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防止PPP模式被异化、泛化应用!

2017-10-10 福建省PPP咨询中心 福建省PPP咨询中心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文章原标题为《投资增速尚理性,更需精准有效》

制图:蔡华伟



春季是基建工程项目开工的传统淡季,然而,今年1月~2月全国基建投资增速达27.3%,比去年同期加快12.3个百分点。淡季如此快增,有人发出疑问:加码投资稳增长的老套路是不是又来了?甚至还有人提出:是不是又要搞强刺激了?

那么,投资加码了吗?投资如何才能更有效?需注意哪些问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对此进行了相关解读。




 
 投资又要加码了?




今年9%左右的投资增速合理,会跟GDP增长一样呈现“L”形略向下倾斜的走势


《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精准扩大有效投资,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9%左右。这个增速,高不高?

“9%左右是比较理性的,其中多数省份还下调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这与投资拉动作用减弱、消费拉动作用增强的经济结构优化形势相契合。”潘建成表示,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从年初情况来判断,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会结束去年的下降趋势保持上涨,9%的预期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可能会低于去年的8.6%。“整体来看,今年的投资增长会跟GDP增长一样,呈现‘L’形略向下倾斜的走势。”潘建成说。

虽然年初不少经济数据初现企稳回暖迹象,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可小觑。

因此,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从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来看,业内专家较为一致地判断认为,虽然1月~2月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三大领域的投资增速全面回升,但楼市调控升级,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会回调;基础设施投资还将挑大梁。1月~2月,“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PPP项目加速落地,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就达到了20.1%,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这也较好解释了为什么基建投资年初淡季不淡。

刘立峰认为,当前,我国许多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当下积极扩大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一举多得:成本低,可扩大市场有效需求,同时还可缓解钢铁、水泥等产业的产能过剩。

刘立峰认为,2017年的投资增长前景并不是太乐观,月度增长率不排除出现波动下行的局面,对此需要保持定力。




 
 哪些问题要注意?




防止PPP模式被异化、泛化应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民间投资仍需巩固回升势头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完善PPP模式、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在大力推行PPP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防范PPP模式被泛化应用的风险。

个别PPP项目企业只需提供资金,后续的施工、运营等都可以甩手不管;一些项目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也被推行PPP模式。

“即使在PPP应用最为成熟的英国,采用PPP模式的项目投资也只有公共项目的20%,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PPP。”刘立峰提醒,需要综合考虑采取PPP模式是否真正物有所值,政府中长期财力承受能力如何以及项目对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作用,把握好PPP实施节奏,不能一哄而上。

防范PPP模式被异化应用的风险。

一些地方以PPP之名行政府变相融资之实。去年6月底,国家审计署公布审计报告,抽查发现,四个省在基础设施建设筹集的235.94亿元资金中,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对社会资本兜底回购、固化收益等承诺。而《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回购其他出资人的投资本金,不得承诺最低收益。对此,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介绍,财政部正在采取多项措施加以规范。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上升的风险。

2015年新预算法生效,地方政府除了发行债券不能以其他任何方式举债。为破解投资资金难题,一些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放松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款的部分限制,扩大PPP模式使用规模和适用范围,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但一些操作方式会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

刘立峰认为,2017年民间投资增长还可能波动,下一步要针对民间投资增长乏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投资环境,加强产权和利益保护,放宽投资准入,拓展民企发展空间,用切实的行动让民营企业家稳定预期,增强信心,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增长。



特别声明:微信平台文章的观点仅代表作者,对于无法核实真实作者或者作者出处有误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保护知识产权是对作者的基本尊重。

关注福建省PPP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