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油】中国成品油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展望

2016-11-22 国际石油经济 华气能源猎头


文 |李军,张丰胜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部 )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成品油消费从快速增长转变为中低速增长, 新建主流炼油产能陆续投产,加之国家放开地方炼厂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 炼油能力进一步释放, 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的矛盾逐渐显现,成品油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 与之相适应, 中国成品油出口贸易从稳定出口阶段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出口业务在平衡国内供需、 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国内炼油企业的现实选择。 本文回顾中国成品油出口贸易过去10年( 2005-2015年) 的发展情况, 展望未来趋势, 提出促进中国成品油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1 中国成品油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中国炼油能力快速增长, 截至2015年底, 炼油总能力已达7.1亿吨/年, 较2010年增加1.2亿吨/年。 2015年, 全国原油加工量为5.22亿吨, 炼能过剩1.3亿吨/年( 加工负荷按90%测算) ; 全行业平均开工率约为74%, 与全球炼厂的平均开工率( 84%) 相比, 低了10个百分点, 与亚太地区平均开工率( 81%~82%) 相比, 低了7~8个百分点。 为应对国内成品油供大于求、 炼油产能过剩的状况, 中国炼油企业利用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加大出口力度, 成品油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1.1 成品油出口整体呈快速增长势头,净出口规模已超千万吨

过去10年, 中国成品油出口量从2005年的822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2544万吨, 年均增幅达10.3%( 见图1) 。


“十五” 期间, 全国成品油出口规模约为900万吨/年,“十一五” 增加到约1100万吨/年, “十二五” 进一步增加到1700万吨/年以上, 从稳定出口阶段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带动下, 中国成品油净出口规模也呈增加态势, 自2013年起, 净出口规模首次超过1000万吨, 2015年已达到2136万吨。


分品种看, 中国历来是汽油净出口国, 2003年汽油净出口量一度高达729万吨; 2008年, 为保障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充足供应, 中国在大幅削减汽油出口的同时, 还进口近200万吨汽油, 净出口量降至12.5万吨; 2008年以后,汽油出口逐步恢复, 近两年( 2014-2015年) 汽油净出口规模维持在500万吨/年以上。 航空煤油和柴油均经历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转变, 尤其是2012年以来净出口规模逐年快速增加。 2010年以前, 中国一直是航煤净进口国,2011年首次净出口, 2015年净出口量已达890万吨, 近3年( 2013-2015年) 年均增量为近300万吨; 2008年以后,中国的柴油基本为净出口, 2015年净出口量达674万吨,近3年年均增量为212万吨( 见图2) 。


1.2 成品油出口在外贸稳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 在国家外贸稳增长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中国的成品油出口贸易规模快速扩大, 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 中国成品油出口贸易额基本稳定, 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保持在约1%, 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比例稳定在约0.5%( 见表1) 。


1.3 成品油出口结构从以轻油为主向以中间馏分油为主转变

2005-2015年, 中国出口的成品油中汽油占比从59.3%下降到23.2%, 中间馏分油( 煤油、 柴油) 占比则从40.7%增加到76.8%, 其中煤油出口占比已接近或超过50%( 见表2) 。



出口品种结构的变化与中国成品油消费发展趋势和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2008年前, 中国成品油消费快速增长,2000-2008年均增速超过8%, 消费柴汽比远大于生产柴汽比, 成品油市场供不应求, 屡现“柴油荒” , 炼厂按照满足柴油需求组织生产, 成品油出口以汽油为主。 2008年以后, 随着成品油消费增速回落, 柴油消费增速下降甚至是负增长, 尤其是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消费柴汽比快速下降, 中国柴油供应过剩的矛盾突出, 柴油出口快速增长,出口柴汽比基本达到1左右( 见图3) 。



可以看出, 在国内成品油供不应求阶段, 成品油出口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品结构, 在保障国内供应的情况下出口多余产品; 在供大于求阶段, 成品油出口成为炼油企业扩大销售、 发挥富余产能的重要途径。 从2011年8月起,国内航空煤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 炼厂增产航煤的积极性得到释放, 在满足国内航煤需求的同时,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航煤出口得到长足发展, 2014年出口量已超过1000万吨, 2015年实际出口1238万吨, 成为第一大出口品种。


1.4 成品油出口已成为化解炼油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 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炼油企业积极开辟国际市场, 加大成品油出口, 带动炼厂开工负荷提升, 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积极明显。 按照全行业成品油实际收率测算, 2015年出口成品油2544万吨对应原油加工量超过4000万吨( 见图4) , 提升全行业加工负荷5.7个百分点, 相当于5个千万吨级炼厂按全行业平均负荷运行, 对化解产能过剩、 促进炼厂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5 成品油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

辽宁、 广东、 上海、 浙江、 山东等省市炼厂较为密集, 又多地处沿海, 出口设施便利。 辽宁、 广东、 上海位居中国成品油出口前三大地区。 2015年,辽宁的成品油出口量超过600万吨,约占全国的25%;广东约占19%;上海约占14%(见表3)。出口的主要炼厂包括中国石油的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大连石化,中国石化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高桥石化等。



1.6 成品油出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小部分进入澳洲、美洲等市场

中国成品油出口的主要国家(地区)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新加坡是中国汽柴油出口的第一目标市场, 2015年,中国出口到该国的汽油、柴油量分别占出口总量的52%和37%(见图5、图6)。新加坡作为远东成品油市场的集散地,出口到该国的成品油多以转口、调兑再出口等方式最终大多流入东南亚市场。近年来,开辟了澳大利亚以及亚太地区以外的美洲市场, 2015年,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汽柴油数量为53.1万吨,比上年大幅增加49万吨。




从成品油质量规格看,东南亚主要进口国的成品油质量标准较中国普遍偏低。近年来,中国汽柴油质量升级步伐加快,目前实施的国Ⅳ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2017年将全面升级到国Ⅴ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而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规定进口汽油硫含量不大于500ppm;柴油方面,越南主要进口硫含量为500ppm和0.25%的柴油,菲律宾主要进口硫含量不大于500ppm的柴油。中国生产出口油品的炼厂需按不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增加了炼厂运行的难度。


2 亚太地区炼厂关闭给中国成品油出口创造了条件

全球炼油业总体呈稳步发展的态势。 2015年底,世界总炼油能力达到48.3亿吨/年,全年净增炼油能力约2600万吨/年,其中新增能力约1.13亿吨/年,减少能力约0.87亿吨/年。炼能减少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其中日本减少约800万吨/年,澳大利亚减少约470万吨/年,中国台湾地区关闭了1000万吨/年的炼能。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日本、澳大利亚的炼能调整仍将继续。


2.1 日本炼油能力逐年下降

在国内需求下降和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日本的炼油能力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2.59亿吨/年降至2015年的1.96亿吨/年, 2015年日本的石油需求量为363万桶/日,比上年减少10万桶/日,创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加之环保要求日益严苛,炼厂继续投入升级改造的积极性不高,日本炼油商正在加快业务整合和产能调整,预计2017年日本炼油产能将继续削减10%左右。


2.2 澳大利亚炼油业持续调整

2015年底, 澳大利亚共有4家炼厂, 合计炼油能力为2238万吨/年, 与2000年相比减少约2000万吨/年。 迫于环保和盈利压力, 国际大石油公司持续出售其在澳的炼厂。壳牌公司2014年出售吉郎( Geelong) 炼厂后已全部退出其在澳大利亚的炼油业务, 埃克森美孚、 加德士、 BP公司等相继关停在澳炼厂。 从长远看, 澳大利亚炼厂规模小( 一般加工量为8万~13.5万桶/日) 、 建厂时间长( 所有炼厂厂龄均超过50年) 、 设备简单( 脱硫能力差) , 在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均处于劣势, 将面临来自中国、 中东、印度、 韩国等地区炼厂的竞争, 预计澳大利亚的炼油产能将继续下降。


2.3 印度成品油出口量有减少的趋势

印度是亚洲重要的成品油出口国。 2015年印度经济快速增长, GDP增速达7.3%, 拉动其石油消费进一步提高,原本专注于出口市场的信诚公司等印度炼油商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 使得印度的油品出口量开始减少。 2015年, 印度成品油出口量为127万桶/日, 比上年减少13万桶/日; 净出口量降至70万桶/日, 比上年减少26万桶/日, 降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主要是柴油、 石脑油等减少。 预计2016年印度的油品出口量将进一步下降。


综上所述, 日本、 澳大利亚等国炼油产能的关闭, 以及主要出口国印度出口数量的减少, 有望缓解亚太地区成品油出口的竞争压力, 为中国炼油企业扩大成品油出口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3 中国成品油出口贸易趋势

从“十三五” 以及较长时间看,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GDP增速趋缓和经济结构调整, 加之人们环保意识增强、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将导致成品油消费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为化解炼油产能过剩, 积极扩大成品油出口成为炼油企业的必然选择。 未来中国成品油出口将呈现六大趋势。


一是成品油出口常态化。 展望“十三五” 时期, 中国的成品油消费继续保持较低增速, 炼油产能过剩的矛盾在较长时期内难以缓解。 2015年2月9日, 国家发改委下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发改运行〔 2015〕 253号) , 放开地方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权, 目前已核定批准14家地方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数量5819万吨, 极大地激活了地方炼厂已有的炼油产能。 预计“ 十三五” 期间中国的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速约为3%, 比“ 十二五” 时期下降近1个百分点。 随着一批新规划炼厂的建成, 预计2020年中国的炼油总能力将超过8亿吨/年, 产能过剩规模约为1.5亿吨/年。 开辟国际市场、 扩大成品油出口已经成为并将持续作为中国炼油产业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是一种现实选择。


二是成品油出口主体多元化。 目前中国的成品油出口主要由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 中国海油、 中化集团所属共22家炼厂开展。 从2015年开始, 东明石化等地方炼厂开始涉足成品油出口业务, 2016年获准出口的地方炼厂进一步增加, 中化弘润、 利华益等地方炼厂也逐步开展出口业务。 随着中国的成品油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以及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预计央企炼厂和地方炼厂共同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的局面将逐步形成。


三是成品油出口市场扩大化。 为满足中国成品油出口规模扩大的需要, 在现有东南亚传统出口市场之外, 必须开辟新的出口市场。 近两年, 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成品油出口的新市场。 澳大利亚现有炼能( 44.7万桶/日) 无法满足其国内油品需求( 100.6万桶/日) , 2015年, 该国成品油进口量已超过2200万吨, 仅次于印度尼西亚, 未来有望取代印度尼西亚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成品油进口国。 经过努力, 中国成品油已经成功进入澳大利亚市场, 并将其作为重点市场进行开拓。 从全球成品油供需格局看, 汽油缺口主要集中在拉美、 非洲、 中东和北美地区, 航煤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和非洲地区, 柴油缺口主要在拉美、 非洲和欧洲地区。 中国炼油企业必须着眼开拓亚太区外市场, 才能为持续增长的出口成品油找到更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方面。“一带一路” 沿线一些国家的炼油工业水平较低或近于空白, 中国炼油企业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 带来的贸易便利政策, 加大“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成品油市场开拓,既有利于疏缓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矛盾, 又助力“一带一路” 战略。


四是成品油出口品质差异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保要求趋严, 东南亚各国均制定了成品油质量升级计划。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越南等国在2020年前汽油的硫含量标准将达到不大于50ppm;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等国2020年前柴油的硫含量标准将降至50ppm, 马来西亚、 越南等国降至10ppm。 尽管如此, 东南亚各国的成品油质量标准仍低于或相当于中国汽柴油国Ⅴ标准, 加之中国正在制定国Ⅵ标准, 并计划在“十三五” 期间实施, 因此东南亚各国的成品油质量标准较中国仍有差距。 此外, 随着新市场的开拓, 新的品质要求也将出现, 将进一步加大成品油出口品质差异化的程度。


五是成品油国内外市场一体化。 近年来, 中国的油气体制改革进程稳步推进, 尤其是成品油价格机制向着市场化方向逐步完善, 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 2015年10月12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 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 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 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 届时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的成品油价格将逐步趋同, 国内成品油价格高地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沿海炼厂利用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实施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运作将成为现实。


六是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加剧。 近年来, 亚太地区炼油工业不断发展。 据BP统计, 亚太地区炼油能力从2010年的14.24亿吨/年( 2848万桶/日) 增加到2015年的16.28亿吨/年( 3255万桶/日) , 占全球炼油能力的比例从31.2%提升到33.5%, 全球炼油业已形成亚太、 北美、 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亚太地区成品油整体过剩, 2015年成品油净出口量为6237万吨, 尤其是柴油供大于求更为严重, 净出口量超过4000万吨。 韩国、 印度以及中东地区的炼油能力增长高于其国内石油需求的增速, 均需通过加大出口消纳国内产能, 尤其是中东炼油项目靠近原油产地,与亚太地区炼厂相比设备更新、 规模更大, 且出口市场是其规划的主要目标市场, 这些都无疑将加大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的压力。


4 对策与建议
4.1 着眼未来,持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要优先巩固东南亚传统市场。 充分认识到亚太地区炼油产能过剩、 成品油总体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 积极应对印度、 韩国等传统出口强国以及未来中东炼厂增加出口的挑战, 维护好现有东南亚等成品油出口传统市场。


要大力拓展亚太地区新市场。 澳大利亚2015年进口汽油515万吨, 已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汽油进口国, 进口柴油1285万吨、 航煤407万吨, 均位居亚太地区进口国首位。 中国炼油企业要进一步做好加大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市场开拓工作, 积极扩大在澳市场份额。


要积极开展跨市交易, 开辟区外市场。 非洲地区汽、煤、 柴油均为净进口, 拉美地区汽油、 柴油为净进口, 中国炼油企业要提前谋划, 新辟出口市场, 拓宽销售渠道。


4.2 未雨绸缪,加强生产出口油品的炼厂规划和储运设施建设

首先, 降低运输成本, 增强出口竞争力。 成品油出口到澳洲以及美洲、 非洲等区外市场, 一般由MR型( 载重量30万桶) 的油轮承载, 对此, 沿海炼厂需按照MR船型装载需求对储罐、 码头以及装船泵等进行改造。


其次, 为满足出口市场多样化、 品质差异化的要求,出口油品的炼厂需具备可灵活调整的工艺路线, 拥有较大的储罐存储能力, 以具备生产不同质量标准成品油的能力。再次, 考虑到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以及国内外市场一体化, “十三五” 期间规划建设的沿海炼厂宜按照两头在外的出口型炼厂规划建设, 发挥新建炼厂规模大、 成本低、 技术先进等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4.3 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国家要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

日本、 韩国等是远东地区传统的成品油出口大国,为鼓励出口、 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均出台了出口免( 退) 税政策。 日本国内增值税率为8%, 炼厂加工环节还需缴纳石油特别消费税; 对出口成品油则实行增值税和石油特别消费税全额退税政策, 并对原油进口环节缴纳的石油碳税也予以退还。 韩国国内的增值税率为10%, 对车用汽油、 柴油加征驾驶税与环境资源税; 为鼓励出口, 实行全额出口退税政策。 为增强中国炼油企业出口成品油的市场竞争力,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相关支持和鼓励政策, 支持中国成品油出口企业与日韩企业同台竞争。


4.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主流贸易公司的作用,促进中国成品油出口业务的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成品油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 出口油品的炼厂数量的继续增加, 中国炼油企业将融入国际石油市场,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各企业经营理念、利益诉求以及出口策略均有差异。


为进一步做好成品油出口工作, 一要发挥行业协会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行业协调作用, 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维护良好的出口秩序, 避免对国际石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二要发挥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等主流贸易公司的专业化团队作用, 提升出口贸易水平、 质量和效益, 促进成品油出口业务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国际石油经济》)转载至石油观察家。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更多信息请“查看历史消息”!

猎头合作/岗位咨询/商务合作/版权问题/读者投稿,请联系:

联系人:许哲民(先生)

移动电话:13906017753

电子邮箱:

QQ/微信:19000734/energylietou

QQ群:75335340(猎头/项目信息)

官方网址:http://www.hqhun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