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封面(三)| 浙江省网错了吗
送送送!eo近日所推送的《浙网怎么办?》封面文章得到了读者的诸多反馈。现将为在本系列文章中入选精选评论的读者赠送《南方能源观察》2016年4月刊《浙网怎么办?》一本,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讨论!
前文回顾点这里:
eo封面 | 一个绝无仅有的省级天然气统购统销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eo封面(二) | 中石油落空,中海油退败,中石化卡位,省网面前无强者
全文较长,建议收藏观看!
浙网怎么办(三)
eo记者 周慧之
在省级“大管家”的悉心经营之下,浙江并未如愿降低用气成本,多主体来气的优势也未转化为优良的气化普及率。而邻省江苏几乎走着相反的“开放”发展模式,气化率和消费量却在国内遥遥领先。浙江省网错了吗?保供、听招呼之下,已没有简单是非
气源不足,气价比周边省份都高,管道建设速度慢,这已成为浙江省天然气市场公认的三大问题。
以降低气价为目标之一的浙江省,在省级“大管家”的悉心经营之下,非但未能降低用户用气成本,其多主体来气的优势,也未转化为充足的气源和优良的气化普及率。浙江省城乡规划研究院的一篇文章提到,尽管来气多元,浙江省依旧面临气源供给不足的窘境。在依次满足居民、公建和商业用气的基础上,若有多余气量才用来发展工业用户,以至于浙江省工业用气比例普遍不高。
反观江苏省网的虚拟存在,带来的却是低气价和高气化率。事实上,由于江苏省和浙江省区位相近,两省按照西气东输“递远递增”原则计算的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仅差一分钱。以国家发改委2015年11月调价后公布的各省非居民用气门站价为例,浙江省为2.17元/方,江苏省为2.16元/方。江苏基本可以按照中石油门站价格结算,而同期浙江省物价局公布的非居民用气价格为2.29元/方。
不仅如此,气源来源配比的不同,造成两个省天然气市场上游采购成本的巨大差别。中石油主导下的江苏省市场,能够获得的天然气成本几近于国家发改委规定的门站价格。在供不应求时期,价格高昂的LNG和井口成本较高的川气东送管道气仅对价格起到少量稀释作用。且由于江苏省的绝大部分用户可获得中石油直供气源,免于支付省网管输费用,成本自然较低。此外,带来气源充足和价格低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由于积极配合中石油在其省内修建管线,从一开始便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存量气。西气东输一线每年120亿立方米的输送量中,江苏省即斩获一半。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完成存量气和增量气并轨之前,增量气价比存量气高出一截,相当于江苏省享受到很长一段时间的优惠气价。
浙江省对于气源配比的倾向性,可从当时的规划数据窥见。2004年,时任浙江省天然气公司董事长提到过一组规划数据:2010年的供气量可达到80亿方,构成为西气东输一期13.88亿方、东海气一期23.3亿方、LNG项目42亿方,供需基本平衡。该组数据正好显示了当时浙江省的预期,即对于东海气和LNG气源的预期气量均高过西气东输的来气量。而实际情况与预期的偏差,不只来自难以避免的区间偏离,更大的偏差还在于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东海气田的可供气源在后来的开采中被证明严重低于预估,而LNG项目则由于错失阶段性良机致使价格居高不下,直到如今浙江的用气量还与80亿方有差距。
“当年高庚的便宜气浙江是不要的。”上述接收站的人士介绍道,当时国内只有两个LNG接收站,即中海油广东大鹏接收站和福建莆田接收站。由于购入时机恰好,气价仅为两美元多。而到了浙江宁波接收站,当时中海油能够提供的澳大利亚高庚气价为四美元多,比大鹏和莆田的气价都要高,于是浙江省天然气公司选择放弃买入。而后国际市场的LNG价格一路走高,浙江能够买到的反而是享誉全球之贵的卡塔尔LNG。
错失西气东输存量气的机遇,无形中拉高了浙江省的用气成本。按照2004年初始协议的约定,在头三年试运转期,西气东输将向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交付的气量分别为0.8亿方/年、4.38亿方/年和11.42亿方/年,并从第四个交付年度起至付气期结束止的每一个交付年度提供13.88亿方/年的气量。尽管输气量在后来略有提升,但与江苏省获得的60亿方/年比,相形见绌。
浙江省网模式造成的天然气采购成本过高,也引来省物价部门的敦促。浙江省物价局2011年在给浙能集团“关于金丽温沿线天然气定价原则的复函”中就有这么一段内容:望你公司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动情况,适时购买低价资源,形成多路气源的价格竞争格局。
浙江省对于接收站建设主体的权衡大计同样未能进展顺利。中石化温州接收站的角逐在当时尤为激烈。在花落中石化之前,中海油和新奥都曾前往温州实地调研。中海油甚至已经与温州接收站签订了公开的合作协议,然而在先后两次成立温州办公室后均将之撤销。选择中石化作为建设主体,一方面与此为中石化在浙江省内的首个接收站有关,并能在实力上与具有先发优势的中海油和中石油形成抗衡之势;另一方面则是中石化已成为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的股东,选择中石化在当时好过于非股东企业新奥。中石油也曾试图染指温州接收站,但囿于其在管道气供给上的原有地位,中石油在浙江省市场并未获得任何接收站的建设资格。
不过温州接收站项目自核准之后却从未开工。“要等中石化温州接收站投产,我起码得45岁了,”一位现年38岁的LNG从业者打趣道。在全球已形成LNG供给基本面颇为宽松的局面下,LNG现货价格已步入接近甚至低于管道气价的周期。对于中石化而言,在手长约已成为消化痛点,何时开工建设温州接收站依旧未知。
管道建设速度也朝着与其2004年预期中的“由单一建设主体能集中资源加快推进速度”相反的方向发展。浙江省在西气东输通气时计划要在2010年完成省级干线的建设,然而恰恰由于单一建设主体力度不足,完工时间一拖再拖,至今都未完成。浙江省内主要的省级干线包括杭甬线、甬台温线和金丽温线。由于线路规划和工程难度原因,甬台温和金丽温线仍旧在建设当中。浙江省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形多山区,施工难度和投资回报率都是摆在浙江省天然气公司面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南部这部分工程现已交由后来成立的浙江省金衢丽天然气公司来另为承担。
最为戏剧性的是浙能集团参股投资建设的中石化新粤浙管线项目,在经过四年长跑环评之后,于2015年10月获得国家发改委项目核准。该项目总长度7373公里,途经13个省市,每年将输送400亿方天然气。无论是里程还是输送量上都远超于西气东输三条管线。然而就在2015年接近年关之时,有消息人士透露,中石化可能暂缓修建新粤浙管线,原因正与呼声不断的“管网分开”有关。若该项目持续暂缓,浙江省试图变身天然气供应商的愿望还将不断推迟。
同属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同样的四面来气——东边LNG项目、西边西气东输、南面西二线和川气东送、北面冀宁线和永泰线的江苏省,省网发展模式与浙江省截然不同。作为江苏省最主要的气源供应商,中石油为其供给了85%的用气量,在其省内投资铺设的管线长度也占到80%。在中石油的绝对主导下,相对于浙江省饱受高气价为垄断所致的指责,江苏省天然气市场不仅成为上游供应商眼中的“典范市场”,也赢得了国内天然气市场消费量、气化率水平最高的美誉,甚至被封为“能源结构调整新样本”。
不过,江苏省付出的“代价”是,江苏省天然气公司在省网主体功能上“毫无存在感”。中石油在江苏省境内的管道部分,几乎就是西气东输一、二线的江苏段及其延伸。于是,江苏省市场关于“管网拆分”的讨论似乎又回到了“国家主干网剥离”的命题,与省网改革关联甚小。
江苏省天然气公司由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控股51%,中石化参股49%。尽管由地方国企控股,但其省内有多个管线建设主体,且业务范围和关联企业并不涉及下游业务。
浙江和江苏省级管网发展模式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地方政府是否放开省级管线建设权,以及是否允许用户从国家主干线上开口接气。
“六个统一”赋予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享有唯一的省级管线建设权,并禁止任何用户直接从其省内的国家主干线上开口。而江苏省天然气市场对以上规定则是全然放开,“我们愿意开放,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江苏省能源局一位人士说,“因而江苏的省网是虚拟的。”从而形成的局面是江苏省内管线建设主要由中石油主导,绝大部分的用气价格也随之按照国家发改委规定的门站价格执行。
开放建设权之下,江苏省天然气公司自身建设的管线仅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锡常沿线,与其省内的中石油管线平行,并在客观上形成竞争态势,实现多气源补充供给。“重复建设有时候并非是坏事,”有业内人士提到。开放的管线建设权,也让城市燃气商新奥在江苏省地界上修建了一条连接西气东输的支线——宝丰支线。
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浙江省与江苏省在天然气市场的价量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反差:浙江远高周边的气价频遭企业诟病,而天然气消费量仅为江苏的三分之一,而管网建设速度慢也成为一大硬伤。
提到省网,“雁过拔毛”是业内常用修饰,针对的是省天然气公司统一购买上游气源后,转手“倒卖”给下游用户时收取的中间差价。本可通过从国家主干网开口享受到国家核准的中石油基准门站价格,却让有着“降低气价”诉求的下游企业额外承担了一部分成本,而省网运输费的制定是否合理也受到业界质疑。面对产能过剩的煤炭和拥有补贴利好的新能源的供给,下游耗能用户是否选择价格传导不畅的天然气作为补给燃料,也成为天然气行业遭遇到的一大威胁。然而对于下游企业而言,痛点不只是管输费,更重要的是,省属天然气公司凭借统购统销的权利,以“资源换市场”的方式来进入下游争夺市场,即担任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对于下游企业而言才是真正的矛盾所在。
查看浙江省物价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11月天然气调价后,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向城市燃气企业收取的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为2.29元/方,高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17元/方,差价0.12元/方即相当于浙江省网收取的管输费。而在2015年4月调价后,浙江省物价局核定的相应管输费为0.15元/方。
与浙江省一毛多的管输费相比,广东省在2015年度执行的城市燃气企业管输费为0.24元/方,由其发改委规定的代输费工商业用户为0.29元/方、电厂用户0.28元/方;江西省(江西省有两家省天然气公司)在2015年11月调价后收取的非居民用气管输费为0.35元/方,2015年4月调价后的管输费则从此前的0.42元/方“优惠”至0.3元/方左右。“为了让我们的价格不(和门站价)相差太大,我们收取的价差是很便宜的。”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一位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在国内唯一实现了部分代输业务,并收取代输和管输两种运输费用。代输费指的是下游用户使用省级管网从上游直接购买天然气而给省网运营方支付的运输费用。而管输费则指的是省天然气公司从上游资源供应商统一采购后再销售给下游用户时收取的运输费用。
简单来看,代输费和管输费的不同是,前者为纯粹的管道过网运输费用,后者为统购统销模式之下的运输费用。而广东省内既有纯粹的代输业务,也存在统购统销业务。
由于市场培育期用气量难以提升,而管道投资固定成本庞大,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在通气后的2004-2010年度财务出现巨亏。“这么一次性的投入即便是国家也受不了,别说是一个省。”据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人士介绍,其用于投资建设省级管网的资金,35%来自银行贷款,其余自筹主要由母公司浙能集团提供。
以浙江省投建的甬台温长输管线为例,全长505公里的项目总投资高达56亿元。初期阶段浙江省投资的杭湖线、杭甬线和杭嘉线,投资额也分别高达4.26亿、22.65亿和8.79亿。若假设按照浙江省年用气量60亿方,管输费0.15元粗略计算,相当于每年能赚取的管输收入仅为9亿元,该笔收入却是浙江省天然气公司自身业务的唯一收入。
不过也有某省天然气公司人士指出,地方政府会在优惠政策界定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扶持,即在管网建设审批环节和管输价格核算环节为其留有空间,“说白了就是在不违背制度原则的情况下开绿灯。”因而对于管输费的成本监审也成为上下游极为关心的问题。
相对于浙北的富庶,浙西南欠发达地区恰恰是山区地形,管道铺设投入金额将更加庞大。“如果纯粹按照距离或者投资成本定价,能源价格会比现在高出一块多。”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人士解释。
尽管浙江省收取的管输费相对较低,但在更大范围存在于部分省天然气公司中的高昂管输费依旧遭到诟病。有人将这笔管输费用比作“高速公路”在监管缺位下的不合理收费,但又是必经之路不得不过。
为何收取高昂的管输费?有某省天然气公司人士对此解释道,省级干线投资成本巨大,管道的投资收益按照国际标准一般是以30-50年来算,但对于一些在位者来说有可能希望3-5年即收回投资成本,“回收期20年的话,这个管网就没人干了,如果核准价过低企业没法生存。”加之考虑到管道运营的安全责任,企业对于投资收益率会有诉求。地方管输费的核算通常由物价局根据合理收益来核定,并考虑企业投入成本的实际情况。“一旦物价局做不好,就只能企业来主导了,毕竟企业是专业的。”上述人士说。
对于部分销气量较大省份的省天然气公司来说,与物价部门的管输费谈判就是分厘必争,甚至成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北方某省天然气公司人士透露过一个数据,“管输费多收一分钱,我们能增加四千万利润。”
高管输费之外,同样让上下游用户诟病的是部分省天然气公司对省级管线建设权的独占,和对“开口”的封锁。开口指的是,天然气用户直接从国家主干线的分输站或者阀室打开端口接气。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天然气用户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国家主干线距离非常近,因而期望直接修建一条长度短、投入不大的管线从国家主干线的分输站或阀室开口接气,以免于绕道远距而漫长的省网管线并支付不合理的管输费用。若省网放开“开口”,下游用户只需和上游中石油、中石化达成协商即可接气。一个发生在浙江的例子是:
平湖中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在2011年11月8日注册成立,四年后即关闭。该公司位于浙江省东北角的平湖市独山港区,区域内有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平湖段经过,距离中石油43号阀室10公里,却距离浙江省网门站70公里。据知情人士了解,该燃气公司原本计划从该阀室直接开口接气,当时已获得中石油同意供气的正式批复,且该公司已经将管线修至中石油阀室一米处。但是按照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则,必须通过省级管网才能得以通气,因而地方主管部门一直没有核准该条路由。在未能谈妥而悬停了几年之后,该公司最后退出了在当地的经营,并最终由浙江省天然气公司收购。
部分省天然气公司对省内管线建设权和国家主干网开口的独占,使得省级管网具有显著的“排他性”,而这与管道作为基础设施的公共品属性“非排他性”相悖而行。
省级管网之外,还存在市级管网。在一座城市,有时候市网和省网共存。至于两者的关系,有某省天然气公司人士解释,“我们和中石油什么关系,和市网就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一个业内公认的概念是,由地方政府(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省级管网投资、建设公司。若地方国企未达到控股比重,则通常称其为天然气管道公司。
“我们只听命于省政府,因为赋予我们一些权利,所以我们也必须承担一定义务。”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人士说起浙江省网发展模式时感叹。
上述人士提到的义务很大程度上包括管线建设投入以及保供和安全责任,“我们把40%的精力都花在了保供上。”而且由于保供的季节性较强,浙江一般是发生在迎峰度夏和北方供暖时期。对于政府而言,“保供的责任具体会落在某一家企业头上。”
中石油承担有华北冬季保供的义务,尤其是北京用气量在冬季遭遇极端天气急剧上升之后,中石油调配给北京的气量增多,供给浙江省的气量就相应压缩。而中海油的高价LNG就在浙江省承担了调峰用气功能,浙江省通常会和中海油签订一个“写死”的年合同供气量。
“保供不分经济发达与否,原先客户给我们多少量,我们就得保证多少量。”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人士举例说,比如龙泉地区,尽管天然气管线还没有铺设到,但是城市燃气商已经开始供气,省天然气公司就必须给城市燃气商供气,而龙泉用气多是烧制青瓷,夏季生产需要保证。“不可能为了浙北空调用量而影响到其他地区的供气,保供都是分级的。”
对于如何实现分时段性保供,上述人士解释说,“环网相当于一个池,气源点够多就可以实现。”如果气源来源单一,即便是加价也拿不到气,所以环网起到的更大作用就是保供。保供之外,还有线路检修,包括主管网故障引起的停运。而环网的好处在于,由于有五、六个进口,圆圈的管网又是混合气,哪个进口少了另外一个进口就可以补上,始终会有气源进入,环网的气量相对稳定,“无非是一个气量计划的事情”。在其看来,如果中石油深入到地方下游,保供将难以保证。
然而在保供问题上,业内人士持不同观点,“省里把调峰调控的责任揽过去了,其实省里不揽的话,市一级也会考虑。”而且他们认为,如果省公司承担了季节调控,城燃其实可以少投资储罐设施。实际上城燃从法规上承担着保供的义务,在用气紧张时期,城燃会提前和气源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备民用。
气源相对充沛的江苏省市场,同样面临着保供难题。中石油由于在江苏省内自身管道较多,会考虑到优先保障自己管道的调峰用气。
2016年1月,离新年不到三周,浙江省金衢丽公司项目部办公室只剩下一位文员在处理文件。“为了赶进度,项目部年底都在各地抢修。”这位文员解释到。
浙江省大环网建设曾一度计划在2015年完成,但按照现实情况可能要持续到2016年6月甚至是2017年。据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人士介绍,浙江省将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实现“县县通”,管网形状将由环网扩展为蛛网,不再只是四个小环网的概念而是n个小环网,“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所有的地方都通过”。大环网是大地域概念,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小环网串成一个大环,再通过几个分支管线延伸而下,形成蛛网形状,“这样的保障不是更多了吗?”在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看来,形成蛛网后,哪根网断了都没关系。
此外,省网主体功能的优势还在于,能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之下,尽可能沿着省内规划的路线图谱进展。于地方政府而言,具有可控性。
对于掌控着“虚拟省网”的江苏省而言,省级主体对天然气市场统筹能力较弱。让其担忧的正是中石油的规划与省级政府的规划不一致,包括时间表和分布的差异。用气结构配置的调整也为江苏省担忧,“我们不能调节居民、电厂和工业用户的结构。”江苏省能源局人士感叹。按照投资回报情况,中石油通常优先将气源用在工业用户上。
然而回到到底该由谁来规划管线线路的问题时,业内人士的一个共识是,以省政府的天然气规划为指导,将建设权开放交由市场主体竞争建设,省政府只负责环保等批复工作。在一定的投资回收率之下,市场将驱使投资主体参与管线建设,并加速管线的布局。“资本市场的力量是惊人的。”
有省天然气公司人士将其省内天然气市场比喻为一个“防区”。“防区”通过筑起高墙壁垒来防止“三桶油”进入其省内天然气市场。在他看来,如果中石油渗透到市场终端,“对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是侵害”。地方国资管理下,省天然气公司往往能凭借行政垄断的产业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整合作用。然而国企垄断下的经营效率低下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话题也成为讨论的热点,截至2016年3月24日,明确出台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省市增至25个。多元投资主体的引入也成为激活经济方式的共识。
不过浙江省天然气公司正在筹划着上市。上市一方面能增强浙江省天然气公司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其构建更为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至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暂时难以评估。
一个试图消灭恶龙的勇士久而久之却变了味儿,如此省网模式还应该持续坚持下去吗?浙江省网的出路又在哪里?欢迎关注明日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