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连,一座越来越让人失望的城市

王旭 王旭的王 2018-11-02


如果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如果我不是发自灵魂地热爱这座城市,我不知道我还有什么理由非要跑大连马拉松。


作为一项有着31年悠久历史的老牌马拉松赛事,大马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管理和服务粗劣马虎,在心安理得地滑落成一项二流赛事,就像这座城市一样,让人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如果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如果我不是发自灵魂地热爱这座城市,我想我没必要写出接下来的这些措辞激烈的话,请大马组委会,以及所有热爱大连这座城市的人,好好想一想我说出的这些问题,它是不是已经是这座城市身上的痼疾,一日不除就只能带病生存。


从去年1月到现在,我已经跑了包括全程半程在内的17项马拉松赛事,也去了十几个城市,既体验了上马北马这样的国际标准大赛,也感受到了厦马锡马汉马这样的本土顶级盛宴,像大连这样把一项马拉松赛事办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状态的,还真是仅此一家。


如果不是负责大马计时的公司在赛前几天发了一条信息,提醒大家关注他们的公众号,了解大马的信息,我很可能就忘了13号这一天要参加比赛。这大概是我参加过的气氛最冷淡的比赛。相比而言,其他赛事就跟家长一样,各种服务类短信在赛前是不停发送的,上马能做到一天一条。



现在的国内马拉松比赛,基本上都被当地政府做成了盛会,在领取参赛物品的现场,会有相应的马拉松博览会,既回馈了赞助商的厚爱,还为赛事营造了热闹的气氛。反观大马,领物现场之简陋和冷清,只有东营马拉松有得一拼。


打开参赛包,里面除了比赛服和号码簿外,就是一个参赛手册和单程地铁乘车卡,还真是勤俭办赛。反观其他的赛事,除了这些之外,一般都会配发一些能量胶、盐丸,或者水,上马还送了腰包、洁面乳、骨维素、创可贴,连乳贴都给准备了。


最让人觉得小气的,就是这张单程地铁乘车卡,姑且不谈早上5点来钟的时间设定有多尴尬,怎么就不能配发一张回程的地铁乘车卡呢,选手们会因此占多大便宜吗?现在的马拉松赛事,比如北马、锡马和汉马等比赛,都会送一张印有赛事纪念图案的订制地铁充值卡,以后你来这些城市玩,就可以用卡储值乘车,还有纪念和收藏价值。


在赛事服务方面,不少比赛都能做到,参赛包里配发当地重要景点的免费或打折门票,既能感受到赛事方的诚意,还尽量让选手们能晚走一天是一天,用消费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在这一方面,大马组委会毫无服务意识。


大马的赛前参赛包,寄存的小号码簿比包上的安插部位大,看起来形同虚设,很显然组委会和装备赞助商没有沟通。存包的时候,只有几个窗口,现场拥挤不堪,工作人员还别出心裁要求写上名字电话,理由是怕包丢了找不到人,第一次遇到这样管理。



在比赛过程中,因为道路中间的栏杆太少,加上志愿者数量严重不足,有少部分选手不听劝阻跑到反向跑道上,在中山路上差点撞到黑人特邀选手,看上去就像一出闹剧。


我停下来大声问执勤警察,为什么不多安排人手制止这种行为,对方眼神呆滞地看着我,好像在看外星人一样。


完赛包更有意思,一个蓝色的塑料袋,上面印着各种城市励志口号,很可惜只拎了一会,手上染得到处都是蓝色。



其实相比于往年,大马其实还是有进步的,赛事的补给非常给力,赛道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赛后有专业的团队给选手按摩,还有冰水泡脚,这是往年都没有的。


如果跟一些小破比赛比,已经做得够用的,但是作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家乡,拥有31年历史的大连马拉松,做成这样是不及格的,跟北马上马等赛事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归根结底,大连马拉松在主办方看来,也许只是一个工作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让她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品牌。现在的很多城市,都是把马拉松当旅游项目来做,这一点上大连还不如哈尔滨。我在大马比赛的全程,都感受不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也许政府根本就不重视,或者说思维方式太落后,导致做了很多无用功。


一座城市办马拉松,就是打开大门广迎五湖四海的朋友的大爬梯,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让他们爱上这座城市。跑完一个马,爱上一座城。


但是跑完大马的人,不少人是槽点满满的,他们如果不是对这座城市有着最朴素的好感,人家为什么要从每年1100多场马拉松中,偏偏挑选大连来跑。没有谁会天生愿意与谁做对,还不是因为赛事本身真的欠缺的太多了。



现在牛逼的马拉松赛事,都是由专业的马拉松赛事管理公司在运作,以广州马拉松为例,他们就因为不满意智美体育,把赛事运营权交给了中奥路跑公司,这家公司正式北马汉马的运营公司,可见广州的野心有多大,这种野心在大连身上看不到。


大连马拉松的办赛水准,浪费了这条景观大气的赛道,辜负了真正爱她的人。


这种辜负当然不是赛事方的主观意愿造成的,谁不想办一场四海八荒都交口称赞的比赛,大连马拉松的破败和粗糙,其深层原因是大连这座城市的沉沦。当大连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全国先进城市的步伐,其本地办赛者的思维肯定会受局限,这种局限必然不可能把比赛办成上马北马那样的金牌赛事。



关注过大连经济的朋友会发现,2017年大连的GDP总量是7363亿,排在全国第22位;就在2016年,大连的GDP总量是8150亿,排名全国第17位,经济滑落之快有目共睹。


作为东北三省经济最好的城市,大连已经连前20都保不住了,就快向着三线城市迈进。


为什么曾经有着北方香港之称的大连,能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连有一句极有温度的城市口号“我爱大连 从未离开”,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有点追求的青年都纷纷离去,有没有人统计一下像大连理工和大连海事这样的全国顶级学府,每年毕业生选择离开大连的比率是多少。毫不客气地说,这里成了没有追求却自我感觉良好的前朝遗老遗少的养老院。



和整个东北一样,大连的教育资源是相当丰厚的,但是人才流失率也是非常高的,因为这座城市不具备吸引人才留下来的条件,消费高收入低是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在城市人才争夺战的今天,像北京上海都开除了优厚的人才引进计划,更不要说深圳、成都和杭州这些城市,一个个在抢人方面如狼似虎·,我看大连在这方面不声不响,还不如西安看上去有决一死战的雄心壮志。


没有优质移民的城市,就像花儿失去了养分,只能越来越枯萎。这是一个马太效应,牛逼的城市在牛逼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衰败的城市只能在深陷的泥潭里勉力挣扎,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放弃治疗。


我大学刚毕业那会,在大连的一家报纸干过,后来实在无法忍受机械的官僚主义,以及过于复杂的人事关系,最终不得不离开大连前往北京。其实好多二三线城市的人都是如此,他们想在家乡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非常之难。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多城市迎来了大发展,不少人能够回到家乡重新找到发展的机会,但是大连依然是20年前的模样,一直在吃老本,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说沈阳是一座不找人就活不下去的城市,大连何尝不是如此,其实半斤八两而已。我身边接触的朋友,只要是没有离开过大连的,办什么事情都热衷找人,好像不找人就生怕吃亏。计划经济的思维,就像一个紧箍咒,死死地限制了本地人的大脑,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解放。



大连人始终活在对一种虚假繁荣的想象中,那种莫名其妙的骄傲是发自骨子里的,本地无论是收入三四千的普通工人,还是月入上万的白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认为大连是全中国最牛逼的城市。


去年底我去香港,在回大连的班机上,听几个大连土著聊香港,整体意思就是,香港脏乱差破,哪有我们大连好,至少山清水秀干净啊。大连的经济都糟成什么样了,他们选择性失明。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吐槽此事,被几个朋友痛批,其中一个还把我拉黑,没错这很大连人。


其实大连人的骄傲,无非就是某一任市长给的,那是他们眼中的黄金时代。在大连人心目中,这位市长是传奇伟人,不可亵渎的神。直到现在,你跟大连的出租车司机聊天,他们仍然在怀念那个年代,并哀叹再也没有这样的好市长,他们认为大连经济不振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政治株连,因此被刻意打压。


这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阴谋论论调,就在不久前,老大哥和天降伟人在棒槌岛会面,进行了颇有建树的会晤,不知道持有这种论调的大连人,还会觉得自己这座牛逼的城市被边缘化了吗?



对于一个工业城市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很容易固化,这种固化带来的是恶性循环。比如大连现在的人口是净流入的,但是以东北底层移民为主,劳动力能力和素质普遍不高,因为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而导致的营商环境不佳,有胆略和雄心的优质移民,是不愿意来大连这样的城市的。


既然说到东北,就必须要面对大连的身份认同问题。全中国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会像大连一样尴尬,尽管是东北城市,但内心却强烈地抵触这个标签,那种痛苦纠结是不需要掩饰的。


从语言上说,大连人说的是胶东官话,就是现在的烟台威海话,在心理层面上跟山东人非常亲近。在饮食习惯上,也基本上说是全盘继承了山东人的一套。至于传统东北的二人转,在大连没有什么演出场所,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完整听过一次。


在最具身份识别性的语言、饮食和文化上,大连人和东北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不具备天然的融合性。在东北经济越来越一体化,传统东北人越来越远走他乡的今天,作为经济龙头的大连,成了不少东北人的避难所。



现在大连,走在街上,如果不看路牌只听声音,东北话是呈压倒性的,可见人群的分布是什么样。对于传统东北人,大连人的评价是相当低的,这里面有很多深层的原因,比如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以及某些人的好吃懒做,给这个群体贴上了不光彩的标签。


在我25岁去北京之前,我接触到的东北人都是有限的,所有不好的印象都来自于口口相传,或者在内心就认为东北人是差劲的代名词。后来我在北京见到了太多的东北青年,他们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完全不像我认知中的东北人。


当然可能我接触的人群层次高,也许是太差劲的我没遇到,但是从内心深处,我还是强烈地反感把一个人群标签化,毕竟人上有百形形色色,不能对一个群体一概而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做法,思维上的习惯性懒惰。


无论外地人如何去想当然地以为大连就是山东城市,作为大连人都要明白一点,大连是一座如假包换的东北城市,而且这个身份并不可耻。就算大连最繁荣的年代,背后也是因为有东北巨大的市场作为后盾,这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排外是人固有的劣根性,我们都要学会去克服它。我欢迎任何一个来到大连的外地人,来到这座城市,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结可以团结一切的力量,让这座城市重启。


一个人也好,一座城市也罢,失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沉沦,再也不具备重启自我的能力。


大连的可悲之处在于城市精神的退化,大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山东后裔。作为移民的后代,大连人理应特别具有战斗和冒险精神,就像他们在足球场上呈现出来的那种霸亦有道。可我现在看到的大连人,都是半死不活萎靡不振的,这是一座被催眠的,没有了强烈活力的城市。


我去武汉重庆,乃至于贵阳,这些以前大连根本就看不起的西部对手,现在都已经崛起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城市是生机勃勃的,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据说现在大连官方把上海作为学习对象,一个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朋友抱怨说,跟上海到底学什么呢,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人家的工作方式我们都不理解,都是属于懵逼的状态。我看也不用学什么上海,我们就好好学一下青岛,就像当年青岛学习并击败大连,这是我们最现实的对标榜样。


当然大连也不是不想改变,大连人的骨子里,终究还是不甘寂寞的,就像这座城市的足球一样,永不言败逆流而上。在告别中超三年后,大连一方终于回来了,曾经缔造了大连王朝的王健林也回来了,这一切都是大连市政府促成的,我可以理解为一个信号,这个城市正在用这种方式重启。



只是这个重启的过程如此艰难,就像大连一方现在的排名一样,长期深陷降级区,但将士们始终在顽强战斗。


每一次跑马拉松,我都要穿着大连一方的球衣,无论是人还是城市,都需要一个信仰,或者一种精神,支撑自己向前跑。不能跑就走,不能走哪怕爬,也不能在原地躺下不动。


我跑过这么多城市的街道,写了这么多篇马拉松城市观察,从未有一篇像今天这样写得如此痛心疾首,我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是否可以引起那么一点点的思考,让这座麻木不仁的城市,以及某些自欺欺人的大连人,能有那么一点点的痛感,这座城市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放眼整个东北,大连是唯一一个还有救的城市,需要发动一场来自灵魂的革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才,彻底和过去做一个告别,不做偏安一隅的二流城市。如果大连能够崛起,将对整个东北产生标志性的影响。


全东北都在看大连,大连没有理由放弃。


祝我深爱的城市永远没有黄昏。


声明:所有文章都是本公号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在后台申请授权。




大脑是最自由的星球 

商务合作请加QQ:2411084881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苹果用户打赏专用通道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