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好的喜剧看得人不寒而栗,这部国产电影因批判和讽刺而惊艳

2016-10-29 王旭 王旭的王


今天给大家隆重介绍一部电影,它叫《驴得水》。影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


去年看过了开心麻花团队制作的《夏洛特烦恼》,对他们改编的电影很有兴趣,但充其量也就是一找乐子的路人甲心态,中国院线本来就缺乏深刻内核的电影。




直到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基本上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这才明白电影的宣传口号“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哪里是什么喜剧,这是一部非常牛逼的政治讽刺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过的中国院线里最黑暗最具批判精神的电影,包括了对人性的揭露和对民族苦难的反思。从未有一部影片会像它这样让我看到一种弥漫着的恐惧,作为一个观众我身处其中无法自拔。


影片展示出一种对现实的悲观绝望,却不甘心向现实低头的赤诚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电影人身上基本已经绝迹。


开心麻花团队原本只是负责搞笑的,但他们却一不小心做了中国电影人一直想做,一直不敢做或做不到位的一部作品。至少在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针砭时弊方面,目前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与之媲美。


整个片子的逻辑无懈可击,演员的演出张力十足,通过一个看似搞笑的故事,展示出一幅中国式人性和政治隐喻的浮世绘。


整个片子呈现出来的强烈的人性批判和政治隐喻,让中国电影这个看起来可有可无,在精神层面上一直苟且爬行的怪胎重新赋予了活着的意义。




一部伟大的电影符合两种特征——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背景中,人性的阴暗、凶残、焦虑、渺小、算计,以及偶尔呈现出来的光辉,两相呼应环环相扣,构筑一个丰富绚烂的作品。


《驴得水》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很多导演的最爱,比如姜文就是如此。他的《让子弹飞》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民国因为其文化上无限的丰富,以及时代的持续混乱,因此成为所有隐喻式电影的子宫。


无论多坏的人,无论多荒诞的事情,只要放在民国的背景中,就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身份和解释。在故事的背景选择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要幸运地多,它跨越了半个世纪,最终的落脚点是文革。




看过那部影片的朋友们,还记得那段文革批斗戏吗?段小楼被小四陷害,并逼他诬陷程蝶衣,段小楼不肯,被拉去游街,此时蝶衣却突然出现,一身虞姬装扮,甘愿同段小楼一起受辱,段小楼见蝶衣已经自投陷阱,希望能保护菊仙而在无奈中诬陷蝶衣,甚至说他是汉奸。


程蝶衣之所以后来用剑自刎,与那场批斗和揭发有直接关系,他内心中最后一块美好的念想也被践踏了。那段戏演得惊天地泣鬼神,在熊熊烈火中,两个伶人跪在地上披头散发,所有关于人的尊严全部沦丧。


当我看到《驴得水》中,得道升天的铜匠逼着老师们打张一曼的耳光,得寸进尺要求校长剪她的头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段小楼和程蝶衣被批斗的那场戏,这不就是对文革的回溯和反思吗?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后,他们没有机会见识到人性险恶起来多么可怕,他们不知道文革是什么景象,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不寒而栗,推荐他们看看这部片子,尤其是那段剪头发的戏,那才叫生不如死肆意凌辱。


有的人注定是牲口,它不配拥有爱,有的人在焦虑的大时代,被生生逼成魔鬼,他不敢拥有爱。因爱生恨是这两部牛逼作品的共同点,程蝶衣因爱生恨而举报菊仙是娼妓,导致后者上吊自尽,而自己也最终自刎。裴魁山因爱生恨而侮辱张一曼是臭婊子,铜匠因爱生恨而把她活活折磨疯。




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创作喜剧时,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心理。”


陈佩斯说,任何一部伟大喜剧,背后都藏着深刻的悲剧内核。


《驴得水》用笑中带泪的悲剧,展示出一个时代最深刻的荒谬和无耻,扒开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提醒大家不要自我麻痹。


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罗素曾经来过中国,他评价中国人说,这个国家的人非常勤劳,他们最难以克服的性格短板是贪婪和懦弱。


《驴得水》看起来在讽刺国民政府教育部门腐败贪污,但那种树典型立标兵的做派,我们真的感到陌生吗,是不是特别地熟悉?校长在影片结尾时说,自己本想做农村教育实验,没想到最终演化成这样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我看来,这就是贪婪的人性所至。




从一开始以驴作为老师,骗取教育部经费的那一刻起,这个学校的上上下下都在作恶。尽管这种作恶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改善生活,当这种看似平庸的作恶,因为诱惑不断加大,最终演化成互相的杀伐。


平庸的作恶,这是多么中国式的一种社会形态,人生而为人没有信仰,只有好处在驱使着他们活下去。当这种好处足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就会展现出人性中最坏的一面,你可以在中国的办公室政治中找到它的影子,你可以在中国的极端历史时期中的政治斗争中找到端倪,说到底就是利益的不断分配分配再分配。


这些看似单纯质朴的老师,从平庸的作恶开始,进而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再而被教育部特派员的利益绑架,完成了一个由人成魔的过程。


特派员怎么说来着,你们这些死脑筋,原则有他妈屁用。一语道破天机。


人性的贪婪,是这一出悲剧的核心发源点。




这部片子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


在所有的人物中,张一曼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她看起来风情万种,其实内心却是向往着美好和自由,从来不愿意为了现实而屈就,最终却遭到被剪头发的奇耻大辱。


裴魁山和铜匠是内心有恨的那类人,这种人天生就是阶级斗争的好手,绝对的利己主义者。只要有一个可以投机的时代,这种人最先成魔。尤其是铜匠,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善,他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是这个时代的灾难。


周铁男是焦虑的大时代中不甘心屈服的知识分子,但是在枪的面前,经历过一次惊吓他就跪下来乖乖求饶。当军官想强奸张一曼时,他蜷缩在一边敢怒不敢言。他对校长女儿辩解说,自己现在的屈服,是为了以后的强大和反抗。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这么包装自己的,他们想活得有点人样,但又没有人的骨气。


至于校长,这个老好人最终也变成帮凶,逼着自己的女儿嫁给铜匠。而这个帮凶告诉张一曼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他被绑在驴棚里时,已经疯了的张一曼听到了却没有施救。


当你在别人受苦受难时没有施以援手,你在炼狱中遭到折磨则必然无人营救。


必须要承认一点,中国人特别懦弱,知识分子不过是一面破鼓。




那位资助中国乡村教育的美国人,则代表着另一种政治隐喻——就算美国式愿景再美好,他们的出发点再有情怀,中国的问题只能中国人解决,有些问题可能永远无法解决。因为中国具有强烈的自我特征,任何改变都要在其基础上因地制宜,否则就会一败涂地。


电影开篇标注的1942年和片尾的字幕中说校长女儿去了延安找大哥,大概还是为了过审的需要,这已经是中国电影人在政治隐喻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最大的政治智慧。


校长对女儿说,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女儿认真地说,如果一切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都当它没有发生过,那么一切只会越来越糟。


这部片子里最勇敢的两个人都是女人。


无自由则毋宁死,张一曼最后那自杀的枪声是最有力的抗争。


向这部伟大电影致敬。



声明:所有文章都是本公号原创,如需转载引用,必须在后台申请授权。






微博号:王旭的王

微信号:wangxudewang

商务合作请加QQ:2411084881


这个公众号的前身是“旭托邦”

一直走在反鸡汤反流行的路上

用独立思考去解读人性和社会

带你牛逼带你飞的毒舌艺术家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