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数学1分的马云,凭什么不屑清华北大?

王旭的王 王旭的王 2021-01-25


1


退休后的马云,越来越放飞自我。


1月7日,马云在“马云乡村教师”颁奖典礼班会环节时说:


“别人裁员是直接裁员,阿里巴巴裁员是每年向中国输送1000个人。阿里的员工能够熬上3年是非常难的,熬上10年在阿里是宝贝。我们为什么把他们送出去?因为我觉得这批人经过阿里的严格训练,对数字经济、对执行力、对管理、对文化的理解,超越了很多其它公司,他们就应该到其它地方。”


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大家都说,能把裁员说得这么有情怀,如此清新脱俗的,也就马老师能做到。


这句话从另一角度,可以这么理解,996是熬出来的,因为没有几个人,真的热爱劳动。能熬过3年的,基本上九死一生,能到10年的,基本上已经透支殆尽,留在公司也是一种负担。


同样在那个活动中,马云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其实我对清华北大非常的敬仰,但我认为还是我的师范学校杭师大最好,因为其实我在想,如果我进了北大清华,今天我可能彻底废了。也许我进了北大清华,我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这段话更有深意了,表面上看,马云对清华北大不但没有不敬,反而称对其敬仰,真的是这样吗?



作为中国的首富,改变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现象级人物,马云要说的其实是,“如果我进了北大清华,今天我可能就彻底废了。”


马云是什么人,他是公认的,中国白手起家一飞冲天的第一人,他能有今天的成绩,就是教育的结果。但是在马云看来,拥有着最成功的中国式教育的顶尖院校,与自己的成长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才是最荒诞的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云对于这套教育体制,有着天然的不认同,因为他的成长模式,是典型的自我教育。


2


12岁时,马云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开始感兴趣,并为之着迷,而这种兴趣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为了学习英语,他已经不满足于每天用收音机来听别人怎么说,他渴望自己可以同真正的外国人对话,并从中不断学到新的东西。


当同龄人在西湖边把时间浪费游玩、发呆和对着漂亮姑娘的背影吹口哨的时候,马云已经意识到多去跟外国人认识,这会让他收获一个隐隐可以预见的广阔未来。


马云不是天生学霸,更不是什么天才,否则他不会第一次高考数学得了1分,第二次高考得了19分,连他爸妈都看不下去了,让他死了上大学的心,赶紧找个工厂,或者学门手艺养活自己。



那个骑着破二八自行车的马云,他穿行在杭州大街小巷的时候,他不认为自己被判了死刑,所以第三次高考他数学考了89分,老天都觉得这小子天生不屈,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


马云太喜欢英语了,他更喜欢利用英语去了解更多新奇的事物,他是一个好奇宝宝。1985年,大卫·莫雷和父亲已经跟马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邀请这个杭州男孩来澳大利亚悉尼玩。那个年代想走出国门太难了,澳大利亚根本没有一项签证类别是给中国人访友的,只有一项提供给学者、政府官员和留学生的签证类别。


马云足足被拒签了7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后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的签证官被他的精神吓到了,就问他说,你真的很想要这个签证吗,如果你答应是,我现在就给你。



29天的澳洲之行,颠覆了马云之前21年的世界观,他不仅去看了歌剧院,还参观了Taronga动物园,他觉得资本主义国家真的太先进了。马云说,1985年之旅“完全改变了我的未来”,“我在那里学到了澳式英语,还以为自己学的是正统英语。”


他说,“我意识到世界和我之前被教导的差异巨大,我不再跟随别人的意见,发展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马云是一个从来不给自己设限的人,他总能敏锐地发现机会,否则也不会最终创立阿里巴巴。


3


马云在我的眼中,既不是无利不起早的奸商,也不是可以点化众生的圣人,他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存在,对于他的一些所作所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是一个自我意志非常强大的人,这样的人注定是丰盈的,他不能保证自己永远都是对的,但他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视角。


科学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停止了大步流星的步伐,最近20多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用鸡肋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现在影响世界的企业,从亚马逊、苹果到谷歌,再到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以及什么滴滴、美团什么的,都是围绕着最后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而衍生出来的基于生活方式的社交裂变,对人类社会进行重新整合和梳理。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石,消费主义为火车头的社会生态,拥有人口红利的中国,成为风景特别独好的一景也不足为奇。


整个人类社会,感觉进入了一种半休眠状态,不同价值观的国家分裂越来越大,过去四十年逐渐偃旗息鼓的政治运动,也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哪怕是所谓的现代教育,也让下一代越来越懦弱,流于夸夸其谈。


当然要说教育,问题最大的还是在中国。


4


先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就之前提到的诺贝尔奖,清华和北大加一起,建国后在这方面是零。


现在的孩子,只要你进入公立教育的常规轨道中,那就无异于被绑到了一辆烈火战车上,只能前进不能退后。


现在的孩子,补课早就成了常态,连家长都要被布置陪读的家庭作业,可谓变态。


一人读书全家遭殃,可谓当下一道风景线。


湖南衡阳13岁的六年级小学生小卢,因为要期末考试,所以他每天都复习到深夜,连日来,每天晚上都是做完8套复习试卷,才上床睡觉。一天早上,小卢的爸妈发现,原本健康的小卢,突然出现胡言乱语等精神失常的举动。



今年10月,因为孩子有一大堆作业没做完,南京一个母亲气到中风发作。


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家长说参加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孩子更不容易,尽管是阿猫阿狗都能读大学的年代,孩子们仍然拿出了抢航天飞机座位的斗志。



能不能念名校,已经成了中国式教育的核心KPI考核,可我们如果仔细看一下,以创立BAT的大佬为例,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学历最牛逼的是北大学子李彦宏,他的百度经营得一天不如一天。


其他互联网企业大佬,刘强东毕业于人大、张一鸣毕业于南开、程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


要说真正改变中国的,不是清华北大这样高等学府的毕业生,而是一个图书管理员。


5


教育应该是启迪人心灵的,让每一人看得到自己,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何去驱动一个人的内心,让他进入到这个轨道中,这是一门无比浩瀚艰深的学问。


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榨取,每一个从进入到这个体系中,就在接受这套游戏规则,在极其繁重的学业中,人的热情被早早地透支干净,极少有人会对学习保有热情,只要上了大学基本上就放弃治疗。


我们极少有人会感受到教育启发带来的自由,有几个人经历高考上了大学后没有劫后余生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学习能力,就丧失了勇敢的意志,哪怕你加上再好的干柴,也不会燃烧出什么烈火。


从本质上说,人都是很懒的,人性使然,就躺着什么都不干,这才是人的常态。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其实都是反人性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克服自己的弱点。


如果没有最原始的兴趣和热爱,人很难在这其中找到乐趣,并且坚持到有所成就的一天。


我一个朋友前两天说,他儿子就要去美国读书了,我问不参加国内的高考了?他说儿子小学读了三年,他就觉得太禁锢人性了,后来索性放弃学籍,直接读了国际学校,毕竟人格健全比考清华北大,在我朋友看来要重要得多的多。


毕竟他和妻子都是在美国留过学的,他们知道备受煎熬的教育会是什么结果,拥抱自由开放的教育,会收获一个怎样有趣的灵魂。


我说你儿子应该感谢你,你有财力让他脱离苦海,而太多的孩子,只能无助地熬,他们没有其他的人生选择。


我突然觉得,没有能力让孩子脱离这苦海的家长,真的挺情何以堪的。



6


在这套游戏规则中,越是清华北大,越被改造地彻底,哪怕你是省状元,也不过是一枚打造精美的螺丝钉,螺丝钉是没有灵魂的。


马云是中国式教育的幸存者,他这些年奔走呼号的,其实就是一个幸存者的幸存者感言。


在巴黎世界教育论坛上,马云说了这样一段话,很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听一听——


“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危险,当问题来临时,直面它。过去的中国很特别,我们紧紧锁住孩子,过度地保护他们,中国足球队很糟糕,14亿人里怎么就找不到11个人,能战胜马尔代夫这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国呢。我们的文化教育出了问题,在我小时候,父母不准我们问有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遇到冲突时,就退缩了,所以当我们的足球运动员把球带到前场,遇到了冲突就跑开了。有人说中国没有规则,我认为是有的,如果中间有个网,我们都能做得很好,如果中间没有网,我们就不行了。篮球足球我们都不行,如果是乒乓球,我们能做好,一个人的事,我们都能做好。我们的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我们要学会团队合作,如果孩子不会团队合作,中国怎么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合作。”


马云的这一段话,绝大部分我很认同,他就是想表达,人要拥有个性和自由,才能足够勇敢,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才能为集体建立功勋,才能为家国所用。


我不认同的是,他认为中国的个人项目,比如乒乓球就很好,为什么个人项目好,因为全世界范围内,乒乓球羽毛球都没人玩,竞争性实在太差了。一到职业化程度很高的网球高尔夫,立刻原形毕露。


尤其是男子项目,跟中国足球的那些百无一用的千万富翁们,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7


说到底,就像马云所强调的那样,你没有强悍的个人意志,独立的人格,是无法融入到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无法达成真正的合作。


只有自己有了独立人格,懂得什么是自由,能够在大风大浪中无所畏惧,才能把自己照顾好,才能在团队合作中熠熠生辉。


比如我很喜欢的德国队,总能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于既倒。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机勃勃的,都渴望表现自我,能为国出战是一生的荣耀,这种荣耀感反过来又让他们每一个个体,得到了精神力的反向加持。


绝大多数国人,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大家都太依赖集体,笃信天塌了有大个儿顶着,反而需要齐心协力的时候,集体肌无力。


比如我们的国足,多像我们的很多男人,在家里耀武扬威,出了家门就气焰尽消。我永远忘不了冯潇霆被阿兹蒙像饿狼扑羊一般断球成功,失球之后中国队长恐惧绝望的眼神;更忘不了张琳芃将乌龙球踢进自家大门,跪在地上欲哭无泪的窝囊样子。



中国足球的问题,根子在于教育,精神被禁锢的人,越是刺刀见红的时候,队员们的双脚越像灌了铅,因为他们恐惧面对面的竞争,无法享受这种乐趣。


为什么马云总是看上去神采奕奕,总是喜欢侃侃而谈,因为马云是一个打开了自我的人,哪怕他经常也昏招迭出。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依然是苍蝇。


可能自己出身师范院校,并且做过老师的原因,马云经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好为人师,讨厌他的人将其定义成成功学大师。在这个以大师为耻的年代中,成功学意味着骗吃骗喝骗炮打,自己做不到却指引着别人奔向诗和远方,故意遮盖自己苟且的现状。



马云很显然不是这样,他的确一直在吹牛逼,也的确一直在实现吹过的牛逼,这一点让看不惯他的人非常抓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以身作则,马云从未给自己设限,他那些牛逼闪闪的成绩,重新定义了什么才叫成功学。


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完美的庸才,越是各种省市的状元,越可能是这类产品。


为什么马云不屑读清华北大,因为那里没有他的未来,只能生产高级工兵,而不可能产生枭雄。


反而是杭州师范学院这样的二流学校,给了那些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青年一种生长的可能,而不至于陷入一种标准化的假大空而不自知。


这也难怪蓝翔技校的校长荣兰祥说,“咱们蓝翔技校培养的是实打实的本领、不玩虚的: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学厨师就把菜做好。否则和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马云为什么奔走呼号,作为一个中国式教育的幸存者,那种劫后余生感是永远难以抹去的,他一直在试图改变能改变的一切。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径直走进丛林,它是男主角对精神自由从未泯灭的终极向往。


您还可以看:

吹捧导师师娘固然肉麻,可我的主编爸爸才叫风骚

李嘉诚实现的这种自由,比尔·盖茨最能理解

棍棒齐下猛砸美团小哥那一刻,我的眼泪差点流下来

北大自杀女生启示录:该经历的洗脑,你一次也逃不了


声明:所有文章都是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在后台申请授权。




大脑是最自由的星球 

商务合作请加QQ:2411084881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