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创新鼓掌!国防科大“青年创新奖”获奖人揭晓

2016-12-22 刘文闳 国防科大


  还记得前不久举行的国防科大首届“青年创新奖”颁奖仪式吗?

  仪式上,杨学军校长的讲话振奋人心、干货十足,每个人都为之鼓舞。

  之后的颁奖环节,火热的证书映衬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看得小编都要进取心炸裂了。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获奖了呢?答案即将揭晓,赶快搬好小板凳!

一等奖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讲师 冯军宗

  冯军宗,2001年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军用材料工程专业,2012年6月博士毕业留校任教。2009年荣立个人二等功,201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他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获得者,2013年全军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15年入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016年入选学院优青人才计划培养对象,2016年学校首届“青年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军品配套项目1项、武器装备预研基金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军口横向项目10多项。主要从事气凝胶高性能隔热复合材料研究,目前参研的材料已应用于我国十多个飞行器,为装备研制做出了贡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国防)专利授权1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1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7.1(2篇)。


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余同普

  余同普,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任欧洲核心物理杂志EPJD副主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首届“未来科学家”,校“青年拔尖人才”和校预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科研方面,目前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曾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校预研基金,1项“博士点基金”,参与973,863,快点火专项,中物院“挑战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通讯作者9篇;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1篇,Phys. Rev. Lett.论文2篇,J. Appl. Phys.封面论文1篇;有2篇论文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3篇进入前10%。

  教学方面,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4门,曾获全军大学物理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学校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优秀个人三等奖,研究生教学优秀评价;发表教学论文5篇。2015年被评为校“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重大典型。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讲师 刘章孟

  刘章孟,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一直从事制约我国电子侦察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发表SCI检索论文17篇,包括本领域顶级的IEEE长文8篇、短文1篇,最高单篇被引次数超过40次,2篇论文进入SCI高引用前10%层次。2010年获评教育部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4年获评军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荣立三等功1次,2015年入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授权国防专利1项。


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C4IS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讲师 汤俊

  汤俊,曾获留学基金委攻读博士学位项目资助,赴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从事空管领域研究,所在实验室为欧洲航空安全组织EuroControl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之一。

  作为空中防撞子课题负责人与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合作参与了FP7欧盟发展项目《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Researches for a new Airport Concept towards Turnaround coordinatION (INTERACTION)》。且参与了巴塞罗那埃尔普拉特国际机场的航班起飞降落排序的多目标优化,以及马洛卡岛帕尔马机场临近高密度空域的飞行安全管理。

  回国至今,继续从事空中防撞系统的分析与改进研究,与国外实验室合作申请上了《Adaptive self-Governed aerial Ecosystem by Negotiated Traffic》欧盟H2020项目。围绕空中防撞系统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完整框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传统飞机的空中防撞系统分析改进,包括连锁碰撞检测、综合分析与性能改进三个部分,一些关键技术已在SCI相关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如TRC,SIMULATION等),并获得了威廉史密斯科学奖,提出的方法被认定为当前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改进策略;二是结合军事应用,对机动性更强、变向更自由的飞行器(如战机、无人机)防撞系统的设计开发,相关研究已经申请发明专利,出版英文专著一本,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装发“十三五”预研资助。


计算机学院软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管乃洋

  管乃洋,分别于2004年、2006年和2012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2012年1月至11月,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计算与信息系统中心学术访问。2013年至今,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管乃洋是IEEE会员和CCF会员;担任Frontiers Robotics And AI杂志审稿编辑;担任ICMLA 2016、ICPR 2016、SMC 2016、ICME 2017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ICIP 2017专题主席;担任JMLR、IEEE T-IP、T-NNLS、T-SP、T-KDE、T-CYB、SP,ACM T-KDD,Elsevier PR、SPL、NN等重要学术刊物审稿人,担任CVPR、ICIP、ICME、ACCV等重要学术会议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已在顶级学术刊物IEEE T-IP、T-NNLS、T-SP和重要学术会议IJCAI、ICDM、ECCV、PKDD、PAKDD、IJCNN、ICASSP、ICONIP等发表论文5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被谷歌学术引用近900次,被SCI引用500余次,研究工作受到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关注。1篇入选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4篇进入ESI高他引论文,其中3篇进入ESI热点论文。

  荣获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荣获欧洲计算机视觉大会专题最佳论文奖。入选国防科技大学首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荣立三等功一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总装备部装备预研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863重大计划项目1项、国防预研项目1项、武器装备技术基础项目1项。


二等奖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卫星工程中心副研究员 陈勇

  陈勇,研究方向为卫星在轨加注技术、飞行器设计以及流动声学技术。2003年-2007年就读于四川大学,获自动化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士学位;2007年-2009年就读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师从王正志教授,获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10年-2013年就读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自动化学院,师从陈小前教授,获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013年被评委优秀毕业生,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13年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2015年军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立三等功一次。参与了天拓系列卫星研制项目,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与了“天源一号”飞行集成实验系统,所研制的超声波测量仪圆满完成了空间微重力实验验证,实现了对在轨推进剂66次流量测量,测量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提出了基于复杂函数级数理论求解声波传播多场耦合动力学方法,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863计划资助。2016年被选为学校第四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师 张鉴炜

  张鉴炜,2007年9月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国防科技大学,于2014年6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参加工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联合培养一年。

  近年来一直从事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工艺及结构与性能表征等方向研究,研究特色及贡献包括:开发了兼具高韧性和耐温性的化学交联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及开发了新型高导电和高导热碳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参与了军口863、921工程、军口配套、装备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完成了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某舱体结构样机研制工作,有力推进了我国新型撒手锏武器装备的轻量化。

  目前,基于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本领域SCI检索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2014和2015年度分别获得国防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国防科技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刘伟涛

  刘伟涛,量子成像方向带头人,校量子信息学科建设专家组专家。2009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12年被评为校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13年入选校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2010年、2011年、2012年荣立三等功3次,2015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作为课题组长承担军口863重点课题1项,负责校预研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1项,“十二五”重点建设数理研究生创新基地中量子信息创新环境负责人,“十二五”重点建设生物信息认知交叉学科培育计划中量子关联成像研究平台负责人。

  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主要针对量子测量及量子成像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光子纠缠与多光子干涉、量子层析、压缩感知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量子关联成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成果。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2篇,总共发表SCI检索论文25篇,3篇论文引用进入ESI前10%,H因子为8。出版专著1部。


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侯臣平

  侯臣平是国防科大数学学科统计数据分析方向的学术骨干,2009年校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校学科建设专家组成员,湖南省数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专委委员,担任国际著名SCI期刊Plos One、Neurocomputing等的副主编以及国际顶级会议IJCAI、AAAI、AISTATS的PC Member。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立足科学研究前沿,面向部队实际需求,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础研究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主持校预研2项。共计发表已经发表(含录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24篇。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26篇,SCI检索17篇(含有SCI一区论文2篇,SCI二区论文6篇),发表两篇CCF A类的顶级国际会议论文。一篇论文进入ESI引用前1%,另外三篇论文进入ESI引用前10%,另外两篇论文进入年度引用前3%,入选学科评估高水平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近500次,H-index为11,单篇引用最高为62次。应邀在国际Workshop上作报告1次,在顶级国际会议上作墙报交流2次,相关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已经被“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顶级期刊的文章引用。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面向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关键理论问题开展研究。主持军口973项目专题1项,横向项目1项,应邀在军内相关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次,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首长和广大兄弟单位的认可。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讲师 杨俊刚

  杨俊刚,主要从事新体制雷达系统与技术与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论文总影响因子23.2,累计SCI他引139次,单篇最高SCI他引46次。应科学出版社邀请,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国内第一部压缩感知方面的学术专著。

  获得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入选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冲刺计划,入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曾受邀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清华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作学术报告。4篇论文入选美国压缩感知学术资源网站。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10余个国际一流期刊的审稿专家。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我国某卫星地面处理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负责图像配准方面的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测量的实时配准方案,解决了影响系统核心指标的关键问题,为大系统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撑。代表学校参与原总装组织的某重大体系论证工作,作为总报告执笔人,论证成果获得了原总装首长的高度评价。


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讲师 雷洪涛

  雷洪涛,主要研究方向:绿色调度,能源互联网技术,运筹与管理。担任现职以来,在科研与学术方面,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10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7项,第一作者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论文10篇,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2篇进入ESI引用前10%)。

  在教学与学科建设方面,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学校重点培育的新兴交叉前沿学科——能源互联网方向建设,参与撰写了能源领域新兴与交叉学科战略研究报告;承担了《装备综合保障》、《维修工程学》和《管理科学前沿研讨》等课程的条件建设和教学任务;获学校研究生教学优秀奖个人三等奖1项;以第1、2作者身份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出版专著两部(第1、3作者)第一作者专著获得学校2014年度学术专著专项经费资助出版;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项,参加学校重点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创新计划1项。


计算机学院微电子与微处理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胜

  马胜,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已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被他引上百次,获授权专利2项,申请专利19项(6项排名1)。代表性成果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顶级会议和期刊ISCA、HPCA、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TC)、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TPDS)论文6篇,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3部,包括在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

  作为研制骨干参与国防科大自主可控超算加速芯片的研制,所设计的DMA部件作为数据搬移核心模块,为芯片性能达到预期指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获2012年教育部学术新人奖,获201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优秀学术论文奖,获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6),获2014年全军优秀博士论文奖,获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荣立三等功2次。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行军

  葛行军,博士,副研究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湖南省核学会理事,国际学术组织IEEE、中国核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文核心期刊《强激光与粒子束》审稿专家。

  长期从事高功率微波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开展重频长脉冲切伦柯夫微波发生器、跨波段调频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轻小型化低频段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作为课题组长主持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航天支撑技术基金项目1项;作为副组长及技术骨干承担空军“995二期”某重点型号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4篇发表在在国际知名杂志《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1篇论文进入ESI排名前10%)、EI收录18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5项,已获授权8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学院嘉奖2次。因在空军“995二期”某重点型号研制中表现突出,被人民日报第283期第6版国防周刊《戈壁上的临时党支部》中以“甘把青春献外场”事迹重点报道。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 鞠晓生

  鞠晓生,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学院和系领导的引导下放弃年薪32万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岗位入职国防科大。

  入职以来主要从事国防经济、公司金融和企业理论研究。在解释军民融合产生报酬递增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破解“中国金融-经济增长之谜”、探索科技创新外部融资结构方面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PSL Quarterly Review,《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顶尖期刊发表论文4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等项目3项。2015年获得第七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该奖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Mundell和我国金融学奠基人黄达教授共同冠名,面向全国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七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有两人获得。另外获得“中国青年经济学家优秀论文奖”等4项经济学界高水平科研成果奖。2015年春季学期所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被评为优秀,2016年9月赴德国参加第27界欧洲中国经济学年会,报告的论文受到参会者好评。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讲师  雷永鹏

  雷永鹏,1999年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一等奖于三原县南郊中学保送国防科大学习,2003年留校任基础合训旅队干部,2006年和2011年分别获该校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硕士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目前主要从事载运工具新材料及清洁能源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航天科技基金等项目21项,已在Nano Research、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发表一作/通讯作者SCI论文35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SCI论文16篇,他引近300次,5篇被引用25次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3项已获授权。担任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14种SCI期刊的审稿人。曾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立三等功一次,Nano Research期刊Recommended Article。

  协助指导硕士生3人,1人推荐参评2016年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业第1),1人获2015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业第1),担任全程导师的6名本科生中4人已保送研究生。指导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项、国防科大“长城信息杯”学员科技创新项目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习主席说,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些获奖的青年教员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不管是80还是90后,唯有奋进,才是通往未来广阔天空的羽翼!

 


供稿|刘文闳

编辑|麦小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