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封面(二) | 中石油落空,中海油退败,中石化卡位,省网面前无强者
送送送!eo近日所推送的《浙网怎么办?》封面文章得到了读者的诸多反馈。现将为在本系列文章中入选精选评论的读者赠送《南方能源观察》2016年4月刊《浙网怎么办?》一本,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讨论!
前文回顾点这里:
eo封面 | 一个绝无仅有的省级天然气统购统销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全文较长,建议收藏观看!
浙网怎么办(二)
eo记者 周慧之
不广为人知的是,浙江省网在一统江湖前差点儿形成南、北网共存的局面。然而,进入省网防区后,强势如三桶油,依旧要受制于地方游戏规则制定者。
2012年3月8日,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终于拿到发改委的“路条”,这不仅视作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前期工作取得的“实质性”突破,也被认为“环网建设”进入到加速模式,还因此记入浙能集团当年的大事记。
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是浙江省级干线项目,建设主体为浙江省金衢丽天然气有限公司(简称“浙江省金衢丽天然气公司”)。这家注册于2011年9月9日的公司,其工程任务包括两部分,除了金丽温干线项目外,还有金丽温省级天然气管道金衢段配套管道工程。这两个工程,正是规划中用来接纳西气东输二线来气并向金衢丽地区输送天然气的管道。
西气东输二线在2012年12月30日即全线建成通气,而金衢丽地区无天然气可用的尴尬直到2015年6月才由金华市率先打破。其通气时间的迟滞正是由于金丽温输气管道的建设。“有一个省网就是这样,尽管早已具备通气条件。”一位浙江的天然气从业者评价。
地处婺城区新狮街道下裴村的“1号门站”是这段金华段管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金华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的起点,1号门站将从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分输站接入来自西二线的气源,待其完工并验收合格,金华市才算是达成了接入西二线的基本条件。
为了修建金丽温干线和金衢段配套工程,浙江和中石油都有过烦恼。
西气东输二线自西南往东北方向穿省而过,位处浙江省内西南部的金衢丽一带不仅被贴上接入西二线“能源大动脉”的标签,也是浙江省实现天然气 “一个环网”不可缺失的部分。浙江省的四面来气是绝大部分省份可望而不及的气源方位优势,也是实现省内大环网的有利条件。
对于浙江省而言,如果金衢丽一带直接从西二线上开口接气,就意味其环网构想往西南方向的推进将遭遇滑铁卢。而且考虑到国家干线难以顾及浙江省内金华等城市的调峰需求,因而修建一条省级干线转输西二线的气源就显得势在必行,其“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的原则才能得以执行,也符合集团“能源供应商”的自我定位。
“由于和西二线并行,管线路由西二线的调整尚未进一步细化。”2012年 5月,在金衢丽天然气管道项目推进会上,有领导点出了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在西二线开始建设之前,中石油并非没有考虑到这点,如何“解决西气东输二线与浙江省管网同路由段管道敷设的关系”,是西二线在浙江省内管网布局考虑的主要问题。毕竟在下游从国家主干网开口这件事情上,浙江毫不留余地。
鲜为人知的是,中石油和浙江省之间还有过一段短暂联姻。
联姻对象正是对衢州、金华、丽水、温州地区的天然气管线建设运营。换句话说,这段联姻的产物是金丽温干线项目和金衢配套支线项目两个工程的最初筹备单位,也是浙江省金衢丽天然气公司的“前身”——浙江省天然气南方管网项目筹备处(简称“南方管网筹备处”)。
浙江省天然气南方管网项目总投资额40亿,由中石油和浙能集团分别占股51%和49%。南方管网筹备处2009年11月组建后,当年年底即进入石油类大学校招储运专业的毕业生以储备人才之需。然而到了2011年冬季,业务范围一致的浙江省金衢丽天然气公司在校招单位简介中已将其取而代之。
与“南方管网”相对应的说法是“北方管网”,指的正是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之所以被称为“北方管网”,与浙江省天然气公司最初的管道气源西气东输管线擦浙江省北部而过有关。加上杭州、萧山、嘉兴等浙江省经济水平较高和用气量较大的城市均分布于浙江省北部,浙江省内管线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北方。或许可以理解为,“北方管网”的称呼一方面与浙江省网先期管线分布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坐北视南的“对峙”意味。
“北方管网”是浙能集团控股子公司,中石化和中海油各持有股份。而“南方管网”则由中石油51%控股,另外浙能集团占股到49%。错失西气东输通气时未能分得任何股份的中石油,试图通过控股金丽温管道项目来弥补省级干线投资参与的缺位。重要的是,如果控股部分线路的省级干线,中石油将打破浙江省对于省域内管网建设的完全掌控,而浙江方面想要实现省内唯一天然气供应商、建设方和价格制定者的地位也将随之破灭。
相较于西气东输管线在浙江省主干线分布少而偏以及供气量有限的情况,西气东输二线无论是管道分布、辐射范围还是供气量方面,在当时都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浙江省内气源不足的供需矛盾。西气东输一线建设时期,浙江方面对于东海气田产气量怀抱的极大期待在此时已经落空,西二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石油的谈判筹码顺势大增,才在当时得以拿下南方管网项目筹备处51%的控股股份。
南方管网筹备处计划的时间表是:2010年9月30日之前完成干线和支线的试验段批复,2011年11月15日之前开工建设,金丽温干线在2013年7月30日通气,西二线浙江配套支线在2013年3月30日通气。然而,所有的计划都迟滞了。
原本预计于2010年年底正式成立的浙江省天然气南方管网有限公司,最终定格在“南方管网筹备处”,并为浙能集团全资子公司浙江金衢丽天然气公司所替代。“南方管网”的说法也只流传在过去,相关信息也甚少遗留在网络上。
有趣的是,在浙能集团内部,浙江省金衢丽天然气公司与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似乎依旧保持着微妙的“南北”关系。不过,前者为浙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后者为其控股公司。在业务分域上,浙江金衢丽天然气公司将承担南部省级管网建设任务。而这一带正由于多山区地形,修建难度大,浙江省天然气公司难有精力顾及。
有业内人士甚至提到过这样一种假设,如果浙江北面没有上海,西二线就不需要穿浙江省而过,“建到浙江省一公里就可以了,后面的管道根本不用铺,只需要直接卖气给浙江省,还可以省钱。”
至此,中石油在浙江省境内涉足省级管网的努力彻底落空。
“一开始我们是代表整个浙江省跑市场的,”一位见证过浙江省天然气市场十几年变迁的中海油宁波接收站人士回忆道。
据了解,中海油气电集团成立的浙江贸易分公司功能正是承担宁波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卖气”工作。当时中海油会下到浙江各个城市的天然气专项专办询问工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气的需求量,尽管合同依旧由浙江省天然气公司来签订。通常城市规划中上报的用气量偏高,实际操作中很多用气项目并不会上线。
中海油宁波接收站项目早在1997年左右已经提出,2004年5月26日成立宁波接收站项目执行办公室准备前期工作,并于2004年12月3日拿到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的同意批复。2005年1月,中海油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海油气电控股51%,浙能集团参股29%,计划完成投产时间为2008年。不过,直到2009年12月18日,中海油宁波接收站一期总投资69.7亿、年处理300万吨LNG的项目才得以开工,计划投产时间也由此延迟到2012年。
正是在中海油“拖延”工期的四年期间,中石化的川气东送已在2010年1月首次接入浙江省杭州至嘉兴输气管道,并为浙江省补充用气量27亿方/年。2010年6月24日,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中石化顺势拿到浙江省天然气公司30%的股份,而中海油的股份则由37%降低为30%。具体为:股权变更前,浙能集团53%、中海油气电集团37%、浙江东南发电股份公司10%(浙能集团关联子公司),重组后调整为浙能集团40%、中石化40%、中海油30%。这也被浙江省方面称为“有利于调整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比例”的变化。
紧接着在2011年,浙能集团与中石化以及新疆能源投资公司签订了“建设新粤浙煤制天然气长输管线协议”,即浙能集团将参与投资建设中石化的新粤浙管线。2014年4月开工的浙能淮东年产20亿方的煤制气天然气示范项目,将通过新粤浙管道输送到浙江。
与中石化的合作不只为浙江补充了供给方,也让浙江自己化身为气源供应商成为可能,更让其深刻体会到平衡外部力量、掌控内部市场的战略意义。
“整个形势都变了。”上述接收站人士说,早年代表省天然气公司调研整个浙江省用气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中海油转而变成了只需要盘点气量的角色,“浙江省让我们供多少就是多少。”
2013年7月,中海油宁波接收站投产半年后,终于正式向浙江省供气。其中的迟滞源自浙江省与中海油在供销价格上的“艰苦协商”。
由于中海油供给浙江的LNG,气源来自公认气价最高的卡塔尔,协调上网电价后其价格为全国最贵。该协议为中海油在2008年6月与卡塔尔天然气公司签署,年供应量200万吨LNG,为期25 年,采购价格为15美元/百万英热。由于价格较高,来自该协议的首船LNG进入广东后并未获得买家购买。
针对昂贵的卡塔尔LNG,浙江省天然气公司最终发挥了“省网主体”的议价能力。与中海油签订的合约,锁定了前三年的价格,并成功让中海油接受了合约期LNG价格逐年降低的安排,即4.07元/ 方(2013年)、3.97元/方(2014年)、3.87元/方(2015年)。此外,该合约还约定从第四年(2016年)开始,中海油供给浙江的LNG价格执行按照热值计算的管道气价格标准。
不过,浙江省网和中海油的这单合约并没能加强双方的合作关系。由于中海油前三年供给浙江的LNG价格依旧过高,以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调价数据为例,浙江省门站价格为3.04元/方,远低于从中海油的采购气价3.87元/方。最终宁波接收站的LNG只能退居调峰的角色,而中海油也进一步失去了在浙江的先发优势,退居一隅。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浙江省天然气市场气价高、消费量少的局面?又该如何理解浙江省的天然气利用战略?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