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PX项目双损困局:公众误解近乎偏执 政府公信雪上加霜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石化(5.880, -0.06, -1.01%)旗下上海石化(6.670, -0.02, -0.30%)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治卿透露,拟于2017年向上海市政府申请新建百万吨产能的PX工厂。这样一个设想中的PX项目,迅即引发网络热议及公众的环境焦虑。
PX:核心是解决十几亿人的穿衣问题
自多年前清华大学学生“捍卫PX百度词条”等科普性事件发生之后,学界、业界普遍认为,简单“炒冷饭”式地为PX正名、去妖魔化,已经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反PX的言行了。尽管如此,对绝大多数非专业普通公众而言,PX是什么,仍是一个问题。
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曹湘洪的解释,PX是英文p-xylene的简写,中文名为“1,4-二甲苯”,又名“对二甲苯”。它是一种普通的有机化合物,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PX主要来自石油炼制过程的中间产品石脑油,经氧化精制成对苯二甲酸(PTA),再缩合聚合成聚酯(PET)。聚酯可制成纤维,变成纺织品,以供衣着;可注塑做成瓶子,以供“饮”用;还可拉伸制成各种光学薄膜,并广泛应用于医药、杀虫剂、油墨、黏合剂、染料和香料等领域。
可不可以不要PX?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一言以蔽之:“整个聚酯产业链的核心是解决十几亿人的穿衣问题。”要解决穿衣问题,单靠天然纤维(棉花)就必然面临一直无解的“粮棉争地”矛盾,实际上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而“粮棉争地”矛盾的最终解决,正是靠了人造纤维。所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纤,化纤的发展离不开聚酯产业链。“而PX是我们面临的最后一道关,现在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卡住了”。
比“弟兄们”更危险吗:毒性、可爆性和汽油相当
在聚酯产业链上,PX跟石脑油、PTA、PET等上下游的同宗兄弟相比,几乎是唯一一个屡遭公众抵制的“苦命人”。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它比“弟兄们”更具危险性。
对此,曹湘洪解释,炼油石化生产装置客观上存在安全环境风险,因为其原料和产品大多数易燃易爆,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变化大,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但他强调:“风险不等于事故。”他比喻说,我们都带孩子去过动物园,那里有老虎、豹子等猛兽,只要把笼子关严,就不可能造成伤害。他以“在企业一线工作30年”的经验介绍,PX生产装置其实是同类炼油化工装置中安全环境风险较小的,PX低毒,其燃爆可能性、毒性跟汽油相似。他引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称,现有证据不能使PX进入对人类致癌性分类,而“抽烟明确致癌,可那么多人不是还在抽烟吗?”
“PX毒性和汽油相当”也得到了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元一的举证。为破除PX恐慌,学会曾把PX的安全性和公众熟知的汽油进行逐项对比,最后得出结论:PX的毒性、可燃性、可爆性和汽油相当。
而且,大多数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PX。“真正直接接触的是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或是从事研发工作的科技人员。”曹湘洪说,他们都没有PX恐慌。
业界心有不甘:受制于人并非技不如人
从2007年的厦门,到2011年大连、2012年宁波,再到2013年的彭州、昆明,直到此次上海,正是这样一个生产条件相对缓和,在密闭、连续生产装置中,安全、环保完全可控,跟其同类相比毒性更低的化工基础原料,却引发业界所称“一式多份的问题”——频陷舆论漩涡,新上项目多地受阻。这令业界大惑不解:为什么偏要跟唯一“产能不过剩”且受制于人的PX过不去?
来自中国化工学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总共在运PX生产装置16套(不含因爆炸事故而一直停运的漳州项目),总产能1369万吨;全年进口PX1236万吨,占全国总需求量2200万吨的56%,对外依存度超过一半,是最大宗进口化工产品。
令业界心有不甘的是,受制于人并非我们技不如人。
中国石化积40年沉淀和两代人持续攻关,于2011年系统性攻克芳烃生产全流程工艺难关(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国际上与美国UOP公司和法国FP公司比肩并立的三大聚酯产业链技术专利商之一,成为“中国智造”走出去的一张新名片。
其实让业界最为郁闷的是,从前遭抵制的PX项目,都经过了严格的环境评审和经济可行性评价,合格性文件齐全,有的已近开工,这“已经说明了项目本身环境保护的可达性,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但最终因公众强烈反弹,要么下马要么搬家。“这种是非不分,公众一反对就停摆的简单处理方式,造成的损失是双重性的”,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凤中评价:一是直接经济损失,例如宁波PX事件损失达64亿元;二是法定的项目评审程序变成了儿戏,“政府公信力雪上加霜”。
“化干戈为玉帛”并非梦想
业界由此提出,“政府应该敢于担当”。
但有邻避研究学者指出,作为项目主体,企业若不能关起门来化解危机,等到事情走出门去、需政府担当时,往往已很难收拾。事实就是这样,面对由PX而起的公共事件,面对近乎偏执的PX误解,所有受访者都表示“短期找不到什么好办法”。
其实“化干戈为玉帛”也并非完全属于梦想,近年来,也有为数不多进展平顺的PX上马案例,比如中国石化(5.880, -0.06, -1.01%)“九江模式”。
九江石化总经理覃伟中认为,反PX事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层面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企业,在应对时首要一条当然是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环保工作,赢得公众认可;在此前提下,“开门办企业、开放办企业”。
具体操作层面,九江石化举行了20多场报告会,参会者涵盖中小学生、街道工作人员、公务员直至网络意见领袖,“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成功把反对者从激烈反对转化成温和反对,再转化成不反对。现在有一部分已经成了坚定的支持者”。
而中国石油(7.980, -0.04, -0.50%)、中国石化等多年来例行的企业“公众开放日”活动,在博取公众支持度方面,也有不错效果。
公众参与难局如何破解
但企业力量毕竟有限,“政府担当”仍无法回避。只是,在信任危机大背景、稳定压倒一切小背景下,“政府敢于担当”又谈何容易。
一方面,所有的反PX事件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缠,另一方面,大范围的社会信任危机更加剧了利益诉求的复杂性。曹凤中不无担心地表示,信任危机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导致公众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尤其对环境污染等越演越烈的社会问题的根治失去信心。“PX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公众宁愿相信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PX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的非专业说法,而不相信政府和专家‘PX不是致癌物’的科学解释。”而“解决社会信任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曹凤中分析,PX风波从表面上看,是公众对封闭的、不够有效透明的审批程序提出异议,本质上则是对公权力缺乏有力监督、公共利益难以得到切实保护的担忧。解决之道,在于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架构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治理模式。
他深入分析了共治模式中环境参与三方的身份、行为方式:政府“利益”在于,通过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政务事件公开和“抽象”的电子政府形象来降低交易费用约束和竞争约束,尽可能维持大局稳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既不想也没有能力去承担管理创新的成本,更有“搭便车”的现象;而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散沙状”公众,更难以将强烈的环境需求愿望转化为制度创新的集体行动。
来源:科技日报/新浪综合
编辑:华气能源猎头(微号:energyhunt)
转载请注明,感谢!
相关文章:
2、【化工】恒力股份范红卫:打造 “纤维制造到石油化工”完整产业链
3、【化工】总投资300亿!锦江石化芳烃一体化项目落户古雷石化基地
4、【石油】中国最大合资炼化项目中科炼化开工 总投资590亿元
5、【石化】泉州泉港区:推进石化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下游产业链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更多信息请“查看历史消息”! 猎头合作/岗位咨询/商务合作/版权问题/读者投稿,请联系: 联系人:许哲民(先生) 移动电话:13906017753 电子邮箱: QQ/微信:19000734/energylietou QQ群:75335340(猎头/项目信息) 官方网址:http://www.hqhun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