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华史诗美术”画家学讲话:进一步增强史识、史才、史德

2016-12-03 中国文艺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


微信ID:中国文艺网(china-wyw)


文艺繁荣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画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向文艺界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在参加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三十余位画家参与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画家们历经5年呕心沥血,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图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46件(幅)作品构成恢弘壮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向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做了盛大献礼。徜徉在自己的作品前面,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习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希望引起了画家们更为强烈的共鸣,促使他们对认知和运用中华民族历史进行创作、具备史识史才史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冯远代表:

中华文明史诗包括新时期的史诗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在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 中国文艺网 周春桃 摄


“文艺创作应该通过彩笔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中华文明史诗,包括新时期的史诗。”冯远在谈到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时如是说。


这次创作,冯远也参与其中,“我有一种承担了使命,同时通过努力来践行使命的荣誉感。”冯远认为,这次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正是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文艺家用理性之笔来表达宏大的理想精神,表达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百多件作品在展出后受到各方面关注,确实是在向我们的年轻人、孩子们,以及将来有机会来参观展览的国外嘉宾述说中国故事,并且通过这些艺术家们五年精心创作的作品,展示中华民族是如何艰苦卓绝地发展过来的宏大历程。“只要是像习总书记谈到的,真正用心、用力、用情,能够深刻表达民族精神的好的作品,它在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陈列,它的价值是远远超过艺术家自然的、伦理的生命,甚至可以超越历史,精品就是这样产生的。”


冯远参与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国博陈列了两幅大型作品《世纪智者》和《屈原与楚辞》。《世纪智者》是应国家博物馆的邀约以四倍大的体量,重新创作1999年在第十届全国美展创作过的作品。冯远说,当时正好是世纪之交,各国民众包括媒体对新世纪的眺望有各种各样的论调,比较普遍的是弥漫着一种质疑和担忧,甚至是对未来新世纪忐忑不安的心态。而冯远认为这一百年世界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没有理由悲观,他在创作中把一百多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人文艺术家的人物形象,组合起来画一张群体肖像画,用打破时空的创作理念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地球的地平线弧线,背景是人类文明到来前的曙光。通过把各位身份人物的名字写在蓝天背景上,就像是布满宇宙的星辰,来表达新的世纪正是这些智者们在推动历史前进,引领着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在内,艰苦卓绝地为争取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而发挥着作用。冯远说,这件作品展出以后得到了不少好评,大家觉得从作品内涵来说很有意义,从作品形式来说也很别致,特别是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肖像画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创新尝试。不过冯远说,也有遗憾,如果完成时间再晚一点,他就可以把中国人都熟悉的两个人莫言和屠呦呦都放入其中了。目前这件作品就画到了袁隆平、杨利伟、乔布斯、比尔盖茨。冯远说,如果真应了如西方媒体所说,21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未来30-50年之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将呈现井喷的发展趋势,那么这件作品应该继续由后来的年轻人来完成,那就更有意义了。


冯远创作的另一件作品《屈原与楚辞》,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系列中的一件。屈原是代表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冯远说,他采用了《离骚》和《天问》篇来构成他的画面,《离骚》相当于带有屈原自传体性质的辞赋,他的人生为楚国效力,后受到猜疑排挤,要离开这个国家时又眷念不舍,是一种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状态。冯远就通过中国传统壁画的组合方式串联在一起,用中国绘画的色彩来表达整个故事,打破时空,多情节并置,形成了一种地下现实世界和天堂幻界结合的景象,根据屈原辞赋非常瑰丽、极富想象力、文采灿烂的表述来把内容组合在一起,既写实又写意,还有象征表现主义的手法融入在内。冯远告诉记者,他和参加这次美术工程创作的其他百位艺术家一样,完全不考虑付出是不是要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是努力用心来描写中华文明历史,能够参与这样一项创作工程,成为其中一员,他感觉非常荣幸。



屈原与楚辞(中国画) 冯远


刘大为代表:

将历史题材创作与时代现实紧密连结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 中国文艺网 周春桃 摄


刘大为在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当中,承担了“张骞通西域”的题材创作。在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时,他说,这个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题材,但也紧密连结现实,特别是“一带一路”。通过丝绸之路,张骞打通了中西方交流,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一带一路”宏大构想,要弘扬“一带一路”的文化,加强经济带的建设,文艺家当然也要在这方面多做艺术创作的探索。

 

刘大为告诉记者,为创作这一作品,他曾经走过河西走廊、新疆山口,去过中亚四国,还到过土耳其,对丝绸之路这一带非常熟悉,同时还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张骞率领的团队历尽艰辛,打通东西方的文化、贸易和政治、军事多方面联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刘大为说,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多值得去表现的题材,作为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去创作这样的作品,要充满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体现文化自信,是现在这个时代艺术家们应该去身体力行努力实现的。 


张骞通西域(中国画) 刘大为


徐里代表:

浓墨重彩绘英雄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


作为一名画家,徐里将对于历史人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运于画笔之上,创作了在“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上展出的《范仲淹著<岳阳楼记>》,而作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在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时,徐里通过近两年来中国美协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讲述了他对于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的理解。


“去年我们组织创作的‘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涌现出来的全国一线的劳动模范,我们画了60位劳动模范,我们希望把他们作为时代领跑者的光辉事迹和时代楷模精神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徐里谈到,在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而这些辛勤工作在一线的劳动模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徐里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英雄人物,那么谁又堪为我们现代史中的时代英雄呢?今年恰逢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就是展现现代史中的英雄形象。“我们组织了全国各大美术学院、军队的美术家,创作了12幅8米长的巨幅画作,用我们的画笔心怀崇敬地描绘红军长征中最重要的12个节点,来表现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我们民族的复兴,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而走上长征的伟大精神。”


说到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的代表们参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徐里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汇集全国300多位优秀画家通过146幅历史画作,集中表现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英雄人物的重要展览。“我们到国外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都会看到很多的历史画”,徐里认为相较于我们中华文明拥有的五千年灿烂历史,我们还是欠缺这样的历史画作,“所以这一次我们集中创作这样一批历史画作,也填补了我们国家在视觉艺术上表现我们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英雄的一个空白。”徐里表示,今后这些反映长征英雄精神的作品,还有表现时代领跑者当代英雄楷模的画作,以及这批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表现古代英雄人物的精品力作,全部都会陈列在国家博物馆里,希望让观众及子孙后代,通过这些作品来认识我们的民族、认识我们的国家,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


范仲淹著《岳阳楼记》(油画) 徐 里 李晓伟 李豫闽


许钦松代表:

“四方寸”间,长江依然恢宏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


许钦松告诉记者,他已经是第四次参加文代会了,可依旧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在文代会期间为代表展出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中,他的作品《长江揽胜》就在其中。


他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创新”,他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品《长江揽胜》就是这样。长江对于中国人是说不尽的话题。在此之前,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长江的前辈不乏优秀作品。重画长江,对于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许钦松非常清楚,这一次要表现的“长江”不是个人的长江、不是儿女情长的长江,而是象征着中华文明、流淌着民族精神的长江,所以他要做的是收起个人情感诉求,为长江找到民族化的、当代化的表达,让长江变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承载。


许钦松说,以前人们一般会把长江画在一条长卷上,像张大千著名的《万里江山图》就是这样。可这次,由于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限制,他只能在“四方寸”中展现这样一个气势恢宏的史诗主题,所以他必须在构图上下功夫,把从前在长卷上舒展的长江变成在“四方寸”中曲折奔腾、东流入海,一方面满足“四方寸”的要求,一方面也象征了我们道路虽曲折、但前途始终光明的历史进程。


长江揽胜(中国画)  许钦松


庞茂琨代表:

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庞茂琨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


庞茂琨是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参与者之一,文代会期间,他与中国文艺网记者谈起工程中的创作话题。庞茂琨说,他的作品《战乱中的墨子》本来叫《墨子与墨经》,其第一稿画的是墨子在大街上被门徒簇拥,因为他那时受一些作品影响,理解的墨家是一个擅长实践、注重科学的学派,理解的墨子一名不满世道、入世行侠的“老大”。


后来专家评审,建议让他重新理解墨家精神,画战场、画废墟、画战场和废墟中的墨子,因为无论是墨家的学派,还是墨家的实践,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兼爱”和“非攻”之上,这是一份对所有人的大爱。


于是庞茂琨又画了一稿,画墨子在废墟中讲道,可画好后他感觉还是不够。最终,他干脆抛弃了最初那个表现“大哥在讲道”的创作思路,只画墨子在战乱中。他说,他最后要画的是那个在生灵涂炭前茫然无措的墨子,那个在废墟中孤独无依的墨子。因为正是在这片废墟、孤独和茫然中,孕育着兼爱、非攻,孕育着墨子和墨经,也才能孕育着后世那些对墨家的浪漫演绎和想象。


这个时候,他也把作品原来的题目《墨子与墨经》改成了《战乱中的墨子》。


庞茂琨说,我们要理解好我们的历史和经典,使用好我们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或许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是我们可以表达一个真实的历史,一个按照历史规律展现出来的艺术的历史!他在《战乱中的墨子》三易其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战乱中的墨子(油画)  庞茂琨 刘晓曦 王朝刚 郑 力 王海明


周京新代表:

创新都是有渊源的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周京新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


周京新畅谈了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创作过程和感受。他表示,我们国家创作题材的丰富性,是每个画家都足以从中自由选取的,但历史题材的创作特殊性非常强,首先要把历史的沉淀感体现出来,不单单指某个方面的东西,某个器物或背景,而是整个的气息,这就需要很多历史的积淀。 


为了创作作品《宋代交子与纸币发行》,周京新深入了解了宋代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等各种历史文化,通过各方面去积淀,平时到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去看,既看经典的资料,也看各种实物。“我光是画鞋子,就画了160多双,每一双都不一样。”周京新说。 


在这个过程中,周京新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美学资源有了深入的理解,有了很多收获,“就象经历了一场全面的训练,把专业上的触角、适应度和可塑性大大拓展了。” 


把生活中的积累,用于艺术创作。周京新说,在深入生活的积累中,他也把对生活的爱,对艺术家要去服务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融合在一起,“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就是我们这一群画家聚在一起去践行总书记要求的过程。 


《宋代交子与纸币发行》的整个创作过程,对周京新来讲,就是深入到传统和历史之中,深入到具体生活的缝隙之中,扎根人民,在积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突破。周京新说,很多同行的朋友说我们画的这种感觉不一样了,有不同了,我觉得这就是创新。创新都是有渊源、有道理的,不能随便乱创、不能把自己胡来,或者不到位的一些做法,就当成是创新,不能说只要跟以前不一样了就是创新。习总书记说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我觉得这就像画画的空间关系处理一样,在《宋代交子与纸币发行》中,既要有宋代的整体历史气息,又要有微观的、对每个人物眼神、服饰等细节的深入把握和了解。我觉得在我们的创作中,总书记说的很多精彩论断,用在我们绘画理论上,都是相通的,宏观的非常到位,微观的非常精准。周京新说,大道理都是相通的,正大的道理、堂堂正正宏观的大道理都是和微观相通的,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文艺家具体在做的工作、创作都是相通的,一点都没有隔阂,是对文艺家最大的促进和鞭策。 


宋代交子与纸币发行(中国画)  周京新 单鼎凯


林永康代表:

我画的是自主创新的黄道婆精神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林永康接受中国文艺网记者采访


林永康告诉记者,他以前画过一副叫做《缫丝女》的作品,不过他认为,这次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画黄道婆,画的就不再仅仅是“缫丝女”,而是一种在今天被称作“自主创新”的精神,所以作品呈现的不是一个缫丝女,而是一群讲缫丝、学缫丝的女性形象。


黄道婆改进了海南搞纺织的老办法,发明了压棉机、织布机,提高了生产量,让中国的纺织技术领先欧洲一大截。因此,林永康认为,画黄道婆不能止于缫丝女,而要将黄道婆提升为一种自主创新的黄道婆精神,因为画历史题材不仅要努力进入历史,也要善于借古喻今,这是历史的现代转化,也是现代的历史表达。这不仅是历史的问题,也是创新的问题。 


对于创新,林永康表示,艺术创作除了要在立意上创新,也要在表现形式上创新。他很喜欢伦勃朗,尤其喜欢伦勃朗对光线和色彩的使用,可他总觉得西方油画缺乏一种雕塑的质感,而这种质感可以从中国画的“笔触”中找到,用毛笔和水墨画画的中国人最懂得“笔”的抑扬顿挫。他的油画正是因为将中国的用笔顿挫和西方的光影色彩结合起来,所以才能够看起来不一样。 


试图用创新的方式表达关于创新的内容,林永康践行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黄道婆(油画) 林永康



中国文艺网记者集体采写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中国文艺网专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中国文艺网专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

中国文艺网

中国文联主管主办国家级文艺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