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人为什么总是招人嫉妒?

王旭的王 王旭的王 2019-04-08


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太大了,方言差别起来基本上属于鸡同鸭讲,所以在身份认同上,经常处于撕裂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东北人河南人长期处于地域黑的鄙视链最底端,多少自媒体的流量,都是靠调侃这两个地区换来。如果说这些地区因为经济没落,或者长期疲软而被人轻视,尚可理解,但是上海人经常被人拖出来鞭打,这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哥们你看起来真不像个上海人,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外地人认为是对上海人的最高褒奖。


在很多人眼中,上海人排外、算计、男人像娘们,人情冷漠薄如纸,不用写太多,这四宗罪就能把一座城市钉在耻辱柱上。


上海人真那么烂吗?



排外是人性中难以避免的bug,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相比而言,上海是国内排外意识最轻的地区。上海从一开始就是个移民城市,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始,作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上海就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以宁波人为主,浙江江苏和安徽人同样也不少。


到了1919年,上海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人口达到了240万人。真正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几乎没有。


这里需要理清的一个概念是,所谓上海人,并不是狭义上的上海本地人,而是所有生活在上海,并且愿意为上海这座城市努力奋战的人。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大融合,这儿已经是中国最开放的大都市,在文化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至于很多人原来来自于哪里,显然已经不重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人三个字,是一种开放、兼容并序的城市精神的写照,而不仅仅是身份定义。


有人总说上海人算计,不是上海人算计,而是理智且现实,从来不会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比如你求上海人办事,他能做到的,会跟你说试试看,做不到的会果断拒绝你,不会像某些北方人那样,两杯酒下肚就开始各种乱打保票乱承诺,酒醒时分不认账。


上海人总是可以把人与人的界限,拿捏得恰到好处,双方都不会觉得难受,说白了就是拎得清。正因为拎得清,所以彼此之间会有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会凸显出来,更衍生出契约精神。



至于上海人像娘们,其佐证的方式是,上海男人之间吵架很久,最终不会动手,反而会和解。我倒是觉得,一个文明社会,不打架是一种体面,打赢了坐牢,打输了去医院,有什么好骄傲的。


什么叫爷们,真正的爷们是在民族生死存亡时挺身而出的,那才算是,比如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的几万上海子弟兵。而号称民风彪悍的某地区,看到日军闻风而逃,一直是一个耻辱般的存在。


今年5月,在上海延安高架上,一个别克车主和一个路虎车主大打出手。我一个上海朋友用无奈和自嘲的口吻说,都说上海男人娘,这回上海男人正名了,应该给你们颁发敢打敢斗奖,这个上海我看不懂。


至于上海人情薄如纸,只要对1998年那场大洪水有印象的人,都知道上海当时收留了多少外地无家可归的流民,收留流民是上海的传统。更不要说当年全上海接纳2.5万犹太人的历史,那是闪耀在人类史中人道主义之光。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东路一处教师公寓因施工而发生大火,烧死了58人,当时震惊中外。在没有任何组织的情况下,事故发生后的“头七”,有十万上海人自发去捐献鲜花,他们默哀、鞠躬,然后悄然离去。



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自发赶到了那里,演奏了《圣母颂》,《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等乐曲,演奏的时候大家热泪盈眶。


只有在上海,你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这是中产阶级公民精神的一次巡礼。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上缴了占全国1/6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支出,只占到全国的1/60。就算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仍然是经济的龙头,为全国提供各种技术、经济和外派人员的支持。


为什么上海会招来各种嫉妒,因为这座城市太优秀了。不用不承认,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种叫做嫉妒的劣根性,只是每个人症状不同罢了。


上海人为什么优秀,因为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按照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在打造,上海的城市精神核心就是现代精神,做什么事情都尽可能遵循市场规律,做到以人为本。


上海是一个认能力的地方,这才是重点,你能龙还是虫,到上海滩来混一下,走过一圈再谈谈上海不是一个好地方。



能力高的人,不会说上海的闲话,说了就会显得自己素质很差;能力低的人,说上海的闲话,只能说明自己的逼格太low。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体育行业的人士,我深刻地感受得到上海有多棒,体育是现代文明王冠上的明珠,看看上海蓬勃发展的各种国际职业顶级赛事,就明白这座城市对标的对手已经是伦敦、纽约和东京,而不是国内的土产兄弟们。


作为一个早期采访过网球项目的记者,职业生涯中给我最大震撼的就是上海网球大师赛。上海人做事极具专业精神,从不急功近利。上世纪90年代,很多地区还不知道网球为何物,上海已经开展了喜力公开赛。


通过喜力公开赛,上海本土的赛事公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中国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一举把年终总决赛的赛事承办过来,就是上海网球大师杯。


尤其是2005到2008年,上海网球大师杯的成功举办,让国际网联和ATP方面都看到了这座城市的专业、严谨和媲美国际大赛的运作能力,于是又拿到了ATP1000上海大师赛的办赛资格,这是全亚洲唯一的一站大师系列赛,仅次于大满贯赛事的级别,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形象。



上海人做事,喜欢循序渐进尊重规律,不喜欢搞大跃进,哪怕早期喜力公开赛观众很少的时候,也坚持卖票,而不是到处送人情票。当北方的一些赛事要靠组织街道大妈看球来填满球场,在看台上织毛衣聊大天,上海的赛事已经可以靠卖票做到场场爆满。


这一点在高尔夫汇丰冠军赛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像顶级的世锦赛,同样仅次于大满贯赛事,这项赛事每一年在佘山举行时,都跟盛大的节日一样,全国各地的球迷享受着上海方面提供的优质服务,这项赛事也曾经在南方某新兴城市的球场举办过,因为观众太少只能发动球童装作观众撑场面。



今年我照例参加了上海马拉松,这项我最心水的顶级马拉松赛事,依然没有让大家失望。尽管那天后半程下起大雨,选手们依然奋勇争先,大家都想在优化过的新赛道上,留下与这座城市之间最深的联系,最难忘的印记。


最让选手们感动的是,赛后的完赛包里,竟然有一双拖鞋!这是一双救命的拖鞋,要是到当时所有人都跟落汤鸡一样,跑鞋踩到地上呱呱响,一双拖鞋能让多少人得到救赎,而不需要穿着湿鞋回家和酒店。大概只有在上海,才能有这种服务意识,下大雨的马拉松赛事多了去了,没有任何一项赛事像上马这么贴心。


我们能叫得出口的上海的体育赛事,统统都是国际级职业赛事,每一次举办都能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上海网球大师赛和汇丰冠军赛就不用多说,据说上海马拉松正在申请世界大满贯的资格,如果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将成为媲美波士顿、芝加哥、纽约、伦敦、柏林和东京的第七大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到时候估计参赛名额会更为紧俏。



这就是上海的胸怀,要做就做最好,好到比肩国际最好的赛事,而不是在国内赛事中甘做鸡头,好到让你不得不用力鼓掌点赞。


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型体育赛事过后的场地利用,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奥运会场地长满蒿草,早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在对场地利用方面,上海人值得全世界来学习。


以上海赛车场为例,每年都有一站最顶级的F1赛事在那里举行,当汽车的轰鸣声和硝烟尾气散尽,车场是不是就进入了休眠期了呢。场地的运营公司就想,如何才能把这块稀有的场地资源利用起来,不能每年只有F1赛季才开门迎客。



上海《新闻晨报》体育部事业部最早生发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利用这块场地搞个特色路跑赛事,找到我的朋友魏总,他是知名朗明公关公司的老总,希望可以一起推进这件事情。魏总找到场地方,三方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棒,最终三方一拍即合,决定展开合作。


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作为一个跑者来说,能在那些亿万富翁车手驰骋过的赛道跑马拉松,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与是F1所有有关的资源,都是具有强烈的特权色彩,普罗大众平时连踏上这条赛道都是不被允许的。


跟随着流转的时光,能在这条赛道上跑步,是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对于资深车迷来说,在每一个发卡弯,都能回想起发生过的各种故事。


那些故事的撰写者,是舒马赫,是莱科宁,是汉密尔顿,如今请你登场说出你的故事,能在这片场地上打卡,多少人梦寐以求。



每一个商业构想,都是一个故事,这项被命名为蒸蒸日上迎新跑的赛事,时间设定为每年1月1日早上9点,在朝阳升起的那一刻,你随着新年奔跑的脚步,伴随着肾上腺素的释放,迎接扑面而来的好运加持。


蒸蒸日上迎新跑的创意,来自于RunTheTrack,这项诞生于围场内的赛事,只服务F1专业人士。直到今天,F1围场内的#RTT#平台仍然只向F1圈内人士开放,登陆网站www.runthattrack.info(大陆地区登陆困难),可以查到以下信息,一句话总结就是“F1人士专属,非请勿入”,虽然措辞客气,但骨子里透着股傲慢。


全世界的F1一年有21站比赛,有21条赛道,但真正能向普罗大众开放的,只有上海赛车场,或者说只有上海人,用这条赛道与民同乐。


上海人有理由为之骄傲,从未有人做到过的事情,上海人做到了,这就是上海力量。



这项全世界最好的特色跑赛事,每一年我都会参加,没有什么比一年的好运,从上海这座我最爱的城市开始更酷的事情。


每年蒸蒸日上跑的报名,名额都是开放后数小时就告罄,今年招募志愿者,同样是一上午的时间就有多达300多人报名,对于一项半程马拉松赛事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景象。


上海人是极其挑剔的,能有这么多人,在新年第一天顶着寒风起大早,只为做一次志愿者,可见这条赛道上举行的赛事,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种多么高逼格的存在。



这种比赛出现在上海,一点都不奇怪,也只有上海人,能想得出这种创意,并将之真正落地实现。


上海目前能叫得上名字的,都是以职业赛事为主的顶级赛事,这同上海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他们并不喜欢举办那些离观众很远的单项运动世锦赛,或者综合运动会,因为真的很少有人会去看。


在这个城市,大力发展职业赛事,以市场为准绳,以消费者为导向成为风潮,体育局并不愿意为了政绩而改变策略,上海成为中国最为深耕体育产业的桥头堡。


体育发达与否,是现代社会的风向标,如果你去过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就明白真正的中产阶级,早就把参与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一点上海人已经遥遥领先。



体育作为一个切片,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人骨子里的商业精神,而不是面子工程,商业必然孕育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则是公民社会成长的摇篮,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良性循环。


上海这样的城市,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们这个国家,总是在该严肃的时候选择娱乐,该幽默的时候选择严肃,什么时候大家能学会用平常心处事,那么就会大有希望。


上海人的优点是理智、冷静、现实和深谋远虑,而这座城市则拥有着成熟的成年人人格,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倒地撒泼的巨婴,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稀缺。


上海人特别守规矩,不仅普通人恪守商业信条和契约精神,去政府部门办事也不需要像小地方一样必须找关系走后门才行,在人格上大家相对平等。


我喜欢上海人的一点是,从来不会跟陌生人装熟络,更不会第一次见面就称兄道弟,但他早就判断出你的分量,那种高冷到有些让人觉得装逼的感觉,非常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人。


上海有太多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一个人对文明的理解程度有多深,他看待上海的眼光就会多理智。


很多人并没有来过上海,却习惯用固有偏见去揣度上海人,我不知道这是教育的失败,还是人格上的溃败。


不要去嫉妒上海人,那只能证明你太low。


上海有多好,来过才知道。


声明:所有文章都是本公号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在后台申请授权。




大脑是最自由的星球 

商务合作请加QQ:2411084881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