间,甚至有很多企业长期停工。即使对于炼制海洋油的中海油下属企业来说,开工情况也很不乐观。海化已经停工半年多,东营石化也停工3个月,而对于炼制价高、低质、加氢成本高的燃料油的地炼企业来说,亏损更是在所难免。2014年,炼制胜利油的地炼,平均盈利只有30元;而对于炼制进口燃料油的山东企业来说更是亏损严重,亏损最厉害时一吨会亏损1000元。


那又是什么造成的亏损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地炼原料受限,且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第一座大山:原料受限,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与央企相比,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加工的劣质重油性质较差。在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原料构成中,原油占24.4%,劣质重油占75.6%。劣质重油粘度高、密度大、出油率低,并且硫含量、残炭值、金属含量高,为满足成品油质量升级要求,需要对重油进行加氢预处理、催化重整,还要对汽柴油进行加氢精制,加工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汽煤柴油产率只有50%左右。央企由于加工品质较好的管输原油,因此加氢负荷较小,加工难度相对较小。如,中国石化济南炼油厂加工的大部分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的石腊基原油,不仅汽柴油产率高,而且还能够生产高质量的润滑油;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每吨原油的汽煤柴油产率达70%以上,比山东地方炼化企业产油率高出20%。2014年一系列导火索更是将地炼逼至悬崖。


同时,受成品油批发、零售政策以及加油站布局限制,地方炼化企业销售网络建设起步晚、空间小、不完善,很少能自行零售,大幅压缩了地方炼化企业的利润空间。截至2013年,山东省有加油站1万余座,其中中国石化2600座、中国石油近1000座、地方和私营约6400座。自商务部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于2007年1月1日施行后,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开始建设加油站,目前已经建成300余座,分布在东营、滨州、泰安、枣庄、临沂、菏泽、德州、威海等地,甚至发展到了江苏、河北等省,其中京博石化共有157座加油站,有135座已投入运行。




第二座大山:油品升级,加重负担。油品升级在山东省的具体时间安排为:2014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汽油;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柴油;2018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不考虑前期装置投入,油品质量每上升一个级别,增加420元/吨的脱硫成本,炼厂需要承担210元的成本,这对原本便艰难度日的地炼来说,可谓打击甚重。


第三座大山:税费改革,雪上加霜。自2014年8月1日起,全国成品油经销企业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将纳入防伪税控系统汉字防伪版管理,也许意味着“倒票时代”的结束,地炼逃税的口子被扎紧了,灰色收入不再。消费税自2014年11月开始连调三次,上涨至汽油1.52元/升,柴油1.2元/升。税费改革,堵住盈利的口子,增加税负的担子,对地炼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第四座大山:银行信贷收紧,逼入绝境。地炼一直是负债率较高的模式运行,有的甚至达到80%-90%。而2014年随着地炼亏损面增加,银行对其贷款授信也一度收紧,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位于山东滨州的博兴石化下属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先后由于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




我们也考虑过转型!





截至2014年底,山东共有50家地炼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23亿吨,占全国地炼的54%。扶持、整合、转型、淘汰是山东地炼转型的四条指导原则。


这几年几大央企在山东地炼中攻城掠地,收编整合了不少地炼企业。如中海油并购了东营石化、中海沥青以及海化石化,总计760万吨的一次加工能力,占整个山东地炼的6.2%;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共有7家公司,包括华星、正和、昌邑、安邦、蓝星济南、济南石化及长城炼厂,共计2300万吨一次加工能力,占整个山东地炼的18.7%,中国化工集团也是山东地炼中占比最大的央企控股方。中化国际并购了弘润年加工量500万吨。山东最大地炼东明石化与中石油有紧密的合作。有了大央企扶持的相关地炼企业便进一步加快了扩张,化工转型是其重要的一个方向。


但是,地炼LPG深加工化工转型饱受煎熬


油价下跌,调油品跟跌,原本已经产能过剩的山东LPG深加工企业不得不面对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的考验,对于山东地炼配套的LPG深加工企业来说,他们拥有一体化成本优势,前几年是风头正劲的好行业,但如今却多是在寒冬中煎熬。


山东LPG深加工起步早,且是全国LPG深加工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但地炼配套的深加工装置却起步较晚,所占比例也并不大,而且多数是近两年才上的项目。山东共有15家地炼企业配套了LPG深加工装置,即超过1/3的地炼企业已经抓到了这一转型机会。




穷途末路的芳构化


2014年,山东芳构化月均开工率已经降至10%,最低时一度跌至5%。我们以山东市场原料气与民用气市场均价核算芳构化近一年的利润发现,今年芳构化年均利润已经由2013年的12元/吨,降至每吨亏损53元/吨。


对于地炼企业来说,其原料气成本必然低于市场价,因此利润会有所好转。但是成品油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消费税增值税的改革增加企业税负负担,地炼企业的芳构化开工情况也并不乐观。


芳构化装置利润持续下滑,使得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如改造装置为异构化(恒源石化)、新建烷基化装置(东方华龙、宜坤化工)以及增加烷基化芳构化装置(东方华龙)。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烷基化投资兴起


2014年是全国烷基化装置遍地开花集中上马的一年,但是烷基化油价已经由2013年第一套烷基化投产时的8200元/吨,降至4400元/吨,烷基化装置利润也受到大幅挤压。山东外采原料气装置的烷基化装置利润为740元/吨,而2014年利润已下滑至540元/吨,虽然有所下滑,但仍是属于利润点高的深加工产品,因此开工率仍然在50%左右。而对于地炼配套烷基化装置利润高于540元/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炼炼油领域的亏损。




坠入深谷的丁二烯装置长期关停


丁二烯价格自2012年开始便一路下滑,从最高点的30000元/吨,一度跌至6400元/吨,对于LPG深加工的丁二烯装置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据分析,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盈亏平衡点应该在12000元/吨,而当下的丁二烯价格根本没有开工条件,因此山东三套丁二烯装置都处于长期关停状态。


总的来看,地炼转型配套的LPG深加工产业,虽然具有上游油头优势,但由于所上装置集中投产,导致所投产业的产能过剩且开工率低,政策严控使得调油市场大萧条,因此装置陷入一投就亏,再投就停,三投就整个行业完蛋的尴尬境地。从这个角度来看,转型之路前程虽然美好,并不好走,这也是大多数企业转型的普遍问题。


地炼的未来?





山东地炼的生存现状虽有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民营经济充满着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一点点希望都会被他们抓住。


有一种观念叫”卖身“


为了有得“吃”,没有国有石油企业的支持,任何存活的案例都是小打小闹,苟延残喘。山东地炼企业寻求与大型石油央企联姻,在这种合作中,作为地炼只有两条路可选:被收购或者被控股。按一位山东炼化领域人士的说法,这是以“卖身”换油源。2010年潍坊弘润石化和中化集团公司达成合作,中化集团掌控51%的股份,弘润石化掌控49%。


无论联姻是否能真正获得油源,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做法可以在国内石油行业内拥有较普通民营地炼更多的“自由”,例如某企业可进行国内原油交易而从中获得盈利。再者能与“国家队”联姻的无外乎民企中的佼佼者,联姻的另一个目的无论是在于申请使用配额也好,还是申请独立进口权也好,在政策开闸时将会有排位优先的可能。


管理上“抠”出名


”每降一分钱成本,就是获得一分钱利润。“——某地炼企业管理人员


“在运输汽车尾部卸油管缠上塑料袋,将卸车时残留的原料油回收使用”,“抓好化工辅料管理,每套装置每年节约数百万元”;“压缩各项费用开支,降低财务费用,优先清还高利率贷款”等等这些措施让地炼仍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转型产品,逐步扩大精细化工领域产品比


地炼企业单单扩大产能无法走出困境,不少企业谋求多元化发展或者转型,逐步扩大精细化工类产品占比。


近年,大型骨干企业已开始转型,例如橡胶、烯烃和芳烃产能均已形成规模。其中甲醇制烯烃项目2014-2015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装置改建、新建项目13个左右,其中已投产项目7个,烯烃产能累计138万吨,理论消耗甲醇400多万吨。


地炼的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山东省政府2014年年底发布《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指出,将支持东明石化、垦利石化、京博石化重点发展石脑油的综合利用及合成橡胶;利华益发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金诚石化、华联石化发展碳纤维、高品质针状焦;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地炼企业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反过来也是各区县的纳税大户,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及就业问题。当地政府对其仍想尽办法进行扶持和鼓励,但奈何资源有限,为此地方炼化企业的炼化能力扩增以及产业链的延伸,精细化工的布局等等无一不在争夺地方政府有限的资源。


山东地炼真正洗牌即将开始


《通知》明确规定,新增用油企业用油数量依据淘汰自有或兼并重组的落后装置能力、建设储气设施规模的一定比例确定,但上限不超过本企业符合条件的常减压装置设计加工能力总和。


也就是说统计出的18家山东地方炼厂,若要申请原油进口使用权,就必须淘汰1480万吨的产能,若加上无申请条件的地方炼厂,山东地炼共计存在5895万吨的落后产能。因此若原油进口使用权面向地炼逐步放开,且淘汰落后产能加速,那么山东地炼一次加工能力不排除面临“腰斩”的局面。


部分山东地炼可淘汰落后产能不足或者希望获得更多原油使用权,下一步则将是在省内收购小型落后企业,然后完成淘汰指标获得更多原油使用权。而部分资质不达标的地炼企业想要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或者进口资质,并购其他与自身条件能够互补的炼厂是比较好的办法。




刘爱英奶奶的故事





文章的最后,大家一定会纳闷,山东地炼究竟是如何成为”打不死的小强“的呢?除了和一些大型央企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千丝万缕以外,还究竟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抗争“故事呢?这就不得不翻出刘爱英奶奶的故事来和各位一起分享了。


68岁的刘爱英用13年的时间试图为自己的企业撬开一丝活路,她的抗争执着却无力。


1999年,在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亮相后,刘爱英便开始以一己之力“拯救”山东地炼,为夹缝求生的企业奔走呼号成为了她最普通的工作。1999年底,通过一封写给总理的信,刘爱英揭露了1998年石油行业“南北分治”后,山东地炼企业受到的来自中石化的不公平待遇。而通过这份上访信,刘爱英也最终逼迫中石化做出让步,让地炼企业取得争夺话语权的阶段性胜利。


但当山东地炼还在为啃下中石化这个“硬骨头”准备举杯欢庆之际,一场颇具针对性的行业洗牌风暴突然降临。1999年5月,《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发布;2001年9月《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发布。国家密集出台这两大文件,意在清理整顿不规范的地炼市场。文件规定,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两大石油集团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中石化终于逮到了机会,原来国家每年179.3万吨原油计划是给山东省的配额,但胜利油田归中石化代管后,配额怎么分配,就成了“一言堂”。这也成为其利用成品油“低买高卖”,榨取地炼利润的掘金之路。


为了在油价上争取生存空间,刘爱英所在的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在多次找到有关部门反映后,最终达成了“协商定价”的共识。2002年以后,随着民营加油站的拔地而起以及石油贸易商数量的水涨船高,山东地炼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一点,更多的企业拿到了成品油销售批发资质。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扩大,地方炼厂也学聪明了,他们只将70%左右的成品油卖给两大石油集团,剩下的则通过其他渠道销售出去,避免重蹈覆辙。


几轮对抗下来,地炼企业就像个冲锋的战士匍匐在命运未知的前线上,生怕一不小心被冷枪击中身亡。山东地炼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潜伏在丛林中的狙击手们还有“帮凶”。


2003年9月,铁道部突然下文,要求铁路只能运输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产品,地方炼油企业的产品一律不准上铁路。当时,好多地炼企业正在办理货运手续,几车皮的成品油,已经装车等待运输,但他们最终等来的,却是要求卸车的命令。


在向原铁道部计划运输处垂询后,刘爱英才得知,是两大石油集团找到他们,提出了这一要求。“铁道部难道是属于两大集团的?”刘爱英在电话中大声呵斥。为了安抚刘爱英的情绪,电话那边的运输处主任只能用言语不断安抚刘爱英,却不能给她任何实质性的反馈。在刘爱英的多次沟通协调下,原铁道部随后又补发了一个文件,把21家山东地炼企业的名字也加到了运输名单中来。


但铁路运输风波的最终解决,已经是两个月后的事情。其间,地炼企业的成品油,就装在租用的车皮里,租金甚至已经超过了油价本身,甚至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


时光来到2012年,“不信命”的刘爱英仍倔强地穿梭在企业和政府间。有人笑称,她应该是中国所有行业协会会长中,年纪最大也最负责任的“女汉子”。


直到2013年10月,国家能源局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全国工商联和部分民营石油企业对民间投资进入石油领域的意见和建议。让这位处于职业生涯低谷中的女会长激动地跳了起来,“付出总算有了一点回报。”


不久,国家能源局就向有关部门和企业下发特急文件《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开始设计地炼进口原油的分配原则和方案,并要求10月21日反馈书面意见。为了引导更多地炼企业加入,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原油计划指标,放开对山东省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1000万吨/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


与此同时,一些内部权威人士也不断放出消息,估计最终方案可能比较接近上述草案,最快有可能于11月份出台。甚至包括“两桶油”的高层也透露,中央政府对石油领域的开放将远远超乎市场预期。


胜利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但眼看时间的脚步就要迈入12月份,刘爱英有些坐不住了,因为几乎在一夜之间各种曾激起刘爱英胜利感的方案就“一点消息也都没有了”。怕出差错的刘爱英在多方打听下,才发现自己吃早了定心丸。据她了解,国家能源局出台文件后,该方案就立即遭到两大石油集团的强烈反对。“原来限制地方炼厂进口原油,单靠加工燃料油,他们就能生存。如今给他们原油,生活得岂不更滋润了。”这一明显的打压逻辑也让刘爱英逐渐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原油不是那么好拿的。”


其实早在8月份,国务院就批了1000万吨原油指标给民营企业,但此方案至今也迟迟落实不下来。这一事实也恰恰印证了刘爱英的担忧。“只能等着”,刘爱英几乎是从嘴中挤出这四个字的。


转眼2015年,山东地炼进口原油使用权的获得是否能让刘爱英奶奶松一口气了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