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名之辈》,一场无病呻吟的尬戏

王旭的王 王旭的王 2019-04-08


一直以来,想写写电影《无名之辈》,这部靠贩卖情怀而刷屏朋友圈的烂片。


上个月底去香港出差,我和小伙伴晚上基本上都用来看电影了,因为有些电影在大陆院线永远看不到。我们一个星期看了《摇滚不死:波西米亚狂想曲》、《大君主之役》、《尸杀片场》,集中了传记、战争、历史、恐怖、喜剧等各种元素品类的电影。


就在那段时间,一部叫《无名之辈》的电影开始在朋友圈密集滚动刷屏,我朋友简单看了一下演员阵容、以及故事梗概后,说这大概率是一部夹生饭似的烂片,并断言这就是中国文艺青年看片的欣赏基准线。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这么绝望,大概这种水准的文艺青年,在他的朋友圈会大面积出现吧,看完片子习惯大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就在那段时间,我的朋友圈也被这部剧刷得七荤八素,一边倒的各种溢美之词就快像那天边绚丽的彩虹,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岁月静好。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哪怕这片子真的牛逼到了西伯利亚的盐碱滩。


带着巨大的好奇心,去电影院观摩了这部传说中的神剧,结果看了不到一半,我就有点坐不住了,心说就这都能成某些人心目中的文艺贞节牌坊?


如果以5分制来打分,我只能给两分半,这是一部不及格的影片。


这部片子最讨巧的,其实就是这个片名,起得真好,《无名之辈》。这片子一看就是扫地僧的故事脉络,里面的演员不封神,都对不起自己无名之辈的精美商业包装。



这个片子全程都是云贵川各种方言的大杂烩,故事的开头用意太明显了,就是要给大家讲几个发生在底层中国的小人物故事,这些故事还要有巧妙的命运关系,就像宁浩当年拍的《疯狂的石头》。


这片子无论是人物的身份设置,还是各种容易让人捧腹的方言,看起来都是一部低成本大片的配置,可是看下去让人无比搓火,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搞的是什么锤子。


这部片子最失败的地方在于,导演和编剧编了几个故事,可是这几条故事线没什么必然的关系,逻辑上没有强烈的关联性,完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爱上层楼爱上层楼,幼稚得就像一个两百斤的孩子,还硬要装命运多舛岁月沧桑。


一般来说,一部牛逼的影片,基本上会符合两个条件——1、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它就像一个子宫,孕育着伟大的故事。2、一个在大时代中被忽略和损害的小人物,他的不屈和挣扎,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这两点,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展露无疑,当年那部影片以重庆直辖市的蓬勃发展作为时代背景,一个倒闭的工艺品厂,一群被时代抛弃的loser,一群蠢贼,围绕着一块翡翠,展开的命运攻防战。


那部电影真的拍出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无论故事多么离奇混乱,但都会围绕着这块翡翠,而且人性之残忍和命运之无情,让这些小人物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满地打转,贯穿始终的幽默不过是一张微笑的面具罢了。


这个电影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真翡翠阴差阳错挂到了保卫科长老包的老婆脖子上,无论多荒诞不经但最终的隐喻是善有善报,老包在庆功会时去厕所撒的那泼长尿,让整个片子的大情怀入土为安。


时至今日再看《疯狂的石头》,这片子是自由的,而《无名之辈》,则是从头到尾套着枷锁。


自由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天马行空,而枷锁只能让想象力油尽灯枯。



我不知道那些大喊《无名之辈》好赞的人,他们到底看出哪儿赞了,是故事的设置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呢,还是人性的展示让人心惊肉跳,亦或至少让人笑到停不下来吧?


《无名之辈》一点都没做到吧。


这片子其实不叫《无名之辈》,该叫《寻枪》也成,当年姜文和陆川合作过这个名字的影片。这部陆川的处女座,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片子展示出来的男性对身份,对性本身的焦虑,在那个年代,有着相当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


回头再看看《无名之辈》,枪不过是个幌子,这片子从保安马先勇拿出那把塑料喷水枪的那一刻,注定就与牛逼绝缘。


我看到的是自我阉割。



这片子的核心诉求,就是小人物的命运之苦,以及亲情爱情和友情,说实话导演从一开始脑子就是混乱的。从头到尾,我真没感觉到什么小人物的苦,我看到的是蠢货一箩筐,小人物的升华在于真的要直面惨淡人生和鲜血,我看到的是一团各种伪饰的塑料花。


更何况命运之苦,一扯上什么各种情,就会天然变成一锅酱汤,说实话中国还没有导演可以把这两者的尺度驾驭得恰到好处,更不要说妙到巅毫的地步。


小人物想让别人记住他,他犹如蝼蚁一般的命运,可以找到一段还说得过去的注解,只能通过反叛和战斗的方式来达成,必须有黑色冷血的一面。这个片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说了好多不着四六的故事,最后变成了警法宣传片。


当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就同小人物的凄苦命运表达,产生了无法自洽的矛盾。


感觉写剧本的人脑子是庸俗且错乱的,结尾把之前所有做的为赋新词强说愁都倒进了抽水马桶。


两个傻逼抢劫未遂,还杀了人,傻逼真的是傻逼,傻逼是咎由自取,就是这个感觉。


至于富二代儿子带着一群同学跟黑社会对飙,这种青春偶像剧的脑残剧情,怎么会出现在这种成年人影片中,这是我同样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点。



这个世界真这么简单吗?


这部影片最大的悲哀在于,想在人性上对小人物进行拔高,忙了半天却人设崩塌,最后还是一头扎进了马桶里,完成了最后的投降。


骨子里透着市井的庸俗,还要浓妆艳抹装朋克,张口闭口都是主义,肚子里剩下的只有生意。


就算我们不揪着这个巨大的结构性硬伤,那就说说很多人都感动落泪的任素汐同学的表演吧。在这部影片的自来水的眼中,任素汐的表演是一道神迹,只可膜拜而不可亵评焉。


有人嚣张地宣称,她躺在椅子上,只需要几分钟,就把中国的演员们都办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如果这个片子是在任素汐扮演的残疾姑娘家里展开,不离开那个场景,所有的荒诞在那里呈现,也许可以讲得不错,可惜从头到尾都在呈现错误,哪怕这段很多人拍手叫好的戏,我也没看出到底有多棒。


任素汐的表演,只能用勉强及格来形容,随便找一个县话剧团演员,都会比她更情真意切。



跟《驴得水》相比,她就像一个突然患上了射门综合症的前锋,在门前蹭来蹭去就是找不到临门一脚的路径。


她的表演太想煽情了,殊不知任何一场情绪风暴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冷峻理智的灵魂在加持,没有内核拱卫的情绪就跟卫生纸一样廉价,很容易成为一场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我从绑匪假模假式的威胁开始就忍不住笑场。


试问哪一个被绑架者,能让绑匪帮着拍照片,能跟绑匪做朋友,能跟绑匪要抱抱,能跟绑匪谈恋爱?


是演员疯了,还是导演疯了?他们都是斯德哥尔摩症患者吗?


是中国的文艺青年们太饥渴了,还是脱离现实生活太久了,还是太孤单寂寞冷了,能把这种电影桥段奉为圭臬?


更何况在这段表演中,三个人的台词太不讲究了,说实话看他们的表演,就是一场丑态百出的闹剧,对人的智力是一种侮辱,我还不如温习一遍赵本山的《卖拐》。这就是一春晚入围大名单的小品水平,每一个人说得话都假到让人想笑。



其实中国的电影院有进步,尽管烂片也是始终不断,但是靠贩卖情怀来拉高票房的营销套路,上一次还要追溯到一年前的《无问西东》,油腻得让人不忍下咽。


跟《寻枪》比,这片子没有强烈的自我觉醒;与《疯狂的石头》比,没有让人拍案惊奇的故事脉络;跟《无人区》比,更没有对人性深入骨髓的刻画。



最让人觉得恐怖的是,这类电影就是给文艺青年群体的私人订制,导演其实很明白自己的营销对象是谁,只需要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让他们高潮迭起,可见高质量的性生活的重要性。


这个片子折射出国内的文艺青年群体,在审美这个层面上的匮乏和荒芜,这种假模假式的片子,都能让他们的灵魂发生共鸣,引发了宇宙大爆炸。


看看豆瓣上8.2的评分,我头一次觉得蠢货毕竟是大多数,哪怕他们上的是豆瓣,只能让他们的愚蠢显得更悲情罢了。


我们老说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性,其实决定这种能力的核心其实是审美,是同逻辑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一种如灵犬一般的本能和嗅觉,而后者则是通过科学教育得到的严谨训练。


但到头来,还是要回到本能的层面,有的人就是天赋异禀,而有的人就是愚笨而不可教。


审美是一种天分,有时候不是读书就可以获取的,而是需要我们国家几代人的美学培育,对于绝大多数天资平庸的人来说,这是唯一的一条路,这些人终究跟艺术家,或者天生具有敏锐的审美嗅觉的人是没法比的,后者也注定是凤毛麟角。


对于《无名之辈》的谬赞,简直就是一场审美灾难,很多人却在这场灾难中脸上荡漾着满足和幸福,自顾自地跳起了广场舞。


很抱歉,我无法加入这个队伍,就让你们的狂欢使我更孤独好了。


声明:所有文章都是本公号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在后台申请授权。




大脑是最自由的星球 

商务合作请加QQ:2411084881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