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成功举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EE海洋保护 Author SEE海洋保护
中国海洋公益论坛创办于2015年12月,是以打造中国海洋公益圈的行动对话,激发海洋公益行业突破创新,提升全民海洋保护意识为己任的公益环保论坛。经过海南海口、广东深圳、海南三亚三届的品牌耕耘和传播,已成为热心海洋公益事业人士两年一度的嘉年华。
面对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战,海洋保护与蓝色经济振兴,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蓝色粮仓的保障,海洋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是目前新的形势下大家共同关心的海洋环保问题。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之下,2022年10月,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在江苏南通如东举办。
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是本届论坛的指导单位。论坛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SGP)联合主办,由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上海海知趣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野生救援、昆山杜克大学蓝色先锋项目等联合支持。
论坛围绕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绿色渔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污染治理、可持续蓝色经济、珊瑚礁保育、海洋保护中的社区力量、多利益相关方跨界合作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凝聚社会共识,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公益组织的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这届海洋公益论坛的精彩瞬间吧!
主论坛
此次主论坛由SEE基金会海洋项目总监王静主持。
王静
SEE基金会
海洋项目总监
中国海洋公益论坛服务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蓝色市民”的成长。2021年1月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正式启动,2021年至2030年将是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十年。本届海洋公益论坛的主题是“海洋公益的未来十年”,邀请了来自政府、科研院校、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社区代表等不同的参与方,以线下结合线上的方式,共同探讨未来十年海洋公益的发展。
嘉宾致辞
指导单位代表:
陈兰芹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副主任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承担着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的工作。陈兰芹副主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做好海洋保护离不开公益组织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举办海洋公益论坛,有利于共同梳理海洋保护的问题与挑战,探讨海洋公益事务行动的方向,促进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海洋公益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对于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具有深远意义。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未来十年一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会议主办方代表:
杨彪
SEE基金会
秘书长
2004年,一群企业家从北京到了内蒙的阿拉善地区,深感当地沙尘暴严重,因而发起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开始在内蒙当地开展环保项目。而到了2008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将环保项目带到全国。在过去的十四年里,我们支持了超过900家环保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投入超过14亿元资金开展项目,比如防治荒漠化,绿色供应链,创绿家和劲草项目。海洋项目虽然比较新,是基金会2021年确定的新策略,今年募集的资金量也已经超过了三千万元。我们开展多样的海洋项目,包括旗舰物种保护,关键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渔业发展,已经支持了中国超过70%的海洋环保机构的发展。例如,针对国内在地海洋保护,我们有关注滨海湿地保护的“蔚海行动”,有关注公益组织海洋专业能力建设的“为海行动”;而通过“蓝色伙伴关系行动”,我们也在探索国际的支持。海洋公益论坛将我们的伙伴聚集到一块儿,相互交流,机会难得。
承办方与协办方代表:
王松林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
理事长
2015年12月在海口举办的第一届海洋公益论坛上,当时我们只有寥寥几家海洋公益机构,探讨的是怎样点燃中国本土海洋公益星星之火;而今,7年之后,我国本土的海洋公益事业蒸蒸日上,已经有上百家本土海洋公益机构,十几家国际机构,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污染治理、渔业可持续发展、自然教育等多项内容。中国有句古语“逢七必变”,我们的本土海洋公益发展也到了从最初的追求规模到当今的注重实效,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因此今年的海洋公益论坛在筹备阶段,大家就共同确定了“中国海洋公益专业化”这个主要议题。如何实现“中国海洋公益专业化”?我们还没有答案,但是可以从如东的滨海湿地得到一些“基于自然的启示”。如东滨海湿地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海产品最丰饶、面积最广袤、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最高的辐射沙洲型湿地之一,是因为这里不断地接纳着来自黄海、东海、长江和历史上的黄河的潮流、泥沙和营养物质,不仅如此,如东滨海湿地还承担着迎来送往的关键生态功能——数不胜数的洄游鱼类和南来北往的迁徙鸟类年复一年地光临这片滨海湿地,觅食、繁育、生息,为其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主旨报告
海洋生态评价与保护修复规划
陈彬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副所长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海岛多,河口广布,海洋生态多样性非常丰富。我国目前海洋生态环境稳中趋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或丧失、部分海湾河口富营养化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威胁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海洋生态评价与保护修复规划领域是链接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从海洋生态评价技术方法类型来说,总体上海洋生态评价可分为状态评价和预测评价两大类:前者包括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脆弱性评价、风险评价和服务评价等,后者是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预测生态系统的未来状态,并开展生态预警和预报。海洋生态空间规划中,基于生态制图和海洋生态分区,根据不同的研究或者管理目的,也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区划工作。我国的海洋生态修复进入了更加重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新阶段,近年来开展了生态制图和海洋生态分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选划,结合单物种/类群保护和系统保护规划等方法划定海洋生态保护优先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总体上,现有的海洋生态评价更趋向于定量化和空间化的评价,更加关注对海洋生态系统预警的临界点评估,而结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定量化生态预警预报模型的开发可能会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海洋渔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公益机遇
严寅央
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研究员
主要介绍了海洋捕捞渔业,1974年3月18日,宁波渔业公司在中央渔场用机轮围网,一网捕获800吨大黄鱼,装了12船。而2022年1月14日,浙江宁波捕获2吨多一点渔获,卖出957万元,引起轰动。基于此,我们应该有三点反思,首先,当时中国的海洋生态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渔业资源很丰盛;其次,现在中国渔业资源很差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态遗产已被破坏了;最后得出反思,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发展。该报告指出中国及浙江海洋捕捞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捕越少(小),越少(小)越捕”的恶性循环,最后提出了国内海洋捕捞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呼吁坚持生态统领不动摇,出台政策“新双控”,继续加大力度淘汰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旧船,推动立法与时俱进,坚持统一严格执法。海洋公益机构应当谏言献策,参与决策,引导舆论,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做出贡献。
我国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的政策与行动
鞠茂伟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高级工程师
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洋垃圾污染状况及防治政策与行动。首先介绍了塑料的起源和发展,塑料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塑料产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截止到2021年,全球生产塑料92亿吨,其中仅有7亿吨被回收,10亿吨被焚烧处理,53亿吨被丢弃或填埋。塑料本身不是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质是人类对塑料废弃物的不当管理造成的环境泄漏。海洋垃圾严重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影响航行安全,影响景观,造成大量的海洋动物缠绕和死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已建立起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监测体系,监测结果显示,与国际同类调查相比,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与近海微塑料密度均处于中低水平。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开展塑料制品的全链条管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规范废塑料回收利用和处置,并开展了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渤海综合治理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我国海洋垃圾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同时,部分沿海地区仍然存在海洋垃圾污染突出的问题,应当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推动沿海城市加强海洋垃圾入海防控与清理整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与蓝色经济发展
谢茜
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
中国项目负责人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海洋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海洋目前的生产力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大大降低,并可能进一步恶化,我们不能让目前的这些趋势持续下去。虽然SDG14的实现将为人类和地球带来重大的指数效益,这项目标仍然是所有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获得资金投入最少的。全球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我们更需要加快对之影响理解的速度,加快应对的步伐。我们需要推动达成一致的国际目标被纳入各国的国家战略,推动从雄心到政策、从政策到行动的转变,从挖掘和寻求机遇到不断创新灵活有效的机制,从提升各界意识到真正实现各方的参与,这一系列的转变。社会公益组织在围绕提升海洋健康开展的相关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科学研究、增进共识、填补空白、增强合作等不同的方式,积极提倡主动地管理人类活动,明智地利用海洋,而非将其消耗殆尽。在全球可用于海洋行动的公共资源有限、海洋治理分散、商业部门主要受利润驱动的情况下,我们想要实现目标,仅仅依靠慈善和利他主义是不够的,非常需要使海洋复原行动具有商业吸引力。毫无疑问,可持续的蓝色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未来。
为生动海洋而行动——海洋保护地的有效管理
梅根·布鲁斯南
野生救援
全球海洋项目总监
(由同事Carolyn Sotka线上代为宣读)野生救援为全球重点海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执法和合规系统,开展全球海洋保护区管理和执法项目,并有着先进的执法经验。全球有超过60%的海洋保护区执法不严,而管理良好的海洋保护区内生物量比区外多4倍。滨海生态系统对全球至关重要,“蓝碳”能够吸收10倍以上的二氧化碳,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觅食和庇护的场所,而野生救援是保护“蓝碳”的全球领导者,成功通过发现保护目标,链接合作伙伴,开展执法设计,实施方案,进行项目指导和区域领导,构建起海洋保护区蓝图。
“海洋公益未来十年”圆桌对话
本次圆桌对话,由UNDP-GEF-SGP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主持,邀请了科学家代表、公益组织代表、企业代表、社会化参与平台代表、国际企业代表,围绕“海洋公益未来十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刘怡
UNDP-GEF-SGP
国家项目协调员
未来十年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十年”,也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以及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窗口期。海洋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是否能持续为人类提供食物、创造就业、调节气候、供应氧气和清洁水,取决于未来十年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谨慎和有效地管理海洋和海洋资源。为此,我们需要政府、科学界、民间组织、企业、媒体、公众、国际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促成海洋保护的行动者和支持者更多富有成效的对话,并激发创新解决方案的共同设计。
科学家代表:
苏纪兰 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滩涂保护非常重要。苏院士介绍了未来十年中国保护海洋重点工作领域,首先回顾了海洋公益宗旨:广泛深入参与。其次介绍了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治理状况,着重展示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治理视角变化:推行河长制、湾长制,以渤海为案例,展示了河长制、湾长制的推行在改善海洋水质方面带来的成效,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环境稳中向好,但是部分海域仍不容乐观。从渤海看,人类活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过度捕捞影响了渔业资源。苏院士强调生态系统变化是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一旦发生结构性的退化,要恢复往往需要长久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刻不容缓。要恢复近海湾区的生态健康,降低营养盐是关键,也需要恢复渔业资源,重建生态平衡。恢复渔业资源需要掌握目标种类的生活史,保障有效的补充群体,保护近海产卵、育幼及索饵场,重视一直被忽视的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滩涂不是荒滩,而是金滩银滩。
公益组织代表:
王晓勇
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
联合发起人、秘书长
社会公益组织需要多一些跨界合作的机会。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2012年发起,到现在刚好10年,在未来的10年本组织如何实现可持续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经历疫情,无论是募款,还是主管单位方面都面临很大挑战。资金来源很难从政府获得,资金如何可持续成了比较大的问题。所以,这两年大幅调整了我们的方向,第一是要专注,我们在做珊瑚保育领域越专注,才能获得更多资源。第二是要开展可持续项目,一个可以做三年五年的项目,可以调动志愿者参与。第三是积极进行跨界合作,我们面临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越来越少的挑战,调查信息比较敏感,所以我们和科研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赞助人合作,用宣传和教育手段,推动自然教育,将海洋宣传推进到商场和社区,发挥平台作用,链接社会资源。
企业代表:
王颖
汇丰(中国)有限公司
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
打开局面,整合资源。从金融机构讲怎么跨界合作促进可持续蓝色经济?全球海洋受到三重威胁:污染、自然资源丧失、气候变化,这三重威胁都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这就需要改变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金融机构有两个责任,第一是评估:阻止资金流向不可持续的领域;第二是支持:为蓝色经济提供支持。汇丰作为金融机构要了解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落实评估和资金支持。未来,我们也将建立专注海洋的信贷风险的政策提到日程上来。蓝色金融首先是支持本身对可持续蓝色经济有重要意义的领域,比如“蓝碳”和保护性金融,这些仍处在一个新兴阶段,应该推动其商业化和主流化。汇丰非常重视,2019年汇丰参与世界银行推出的十年期可持续发展债券,在澳大利亚制定城市红树林债券框架,把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可投资的资产,支持红树林修复和保护,汇丰还助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型,未来将进行跨界合作,把这些经验进行推广,拓展到更多领域。
社会化参与平台代表:
窦瑞
蚂蚁集团可持续绿色公益部
业务发展总监
要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好项目,让公众都参与进来。蚂蚁森林上线6年来,有超6亿用户参与其中,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用户用绿色能量参与的方式种植了近450万亩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林带,支持了24个公益保护地项目的建设,未来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广泛带动用户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相对于单独探讨互联网能做什么,我觉得大家应该讨论多方参与一起做什么更加重要。人类对陆地有一种地缘属性的亲近,对海洋是不了解的,在项目选择方面我们也是聚焦海洋的关键生态系统开展项目合作,神奇海洋第一阶段的项目,主要是做海草床和红树林的修复,做好事得找对人,好的公益机构能做好项目,好的合作伙伴能有协同效应,所以多方跨界合作很重要。基于一个未来十年多方参与的框架,我们有以下三个期待:首先是未来十年海洋领域公益行业应该有一个类似一亿棵梭梭这种长期持续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众筹款项目,这是多方参与的链接。第二,探索一个各方社会力量可以较低门槛参与的路径,海洋广大复杂,一个机构或者一个企业可以投入的资源和实际需求相比太少,要让每个有意愿参与的组织可以不用大量学习和试错就能参与带来真实改变的海洋项目,对参与这项事业产生信心,才能汇集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聚沙成塔、聚水成海,大家共同探索一个有效的参与路径。第三,调动公众参与,6.8海洋日我们上线神奇海洋时会洞察到有很多公众是关心海洋的,除了线下捡拾之外,我们有没有考虑如何用好每个人碎片化时间去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真正实现从认知到认可再到参与其中,这对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国际企业代表:
焦洁
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
公共利益风险业务部副总裁
各方发挥专业优势,合作共赢。保险公司是从事风险管理、风险转移的专业机构 ,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领域涵盖生活和产业的方方面面。保险行业的基础是对风险的认知,这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气候风险的认知,瑞再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建立全球气候风险模型,并积极与本地科研机构合作,将气候风险评估工具本地化,服务国内合作伙伴。保险业在蓝色经济活动中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近年来为快速发展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了重要的风险保障资金。围绕海洋生态保护,保险业也积极开展创新。瑞再与TNC在墨西哥合作开展珊瑚礁修复保险,当珊瑚礁被飓风损毁,保险机构依据风级迅速为当地提供修复资金。再比如,瑞再也在尝试发挥保险的杠杆作用,协助地方平抑应对绿潮爆发的资金波动性。近年来保险业积极探索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提供风险管理服务,防止灾害发生,减少损失,这与某些专门领域的社会公益组织就有合作潜力。
分论坛
分论坛1: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
在10月29日主题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与社会公益参与”的分论坛上,SEE基金会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共同推进构建社会公益资金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平台,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公益组织科学有序地参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SEE基金会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
分论坛2:
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公益机遇
从国内科研机构、政府、国内外公益机构、小规模手工营业者这些不同的视角,各位嘉宾与大家一起探讨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公益机遇。
▲”绿色渔业“分论坛嘉宾合影。
分论坛3:
未来十年,公益机构参与下的海岛垃圾治理行动
海洋垃圾正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威胁着众多海洋生物的生存,海洋垃圾中分解出的微塑料,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福祉。本次分论坛围绕零废弃理念、法律政策、相关标准和实践经验,请利益相关方一起讨论公益机构如何推动包括政府、企业、村委会、村民等社会资源联合参与海岛垃圾治理,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4:未来十年的中国珊瑚礁保育
珊瑚礁分论坛,希望结合国内外珊瑚保育经验,面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以及公民参与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描绘中国珊瑚礁保育现状,探讨公益机构如何参与其中贡献力量。
▲线上圆桌论坛环节。
分论坛5:“为海行动”——海洋保护的社区力量
SEE基金会和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共同举办了“为海行动”分论坛,交流了伙伴机构在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关键生态系统保护和关键物种保护方面的工作现状,并就伙伴机构的未来工作方向进行了讨论。
▲ “为海行动”分论坛嘉宾合影。
劲草嘉年华-海洋公益论坛
特别策划
就像百川终入海,热爱海洋公益的人总会相聚。为了让海洋保护与公益走入大众 ,海洋公益论坛与劲草嘉年华联合开展了劲草嘉年华-海洋公益周特别活动,活动邀请了业内大咖韩寒、王晓勇、张晶、郑雪和王少蓉老师与自媒体公益人刘玮瑶,更有跨界艺术家万云峰与冲浪达人胡嘉玮加入互动,希望用跨平台多维度全方位的活动形式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发起了两场直播:
直播一,以废弃渔具为切入点, 探讨海洋垃圾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和治理方法;
直播二,通过对海洋垃圾、微塑料污染等问题的讨论,引出可持续消费理念,号召低碳无塑的生活。
▲ 线上连麦直播,左为直播一,右为直播二。
此外,还进行了地球一小时观影联动:大家共同线上观看纪录片《众神之地》之《粉红色的回忆》(主角是中华白海豚),与观影嘉宾黄祥麟老师对话,分享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
▲ 线上观影活动。
与Patagonia社群发起了社群活动:线上嘉宾对谈(嘉宾为王松林老师),以及线下海洋垃圾改造手工坊。
▲鱼漂改造半成品。
本次论坛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其中,29日上午主论坛观看人数多达3.1万,28日和29日晚上的劲草嘉年华-海洋公益周特别策划的观看人数多达4.5万。
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面对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日益严峻和复杂,亟需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快速行动,尤其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更多的海洋公益机构、带动更多的公众认识海洋和参与海洋保护,并推动商业机构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扫描上图二维码
观看主论坛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