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块屏幕凭什么就不能被质疑呢?

王旭的王 王旭的王 2019-04-08


前两天,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贫困县学校里的一块屏幕,靠这块屏幕,当地重点率和多年前相比,飙升几倍、十几倍,甚至还有人考上了清华北大。


这块屏幕,立刻描述成了普罗米修斯带来的火种一般的神奇存在,仿佛底层学子的命运,全靠它来拯救。


这款屏幕,它真的这么神奇吗?


昨晚在一个微信教育群里,因为这块屏幕,引发了一场大论战,有朋友强烈要求我写一篇,梳理整体脉络,从理性层面对这件事情做一个剖析。


只要你保持冷静,剔除所有的煽情和感动,就会发现关于这个新闻,以及中青报的报道,基本上属于“感动中国”模式,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样本的采集,基本上漏洞百出。


能考上清华北大,和这块屏幕是否有必然的关系?一块屏幕的远程教学,是否真的改变了一大部分群体的个人命运?就算升学率有提升,那么用目前贫困地区的样本,是否能说明屏幕教学的神奇必然性?


这三点,就足以见屏幕成色到底如何。




一问:能考上清华北大,和这块屏幕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答:可能跟教育帮扶政策更有关系。


开设直播班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说,16年来,7.2万名学生——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首先,王红接本质上是一家商业公司的负责人,她出来提供考学数据,而不是当地的教育部门,这是这篇文章中的一大败笔,严重违背客观报道原则。


就算他提供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比例大约0.12%,而且直播班还是挑选的尖子生,这个比例稀疏平常。平均算下来,每一年高考,平均45所学校能有1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而文章中提到的云南昆明市禄劝县有4所高中,这1名学生相当于从10个禄劝县中产出,这种效率真的不值一提。


也许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我们对这个百分比要求有点高,也许这些学校以前的升学率太惨不忍睹了,所谓提升了几倍、十几倍,但这些都是归功于一块屏幕吗?


与其归功于一块屏幕,不如说是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搞得好。



2013年的时候,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区县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简称国家专项计划,当年定向增加一万个本科名额定向给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


而这个定向扶贫的本科名额,连年升高,到了2017年,已经拔高到6.3万个名额。



国家,地方和高校,都有十分明确的扶贫计划。


在北大,这叫筑梦计划。


所以那篇文中,记者描述了一个事实,多年前不断外流的优秀学生,今年首次开始逆转,12名已经被昆明市区学校录取的学生,开学后主动申请转回贫困的禄劝中学。而禄劝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也在不断的提升。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资源是相当不平衡的,昆明是云南省会,那里的教育条件和贫困县,那是天壤之别。这些已经可以在昆明市区读书的学生,能够毅然回到贫困县读书,如果不是因为帮扶政策,而是所谓一块屏幕,那相信的人可真是脑子灌水了。



二问:一块屏幕的远程教学,是否真的改变了一大部分群体的个人命运?

答:事实上与报道中完全不同,改变的只是极少数人的命运。



在这个新闻出来之后,大象公会立刻推出了一篇《那些没有被屏幕改变的命运》,通过采访四川省会东县中学网络班,给大家提供了另一个审视网络远程教学班的视角。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像中青报报道中所描述的欣欣向荣大有希望,而是“班里大多数同学都和她一样,非常不适应网络直播教学。因为学生底子不同,直播缺乏互动,经常出现课堂打瞌睡和听不懂等问题。”


「同一个知识点,在我们这可能需要5节课讲,七中3节课就讲完了,进度很快,比较难,我们很难跟上」。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听不懂,「老师就让我们拷贝教学视频,不懂的回家自己看。大部分同学都不怎么去问了,可能不懂的地方太多了。」


那一年高考,网络班55个人,考上7个重本,有2个初中时成绩前三的最后没念成大学,而生源远比网络班要差的本地快、中班也出了重本,令网络班学生大感不平。


以北师大为志愿的王跃最后去了川师大,一直被当做清北后备军培养的阿振最后考去了重庆大学,其他班级最好的就是上海财经、西南财经、华师大。


「结果不算好,没有达到老师们的理想,但学校对外宣传很高兴,没有人想过叫停。」


去了网络班的几个好友,最后成绩都不算理想:「二本是网络班比较努力和很努力的学生的一般结果。」


刘露转发刷屏文章到朋友圈,有高中同学评论,「用技术顶多叫教学,不能叫教育」、「网班当年是真的惨」。


刘露的学妹小菊以全县30名的成绩选择了后来新设的和文中学文科网络班。昨天她转发刷屏文章到高中群里:「大家觉得太夸张了,真的是太夸张。那年我们州状元出在了快班,我们网络班所有人都不怎么样,连个全校第一都没有。老师说我们这届网络班不是很成功。」



我相信我的读者里,绝大多数都是经历过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些道理大家琢磨一下就明白了,这种网络远程教学班,跟电大函授没有区别,或者说,不过就是我们做过的黄冈中学试卷的视频版。


成都七中之所以牛逼,在于老师和学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关系,有互动才有答疑解惑,这种机械呆板的视频教学,只能让极少数跟得上的学生受益,大部分人会身心俱疲对未来失去希望。


我们通过这个网络班,反而可以看到很多困境,而不是中青报描述的正能量。


三问:就算升学率有提升,那么用目前贫困地区的样本,是否能说明屏幕教学的神奇必然性?

答:统计样本数不足,大部分案例在一个学校呈现。


通过中青报的这篇文章,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是一篇深度报道,这种报道的牛逼之处在于,由表及里的深度切入,那就不能回避统计学这个科学手段。


在这篇报道中,所谓数据层面,都是开办直播网校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提供的,而且这个数据在前面我已经说了,真的没有什么亮点可言。而且这个数据的提升,同教育扶贫政策密不可分。


就算相比于以往,升学率有所提升,那么这所谓的200多所贫困地区的高中,与16年来,7.2万名学生,88个清华北大录取生,有多少必然关系,这16年有没有一个动态曲线,可以展示一个升学趋势?如果东方闻道网校覆盖了200多所贫困地区高中,这些高中的数据,是否就能说明是一块屏幕带来的?


如果其他贫困地区没有一块屏幕,享受到了教育帮扶政策,升学率飙升,又如何能说明一块屏幕的神奇呢?


没有海量的贫困地区无差别升学率统计,只是拿一个区域做案例,去把一块屏幕神话,这是深度报道的一大致命硬伤。更何况这篇文章的具体案例,基本上就是禄劝一中一个学校。


你所说的所有的美好,要不然是刻意编造的,要不然是自己想象的。


这个东方闻道网校还是一个商业机构,中青报的这篇报道,是不是有涉嫌帮人家卖产品的商业软文的嫌疑?这到底是在贩卖产品呢,还是制造感动?



在大城市里,视频教育类产品早就不稀奇了,除了这家公司之外,也有一家公司与北京四中合作网课,在全国有海量的用户,只是北京四中面对的是家长渠道,而不是学校路径。


北京四中在升学率上,要比成都七中牛逼,我们听过哪些学生用过他们的网课,升学率如火箭般蹿升的新闻吗?


网课教学到底有多神奇,不但要听从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全方位的统计调查,才是展示真相的有力手段。


但是,就是这样一篇如此禁不起推敲的文章,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依然有很多人在维护,在他们看来,尽管这个产品是商业机构和学校的合作,但是至少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


我早就说过,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善于撒泼打滚哭闹的,远比讲道理的要吃香得多,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听上去多么光芒万丈,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到底是多少人的人生呢?



这种远程教学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并不能起到打破阶层固化,拉近教育不公平的神奇作用,反而更像是名校触角以商业的方式向偏远地区延伸的一种营销。


盲目的感动,已经糊掉了这些人的大脑,他们不允许有任何的质疑。


砸碎禁锢自己思维边界的牌坊,才是教育最根本应该给每个人的启发,而不是书本上告诉你的ABCDE。


如果我们的教育,可以更贴近社会现实,了解更多常识,有更多的逻辑学训练,是不是就会少一些朋友圈如潮般的感动?


一块屏幕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纪念碑,不容许其他人对这件事情有任何质疑,这才是朋友圈盲目转发这条新闻的人,应该感到深刻羞耻的地方。


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真正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总能在不同的事情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果实。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我觉得自己已经形成了一种免疫机制,越是朋友圈疯转的内容,我越不愿意去转发,或者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反转打脸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存在。


有人觉得,反转打脸是一种政治正确,有的人就是天生杠精,喜欢没事找事,刷一波存在感。我倒不这么认为,在我们这个国家,不是杠精太多,而是杠精太少,总有反转出现,说明社会还是有进步。太多的统一步调式的集体认知,已经让异见者已经消失了太多年。


正因为有异见者,才让认知的天平如此平衡,大家在辩论,乃至于争吵中,不断去探究事件的真相,并且得到思想的碰撞。


有时候相比于事件本身,不同思维的冲突对立,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这就是独立思考存在的意义。



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不就是一场不甘寂寞的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吗?


绝对的大一统思想,统一步调向前看,对激发创造力没有任何的好处。


太多人一直活在绝对的二元论思维中,总是特别容易培养出一大批“总有一种感动能让你泪流满面”的人群,因为这种认知模式让人没有选择,在非好即坏的单选题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去相信世界是温暖的,人心是善良的这种鸡汤选项。


当你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世界,可能是黑暗的,可能是灰色而庸碌的,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可能都摆脱不了命运滚滚而下的泥石流的裹挟,成为命运中的一枚残渣,这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来说,的确是过于残酷了。


毕竟生命如此艰难,人们总是能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自我麻痹、自我感动,自我放逐。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现如今的人,已经越来越没有愤怒的能力,愤怒的冲动,愤怒的勇气,剩下的只能像鸵鸟一样被烈日暴晒,关起门来哼唱岁月静好。


回到一块屏幕这件事情,本质上不就是残酷生活中,loser们饥渴难耐之际,好容易得到的一碗鸡汤么?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舍昼夜。


现实很残酷,记住站着撸。


声明:所有文章都是本公号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在后台申请授权。




大脑是最自由的星球 

商务合作请加QQ:2411084881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